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pathways in cerebral palsy:a review of the implications for precision diagnosis and understanding disease mechanisms 被引量:1
1
作者 Yiran Xu Yifei Li +2 位作者 Seidu A.Richard Yanyan Sun Changlian Zh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499-1508,共10页
Ce rebral palsy is a diagnostic term utilized to describe a group of permanent disorders affecting movement and posture.Pati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are often only capable of limited activity,resulting from non-progre... Ce rebral palsy is a diagnostic term utilized to describe a group of permanent disorders affecting movement and posture.Pati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are often only capable of limited activity,resulting from non-progressive disturbances in the fetal or neonatal brain.These disturbances severely impact the child’s daily life and impose a substantial economic burden on the family.Although cerebral palsy encompasses various brain injuries leading to similar clinical outcomes,the unde rstanding of its etiological pathways remains incomplete owing to its complexity and heterogeneity.This review aims to summarize the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genetic factors influencing cerebral palsy development.It is now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genetic mutations and alteration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cerebral palsy development,which can be further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fa ctors.Des pite continuous research endeavors,the underlying fa ctors contributing to cerebral palsy remain are still elusive.However,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genetic research that has markedly enhanced our comprehension of the genetic factors underlying cerebral palsy development.Moreove r,these genetic factors have been categorized based on the identified gene mutations in patients through clinical genotyping,including thrombosis,angiogenesis,mitochondrial and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function,neuronal migration,and cellular autophagy.Furthermore,exploring targeted genotypes holds potential for precision treatment.In conclusion,advancements in genetic research have substantially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causes underlying cerebral palsy.These breakthroughs have the potential to pave the way for new treatments and therapies,consequently shaping the future of cerebral palsy research and its clinical management.The investigation of cerebral palsy genetics holds the potential to significantly advance treatment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By elucidating the underlying cellular mechanisms,we can develop to rgeted interventions to optimize outcomes.A continued collabo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clinicians is imperative to comprehensively unravel the intricate genetic etiology of cerebral pals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al palsy environmental factors ETIOLOGY genetic factors genetic mutation movement disorder spastic diplegia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尹宏伟 余永林 +3 位作者 杨安琪 徐莉 吕奕涛 李海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0-346,共7页
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的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20例为治疗组,采用配对设计,年龄、性别、功能状态匹配... 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的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20例为治疗组,采用配对设计,年龄、性别、功能状态匹配的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运动疗法、悬吊训练、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儿进行表面肌电(sEMG)测试、动态平衡反应位移测试、静态平衡评分测试和儿童平衡量表(PBS)测试。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和胫前肌RMS数值,动态平衡反应位移、静态平衡评分及PBS评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和胫前肌RMS数值,动态平衡反应位移、静态平衡评分及PBS评分均增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臀大肌、臀中肌和股四头肌RMS数值差值(臀大肌P=0.021;臀中肌P=0.016;股四头肌P=0.004)、动态平衡反应位移差值(前侧P=0.014;左侧P=0.003;右侧P=0.003)、静态平衡评分差值(P=0.005)及PBS评分差值(P=0.004)具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差值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加有效地改善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骨骼机器人 痉挛型双瘫 平衡 儿童 脑性瘫痪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的脑性瘫痪患儿步行功能和步态的影响
3
作者 杨安琪 尹宏伟 +3 位作者 李海峰 徐莉 吕奕涛 余永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88-1294,共7页
目的:探索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招募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的痉挛型双瘫儿童21例作为治疗组,采用配对设计,年龄、性别、功能状态匹配的21例作... 目的:探索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招募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的痉挛型双瘫儿童21例作为治疗组,采用配对设计,年龄、性别、功能状态匹配的2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8周,5次/周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运动疗法、悬吊训练、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儿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版本(GMFM-88)D区及E区测试,并采用IDEEA运动捕捉系统评估患儿步态,得到步速、步频、步幅、支撑相时间等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6min步行距离(6MWD)、GMFM-88 D区评分、E区评分、步速、步频、步幅、双侧支撑相占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6MWD、GMFM-88 D区评分、E区评分、步速、步频、步幅均增加,双侧支撑相占比降低。组间比较治疗后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6MWD差值(PP<0.01),GMFM-88 D区评分差值(P<0.01)、E区评分差值(P<0.01)、步速差值(P<0.05)、步幅差值(P<0.05)、双侧支撑相占比差值(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外骨骼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行功能和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骨骼机器人 痉挛型双瘫 步行功能 步态 脑性瘫痪
下载PDF
基于ICF-CY架构的多层面康复技术治疗痉挛型双瘫儿童的实践研究
4
作者 兰金 魏冬锋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503-508,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及青少年版)》(ICF-CY)架构的多层面康复技术治疗痉挛型双瘫儿童的实践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妇女儿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8例痉挛型双瘫儿童的临... 目的 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及青少年版)》(ICF-CY)架构的多层面康复技术治疗痉挛型双瘫儿童的实践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妇女儿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8例痉挛型双瘫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与ICF组,其中常规组42例儿童接受常规康复治疗,ICF组46例儿童接受基于ICF-CY架构的多层面康复技术治疗,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项(GMFM-88)中D区与E区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并比较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及步态功能(步速、步长、节奏)及脑瘫儿童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评分,另比较辅助器具适配、家庭康复指导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GMFM-88中D、E区各评分及D+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ICF组治疗后D、E区各评分及D+E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后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ICF组治疗后BB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后主动、被动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及步速、步长、节奏均大于治疗前(P<0.05),ICF组治疗后主动、被动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及步速、步长、节奏均大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ADL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ICF组治疗后高于常规组(P<0.05);ICF组中辅助器具适配、家庭康复指导占比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基于ICF-CY架构的多层面康复技术治疗痉挛型双瘫儿童可提升康复效果,促进儿童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肌张力、步态功能及关节活动度改善,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痉挛型双瘫 儿童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能力
下载PDF
中药蜡疗联合肌内效贴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明镜 黄茂 +3 位作者 张周 刘子晖 杨阳 王超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2期96-100,共5页
目的:探究中药蜡疗联合肌内效贴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将92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中药蜡疗组31例、肌内效贴组31例、中药蜡疗联合肌内效贴组(联合组)30例,各组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头部针刺、运动疗法、推拿疗... 目的:探究中药蜡疗联合肌内效贴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将92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中药蜡疗组31例、肌内效贴组31例、中药蜡疗联合肌内效贴组(联合组)30例,各组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头部针刺、运动疗法、推拿疗法。中药蜡疗组患儿加用中药蜡疗,肌内效贴组患儿加用肌内效贴,联合组患儿予中药蜡疗与肌内效贴联合应用。各组患儿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各组患儿治疗前后改良痉挛评定量表(Ashworth)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站与立(GMFM-D)评分及行走与跑跳(GMFM-E)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中药蜡疗组、肌内效贴组各脱落1例。联合组患儿肌张力改善疗效、粗大运动功能疗效均优于中药蜡疗组、肌内效贴组(P<0.05);中药蜡疗组患儿肌张力改善疗效、粗大运动功能疗效与肌内效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Ashworth评分均低于治疗前,GMFM-D评分、GMFM-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Ashworth评分低于中药蜡疗组、肌内效贴组,GMFM-D评分、GMFM-E评分均高于中药蜡疗组、肌内效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蜡疗组患儿治疗后Ashworth评分、GMFM-D评分、GMFM-E评分与肌内效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蜡疗联合肌内效贴能够有效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异常姿势,从而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双瘫 脑瘫 运动障碍 中药蜡疗 肌内效贴 肌张力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疗效的表面肌电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周平秋 张惠佳 +3 位作者 王跑球 胡继红 郭春光 李惠枝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8期761-763,共3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痉挛型双瘫前后表面肌电图(sEMG)的变化。方法 5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于小腿三头肌注射BTX-A,治疗前后分别用临床方法和sEMG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患儿功能位测试小腿三头肌的肌电积分值降低,测试足背...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痉挛型双瘫前后表面肌电图(sEMG)的变化。方法 5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于小腿三头肌注射BTX-A,治疗前后分别用临床方法和sEMG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患儿功能位测试小腿三头肌的肌电积分值降低,测试足背屈角减小。结论 sEMG可以客观评价BTX-A注射后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张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双瘫 A型肉毒毒素 表面肌电 痉挛
下载PDF
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1
7
作者 何璐娜 高晶 +1 位作者 王丽娜 赵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5期112-115,共4页
目的观察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治疗的71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8例)... 目的观察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治疗的71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康复治疗外给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患儿下肢腓肠肌肌张力,采用关节量角器测量其足背屈角,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88项量表中D、E两能区进行站立、行走与跑跳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腓肠肌肌张力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腓肠肌肌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足背屈角显著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足背屈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D区与E区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能进一步促进患儿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双瘫 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 肌电生物反馈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在痉挛型双瘫患儿康复中应用的效果 被引量:6
8
作者 杜森杰 张跃 +2 位作者 李红英 朱敏 陆芬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95-1200,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第Ⅰ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徒手爬行训练,第Ⅱ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第Ⅰ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徒手爬行训练,第Ⅱ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爬行架治疗,第Ⅲ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每天1次,每周5 d,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量)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采用Gesell发育量表中适应性发育商(DQ)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三组GMFM-88中总百分比及反映爬和跪的能区(C能区)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17.438, 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优于第Ⅰ组(P<0.05),第Ⅲ组优于第Ⅱ组(P<0.05);三组MAS评分均改善(t>2.144, P<0.05),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0.199, P>0.05);第Ⅱ组和第Ⅲ组GDS适应性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3.040, 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高于第Ⅰ组,第Ⅲ组高于第Ⅱ组(P<0.05)。结论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能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及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徒手爬行训练及爬行架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双瘫 儿童爬行促通机器人 粗大运动功能 认知功能
下载PDF
水疗对痉挛型双瘫儿童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郝文哲 吴卫红 +3 位作者 丛芳 赵红梅 金龙 张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7期622-625,共4页
目的观察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肺功能特点及水疗对其肺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痉挛型双瘫患儿30例,按照自主意愿分为水疗组和对照组。水疗组患儿进行水疗加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所有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进行... 目的观察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肺功能特点及水疗对其肺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痉挛型双瘫患儿30例,按照自主意愿分为水疗组和对照组。水疗组患儿进行水疗加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所有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进行肺功能测试。水疗组患儿还记录其在水中最长憋气时间。结果所有患儿测量肺活量(VC)、补呼气量(ERV)、深吸气量(I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峰流速(PEF)测定值均显著低于预计值(P=0.000),1秒率(FEV1/FVC)测定值与预计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141)。治疗后,所有患儿VC、FVC、FEV1、FEV1/FVC、MVV、PEF测定值及上测定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最长发声时间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ERV、IC测定值及测定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较治疗前略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水疗组此两值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次测定VC、ERV、IC、FVC、FEV1、FEV1/FVC、MVV、PEF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之差、最长发声时间的差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水疗组的患儿治疗后,水中最长憋气时间显著延长(P=0.000)。结论痉挛型双瘫患儿的肺功能降低。康复训练能改善患儿肺功能,结合水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双瘫 肺功能 康复 水疗 儿童
下载PDF
带电刺激的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足背屈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先辉 程健 +3 位作者 朱华 张希玲 余丹 兰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4期360-362,共3页
目的探讨带电刺激的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足背屈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将66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带电刺激的肌电反馈治疗(Est-EMGBFT)。两组患儿均于治... 目的探讨带电刺激的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足背屈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将66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带电刺激的肌电反馈治疗(Est-EMGBFT)。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胫前肌徒手肌力测定(MMT)及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范围(I-ROM)测定,治疗组患儿同时经表面肌电图测定肌电积分值(iEMG)及均方根值(RMS)。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儿肌力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EMG及RMS增加(P<0.05),主动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Est-EMGBFT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足背屈功能康复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电刺激的肌电反馈疗法 肌力 主动关节活动范围 肌电积分 均方根值 脑性瘫痪 痉挛型双瘫
下载PDF
改良手术治疗脑瘫痉挛性双侧下肢瘫(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汉林 杨永焱 +1 位作者 李亚洲 罗军忠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2004年以来对重症脑瘫痉挛性双侧瘫治疗方法进行改进,探索提高其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23例重症脑瘫痉挛性双侧瘫。男14例,女9例;年龄3~12岁,平均5.7岁;主要症状:不能独自站立和行走,双下肢肌紧张,家长扶持站立,双下肢呈剪刀步... [目的]2004年以来对重症脑瘫痉挛性双侧瘫治疗方法进行改进,探索提高其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23例重症脑瘫痉挛性双侧瘫。男14例,女9例;年龄3~12岁,平均5.7岁;主要症状:不能独自站立和行走,双下肢肌紧张,家长扶持站立,双下肢呈剪刀步态,双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双足马蹄内翻畸形,足尖着地行走。体格检查:双髂腰肌、内收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胫前肌、胫后肌、长屈肌、趾长屈肌部分或多数不同程度肌张力增高。依Ashworth分级,为3~4级。治疗方法:对动态性肌痉挛,采用肌内肌腱切断或肌筋膜切断;对静态性肌痉挛行肌腱滑动延长,胫前肌腱劈开外侧1/2移位。然后用自制外固定器矫形固定,保持膝关节伸直,双踝、足中立位,双下肢外展30°,6周后去除外固定康复训练。[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3年,平均2.2年。优良21例,有效2例。[结论]严重脑瘫痉挛性双侧瘫,一期多关节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外固定矫形,术后配合家庭长期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痉挛性双侧瘫 治疗方法 改进
下载PDF
痉挛型双瘫患儿智力结构特征及与运动发育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文香淑 王贞 +1 位作者 曾辉建 刘丽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0期835-836,共2页
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智力特征及与运动发育的相关性。方法对46例患儿进行韦氏智力测查与运动发育里程碑评估,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痉挛型双瘫患儿智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以操作智商明显,因子中以木块、迷津、下蛋等明显低... 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智力特征及与运动发育的相关性。方法对46例患儿进行韦氏智力测查与运动发育里程碑评估,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痉挛型双瘫患儿智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以操作智商明显,因子中以木块、迷津、下蛋等明显低下;操作智商与运动发育相关,运动里程碑延迟越明显,操作智商则越差;智力正常的双瘫患儿在下蛋、迷津、木块、概括亚项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语言智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痉挛型双瘫患儿智力结构不均衡,操作智商明显低下,主要与涉及手眼协调、视-运动协调和速度、空间视觉化能力的项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双瘫 智力 运动发育
下载PDF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孔祥颖 宋福祥 +2 位作者 庞伟 刘鹏 范艳萍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7年第1期58-59,62,共3页
目的:观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6岁痉挛型脑瘫患儿总计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增加每日一次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每... 目的:观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6岁痉挛型脑瘫患儿总计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增加每日一次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每次15min。两组患儿接受康复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的D区、E区和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接受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D区、E区评分和足印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与各自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的D区、E区评分和足印分析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能有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可改善患儿的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痉挛型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足印分析
下载PDF
中医康复法与上田法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艳萍 许洪伟 +1 位作者 赵发文 张丽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6期562-563,共2页
目的比较中医康复法与上田法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肌张力、扩大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30例患儿采用中医康复法治疗,对照组30例患儿采用上田法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肌张力、踝关节被... 目的比较中医康复法与上田法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肌张力、扩大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30例患儿采用中医康复法治疗,对照组30例患儿采用上田法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肌张力、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法降低肌张力、扩大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的效果优于上田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双瘫 康复 上田法 疗效
下载PDF
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 被引量:5
15
作者 曹建国 郭新志 《中国康复》 2000年第4期196-197,共2页
探讨针刺疗法对小儿痉挛型脑瘫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2 16例 9个月~ 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 94例和治疗组 12 2例 ,均接受功能训练 ,治疗组再予针刺治疗。 2组于治疗前后进行 Gesell发育商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的发育商及动... 探讨针刺疗法对小儿痉挛型脑瘫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2 16例 9个月~ 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 94例和治疗组 12 2例 ,均接受功能训练 ,治疗组再予针刺治疗。 2组于治疗前后进行 Gesell发育商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的发育商及动作发育商在治疗后显著提高 (P<0 .0 0 1)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脑瘫 VOJTA疗法 BOBATH疗法 针利治疗
下载PDF
表面肌电在痉挛型双瘫患儿腰背肌功能评定中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全莉娟 徐华平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12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在痉挛型双瘫患儿腰背肌功能评定中的价值。方法选取30例痉挛型双瘫的患儿进行临床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取表面肌电仪记录患儿腰背肌的肌电信号,同时进行临床评估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患儿腰背肌最大随意收缩(ma...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在痉挛型双瘫患儿腰背肌功能评定中的价值。方法选取30例痉挛型双瘫的患儿进行临床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取表面肌电仪记录患儿腰背肌的肌电信号,同时进行临床评估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患儿腰背肌最大随意收缩(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的平均肌电值(averaged electromyo-gram,AEMG)较治疗前升高[竖脊肌:(79.86±42.32)μV比(53.35±31.03)μV;多裂肌:(91.25±41.82)μV比(62.17±21.58)μV,P<0.05]。治疗后,患儿腰背肌肌力手法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ing,MMT)分级为4.162±0.530,较治疗前(2.957±0.120)增加(P<0.05),提示患儿治疗后的腰背肌肌力较治疗前提高。结论表面肌电仪可以作为评估痉挛型双瘫患儿腰背肌肌力的客观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双瘫 表面肌电仪 腰背肌
下载PDF
温针灸结合常规康复对痉挛型双瘫儿童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武光丽 杨军 孙向峰 《山东中医杂志》 2021年第6期610-613,共4页
目的:研究温针灸对痉挛型双瘫儿童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痉挛型双瘫儿童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对照组各45例。温针灸组给予温针灸及康复功能常规训练,对照组给予普通针灸及常规康复功能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在训练前... 目的:研究温针灸对痉挛型双瘫儿童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痉挛型双瘫儿童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对照组各45例。温针灸组给予温针灸及康复功能常规训练,对照组给予普通针灸及常规康复功能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在训练前及训练结束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估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下肢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估儿童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GMFM、MAS、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GMFM<0.05,PMAS<0.001,PADL<0.01),并且温针灸组治疗后效果更佳(P<0.05)。结论:温针灸能进一步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下肢功能,降低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双瘫 温针灸 常规康复 下肢功能 肌张力
下载PDF
痉挛对双瘫型脑瘫儿童下肢肌肉相关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文静 李慧慧 +2 位作者 胡宝花 王磊 谈恩民 《集成技术》 2015年第5期87-93,共7页
为了探究双瘫脑性瘫痪儿童下肢肌肉相关性,并分析痉挛特性对双瘫患者下肢肌肉相关性的影响,文章采用表面肌电信号作为信息来源。对12例脑瘫患儿进行下肢腓肠肌和胫骨前肌肌电信号采集以及肌张力测试。信号经过Acqknowledge软件进行滤波... 为了探究双瘫脑性瘫痪儿童下肢肌肉相关性,并分析痉挛特性对双瘫患者下肢肌肉相关性的影响,文章采用表面肌电信号作为信息来源。对12例脑瘫患儿进行下肢腓肠肌和胫骨前肌肌电信号采集以及肌张力测试。信号经过Acqknowledge软件进行滤波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痉挛特性减弱了双瘫患儿下肢肌肉相关性。该研究为脑瘫患儿的基础研究及康复训练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瘫 脑瘫 相关性 痉挛 表面肌电信号
下载PDF
掀针联合穴位按摩对下肢痉挛型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洋 王春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4期87-89,共3页
目的脑瘫患儿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常常不能配合,为减轻患儿痛苦,采用掀针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方法将9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按入院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手法组、掀针组及掀针加穴位按摩组,每组30例。手法组予Bobath、按摩治疗,掀针组在手... 目的脑瘫患儿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常常不能配合,为减轻患儿痛苦,采用掀针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方法将9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按入院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手法组、掀针组及掀针加穴位按摩组,每组30例。手法组予Bobath、按摩治疗,掀针组在手法组基础上加掀针治疗,掀针加穴位按摩组是在手法组基础上加掀针及穴位按摩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后掀针加穴位按摩组GMFM、MAS、iEMG及足背屈角均优于手法组和掀针组,掀针组上述指标优于手法组。结论掀针加穴位按摩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效果明显,且易操作,无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 脑瘫 痉挛型双瘫 掀针疗法 穴位按摩
下载PDF
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治疗脑瘫痉挛型双瘫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耿香菊 吴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21期13-15,共3页
目的观察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对脑瘫痉挛型双瘫的疗效。方法把120例住院治疗的脑瘫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接受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治疗,对照组不接受,其他康复治疗项目2组相同。观察治疗2个月后其运动发育年龄、异常姿势、内... 目的观察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对脑瘫痉挛型双瘫的疗效。方法把120例住院治疗的脑瘫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接受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治疗,对照组不接受,其他康复治疗项目2组相同。观察治疗2个月后其运动发育年龄、异常姿势、内收肌肌张力及股角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在运动年龄、内收肌肌张力及股角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异常姿势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是一种经济实用对脑瘫痉挛型双瘫有很好疗效的训练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训练器 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