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m Tree Structure to Interactive Network:A Preliminary Study on Transit-Oriented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Village-Town Communities
1
作者 Jinyan WANG Shuhua HE Fang QIAN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4年第4期41-47,共7页
Based on the relatively developed highway and road network in China's eastern coastal provinces, the public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TOD) for village-town communities aims to create a network connecting ... Based on the relatively developed highway and road network in China's eastern coastal provinces, the public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TOD) for village-town communities aims to create a network connec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by selectively constructing "urban-type" communities with bus stops, thus promoting the mobility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and to optimize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so a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op-down development mode with tree structure. Through the planning practice in Linyi County, Dezhou City, it is found that a TOD-based spatial development mode in village-town communities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new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 in terms of upgrading the urban-rural functional structure, satisfying local demands, optimizing local government decisions, improving the planning mode,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blic transport-oriented TOD-based village-town communities spatial development village-town system
原文传递
Quantitative division of succession and spatial patterns among different stand developmental stages in Changbai Mountains 被引量:1
2
作者 GONG Zhi-wen KANG Xin-gang GU L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9期2063-2078,共16页
Broadleaf-Korean pine forests exhibit high species richness and distinctive species composition, which are currently becoming more dominant among natural forests in Changbai Mountains of northeastern China. Understand... Broadleaf-Korean pine forests exhibit high species richness and distinctive species composition, which are currently becoming more dominant among natural forests in Changbai Mountains of northeaster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ecological process of restored vegetation is quite important for ecosystem reconstruction. Distinguishing stand development stages and analyzing the dynamic spatial patterns could provide insights into significant community coexistence mechanisms. In the present study, eight permanent study areas wer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substituting space for time method in Changbai Mountains of north-eastern China. The optimal division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successional series into different stand development stages, and the point pattern analysis method(L(r) function)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dynamic changes in spatial patterns and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s.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1) The stand development process wa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the first three stages were poplar-birch secondary fores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recovery, the fourth stage was thespruce-fir mixed forest, and the last stage was the primary broadleaf-Korean pine forest;(2) The spatial pattern showed an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at a small scale and changed to a random distribution as the scale increased in poplar-birch secondary forests, but the spatial pattern appeared to be randomly distributed in spruce-fir mixed forest and broadleafKorean pine forest;(3) The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s between pioneer species and climax species chang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among the different stand stages,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were shared among these species.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s in shade tolerance among the tree species were key determinants of forest dynamics and structure. Our study is vit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est development;thus, the spatial change features should receive greater attention when forest management is being planned and restoration strategies are being developed for the Changbai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spatial patterns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Optimal DIVISION method STAND developmentAL STAGES Space for time substitution
下载PDF
云南十里香茶树空间转录组测序研究
3
作者 王冬雪 满佳旭 +2 位作者 武思敏 赵雪婷 张冬英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9-410,共12页
近年来,云南大叶种茶和古茶树资源备受关注,而对于云南小叶种茶树资源研究报道较少。十里香茶树品种是云南特有的小叶种茶树资源,品质独特且饮用历史悠久。空间转录组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基因表达分析技术,目前尚未见在茶树资源应用上的... 近年来,云南大叶种茶和古茶树资源备受关注,而对于云南小叶种茶树资源研究报道较少。十里香茶树品种是云南特有的小叶种茶树资源,品质独特且饮用历史悠久。空间转录组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基因表达分析技术,目前尚未见在茶树资源应用上的文献报道。利用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十里香茶树嫩芽的基因表征情况和空间调控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Spot聚类分析识别嫩芽细胞类型,划分为13个不同细胞类型cluster,构建空间转录组图谱,观察到不同细胞类型cluster在嫩芽的两种发育时期的空间表达位置存在差异,呈现空间异质性。进一步鉴定不同细胞类型cluster中的差异基因,主要以抗逆胁迫、生长发育调控为主,抗逆胁迫代表性基因为LOC114312694、 LOC114319171、 LOC114320792、 LOC114287723、 LOC114284011、LOC114289235,生长发育代表性基因为LOC114263486、LOC114320821、LOC114292779、LOC114321117、LOC114286858;并绘制空间分布图,发现这些抗逆胁迫和生长发育基因在幼叶中高表达,这说明在嫩芽发育的早期阶段,其在抗逆胁迫和生长发育调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GO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十里香茶树嫩芽的差异基因涉及多个重要通路,如翻译、茉莉酸信号调控、钙离子结合、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这些都与茶树生长发育紧密相关。此研究结果可为十里香茶树发育生物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其他茶树资源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里香 空间转录组 差异基因 空间异质性 发育生物学
下载PDF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优势木生长与空间结构的关联性
4
作者 倪靖峰 吕世琪 +2 位作者 王占印 周超凡 刘宪钊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优势木的生长与其周围的相邻木密切相关,探究不同林龄林分中相邻木构成的空间结构特征对目标林木生长的影响,可以为调整空间结构进而激发林分生长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7 a、37 a和46 a 3种不同林龄的华北落叶松人工... 【目的】优势木的生长与其周围的相邻木密切相关,探究不同林龄林分中相邻木构成的空间结构特征对目标林木生长的影响,可以为调整空间结构进而激发林分生长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7 a、37 a和46 a 3种不同林龄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分别设置面积为90 m×60 m、120 m×120 m和120 m×120 m的大样地,以优势木和其最近4株邻近木构建空间结构单元,计算每株优势木的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密集度等指标,分析不同林龄中优势木在不同空间结构间的生长差异。【结果】优势木胸径和树高年均增长量均有显著的林龄差异,年均增长量随林龄增大而降低。在27 a林分的结构单元中,处于随机分布、优势、零度混交和密集状态的优势木占比最高,优势木平均胸径分别在角尺度为0.50、大小比数为0、混交度为0.75和密集度为1时最大,优势木平均树高分别在角尺度为0、大小比数为0、混交度为0.75和密集度为0.75时最大。在37 a的结构单元中,处于随机分布、优势、零度混交和非常密集状态的优势木占比最高,优势木平均胸径分别在角尺度为0.50、大小比数为0、混交度为0.5和密集度为0时最大,优势木平均树高分别在角尺度为0、大小比数为0、混交度为0.25和密集度为1时最大。在46 a的结构单元中,处于随机分布、优势、零度混交和稀疏状态的优势木占比最高,优势木平均胸径分别在角尺度为0.50、大小比数为0和密集度为0时最大,优势木平均树高分别在角尺度为0、大小比数为0和密集度为0时最大。【结论】水平分布格局、树种多样性、自身个体大小和树冠竞争影响优势木生长特征。在演替过程中,优势木朝着减小聚集程度和竞争压力的方向上发展,适当提升优势木的混交程度和保证优势木个体的生长优势利于其胸径和树高生长。在质量选择阶段,宜进一步选择生长好的优势木作为目标树,适当抚育采伐,优化结构单元,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手段提升林分稳定性。在近自然阶段,应及时清理枯立木,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清除干扰木,继续优化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阶段 结构单元 空间结构参数 优势木 生长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Developmental Stages in Relation to Way Finding Behavior in an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Space
5
作者 Hiroshi Watanabe Tomohito Okumura Eiji Wakamiya 《Health》 CAS 2016年第5期487-494,共8页
To establish a proper evaluation method for spatial cognitive deficits and a form of developmental disorder, we have used an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VR) device to develop a game that involves actually walking throu... To establish a proper evaluation method for spatial cognitive deficits and a form of developmental disorder, we have used an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VR) device to develop a game that involves actually walking through a VR space to search for a target object.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ed the results of control experiment with 22 healthy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s participants. The complexity of the VR space was controlled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pillars present and whether an overall view was possible (controlled by the height of the pillars). For each set of conditions, 24 trials were performed, and the route and time taken to search for the target were recorded. The starting point was changed in each subsequent tri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arch time decreased as the number of trials increase, suggesting a process whereby a cognitive map was formed. We also compared the present results to results from our previous experiment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using the sam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d we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developmental stage on spatial cogn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tual Reality Way Finding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spatial Cognition
下载PDF
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挤压破裂带发育分布特征
6
作者 赵其华 彭毅 +1 位作者 彭社琴 韩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0-761,共12页
勘探表明,在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岸坡石英闪长岩内广泛发育具有一定厚度和延伸长度的碎粒状岩屑条带——“挤压破裂带”,不仅使岩体完整性降低,而且劣化建基岩体质量。为了研究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基于野外调查、精细测量等方法,对施... 勘探表明,在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岸坡石英闪长岩内广泛发育具有一定厚度和延伸长度的碎粒状岩屑条带——“挤压破裂带”,不仅使岩体完整性降低,而且劣化建基岩体质量。为了研究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基于野外调查、精细测量等方法,对施工期新揭露的典型挤压破裂带进行详细描述,揭示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等。研究表明: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挤压破裂带在强弱卸荷带及以里均有发育,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左岸中高程;表现为有明显边界且具有一定厚度和延伸长度的碎粒状岩屑条带,一般发育在新鲜、完整的坚硬岩体内;可能为构造成因常依附于断层(或长度较大的结构面),范围有限,产状不稳定;带内大多劈理岩化,部分可见颗粒定向排列,具有分带性,无明显错距,表现出高地应力下的挤压变形特征;易受后期改造影响,局部可见风化加剧、锈染和泥质条带;主要分布于断层(长大结构面)夹持或围限区、断层(长大结构面)的端部、长大结构面的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破裂带 发育特征 劈理 空间分布 边界条件
下载PDF
东阿拉善不同发育阶段沙冬青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7
作者 刘晓婷 王铁娟 +3 位作者 苏日古嘎 张丽 李晓田 刘雅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57-3166,共10页
为了揭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种群在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本研究选择东阿拉善荒漠的沙冬青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小结构法将沙冬青植株分为3个等级,运用成对相关函数g(r)对3个发育阶段沙冬... 为了揭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种群在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本研究选择东阿拉善荒漠的沙冬青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小结构法将沙冬青植株分为3个等级,运用成对相关函数g(r)对3个发育阶段沙冬青种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轻的增长型、成熟的稳定型和衰退的下降型种群在空间上交错分布。在增长型和稳定型种群中,沙冬青幼龄(Ⅰ级)个体呈现小尺度聚集,中、大尺度随机分布,中龄(Ⅱ级)个体呈现小尺度均匀分布,中尺度聚集性增加,大尺度随机分布。从稳定型到下降型种群,沙冬青老龄个体(Ⅲ级)在小尺度上均匀分布加大,其他尺度以随机分布为主。沙冬青在中、小尺度上Ⅰ级与Ⅱ级植株存在正关联,小尺度上Ⅲ级植株对另两个级的植株存在显著负关联。研究结果为该种的保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冬青 发育阶段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下载PDF
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河南省2014-2021年1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庆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85-896,共12页
【目的】科学量化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有效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乡村各领域全面有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方法】在梳理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基于2014-2021年河南省18个地市面板数据,从乡村数字信息基础、乡村数字经济新... 【目的】科学量化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有效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乡村各领域全面有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方法】在梳理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基于2014-2021年河南省18个地市面板数据,从乡村数字信息基础、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农业数字化转型、乡村生活数字化4个维度选取20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TOPSIS法、Kernel密度估计、泰尔指数、Moran’s I等研究方法测度河南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规律。【结果】(1)从发展水平看,考察期内河南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态势,虽然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但可持续发展动能强劲。(2)从区域差异看,河南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差异呈现稳步下降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中原城市群与黄淮地区差异最明显,区域内差异表现为中原城市群、豫西豫西南、豫北、黄淮地区依次递减的态势。(3)从时空演变看,四大经济区区域间呈现明显且稳定的正相关,中原城市群地市多表现为高高集聚,而黄淮地区基本表现为低低集聚。【结论】河南省数字乡村发展应该结合省情及区域特征,全面布局、统筹推进、均衡发展、弥合差距、快速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指标体系 发展水平 区域差异 时空演变
下载PDF
川东北输气管道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控
9
作者 安培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3年第10期1-4,共4页
川东北输气管道途经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地区之一。输气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条件脆弱,极端降雨天气频发,是地质灾害防控重点关注地区。管道沿线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118处,主要类型为滑坡、不稳定斜... 川东北输气管道途经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地区之一。输气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条件脆弱,极端降雨天气频发,是地质灾害防控重点关注地区。管道沿线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118处,主要类型为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水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对管道沿线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地质灾害发育与行政位置、汛期时间、地形坡度、河水流域、岩土体结构类型、地质构造活动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明确时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输气管道安全运营管理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气管道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时空分布特征 防控措施
下载PDF
桥山林区麻栎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空间格局及关联性 被引量:18
10
作者 薛文艳 杨斌 +1 位作者 张文辉 于世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375-3384,共10页
为探究麻栎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联性,以黄土高原南部桥山林区麻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用L(r)函数对麻栎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特征及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样地内麻栎种群各发育阶段数量结构均为不规则倒&qu... 为探究麻栎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联性,以黄土高原南部桥山林区麻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用L(r)函数对麻栎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特征及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样地内麻栎种群各发育阶段数量结构均为不规则倒"J"型,种群结构稳定,能实现持续更新。(2)麻栎种群总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受生境异质性影响较大,纯林样地中,种群在0—10 m尺度上表现为高强度聚集分布,5—35 m尺度表现为低强度聚集;混交林样地中,0—5 m尺度上表现为高强度聚集分布,5—35 m尺度上则表现为低强度聚集分布。(3)随着种群的发育及尺度的增大,麻栎种群空间聚集强度减弱,纯林样地内,麻栎幼苗在0—6 m的小尺度表现为聚集分布,6—12 m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幼树在各尺度上均表现为聚集分布;中龄树与成龄树在各尺度上均表现为随机分布。混交林样地中,仅幼苗在0—6 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其余各阶段在各尺度下均趋于随机分布。(4)种群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尺度空间关联性不同,纯林样地中,幼苗与幼树在1—2 m小尺度上呈负相关,幼树与中龄树在8 m尺度呈正相关,其余各生长阶段之间在任意尺度上均无关联性;混交林样地中,幼树与中龄树在2—12 m尺度上表现为正相关,其余各生长阶段之间在各尺度上均无关联。在未来的森林经营中,应对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境的种群进行不同抚育措施,促进种群良性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栎 空间格局 空间关联 发育阶段
下载PDF
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武永峰 胡新 +3 位作者 钟秀丽 吕国华 任德超 宋吉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4246-4256,共11页
【目的】揭示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与产量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其空间差异性原因,为冻害风险早期预判及影响因子调控提供先验知识和依据。【方法】选择矮抗58冬小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4月发生的3次自然霜冻为契机,构建... 【目的】揭示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与产量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其空间差异性原因,为冻害风险早期预判及影响因子调控提供先验知识和依据。【方法】选择矮抗58冬小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4月发生的3次自然霜冻为契机,构建死穗率、残穗率、残穗指数和减产率等晚霜冻害评价指标。基于商丘市一农户麦田内100个采样点(以5 m间隔定点)的小麦产量、冻害考察以及土壤肥力测定数据,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地统计学、系统聚类、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穗数、实际产量和晚霜冻害评价指标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探讨其与小麦发育进程、返青期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结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死穗率是影响穗数的关键因子,呈负效应。影响实际产量的因子是残穗指数、死穗率和残穗率,3个因子均呈负效应,值越大,实际产量越低,其中残穗指数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53)。影响减产率的因子为死穗率、残穗率和残穗指数,3个因子均为正效应,值越大,减产率越高,其中死穗率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626)。晚霜冻害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特性,冻害程度相近的样点在局域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在所有冻害评价指标中,减产率的空间集聚性最强(Moran’s I=0.5538)。冻害分区结果表明,随着冻害程度加深,穗数和实际产量显著降低(P<0.05);死穗率增幅最大(达271.3%),其次是残穗率和残穗指数(分别为36.4%和31.8%),它们共同成为导致减产率大幅攀升(增幅达132.1%)的因素;冻害程度最重的区域几乎连片分布,空间集聚性明显。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明显,与晚霜冻害具有一定空间关联性。土壤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等与冻害指标之间达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前期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冻害程度呈加重趋势。前期持续干旱使得土壤含水量迅速下降,进一步加重了晚霜冻害的影响程度。【结论】在农田尺度下,晚霜冻害影响冬小麦穗数和实际产量的空间差异性明显,其空间分布与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等因子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为在精细空间上进行冻害风险早期预判与因子调控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农田尺度 晚霜冻害 空间分区 发育进程 土壤肥力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干流港群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1985~1997年)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传胜 杨桂山 施少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2000年第3期283-291,共9页
以长江中下游干流沿岸为研究区域,探讨了1985年~1997年本区域港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统计分析表明:集中是长江中下游港群空间结构演化的整体趋势,但同时伴随着较大的波动。整个港群和中下游各省地方港群赫佛因德指数的高低及其变... 以长江中下游干流沿岸为研究区域,探讨了1985年~1997年本区域港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统计分析表明:集中是长江中下游港群空间结构演化的整体趋势,但同时伴随着较大的波动。整个港群和中下游各省地方港群赫佛因德指数的高低及其变化趋势说明中下游港群的集中状态处在较低水平,而且这种低水平的集中和地方港群比较明显的分散趋势同时并存。此外,各地港群不同水平的赫佛因德指数也表明了它们在集中程度上的明显差异。通过进一步对12年来港群吞吐量在各地的增长分配分析,得出中下游港群货流向下游集中的结论。作者认为:港口所处的流域位置和水域自然条件,港口相关腹地内陆路交通事业的发展,80年代以来下游港群港口能力的建设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港口管理体制的调整是形成目前中下游港群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最主要原因。同时指出集中仍会是今后中下游港群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趋势,并且随着集中的发展,港口职能将会逐步明确,而率先实施技术改造,占据与腹地联系先优的港口将可能成为本区域港口地域群体中的枢纽港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干流 港口群 空间结构 演化特征
下载PDF
海南省体育旅游空间优化及其发展模式 被引量:16
13
作者 姜付高 曹莉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18,共4页
海南是我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资源导向型体育旅游发展特征明显。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梳理海南体育旅游资源,确立体育旅游发展原则,优化海南体育旅游空间布局,明晰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为我国滨海体育... 海南是我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资源导向型体育旅游发展特征明显。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梳理海南体育旅游资源,确立体育旅游发展原则,优化海南体育旅游空间布局,明晰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为我国滨海体育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体育旅游 空间优化 发展模式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 被引量:390
14
作者 金凤君 王姣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3-302,共10页
作者设计了运输距离Di和通达性系数等度量交通网络通达性的指标,并以“最短路模型”为基础,分析了100年来中国铁路交通网络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国铁路网络结构的演化经历了起步、筑网、延伸、优化4... 作者设计了运输距离Di和通达性系数等度量交通网络通达性的指标,并以“最短路模型”为基础,分析了100年来中国铁路交通网络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国铁路网络结构的演化经历了起步、筑网、延伸、优化4个阶段,但空间扩展的速度相对缓慢。路网扩展和原有路网优化是通达性提高的主要方式;100年铁路建设导致“空间收敛”效果显著。通达性空间格局呈现同心圈层结构,由华北区向四周辐射;且通达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范围也由华北向华东区、中南区扩展,交通中心由天津向郑州逐渐转移。铁路的建设推动了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运输走廊的现代化将推动空间经济轴线进一步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空间经济结构 铁路通达性系数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境内旅游产业潜力研究:区域差异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0
15
作者 冯学钢 于秋阳 《管理学报》 CSSCI 2010年第4期577-584,632,共9页
潜力的积累是旅游产业取得现实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更是获得和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源泉和保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对旅游产业这一综合的经济系统进行解构,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5~2007年3年的平均值,运用SPSS 14.0统计... 潜力的积累是旅游产业取得现实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更是获得和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源泉和保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对旅游产业这一综合的经济系统进行解构,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5~2007年3年的平均值,运用SPSS 14.0统计分析工具对旅游产业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并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产业潜力展开分层评价、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继而深入探究潜力的区域分布差异及发展路径类型选择,以期把握当前中国境内旅游产业潜力现状,并为其积累与提升竞争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潜力 区域差异 路径类型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时空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峰华 汪宇明 李世泰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30,共6页
首先阐述了中国大陆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发展态势。从中国大陆各省区(省、直辖市、自治区)、六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入手,探讨了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指出中国大陆上市公... 首先阐述了中国大陆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发展态势。从中国大陆各省区(省、直辖市、自治区)、六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入手,探讨了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指出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区域上市公司数量、土地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发展状况等诸多因素所造成的。最后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中国大陆区域上市公司的相对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上市公司 可持续发展 证券市场 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 空间布局
下载PDF
老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与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小云 杨坤 《华东经济管理》 2007年第6期91-93,共3页
文章基于现代服务业知识密集、技术含量大、新兴性、空间集聚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结合老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的布局条件,包括经济社会基础、技术与人才资源、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等,并进一步阐述了老城区... 文章基于现代服务业知识密集、技术含量大、新兴性、空间集聚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结合老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的布局条件,包括经济社会基础、技术与人才资源、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等,并进一步阐述了老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与发展的基本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城区 现代服务业 空间布局 发展对策
下载PDF
黄土高原人工苜蓿草地固碳效应评估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文静 王振 +5 位作者 韩清芳 任曾辉 闫明科 张鹏 贾志宽 杨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7467-7477,共11页
苜蓿草地作为黄土高原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由于苜蓿具有固氮和固碳的双重作用,使它在低碳农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以1年生(建植初期)、3年生(盛产期)、5年生(稳产期)和10年生(衰败... 苜蓿草地作为黄土高原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由于苜蓿具有固氮和固碳的双重作用,使它在低碳农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以1年生(建植初期)、3年生(盛产期)、5年生(稳产期)和10年生(衰败期)的人工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土壤碳贮量,定量分析了人工苜蓿草地不同发育阶段的固碳能力;结合种植面积,对黄土高原区人工苜蓿草地的总固碳效应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苜蓿草地地上生物固碳能力以3年生和5年生最强,并显著高于其他年限;地下生物固碳和土壤固碳量均以10a苜蓿草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年限。总体而言,人工苜蓿草地以土壤固碳为主,并集中在0—80cm土壤,各年限0—80cm土层土壤固碳量分别占到总固碳量的41.02%、39.43%、41.56%、39.59%;而地下生物固碳主要发生在0—20cm土层,各年限该层生物固碳量分别占到地下生物总固碳量的45.74%、55.68%、53.12%和43.28%。苜蓿草地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总固碳量随生长年限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不明显,各年限单位面积总固碳量分别为12.69、13.49、13.31 kg/m2和14.83 kg/m2。估算得到黄土高原的人工苜蓿草地年总固碳量为1.430×1011kg(143.0 Tg),其中地上、地下、土壤分别为5.43、1.15Tg和136.4Tg。研究结果为正确分析区域碳循环和发展低碳大农业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工苜蓿草地 发育阶段 固碳 空间特征
下载PDF
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骆培聪 张莹莹 佘赛芬 《世界地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9-176,共8页
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和SPSS软件,采用有关数理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福建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总体发展迅速,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是绝对差异不断扩... 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和SPSS软件,采用有关数理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福建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总体发展迅速,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是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先扩大后缩小,缩小速度缓慢,呈现明显的波动状态;国内旅游人数与收入年内变化在一般呈现出"三峰"型特点,入境旅游人数与收入年内变化表现比较平稳。②福建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极化现象严重,旅游产业地位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一定的分异性,厦门市和福州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最后从政策制定、产业发展、交通设施建设、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发展差异 时空尺度:主成分分析 福建省
下载PDF
地下采煤区地质灾害发育空间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明媚 葛永慧 +1 位作者 薛永安 吕义清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2-477,共6页
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研究区,收集区内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四种地质灾害分布信息,选取数字地貌因子、地下采煤区范围、地质构造与岩性、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信息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因子,基于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研... 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研究区,收集区内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四种地质灾害分布信息,选取数字地貌因子、地下采煤区范围、地质构造与岩性、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信息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因子,基于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空间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在地貌特征上主要发育于1 000~1 300 m高程位、5°~15°坡度区间,东北向分布最多,西北向分布最少;灾害点距地质构造越远,受其控制越弱,灾害点空间走向上呈带状分布,与地质构造走向呈现较强吻合度,而中厚层具泥化夹层软硬相间砂页岩夹煤层岩组是地质灾害的高发育区;植被密集区是研究区内地质灾害高发区;地下采煤区范围内地质灾害发育数量占到研究区总灾害点数量的一半。因此,地下采煤扰动影响是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成因,但地质灾害发育同时受东西向线状地质构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区 扰动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空间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