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ybean seed protein, oil, fatty acids,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as influenced by soybean-corn rot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Nacer Bellaloui H. Arnold Bruns +4 位作者 Anne. M. Gillen Hamed K. Abbas Robert M. Zablotowicz Alemu Mengistu Robert L. Paris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0年第3期102-109,共8页
Effects of crop rotation on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seed composition have not been well investigated. Therefo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oybean-corn (Zea mays L.) rotatio... Effects of crop rotation on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seed composition have not been well investigated. Therefo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oybean-corn (Zea mays L.) rotations on seed protein, oil, and fatty acids composition on soybean. Soybeans were grown at Stoneville, MS, from 2005 to 2008 in five different scheduled cropping sequences. In 2007, following three years of rotation with corn, seed oleic acid percent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any crop rotation than continuous soybean. The increase of oleic fatty acid ranged from 61 to 68% in 2007, and from 27 to 51% in 2008, depending on the rotation. The increase of oleic acid was accompanied by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seed concentrations of phosphorus (P), iron (Fe), and boron (B). In 2007, the increase of P ranged from 60 to 75%, Fe from 70 to 72%, and B from 34 to 69%. In 2008, the increase of P ranged from 82 to 106%, Fe from 32 to 84%, and B from 62 to 77%. Continuous soybean had higher linoleic:oleic ratio and linoleic: palmitic + stearic + oleic ratio, indicating that relative quantity of linoleic acid decreased in rotated crops. The total production of protein, oil, stearic and oleic fatty acids was the lowest in continuous soybean. The total production of palmitic acid was inconsistent across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ybean- corn rotation affects seed composition by consistently increasing seed oleic fatty acid, P, Fe, and B concentrations. Higher oleic acid, unsaturated fatty acid, is desirable for oil stability and long-shelf storage. The mechanisms of how these nutrients are involved are not yet underst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TY ACIDS Mineral Nutrients OIL Protein Seed Composition soybean-corn ROTATION
下载PDF
大豆皂脚与玉米秸秆厌氧发酵沼渣共热解特性及应用
2
作者 李雪光 左晓宇 +2 位作者 代建军 刘广青 张瑞红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2,共10页
将大豆皂脚与玉米秸秆厌氧发酵沼渣两种固体废弃物以不同比例混合后进行共热解,采用元素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_2吸附-脱附法(BET)对得到的共热解炭进行表征,并将共热解炭循环应用到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环境中,考察共热解炭对厌氧... 将大豆皂脚与玉米秸秆厌氧发酵沼渣两种固体废弃物以不同比例混合后进行共热解,采用元素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_2吸附-脱附法(BET)对得到的共热解炭进行表征,并将共热解炭循环应用到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环境中,考察共热解炭对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共热解炭的产率随着沼渣加入量的增大而增大;沼渣加入量较少时,可以促进共热解气的生成,但对共热解液的产生有较弱的抑制作用;共热解炭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介于两种单一热解炭之间,并且平均孔径随沼渣加入量的增大呈减小趋势;将大豆皂脚与沼渣的质量比为4∶3下制备的共热解炭加入厌氧发酵系统中,发酵30 d时累积产气量达到390.80 mL/g,累积产甲烷量达到213 mL/g,累积产气量达到总产气量80%所需要的时间t_(80)为(14±1) d,比不添加热解炭的空白组提前了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脚 玉米秸秆厌氧发酵沼渣 共热解 厌氧发酵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模式下玉米摘穗机设计与试验
3
作者 王鹏 谢守勇 +3 位作者 李明生 陈行政 张小亮 刘伟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2,70,共7页
针对丘陵山区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模式的玉米果穗收获有机难用、无机可用的现状,设计一款自走式小型玉米摘穗机。该机采用纵卧式摘穗辊实现果穗摘取,并通过输送装置收集装袋;采用“Y”型布局的L型小甩刀实现茎秆粉碎。对摘穗过程进行动力... 针对丘陵山区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模式的玉米果穗收获有机难用、无机可用的现状,设计一款自走式小型玉米摘穗机。该机采用纵卧式摘穗辊实现果穗摘取,并通过输送装置收集装袋;采用“Y”型布局的L型小甩刀实现茎秆粉碎。对摘穗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对粉碎过程进行静力学分析,确定其核心装置设计参数并进行样机试制。以茎秆粉碎长度合格率、果穗损失率、籽粒破碎率为试验指标进行田间试验,来验证该机设计的合理性。试验表明:在生产率为0.8 hm^(2)/d、果穗籽粒含水率为26.38%、茎秆含水量为71.25%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茎秆粉碎长度合格率为92.4%、果穗损失率为2.06%、籽粒破碎率为0.61%。该机设计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能够满足丘陵山地地区玉米机械化收获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摘穗 茎秆粉碎 甩刀 玉米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
下载PDF
勉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4
作者 裴刚 范小平 +1 位作者 梁小军 潘元元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37-39,79,共4页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目标是保证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玉米与单作相比不减产,增收一季豆。与玉米常规种植相比,种植的株行距变化较大,密度增加,玉米品种的株型、耐密性、抗逆性、丰产性等指标成为此项技术应用成功的前提。通过试验,...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目标是保证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玉米与单作相比不减产,增收一季豆。与玉米常规种植相比,种植的株行距变化较大,密度增加,玉米品种的株型、耐密性、抗逆性、丰产性等指标成为此项技术应用成功的前提。通过试验,“1.8m带型2+2模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品种主推登海605、农科大8号和延科288,搭配种植五单2号、中金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复合种植 品种筛选 试验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研究
5
作者 曾林 宋云飞 +4 位作者 单艳 万卫东 张晓兰 张朝钟 王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51-53,65,共4页
为探讨适宜云南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2022年选用玉米云瑞668和大豆台湾75-3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不同模式下不同处理对玉米和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应优先选... 为探讨适宜云南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2022年选用玉米云瑞668和大豆台湾75-3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不同模式下不同处理对玉米和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应优先选用玉米大豆行比4∶4和4∶3模式,山区或半山区推广玉米大豆行比2∶2模式。该研究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云南省保山市及气候类似地区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行比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下载PDF
极端高温天气条件下不同鲜食玉米品种的种植表现
6
作者 苏彩霞 栾春荣 +4 位作者 张旭 陈维娟 赵本真 洪斌 刘明义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20-25,共6页
为科学选择适宜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耐密、抗病、抗倒的鲜食玉米品种,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提供品种支撑,开展了11个鲜食玉米品种与鲜食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在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且持续时间较... 为科学选择适宜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耐密、抗病、抗倒的鲜食玉米品种,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提供品种支撑,开展了11个鲜食玉米品种与鲜食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在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气候条件下,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鲜食玉米品种在双穗率、空秆率等植株性状及千粒鲜重、出籽率、结实率等产量性状上差异明显,其中晶白甜糯、虞珑糯1612、苏玉糯5号、苏科糯1801、苏科糯1901这5个品种结实率较高,表现出较强的耐高温能力;苏甜糯818、斯达糯41、扬甜糯104结实率较低,表现出较低的耐高温能力。复种区各玉米品种鲜穗产量在7332~11440 kg/hm^(2)之间,除苏科糯1801、晶白甜糯较对照苏玉糯5号(CK)略增产外,其他各品种均较对照苏玉糯5号(CK)减产,减产幅度在1.53%~34.58%之间,以苏甜糯818、苏科糯1501减产最严重。清种区各玉米品种鲜穗产量在7638.89~14828.70 kg/hm^(2)之间,除苏科糯1801较对照苏玉糯5号(CK)略增产1.42%外,其他各品种均较对照苏玉糯5号(CK)减产,减产幅度在0.95%~47.75%之间,以苏科糯1501减产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天气 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玉米品种 性状 产量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耕种机械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单海勇 严旖旎 +3 位作者 张晋 刘旭杰 韩笑 刘建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52,共11页
为充分发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立体化种植技术优势,保证我国粮油安全,解决作物争地矛盾,配套的复合耕种机械化研究成为首要环节。从国内典型多种植模式出发,总结地区间套作技术下大豆—玉米配套耕种机械特点,围绕耕种机具整地、洁茬、... 为充分发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立体化种植技术优势,保证我国粮油安全,解决作物争地矛盾,配套的复合耕种机械化研究成为首要环节。从国内典型多种植模式出发,总结地区间套作技术下大豆—玉米配套耕种机械特点,围绕耕种机具整地、洁茬、施肥、排种、播深及投种等作业阶段,阐述对比耕种机械技术工作原理,发现实际生产中仍存在秸秆拥堵、种肥排量和位置不协同、播深变异系数大和投种着床不均匀等问题,从农机农艺融合方面提出轻扰低耗洁茬、处方分层施肥、种肥电驱变量控制、多传感智能仿形播种、种粒平稳着床等一系列改良大豆—玉米复合耕种机械的路径,以期促进绿色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机械化耕种 农机农艺融合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杨豫新 牛长河 班婷 《新疆农机化》 2024年第1期27-30,41,共5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保障我国玉米和大豆产量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本文从品种选育、种植模式研究和配套机械设备的研发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技术问题进行展望,为后续大豆玉米带...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保障我国玉米和大豆产量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本文从品种选育、种植模式研究和配套机械设备的研发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技术问题进行展望,为后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玉米大豆兼用腔盘组合孔式排种盘设计与充种性能试验 被引量:1
9
作者 任定林 刘涛 +3 位作者 夏守浩 陈永新 王韦韦 李兆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9,共17页
针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传统机械式排种器不易实现二者兼用精量排种要求、现有气力式排种器排种速度提高因型孔漏充存在漏播断条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腔盘组合孔结构的排种盘,分析确定了排种盘关键结构参数,构建了吸附过程和... 针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传统机械式排种器不易实现二者兼用精量排种要求、现有气力式排种器排种速度提高因型孔漏充存在漏播断条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腔盘组合孔结构的排种盘,分析确定了排种盘关键结构参数,构建了吸附过程和吸运过程力学模型。应用EDEM离散元仿真与台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排种盘型式优选试验,结果得出:腔盘组合孔式排种盘具有提高充种室种群定向运移平均速度和增大拖拽充种角的作用,有效抑制了型孔漏充率。以安装优选种盘的玉豆兼用排种器为对象,以机组前进速度和工作负压为试验因素,以漏充率和充种合格率为试验指标,采用二因素全因子试验设计开展了充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机组前进速度为4.0~7.0 km/h、工作负压在3.0~4.0 kPa时,玉米和大豆种子漏充率均小于3.6%、充种合格率均不小于96%。田间验证试验表明,在机组前进速度为4.0~7.0 km/h、工作负压为3.0~4.0 kPa条件下,腔盘组合孔式排种盘的排种器播种玉米和大豆漏充率分别不大于3.8%、4.2%;当工作负压为3.0 kPa、机组前进速度为7.0 km/h时,自扰动腔盘组合孔式排种盘相比无扰动平面排种盘,播种玉米和大豆漏充率分别下降14.8、12.6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兼用 腔盘组合孔 气力盘式排种器 充种性能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宁夏灌区玉米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10
作者 李振明 向峰 +6 位作者 金鑫 金龙 哈东兴 朱志明 马晓民 赵如浪 王永宏 《农学学报》 2024年第9期1-5,共5页
本研究探讨了位于宁夏灌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玉米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试验涉及4种在当地示范种植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玉米S3:M2、S4:M2、S3:M4、S4:M4,对照为单作玉米(M)。玉米供试品种为‘先玉1225’,大豆供试品种... 本研究探讨了位于宁夏灌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玉米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试验涉及4种在当地示范种植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玉米S3:M2、S4:M2、S3:M4、S4:M4,对照为单作玉米(M)。玉米供试品种为‘先玉1225’,大豆供试品种为‘中黄30’,玉米种植密度8.25万株/hm2,大豆种植密度15万株/hm2。结果显示,相较于单作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成熟期单株干物质减少了7.9%~30.4%,S3:M4影响最小,S4:M2影响最大;成熟期干物质总量减少了4.3%~42.7%。成熟期雌穗干物质分配减少0.5%~40.5%,S3:M4影响最小,S4:M2影响最大。玉米产量减产25.1%~41.4%,收获有效穗数减少4.2%~14.9%,千粒重减少0.5%~3.6%,单穗粒数减少5.2%~10.8%。综上所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相较于单种玉米,雌穗的干物质减少,在吐丝期雌穗干物质积累开始减少,产量降低。这些发现对于优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物质生产 物质分配
下载PDF
基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下的分带式喷杆喷药机设计与试验
11
作者 王宝梁 王政 +3 位作者 孟为国 陆凯 贾寿良 薛金林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67,共8页
针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现有喷药机无法分带定向喷施、适用性差的问题,设计一款适应于该模式、具有药物分带定向喷施、喷施高度分带可调节、防止药物发生带间飘移功能的自走式喷杆喷药机。根据4+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 针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现有喷药机无法分带定向喷施、适用性差的问题,设计一款适应于该模式、具有药物分带定向喷施、喷施高度分带可调节、防止药物发生带间飘移功能的自走式喷杆喷药机。根据4+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农艺要求,确定整机机构方案;确定喷药机的喷杆高度调节装置、喷杆折叠装置和防飘移装置三个关键装置方案并进行结构设计。在灌云县大豆农场种植基地,对样机的高度调节性、可折叠性及防飘移性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高度调节、折叠装置可以有效满足作业需求,防飘装置能够减少92.52%的液滴飘移,能够满足对玉米大豆的化学除草阶段及化学控旺阶段作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喷药机 防飘移
下载PDF
不同添加剂对大豆、玉米全株混合青贮发酵效果的影响
12
作者 胡凯军 刘晓东 +2 位作者 王健 薛莉萍 高启明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24-127,共4页
试验旨在探讨乳酸菌、纤维素酶、糖蜜、乳酸菌+纤维素酶及乳酸菌+糖蜜对陇东南地区大豆、玉米全株混合(2∶3)裹包青贮饲料发酵效果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无添加剂,添加组分别添加0.01 g/kg乳酸菌、0.005 g/kg纤维素酶... 试验旨在探讨乳酸菌、纤维素酶、糖蜜、乳酸菌+纤维素酶及乳酸菌+糖蜜对陇东南地区大豆、玉米全株混合(2∶3)裹包青贮饲料发酵效果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无添加剂,添加组分别添加0.01 g/kg乳酸菌、0.005 g/kg纤维素酶、50 g/kg糖蜜、0.01 g/kg乳酸菌+0.005 g/kg纤维素酶、0.01 g/kg乳酸菌+50 g/kg糖蜜。常温青贮60 d,对混合裹包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剂组青贮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磷和乳酸含量均有所增加,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以及pH值、氨态氮/总氮值均降低,其中乳酸菌+糖蜜组的变化幅度最大,发酵效果最好,有氧稳定性维持时间最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在大豆、玉米全株混合裹包青贮饲料中添加乳酸菌、纤维素酶、糖蜜、乳酸菌+纤维素酶及乳酸菌+糖蜜均可以提高混合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改善发酵效果,增加饲料有氧稳定性维持时间,以添加乳酸菌+糖蜜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全株混合青贮 乳酸菌 纤维素酶 糖蜜 营养成分 发酵品质
下载PDF
玉米种植密度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体系干物质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海涛 孙睿 +3 位作者 姜文超 尚保华 党建友 裴雪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65-1374,共10页
为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3+2)下,玉米种植密度(52500、60000和67500株·hm^(-2),分别以SM1、SM2和SM3表示)和玉米单作(MM,种植密度60000株·hm^(-2))... 为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3+2)下,玉米种植密度(52500、60000和67500株·hm^(-2),分别以SM1、SM2和SM3表示)和玉米单作(MM,种植密度60000株·hm^(-2))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产量及玉米干物质、养分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带状复合种植体系玉米产量降低5.25%~14.30%,其中SM2产量与MM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带状复合种植体系总产值显著提高10.80%~16.71%。在复合种植模式下,与SM1和SM3相比,SM2显著提高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延长干物质快速积累的时间,提高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促进花后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提高养分吸收,产量分别较SM1和SM3提高10.56%和9.67%。综上,相比较玉米单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2模式)可实现“玉米不减产或稍减产,多收一季豆”;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丰30系列玉米的种植密度在60000株·hm^(-2)左右时可作为晋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合理的密度选择,实现稳产高效。本研究可为晋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提高我国大豆自给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密度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养分吸收利用 产量
下载PDF
黔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效益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母少东 赵勤学 +3 位作者 邓小华 王方 吴权华 蒲泽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黔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成效,为黔北地区粮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方法]采取“3+2模式”(即3行大豆+2行玉米),在黔北9个县(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结果]黔北各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目的]探讨黔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成效,为黔北地区粮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方法]采取“3+2模式”(即3行大豆+2行玉米),在黔北9个县(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结果]黔北各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产量较2021年玉米产量增加;玉米产量以播州区最高,其次是凤冈县,桐梓县最低;大豆产量以凤冈县最高,其次是绥阳县,正安县、道真自治县较低;纯收益以播州区最多,其次是凤冈县,桐梓县最低。[结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有效提高了黔北地区粮油生产水平,对改变传统种植观念、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效益分析 黔北地区
下载PDF
几种土壤封闭处理除草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杂草防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15
作者 陈仕红 江兆春 +2 位作者 何秀龙 冉海燕 叶照春 《杂草学报》 2024年第2期63-68,共6页
为了探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有效化学除草技术,采用室内生测结合田间试验,通过土壤喷雾处理方法,调查除草剂720 g/L异丙甲草胺乳油、7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41%氟噻草胺悬... 为了探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有效化学除草技术,采用室内生测结合田间试验,通过土壤喷雾处理方法,调查除草剂720 g/L异丙甲草胺乳油、7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41%氟噻草胺悬浮剂对大豆、玉米的安全性以及在田间的杂草防除效果。结果显示,唑嘧磺草胺、噻吩磺隆、嗪草酮与氟噻草胺、异丙甲草胺两两混用后,田间杂草药后30 d防效达87%以上,药后45 d防效达93%以上,持效期也相对较长。受环境影响,5种除草剂虽在室内试验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但田间各单剂混用后与对照的表现相差不大,说明对大豆、玉米安全。综上,异丙甲草胺、嗪草酮、噻吩磺隆、唑嘧磺草胺、氟噻草胺单用或混用,可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块中于大豆、玉米播种后1~2 d内进行土壤喷雾处理防除杂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 土壤封闭除草剂 安全性 杂草防效
下载PDF
淄博地区适宜与玉米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初报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蔚霞 路笃旭 +4 位作者 卢振宇 张超 翟吉庆 翟乃家 王光明 《农学学报》 2024年第4期7-13,共7页
为了推动淄博市玉米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丰富多元化种植模式,实现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同玉米品种与不同大豆品种间作的综合性状表现,初步筛选出适宜当地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在同一气象环... 为了推动淄博市玉米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丰富多元化种植模式,实现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同玉米品种与不同大豆品种间作的综合性状表现,初步筛选出适宜当地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在同一气象环境条件下,间作模式下玉米大斑病、黑粉病发病等级较轻,其他性状差别不大;‘荷豆23’‘、荷豆12’和‘齐黄34’等中早熟耐荫大豆品种生育期较其他品种短1~3 d,对点蜂缘蝽抗性强,主茎高度、节数和底荚高度适中且稳定,单株粒重较其他品种高0.53~1.72 g,产量分别较其他品种高88.81~214.59 kg/hm^(2)。综合来看‘,荷豆23’‘、荷豆12’和‘齐黄34’等品种适宜用于淄博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淄博市 玉米 大豆 间作 品种
下载PDF
基于模糊PID的玉豆带状复合适速排种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17
作者 张兆睿 黄玉祥 +3 位作者 贾宪 赵宏波 高筱钧 张崇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6-297,共12页
为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机多采用地轮驱动导致株距均匀性低和现有电驱播种机大多无法同时播种两种作物种子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模糊PID的玉豆带状复合适速排种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STM32主控制器、GPS/BD测速模块、人机交互设备... 为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机多采用地轮驱动导致株距均匀性低和现有电驱播种机大多无法同时播种两种作物种子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模糊PID的玉豆带状复合适速排种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STM32主控制器、GPS/BD测速模块、人机交互设备和驱动单体组成,采用CAN总线分布式控制各播种单体排种器转速,建立电机驱动信号与作业参数的数学模型,引入模糊PID算法并将转速差值作为反馈构建闭环控制系统,分别使大豆排种器和玉米排种器的转速快速准确地跟随播种机行进速度变化。台架试验表明,恒速作业状态下转速变异系数小于8.50%,株距变异系数均小于10.00%;动态调速过程中转速跟随性好,株距变异系数小于15.00%;引入模糊PID算法后,大豆株距合格指数大于92.00%,玉米株距合格指数大于94.00%,较无PID算法大豆株距合格指数提高2.03%,玉米株距合格指数提高1.59%。田间验证试验表明,电驱作业方式大豆株距合格指数均大于91.00%,较地轮驱动作业方式提高1.80%;玉米株距合格指数均大于93.00%,较地轮驱动作业方式提高1.68%。综上,本研究电驱排种控制系统解决了电驱无法同时播种两种作物种子的问题,并提高了排种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 GPS/BD CAN总线 模糊PID 电驱排种器 排种性能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浩成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2期84-85,共2页
在我国,玉米、大豆在粮食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不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条件下,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迫在眉睫。文中从技术原理、品种选择、种植模式、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及实时收获等方面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 在我国,玉米、大豆在粮食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不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条件下,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迫在眉睫。文中从技术原理、品种选择、种植模式、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及实时收获等方面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阐述,旨在解决玉米、大豆争地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复合种植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玉米-豆粕型日粮工艺
19
作者 李月 钱周泽 +5 位作者 袁宇婷 庾浩洋 孙佳磊 陈国信 刘洁 郭云霞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05-111,共7页
研究旨在对复合益生菌发酵玉米-豆粕型日粮产生酸溶蛋白的工艺进行优化,为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的应用提供参考。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酸溶蛋白含量为响应值,以接种量、料水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为自变量,通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优... 研究旨在对复合益生菌发酵玉米-豆粕型日粮产生酸溶蛋白的工艺进行优化,为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的应用提供参考。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酸溶蛋白含量为响应值,以接种量、料水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为自变量,通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优化复合益生菌发酵玉米-豆粕型日粮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乳酸杆菌RSG-1∶枯草芽孢杆菌B-1∶地衣芽孢杆菌Y5-39为1∶1∶4时,酸溶蛋白含量最高为5.30%;响应面优化后复合益生菌最佳发酵工艺为:含水量48%,接种量10%,发酵温度48℃,发酵时间10 d,酸溶蛋白含量为13.31%,在考虑生产实际的情况下,将发酵温度调整为37℃。综上,研究确定了多菌种组合固态发酵玉米-豆粕型日粮的最佳工艺条件:含水量为48%、接种量(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1∶1∶4)10%、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10 d,酸溶蛋白含量达到13.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复合益生菌 玉米-豆粕型日粮 发酵工艺 酸溶蛋白
下载PDF
湖南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
20
作者 刘磊 黄运友 +3 位作者 冯正锐 杨龙飞 张亚 刘双清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3期208-212,216,共6页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有限,单作产量较低,常年依赖进口。因此,我国提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近年来,湖南省大力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围绕种植技术的田间...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有限,单作产量较低,常年依赖进口。因此,我国提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近年来,湖南省大力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围绕种植技术的田间试验、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从品种选择、行比配置、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总结了湖南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并总结了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分析了种植技术环节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该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技术模式 病虫草害 综合防控 湖南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