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and benefits assessment of green manure in the Pinggu District,Beijing,based on the CLUE-S model 被引量:14
1
作者 ZHANG Li-ping ZHANG Shi-wen +3 位作者 ZHOU Zhi-ming HOU Sen HUANG Yuan-fang CAO Wei-d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465-474,共10页
Green manure use in China has declined rapidly since the 1980 s with the extensiv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The deterioration of field environments and the demand for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ve resulted in mo... Green manure use in China has declined rapidly since the 1980 s with the extensiv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The deterioration of field environments and the demand for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ve resulted in more attention to green manure.Human intervention and policy-oriented behaviors likely have large impacts on promoting green manure planting.However,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regarding on where,at what rates,and in which ways(i.e.,intercropping green manure in orchards or rotating green manure in cropland) to develop green manure and what benefits could be gained by incorporating green manure in fields at the county scale.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 extent(CLUE-S) model,which is specifically developed for the simulation of land use changes originally,to predic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een manure in cropland and orchards in 2020 in Pinggu District located in Beijing,China.Four types of land use for planting or not planting green manure were classified and the future land use dynamics(mainly croplands and orchards) were considered in the prediction.Two scenarios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een manure based on data from 2011:The promotion of green manure planting in orchards(scenario 1) and the promotion of simultaneous green manure planting in orchards and croplands(scenario 2).The predictions were generally accurate based on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and Kappa indices,which valid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UE-S model in the prediction.In additio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green manure was acquired,which indicated that green manu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orchards of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regions of Dahuashan,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of Wangxinzhuang,the middle region of Shandongzhuang,the eastern region of Pinggu and the middle region of Xiagezhuang under scenario 1.Green manure planting under scenario 2 occurred in orchards in the middle region of Wangxinzhuang,and croplands in most regions of Daxingzhuang,southern Pinggu,northern Xiagezhuang and most of Mafang.The spatially explicit results allow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benefits of these changes based on different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indicators.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gains of scenarios 1 and 2 were 175691 900 and143000 300 CNY,respectively,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first scenario was more beneficial for promoting the same area of green manure.These results can facilitate policies of promoting green manure and guide the extensive use of green manure in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suitable 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E-S model green manure spatial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benefits assessment
下载PDF
深圳市1980—2020年填海空间演变及利益导向机制分析
2
作者 李云 刘泓昆 +2 位作者 范雅婷 郑浩钦 陈泽霖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1期67-78,共12页
填海空间作为连接陆地与海洋的重要部分,是陆海统筹发展的关键一环。文章以深圳为例,通过整理1980—2020年深圳市域的Landsat遥感影像,对填海规模及海岸线变化进行分析,结合发展背景将深圳填海历程分为4个阶段:试点发展下的临港企业自... 填海空间作为连接陆地与海洋的重要部分,是陆海统筹发展的关键一环。文章以深圳为例,通过整理1980—2020年深圳市域的Landsat遥感影像,对填海规模及海岸线变化进行分析,结合发展背景将深圳填海历程分为4个阶段:试点发展下的临港企业自主建设(1980—1986年)、政企分离中的地方产业基建铺开(1986—1996年)、资源短缺下的政府双重角色强化(1996—2010年)和存量优化中的填海多元利益考量(2010—2020年)。最终填海总面积达91.68km2,自然岸线保有率下降49.92%,且持续多年的填海对海岸带生态安全状况造成了负面影响。基于此,文章指出政府作为利益导向政策主体对其自身及企业和公众关于填海的行为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终推动了填海发展符合城市社会整体利益。最后,以深圳填海空间演变过程为鉴,其他沿海城市的空间发展应关注历史填海项目的生态修复与利益补偿和新增填海项目的经济与生态利益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海空间 空间演变 利益导向 驱动机制
下载PDF
基于空间正义、效益衍生的共生院共享空间等级构建
3
作者 蒙小英 陈雨清 +1 位作者 陈泳全 刘思彤 《建筑创作》 2024年第2期163-169,共7页
“共生院落等级构建”以原住民、新用户、运维者的互惠和共生为前提,回应共生院空间狭小、引入功能与业态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建构了开放性的共享空间—半开放性的共享空间—私密性的共享空间三级共享空间,探索以不同等级的室外、半室... “共生院落等级构建”以原住民、新用户、运维者的互惠和共生为前提,回应共生院空间狭小、引入功能与业态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建构了开放性的共享空间—半开放性的共享空间—私密性的共享空间三级共享空间,探索以不同等级的室外、半室外共享空间重构院落共生的空间秩序、小气候营造和更新需求下的空间弹性与自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共生院落 空间正义 空间效益 等级重构 共享空间
下载PDF
西藏草业时空拓展的模式和路径
4
作者 余成群 庞晓攀 +1 位作者 李捷 钟志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5-1265,共11页
草业发展是维护西藏生态屏障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西藏牧民维持生计的传统优势产业。国家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西藏草业高质量发展受到时空条件的制约。本研究借助城市时空拓展理论,阐明了西藏草业... 草业发展是维护西藏生态屏障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西藏牧民维持生计的传统优势产业。国家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西藏草业高质量发展受到时空条件的制约。本研究借助城市时空拓展理论,阐明了西藏草业发展时空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依据西藏草业资源的禀赋特征,提出了聚焦生态效益模式、生产效益模式、生态和生产效益兼顾模式,以及实现3种模式的路径,以期为西藏草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我国其他地区草业时空拓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业多维性 生态效益模式 生产效益模式 生态和生产效益兼顾模式 时空拓展路径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关联及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孙云浩 程南洋 沈文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7-190,共14页
[目的]构建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水平指数,揭示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关联性及其空间关联的演化特征,突破以往区域间要素互为独立的壁垒,在空间视角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长期和短期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为差异化... [目的]构建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水平指数,揭示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关联性及其空间关联的演化特征,突破以往区域间要素互为独立的壁垒,在空间视角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长期和短期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为差异化城市森林建设、长三角森林城市群统筹建设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基于熵权TOPSIS法构建城市森林建设水平指数,将城市森林建设的生态效益纳入其中,衡量2006—2019年长三角41个地级市的城市森林建设水平,通过地域相邻矩阵等3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建森林城市等因素对城市森林建设水平长期和短期的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结果]1)基于空间距离倒数的空间权重矩阵符合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的广泛空间关系,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全局莫兰指数在0.244 3以上,呈现波动上升走势;2)长三角41个地级市城市森林建设在空间上表现出稳定的空间块状集群异质性特征,“高-高”(H-H)值集聚,均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形成沿海往内陆扩散的发展态势;“低-低”(L-L)值集聚,多集中在安徽省,呈先扩散后收缩的走势;3)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0.172左右,短期和长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城市森林建设水平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014 2和0.091 4;创建森林城市短期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但长期为负;人口密度、旅游人数、第三产业占比对城市森林建设水平的影响存在短期降低、长期提升的差异。[结论]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短期内经济发展给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带来压力,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可带动城市森林发展;人口密度和旅游人数、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会迫使管理者注重生态保护,以期望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人均道路面积增加短期内可改善该城市的森林建设水平并辐射带动相邻城市,长期来看反而限制城市森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创建森林城市成功后的一段时间内管理者可能进一步提高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并对周围城市森林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但长期缺乏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建设 碳汇效益 空间溢出效应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下载PDF
基于空间分析的森林公园对游憩者健康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朱晋立 陈千山 +4 位作者 吴舒扬 王琬青 郑燊玥 董建文 郑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6,共9页
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结合AHP法、问卷调查法与GIS空间分析法量化评价景观元素、空间特征与健康效益评估状况,利用相关性分析与Johnson-Neyman技术解析三者之间的影响,并对空间特征的调节效应与调节阈值进行评估,揭示其作用逻辑和影... 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结合AHP法、问卷调查法与GIS空间分析法量化评价景观元素、空间特征与健康效益评估状况,利用相关性分析与Johnson-Neyman技术解析三者之间的影响,并对空间特征的调节效应与调节阈值进行评估,揭示其作用逻辑和影响边界。结果表明:1)森林公园景观元素对健康效益评估具有显著影响,植被(0.1213)、自然互动体验(0.0962)、动物(0.0914)是重要指标;2)绿视率、植被覆盖度、归一化植被指数、空间可达性、空间围合度与健康效益评估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不同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具有差异性;3)森林公园景观元素对健康效益评估产生影响的过程中,空间特征对于局部路径存在显著调节作用,绿视率、植被覆盖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和空间围合度的正向调节效应阈值分别为34.489、0.2316、0.1911、0.664。结合森林公园评价和空间特征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与调节效应检验,解析了森林公园景观元素、空间特征与健康效益评估的影响,为健康导向的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借鉴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公园 景观元素 空间特征 健康效益 调节效应 福州
下载PDF
城市水资源联合调配的综合效益评估——以北京市为例
7
作者 郑文婷 韩京成 +2 位作者 吴颖菊 曾洁薇 魏加华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通过分析城市水资源调配对“系统结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系统梳理水资源联合调配与综合利用的效果,基于层次分析和熵值的综合指数方法构建综合效益的评估体系。以北京市为例,评价2014-2021年多水源联合调配的实施效果。研究表... 通过分析城市水资源调配对“系统结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系统梳理水资源联合调配与综合利用的效果,基于层次分析和熵值的综合指数方法构建综合效益的评估体系。以北京市为例,评价2014-2021年多水源联合调配的实施效果。研究表明:北京市水资源调配对系统均衡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此外,综合效益指数的逐年提升表明近年来北京市水资源的联合调配有效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调配 评价体系 空间均衡 综合指数 效益评估
下载PDF
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与植物群落碳汇效益优化研究
8
作者 王晶懋 王一凡 +2 位作者 张涛 范李一璇 孙婷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5,共9页
【目的】目前城市绿地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目标,合理布局低碳绿地空间格局,科学配置植物群落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目前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方法】以西安市碑林区和沣西... 【目的】目前城市绿地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目标,合理布局低碳绿地空间格局,科学配置植物群落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目前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方法】以西安市碑林区和沣西新城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域内街区单元的绿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分类,探索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与碳汇量化关系,并从平面布局和垂直结构两方面提出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碳汇效益的优化方法,并选取碳储量最低的单核心辐射型街区单元的3个绿地样方进行碳汇效益优化设计。【结果】总结出4种西安市典型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模式,明晰了碳储量分布特征以及绿地空间格局对碳储量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碳汇效益优化方法,发现碳储量与斑块类型面积(CA)、景观形状指数(LSI)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聚集度(AI)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各类绿地空间格局碳储量大小为多核心辐射型>散点分布型或廊道穿越型>单核心辐射型,建议在单核心辐射型街区单元优化中增加植物群落层次结构,并增加高固碳植物种类及数量,提升样方内年固碳量。【结论】从中观尺度讨论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与植物群落碳汇效益之间的关系,使城市中小尺度绿地发挥应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索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与设计方法,为低碳绿地设计提供参考,提升城市街区单元内社区生活圈的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街区单元 绿地空间格局 景观格局指数 碳储量 碳汇效益 植物群落设计 陕西西安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模型的城市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经济影响评估
9
作者 刘允豪 杨超 +2 位作者 俞诚成 董文韬 袁泉 《交通与运输》 2024年第3期42-46,共5页
随着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平台期,其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益越发受到关注。为了探究轨道交通发展对城市群的经济影响,通过建立一个表征城市多层次轨道交通的复杂网络模型,并基于该模型采用3个复杂网络指标,结合空间杜宾模型,检验轨道交... 随着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平台期,其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益越发受到关注。为了探究轨道交通发展对城市群的经济影响,通过建立一个表征城市多层次轨道交通的复杂网络模型,并基于该模型采用3个复杂网络指标,结合空间杜宾模型,检验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中,具有更高可达性的城市,更加受益于轨道交通的发展,且轨道交通网络融合程度的提升能够对城市群中不同城市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这些结论有助于对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网融合 轨道交通 城市群 经济效益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生态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国土空间规划效益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建平 张学茹 +2 位作者 黄中杰 李欣欣 杨莉 《中国环境管理》 2024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国土空间规划是统筹区域资源空间配置、开发管理和布局优化的总体方案,在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国土空间规划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及布局的改变,从而引起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供给与需求变化。本研究从三生空间耦合... 国土空间规划是统筹区域资源空间配置、开发管理和布局优化的总体方案,在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国土空间规划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及布局的改变,从而引起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供给与需求变化。本研究从三生空间耦合协调的角度,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需求的供需关系,揭示三生空间的供需连接与耦合关系。本研究借助InVEST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当量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相对发展度模型,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分析,探究国土空间用地结构调整所产生的供需间的协调关系,并用耦合协调状况对国土空间规划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在规划期内宜宾市翠屏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总体耦合协调度呈现减小态势。2020—2035年耦合协调度从0.60降低到0.59,相对发展度由1.05减小至1.01。生态系统服务总体供给盈余明显,但由于供需分布空间差异,城镇地区为主要的供给赤字区域。影响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为环境净化需求,城市化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相对发展度具有较为普遍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效益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 三生空间 耦合效应
下载PDF
贵州武陵山区生态系统质量评估与时空格局演变
11
作者 吴路华 杨东妮 +2 位作者 陈丹 许凤婷 魏珩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5,共11页
生态系统质量是衡量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科学评估生态系统质量对于推动自然环境保护修复和生态恢复效益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植被覆盖度(FVC)、叶面积指数(LAI)和总初级生产力(GPP)3个生态系统遥感参量,构建了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质量是衡量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科学评估生态系统质量对于推动自然环境保护修复和生态恢复效益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植被覆盖度(FVC)、叶面积指数(LAI)和总初级生产力(GPP)3个生态系统遥感参量,构建了生态系统质量指数(EQI)评估模型,测算了2015—2020年贵州武陵山区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并揭示了时空演变与波动特征。结果表明:1)2015—2020年,贵州武陵山区FVC、LAI与GPP均处于增长趋势,分别增长了3.40%、2.00%和0.61%。2)FVC、LAI与GPP均以较低与低波动状态为主,面积占比分别达到83.14%、83.93%和93.56%。3)贵州武陵山区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增长了2.30%,其中98.74%的区域处于较低与低波动状态。4)贵州武陵山区生态系统质量总体均处于优和良的状态,且这些区域在各年的面积占比均超过了95%。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的区域主要为德江、思南与石阡,而退化区域则以玉屏、江口和万山区为主。研究可为贵州武陵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效益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武陵山区 生态系统质量 时空演变 效益评估
下载PDF
三北防护林的长期经济效益——基于空间断点的研究
12
作者 王文凯 毕钰 《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0-197,共18页
三北防护林工程主要有两个目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三北防护林的生态效益,而对经济效益还缺乏来自经济学视角的严格分析。本文使用空间断点回归方法,利用2010年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三北防护林实现了长期的... 三北防护林工程主要有两个目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三北防护林的生态效益,而对经济效益还缺乏来自经济学视角的严格分析。本文使用空间断点回归方法,利用2010年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三北防护林实现了长期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相比三北防护林边界外的县市,三北防护林对边界内100公里的县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大小换算成GDP年均增速约为0.57%。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均支持上述结论。同时,成本收益分析表明,三北防护林的经济效益远大于成本,从而其大幅度改善了总体社会福利,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机制分析发现,三北防护林工程显著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 长期经济效益 空间断点
下载PDF
健康蓝色空间设计:将接触感知蓝色空间的健康效益转化为设计实践的方法论框架
13
作者 张皓翔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47,共9页
【目的】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以水为核心的蓝色空间一直以来不断塑造着城市,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接触感知蓝色空间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显著的健康效益。因此,在响应健康城市建设及可持续发展... 【目的】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以水为核心的蓝色空间一直以来不断塑造着城市,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接触感知蓝色空间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显著的健康效益。因此,在响应健康城市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背景下,有必要探讨将接触感知蓝色空间产生的健康效益纳入空间设计实践的可能性。【方法】基于对核心文献的检索和筛选,系统梳理接触感知蓝色空间以促进人类健康的主要路径,提出将健康证据转译为设计实践的方法论框架。【结果】基于3种蓝色空间接触感知类型,归纳出4条联系蓝色空间接触感知和公共健康的主要路径:1)促进体力活动;2)降低有害暴露;3)提供心理效益;4)鼓励社会交往。提出了一个将健康证据转译为设计知识的四步方法论框架并结合已有证据和案例进行说明:1)收集主要健康证据;2)提炼关键设计概念;3)划分核心设计要素;4)转译设计原则、空间模式、评估方法。【结论】根据“分析—综合—评估”设计范式,探讨了从健康证据转化出的设计知识在设计迭代中的应用潜力,反思了方法论框架的双向互动优势,指出实践能够作为启发设计知识和提供健康证据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蓝色空间 接触感知 健康效益 证据转译 空间设计 数字工具
下载PDF
超大城市楔形绿地空间规划及综合效益发挥探讨——以上海浦东张家浜楔形绿地为例
14
作者 黄卓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期249-251,共3页
楔形绿地作为超大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类型,是锚固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市民游憩休闲品质、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手段。上海浦东张家浜楔形绿地规划总面积约14.5km~2,是上海开发时间最早、规模体量最大、完成度最高的楔形绿地之一,其规划设... 楔形绿地作为超大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类型,是锚固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市民游憩休闲品质、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手段。上海浦东张家浜楔形绿地规划总面积约14.5km~2,是上海开发时间最早、规模体量最大、完成度最高的楔形绿地之一,其规划设计理念在同类项目中具有代表性,其建设经验和综合效益值得研究。回顾了上海楔形绿地空间规划历程,并通过深入剖析张家浜楔形绿地的规划目标、功能定位、场地特征、生态设计特色和关键技术,进而阶段性评估其建成效果和综合效益,据此全方位、系统性地探讨超大城市楔形绿地实践的经验与挑战,以此为后续同类项目的实施提供实务参考和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绿地 空间格局 规划建设 综合效益 张家浜
下载PDF
基于漳浦县特色效益产业发展导向的乡村土地综合治理与产业空间重组规划研究
15
作者 苏芳 《福建建筑》 2024年第7期6-9,28,共5页
当前,村庄发展普遍面临产业链条单一、产业用地粗放、组织模式滞后等问题。特色效益产业是村庄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土地综合治理可为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为此,研究以漳浦县南浦乡为例,提出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空间重组、土地综合治理... 当前,村庄发展普遍面临产业链条单一、产业用地粗放、组织模式滞后等问题。特色效益产业是村庄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土地综合治理可为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为此,研究以漳浦县南浦乡为例,提出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空间重组、土地综合治理、发展机制构建的规划策略,探索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土地综合治理为手段的空间规划模式,以期为全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不同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空间重组 土地综合治理 特色效益产业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的减污降碳分区管治路径探索
16
作者 刘贵利 王依 +3 位作者 尤瑛圻 闫楠 牛海鹏 李明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8-406,共9页
在系统梳理现阶段减污降碳相关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实施减污降碳分区管治的重要意义,包括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的关键举措、推动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等;分析了当前减污降碳分区管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标准与技术规范... 在系统梳理现阶段减污降碳相关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实施减污降碳分区管治的重要意义,包括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的关键举措、推动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等;分析了当前减污降碳分区管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标准与技术规范不足、协同体系亟须构建、协同机制有待完善、保障体系尚需加强等,尤其是在空间实施层面缺乏有力的抓手。尽管国家、省、市县、乡镇层面国土空间规划内容中减污降碳的实施方案、分区设计、机构框架和重要指标有所涉及,但分区管治体系、标准体系、规划传导、衔接协同与保障机制尚显不足。最后提出了现阶段减污降碳分区管治的主要对策,包括制定碳污排放分区标准体系,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的减污降碳分区管治体系,构建中心、传导、放大、预警反馈、激励和考核一体化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完善源头、分区和实践链接的减污降碳分区管治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减污降碳 分区管治 协同增效 绿色低碳
下载PDF
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空间效应——基于新疆83个县市的实证分析
17
作者 龙顺发 曹开军 商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87-1395,共9页
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推动力。以新疆83个县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检验与空间杜宾模型探讨新疆旅游发展影响乡村发展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2006—2020年,新疆旅游发展与乡村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后者... 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推动力。以新疆83个县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检验与空间杜宾模型探讨新疆旅游发展影响乡村发展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2006—2020年,新疆旅游发展与乡村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后者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强。两者之间的空间关联性也存在逐渐增强的趋势。②新疆旅游业发展整体上可以同时助推“本地”及“邻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经济支撑的提升,进而促进乡村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③新疆旅游发展影响乡村发展的空间效应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时间上,以2011年为分界点,该空间效应表现出“负→正”的转变过程;空间上,该空间效应表现出“由北到南递减”的特征。从分解路径来看,该空间效应也表现出突出的区域异质性。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推进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与新疆乡村多元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旅游兴疆 乡村发展 空间杜宾模型 时空异质性 新疆
下载PDF
黄河流域行业供水效益评估及空间格局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管新建 张浩 +1 位作者 孟钰 严登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为科学有效地量化流域供水效益和为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基于能值分析理论,提出了分行业供水效益能值量化方法体系,包括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计算与供水效益计算,获取多对象分行业供水效益,在此基础上,应用MoranʹI指数和LISA指数... 为科学有效地量化流域供水效益和为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基于能值分析理论,提出了分行业供水效益能值量化方法体系,包括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计算与供水效益计算,获取多对象分行业供水效益,在此基础上,应用MoranʹI指数和LISA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解析空间供水分布规律。以黄河流域56个供水城市为研究对象,计算了黄河流域各地市工业、农业、生活和总供水效益,分析了区域间各行业供水效益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关联关系。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分行业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在数值上表现为生活>工业>农业,空间上呈现西低东高的趋势;②黄河流域工业、农业、生活和总供水效益分别为581.29、891.63、682.66和2155.58亿元,其中,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和山东省的工业供水效益较高,宁夏、内蒙古和山东省的农业供水效益在本省的各行业供水效益中较为显著;③工业、农业、生活和总供水效益的Moran′I指数分别为0.286、0.412、0.225和0.357,空间聚集性显著,“高-高”模式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段,“低-低”模式分布在上游的青海、宁夏地区,空间格局分布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气候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城市发展战略政策等因素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引水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理论 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 供水效益 空间自相关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9
作者 曾瑶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57,共7页
研发投入经济效益是衡量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2010一2019年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的时空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1)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呈现波动性上... 研发投入经济效益是衡量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2010一2019年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的时空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1)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呈现波动性上升的态势。(2)区域间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存在差异性。其中东南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最高,西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最低。(3)区域间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存在集聚效应并呈上升趋势。(4)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质量、信息基础设施和专利申请数量有助于促进本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基础设施对相邻地区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研发投入 经济效益 时空特征 空间测度模型
下载PDF
建筑学视阈下城市交通节点及其空间综合效益研究综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黎柔含 褚冬竹 阳蕊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1期94-101,共8页
城市交通节点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关键点,具有公共交通和城市空间两个属性,在高度集聚和流动的各类活动和资源的牵引下,成为城市的关键“效益源”。进一步厘清TOD理念影响下,具有增效价值的城市关键地段及其发展标准的理论内涵、研... 城市交通节点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关键点,具有公共交通和城市空间两个属性,在高度集聚和流动的各类活动和资源的牵引下,成为城市的关键“效益源”。进一步厘清TOD理念影响下,具有增效价值的城市关键地段及其发展标准的理论内涵、研究进展及经验启示,是未来该领域实践与研究的基础。通过界定城市交通节点这一研究对象,归纳其空间增效发展的实践历程以及相关研究在“设施—空间”触媒影响表征、“行为—空间”互动反馈原理、空间增效开发更新行动的模式与经验等方面的成果;系统阐释建筑学及其交叉学科视角下交通节点空间综合效益的研究进展,总结该话题未来“关联式”“制宜式”“立场式”的研究趋势。可在城市公共交通与立体空间一体化发展这类多学科问题的探索中,为建筑学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指明重心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节点 建筑学 基础设施 空间综合效益 空间增效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