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fying spatial scal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rains pattern at watershed-scale:Case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gion on Loess Plateau 被引量:7
1
作者 YANG Feng ZHOU Y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8期1642-1654,共13页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rains(P-N terrains) widely distributed across China's Loess Plateau constitute the du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loess landforms. Analysis of loess P-N terrains at the watershed sca...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rains(P-N terrains) widely distributed across China's Loess Plateau constitute the du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loess landforms. Analysis of loess P-N terrains at the watershed scale can serve to elucidate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P-N terrains, which benefit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atershed evolution and suitable scales for loess landform research. The Two-Term Local Quadrat Variance Analysis(TTLQV) is calculated as the average of the squar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lock totals of all possible adjacent pairs of block size, which can be used to detect both the scale and the intensity of landscape patches(e.g., plant/animal communities and gully networks). In this study, we determined the latitudinal and longitudinal spatial scale of P-N terrain patterns within 104 uniformly distributed watersheds in our targe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g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TLQV is very effective for examining the scale of P-N terrain patterns. There were apparently three types of P-N terrain pattern in latitudinal direction(i.e., Loess Tableland type, Loess Hill type, and Transitional Form between Sand and Loess type), whereas there were both lower and higher values for P-N terrain pattern scales in all loess landforms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The P-N terrain pattern alsoclearly presented anisotropy, suggesting that gully networks in the main direction were well-developed while others were relatively undeveloped.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irst scale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i.e., gully density, nibble degree, watershed area, mean watershed slope, NDVI, precipitation, loess thickness, and loess landforms) revealed that the first scales are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watershed area and loess landforms. This may indicate that the current spatial pattern of P-N terrains is characterized by internal force. In selecting suitable study areas in China' Loess Plateau,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four control variables: the spatial scale of the P-N terrain pattern, the watershed area,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watershed, and the loess landfo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rains TTLQV spatial pattern scale LOESS LANDFORMS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Structur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Ningxia 被引量:1
2
作者 XU Li-gang TANG Ying +1 位作者 DU Li BAO Zi-yu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8期18-22,66,共6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Ningxia.[Method] Using 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the precipitatio...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Ningxia.[Method] Using 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the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wavelet analysis and Mann-Kendall rank statistic method,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on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trend were analyzed by the monthly precipitation series in Ningxia during 1951-2008.[Result] In Ningxia,the spatial structural pattern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ppeared 'North-south type' and 'North-center-south type'.It in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the changes of interannual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Precipitation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month and distributed differently in the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But it was conversely steady in central arid zone and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ern Ningxia.The probability of single abundant precipitation year was higher than single short precipitation year and the continuous short precipitation year was higher than continuous abundant precipitation year.The main cycles were 3a,6a and 10a approximately.In the mid arid zone and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ern Ningxia,the prob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reduction was about 75% and the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71.4%,respectively.The reduction in the entire area was about 73.3%.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dle arid area and irrigation area was increasing.The variability would change slowly for the intra-annu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Especially,the reduction tendency rate in the middle arid area reached 100.0%.[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the local precipitation,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soci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spatial structural patterns Multiple-time scale Temporal variation Trends analysis Ningxia China
下载PDF
Regional-scal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Simulated by the FGOALS-gl Climate System Model 被引量:12
3
作者 MAN Wenmin ZHOU Tianju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765-778,共14页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regional-scal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as well as the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were simulated with a low-resolution vers...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regional-scal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as well as the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were simulated with a low-resolution version of Flexible Global Ocean-Atmosphere-Land-Sea-ice (FGOALS-gl) model.The model was driven by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orcing agents.Major features of the simulated past millennial Northern Hemisphere (NH) mean SAT variations,including the Medieval Climate Anomaly (MCA),the Little Ice Age (LIA) and the 20th Century Warming (20CW),we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constructions.The simulated MCA showed a global cooling pattern with reference to the 1961-90 mean conditions,indicating the 20CW to be unprecedented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in the simulation.The LIA was characterized by pronounced coldness over the continental extratropical NH in both the reconstruction and the simulation.The simulated global mean S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CA and LIA was 0.14°C,with enhanced warming over high-latitude NH continental regions.Consistencies 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n regional scal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n hemispheric scales.The major features agreed well between the simulated and reconstructed SAT variations over the Chinese domain,despite some inconsistency in details among different reconstructions.The EASM circulation during the MCA was stronger than that during the LIA The corresponding rainfall anomalies exhibited excessive rainfall in the north but deficient rainfall in the south.Both the zonal and meridional thermal contrast were enhanced during the MCA.This temperature anomaly pattern favored a stronger monsoon cir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t millennium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patial patterns regional-scale variatio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下载PDF
Comparing Eight Computing Algorithms and Four Consensus Methods to Analyz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Pattern and Driving Forces
4
作者 Xinliang Liu Yi Wang +6 位作者 Yong Li Feng Liu Jianlin Shen Liang Ou Juan Wang Runlin Xiao Jinshui W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9年第1期12-28,共17页
Although many computing algorithm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pattern and driving forces (RLPDF), little has been done to assess and reduce the uncertainty of predictions. In this... Although many computing algorithm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pattern and driving forces (RLPDF), little has been done to assess and reduce the uncertainty of prediction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RLPDF based on 1990, 2005 and 2012 datasets at two spatial scales using eight state-of-the-art single computing algorithms and four consensus methods in Jinjing rive catchment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At the entire catchment scale, the mean AUC values were between 0.715 (ANN) and 0.948 (RF) for the single-algorithms, and from 0.764 to 0.962 for the consensus methods. At the subcatchment scale, the mean AUC values between 0.624 (CTA) and 0.972 (RF) for the single-algorithms, and from 0.758 to 0.979 for the consensus methods. At the subcatchment scale, the mean AUC values were between 0.624 (CTA) and 0.972 (RF) for the single-algorithms, and from 0.758 to 0.979 for the consensus methods. The result suggested that among the eight single computing algorithms, RF performed the best overall for woodland and paddy field;consensus method showed higher predictive performance for woodland and paddy field models than the single computing algorithms. We compar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best - and worst-performing algorithms for the entire catchment in 2012, and found that approximately 72.5% of woodland and 72.4% of paddy field had probabilities of occurrence of less than 0.1, and 3.6% of woodland and 14.5% of paddy field had probabilities of occurrence of more than 0.5. In other words, the simulation errors associated with using different computing algorithms can be up to 14.5% if a probability level of 0.5 is set as the threshol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choice of modeling approaches can greatly affect the accuracy of RLPDF prediction. The computing algorithms for specific RLPDF tasks in specific regions have to be localized and optim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pattern spatial scales CONSENSUS Methods COMPUTING ALGORITHMS
下载PDF
不同空间尺度的内蒙古森林火点及面积分布格局研究
5
作者 张恒 刘瑞祥 杨宏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0-208,共9页
通过选用空间变异性分析(变异系数)、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和尺度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1981—2020年内蒙古森林火点及面积在盟市和旗县2个空间尺度上分布的变异性、关联性及尺度效应。结果表明:盟市尺度林火面积变异系数总体呈... 通过选用空间变异性分析(变异系数)、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和尺度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1981—2020年内蒙古森林火点及面积在盟市和旗县2个空间尺度上分布的变异性、关联性及尺度效应。结果表明:盟市尺度林火面积变异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旗县尺度林火面积变异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旗县尺度空间变异性更大。40 a全局森林火点Moran's I指数为0.99,双空间尺度Moran's I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盟市级别最大值在1991—1995年,为0.46;旗县级别最大值在1986—1990年,为0.61。双尺度森林火点在空间上均呈现高度聚集性。旗县级尺度更显著地展示了森林火灾的空间分布差异及较小区域的森林火灾热点类型;盟市级尺度揭示了森林火灾的总体空间分布规律,热点类型明显缺乏多样性。盟市尺度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冷点区不明显。旗县尺度均存在热点聚集区,林火发生水平较高。不同空间尺度的尺度方差表现为旗县>盟市,旗县级尺度林火面积差异对全内蒙古自治区的总体差异贡献率远超过盟市尺度。1981—2020年林火面积在双空间尺度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火点空间聚集性呈减弱趋势,森林火点与林火面积之间不完全呈正相关关系。内蒙古东部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火灾发生次数高于中西部,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防火力度。随着尺度的减小,林火空间分布模式愈加明显、聚集度增强,未来需进一步缩小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分布格局 空间自相关 尺度效应 森林火点 内蒙古
下载PDF
三峡库区多时空尺度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赵灿 李毅 +2 位作者 吴雷祥 黄伟 关荣浩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9,共12页
为了探究三峡库区水质对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响应,基于三峡库区2019—2021年7个断面的水文与水质数据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水质时空异质性、多尺度河岸带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特征,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 为了探究三峡库区水质对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响应,基于三峡库区2019—2021年7个断面的水文与水质数据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水质时空异质性、多尺度河岸带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特征,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确定了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对水质指标的影响及最佳影响尺度,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探究了最佳影响尺度下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水质状况整体稳定,枯水期的水质优于丰水期,水质状况主要受到面源污染、支流汇入、磷矿产业和城镇化的影响;小尺度缓冲区内景观斑块破碎化较严重,但多样性较高,耕地是库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其破碎化程度的增加有利于水环境的改善;林地和草地在枯水期对水环境的净化作用优于丰水期,而水域是河流氮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整体上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对水质指标的解释能力在丰水期高于枯水期,且在300 m缓冲区尺度下解释能力最强,其中耕地、草地、水域和斑块密度(PD)是影响水质指标的关键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时空尺度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多时空景观格局对南淝河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顾洋 张平究 +2 位作者 秦风约 蔡永久 王晓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80-1589,共10页
为分析景观格局对合肥市南淝河水质的影响,基于南淝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水质实测数据,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水质的季节性变化以及不同时空尺度下水质与景观组成、景观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为分析景观格局对合肥市南淝河水质的影响,基于南淝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水质实测数据,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水质的季节性变化以及不同时空尺度下水质与景观组成、景观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南淝河非汛期水质总体优于汛期,且水质污染指标在空间分布上的离散程度较大。建设用地在非汛期、汛期均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硝态氮(NO_(3)-N)、氨氮(NH_(3)-N)、总氮(TN)、磷酸盐(PO_(4)^(3-)-P)和总磷(TP)呈正相关,是“源景观”;林地和水域则是“汇景观”。200、300 m河岸带缓冲区为非汛期、汛期景观指数对水质解释率最高的空间尺度,斑块密度(PD)、景观形状指数(LSI)、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FRAC_AM)、周长-面积分形维度(PAFRAC)、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平均欧式最近邻近距离(ENN_MN)是造成南淝河水质污染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发现景观组成和景观指数对南淝河水质均有较大影响,未来的水质管理要从流域源、汇景观的连通性、破碎度、优势度、多样性方面针对性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淝河 流域 水质 多时空尺度 景观格局
下载PDF
2000—2020年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武荣伟 王堠崟 +1 位作者 王远鑫 陈利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00-1512,共13页
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次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刻画近20年来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的分布格局,并采用分数响应模型,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要素和人口迁移3个维度,识别县域尺度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 20年间... 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次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刻画近20年来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的分布格局,并采用分数响应模型,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要素和人口迁移3个维度,识别县域尺度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 20年间,中国绝大多数县域步入“老龄化社会”,部分县域步入“老龄社会”,成渝地区、内蒙古中部、长三角外围等地区县域步入“超老龄社会”。2)人口老龄化分布的空间结构模式多样。总体上,胡焕庸线是人口老龄化分布的明显分界线,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县域老龄化程度高于西北半壁县域,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人口老龄化呈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梯度扩散的特征;局部看,人口老龄化呈现“均质化”“逆核心—边缘”“核心—边缘”等多样的空间结构特征。3)自然环境奠定人口老龄化分布的宏观格局,社会经济要素是老龄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人口迁移对老龄化空间格局的重塑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胡焕庸线 时空格局 县域尺度 中国
下载PDF
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及驱动因素研究进展
9
作者 康小虎 刘鑫 +2 位作者 刘姗姗 李玥萍 贾婷婷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9-696,共8页
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分布特征,是理解群落构建过程与驱动机制、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微生物群落响应的理论基础。近二十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土壤微生物群落时空分布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本... 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分布特征,是理解群落构建过程与驱动机制、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微生物群落响应的理论基础。近二十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土壤微生物群落时空分布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本文重点综述了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不同空间尺度(微小尺度、局域尺度、区域和全球尺度)和时间尺度(短期、季节、多年及数百年以上)下的分布模式及关键驱动因素。目前研究表明,细菌、真菌群落的时空分布模式不同,主要受土壤空间异质性的驱动,空间距离的影响作用大于时间,时间演变是空间分布的补充。未来研究中需重点关注区域和全球尺度下,不同微生物群落及其更高分类水平上的群落分布格局,探究普适性分布模式及驱动机制,为厘清复杂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时空分布规律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群落 分布格局 空间尺度 时间尺度 驱动因素
下载PDF
中国大中型水库多尺度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王仕超 李鹏 +2 位作者 朱俊 赵敏 向荟璇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58,共12页
大中型水库是水力发电的关键基础,研究其空间分布对水资源调配和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4748座大中型水库,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多个尺度深入探索其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大中型水库整体呈“多核中心、环带分布”... 大中型水库是水力发电的关键基础,研究其空间分布对水资源调配和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4748座大中型水库,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多个尺度深入探索其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大中型水库整体呈“多核中心、环带分布”的空间分布结构;全局莫兰指数为0.155,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特征。湘、粤、鄂三省大中型水库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数24.26%;在第三阶梯、年降雨量800mm以上分布均超过50%以上,在山地、丘陵地貌类型与长江流域分布数量最多;胡焕庸人口分界线东南一侧占比达80.674%;在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上具有“西多东少,东聚西散”的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水资源总量、相关法律法规、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中型水库 多尺度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国家水网
下载PDF
平原地貌景观格局的空间幅度效应
11
作者 林子航 刘学录 李晓兵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2期53-65,共13页
探究特定地貌景观格局空间幅度效应的最佳尺度,有助于为该地貌土地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黄淮海平原地区3个100 km×100 km的正方形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2020年的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解译成土地利用类型图,通过... 探究特定地貌景观格局空间幅度效应的最佳尺度,有助于为该地貌土地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黄淮海平原地区3个100 km×100 km的正方形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2020年的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解译成土地利用类型图,通过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平原地貌景观格局的空间幅度效应及其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相同地貌内的不同景观组分特征存在差异;3个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幅度效应,随着空间幅度逐渐增大,景观格局的幅度效应逐渐减小并呈现平稳状态。在20~25km幅度范围内,尺度效应差异最明显;在21~90km或26~90km幅度范围内,尺度效应差异较小;在大于90km幅度范围内,幅度效应消失,表明90km是大尺度范围下平原地貌研究景观格局的“临界阈”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地貌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空间幅度 尺度效应
下载PDF
中国县域乡村人口收缩的空间识别及驱动机制:基于斑块尺度的研究
12
作者 何青松 查莹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52,共14页
分析县域乡村地区收缩空间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剖析县域内人地关系、促进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提供实证依据及科学指导。利用农村居民点的居民点图斑和高分辨率人口分布数据LandScan等具体地理信息数据,创新性地构建人口收缩指数指标,... 分析县域乡村地区收缩空间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剖析县域内人地关系、促进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提供实证依据及科学指导。利用农村居民点的居民点图斑和高分辨率人口分布数据LandScan等具体地理信息数据,创新性地构建人口收缩指数指标,以此来系统性检测2000—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点在斑块尺度上的人口密度动态变化情况,并全面分析全国2847个县域范围内农村居民点人口收缩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显示:收缩斑块在淮河流域突出集中,西部地区居民点以轻度收缩为主,东部沿海居民点多为重度收缩。在县域层面,乡村人口收缩现象显示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形成了“两带多集聚区”的空间格局特征,不同行政区划类型的县(市)呈现出差异化的人口收缩特性。城镇化水平(UR)、教育服务水平(EDU)、农业机械化水平(ARG)是我国县域乡村内部收缩最显著的3个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层面,教育服务水平和农村收入水平的组合作用解释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收缩 斑块尺度 空间格局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多套降水产品在海南岛的适用性评估
13
作者 李世禧 廖玮杰 +4 位作者 尚明 郭建超 施晨晓 杨岳 白磊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88-1601,共14页
使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全球范围的降水观测已成为当前热点。然而,热带海岛地区因其气候特殊和地形复杂,遥感降水数据的精度评估尚未充分研究。文章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利用小时尺度的站点数据对CMORPH、CHIRPS、GsMAP、GPM、MSWEP、ERA5-L... 使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全球范围的降水观测已成为当前热点。然而,热带海岛地区因其气候特殊和地形复杂,遥感降水数据的精度评估尚未充分研究。文章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利用小时尺度的站点数据对CMORPH、CHIRPS、GsMAP、GPM、MSWEP、ERA5-Land和PERSIANN进行多尺度系统评估,分析各类产品在该区域的降水探测能力。结果表明:1)相比于其他5种降水产品,GsMAP和GPM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具有更优表现,相关性强,误差小,对各级降水的探测成功率较高。在3 h尺度上,GPM和GsMA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和0.52;在日尺度上,GPM和GsMA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和0.74。2)在年降水量对比中,过去20年海南岛的年平均降水量呈现波动中变化趋势,平均值为1776.4 mm/a。CMORPH的年平均值为1765.1 mm/a,与CHM-PRE数据集最为接近,误差较小。3)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GsMAP的降水量范围为1337.9~2287.0 mm,与站点观测数据(996.9~2368.9 mm)最为接近,呈现东部多于西部,西南山区多于东北平原的环状分布格局,尤其在海南岛东南部的高值中心区域,二者较吻合。4)在降水趋势分析中,CMORPH、ERA5-Land、GPM、MSWEP、CHIRPS和PERSIANN在海南岛部分地区呈现增加趋势,而GsMAP呈现较为强烈的增加趋势。5)在极端降水事件分析中,GPM能较好地模拟海南岛台风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因此,在开展海南岛降水研究工作时,GsMAP和GPM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格局 极端降水事件 气候变化 多尺度 海南岛
下载PDF
城市三维形态空间分异格局对大气污染时空分布响应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14
作者 杨妍 于成 +2 位作者 傅安洲 孙字祥 周楷淳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共10页
城市化过程通常伴随着高层建筑和立体城市布局的发展,城市区域逐渐从“二维结构”转变为“三维结构”。尽管这种三维城市结构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局部区域的空气流通,使得空气污染成为了一... 城市化过程通常伴随着高层建筑和立体城市布局的发展,城市区域逐渐从“二维结构”转变为“三维结构”。尽管这种三维城市结构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局部区域的空气流通,使得空气污染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城市问题。本研究以2020年长沙市主城区的三维建筑物数据和PM_(2.5)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城市三维形态指标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长沙市主城区三维景观格局与PM_(2.5)浓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进一步探讨了三维景观格局对PM_(2.5)浓度分布的驱动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内的三维景观类型多样,展现出一定的空间格局异质性;2)研究区域内PM_(2.5)浓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但夏、冬两季差异明显;3)三维景观指数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PM_(2.5)浓度的时空异质性,其中建筑数量和建筑高度标准差具有较强的正向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景观格局 PM_(2.5)浓度 空间自相关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被引量:229
15
作者 陈文波 肖笃宁 李秀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135-1142,共8页
在综合前人对景观空间格局与异质性 ,景观镶嵌动态 ,尺度、格局、过程相关等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初步提出了景观空间分析的框架 ,认为 :景观空间分析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形态分析、空间关系分析与空间构型分析 ,并对景观空间分析... 在综合前人对景观空间格局与异质性 ,景观镶嵌动态 ,尺度、格局、过程相关等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初步提出了景观空间分析的框架 ,认为 :景观空间分析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形态分析、空间关系分析与空间构型分析 ,并对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及与一般空间分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空间分析 特征 内容 格局 尺度
下载PDF
流域生态承载力空间尺度效应分析——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郭建军 李凯 +3 位作者 江宝骅 孙悦迪 汪玉琼 岳东霞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3-389,共7页
针对生态承载力研究在尺度效应和空间关系分析中存在的不足,基于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利用遥感数据、GIS技术和Moran′I指数,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从5种不同栅格尺度(分辨率)对生态承载力开展定量计算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 针对生态承载力研究在尺度效应和空间关系分析中存在的不足,基于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利用遥感数据、GIS技术和Moran′I指数,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从5种不同栅格尺度(分辨率)对生态承载力开展定量计算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总的生态承载力以及各类型土地生态承载力具有一定的尺度依赖性,其中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地生态承载力较其他类型尺度依赖性更强;随着尺度的增大,生态承载力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减弱,各个尺度下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差距,显示出其对尺度变化非常敏感.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利用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对区域生态承载力开展更精确的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而且强调在研究生态承载力时应考虑尺度效应,选择适宜尺度的遥感数据开展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空间格局 尺度效应 石羊河流域
下载PDF
太岳山油松天然林林木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47
17
作者 张笑菁 赵秀海 +5 位作者 康峰峰 王娟 贺自书 马钦彦 卢文敏 药占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4821-4827,共7页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耐低温、干旱和贫瘠,是我国北方温性针叶林中分布最广的森林群落,也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太岳林区在山西省素称"油松之乡",麻池背的油松天然林从封禁以来,在其生长过程中未受...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耐低温、干旱和贫瘠,是我国北方温性针叶林中分布最广的森林群落,也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太岳林区在山西省素称"油松之乡",麻池背的油松天然林从封禁以来,在其生长过程中未受到干扰破坏,形成了独特的油松天然林生态系统顶级群落。2007年7月,在太岳林区灵空山林场的麻池背,设置了一块面积为4hm2的油松天然林样地,逐一测量并记录了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1cm乔木树种的胸径(DBH),树高,冠幅(南北,东西)和枝下高,并对其挂牌标记,鉴定种名,确定坐标位置。用扩散系数C,平均拥挤度m*和聚块性指数m*/m及Morisita指数Iδ对样地内林木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判断,主要研究了油松林木空间格局随取样尺度、林木径级变化的动态以及油松上层木,下层木和枯立木的空间格局,另外还分析了主要伴生树种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以及其他所有阔叶树种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大于1cm的乔木树种共35种,3561株,油松2583株,占总个体数的72.50%,其中活立木2482株,枯立木101株;辽东栎319株,占总个体数的9.07%,为油松的主要伴生树种;其余各树种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均不到4%。林分中构成中上层林的树种是油松,树高10m以上的乔木树种中,油松以外的其他树种只占了3.99%;10m以下的乔木树种和灌木组成了下层林木。油松的径级分布呈峰型,中径级个体多,主要集中在28—36cm,小径级与大径级则相对较少。在5m×5m,10m×10m,20m×20m三个尺度下,油松林木均为集群格局,且尺度变化对聚集程度影响不明显;同时对不同径级油松林木分布格局研究显示,除最大径级(d>44cm)外,其余各径级基本都为集群格局,而最大径级为随机格局,表明随着生长发育,油松林木空间格局由集群格局逐渐向随机格局转变;油松上层木、下层木和枯立木均为集群格局;主要伴生树种辽东栎以及其他所有阔叶树种皆为集群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空间格局 尺度 径级
下载PDF
空间粒度变化对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128
18
作者 申卫军 邬建国 +2 位作者 林永标 任海 李勤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506-2519,共14页
认识空间异质性的多尺度依赖性和景观格局特征对尺度效应关系的影响是进行空间尺度推绎的基础。以 2种真实景观 (中国广东粤北植被景观与美国凤凰城城市景观 )和 SIMMAP景观中性模型产生的 2 7种模拟景观为对象 ,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 F... 认识空间异质性的多尺度依赖性和景观格局特征对尺度效应关系的影响是进行空间尺度推绎的基础。以 2种真实景观 (中国广东粤北植被景观与美国凤凰城城市景观 )和 SIMMAP景观中性模型产生的 2 7种模拟景观为对象 ,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 FRAGSTATS对 1 8种常用景观指数的尺度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根据这些指数对空间粒度变化的响应曲线和尺度效应关系 ,1 8种景观指数可分为 3类。第 1类指数随空间粒度的增大单调减小 ,具有比较明确的尺度效应关系 (幂函数下降 ) ,尺度效应关系受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的影响较小 ;这类指数包括缀块数、缀块密度、边界总长、边界密度、景观形状指数、缀块面积变异系数、面积加权平均缀块形状指数、平均缀块分维数和面积加权平均缀块分维数。第 2类指数随空间粒度的增大将最终下降 ,但不是单调下降的 ;尺度效应关系比较多样 ,可表现为幂函数下降、直线下降或阶梯形下降 ,主要受缀块空间分布方式和缀块类优势度的交互影响 ;这类指数有 5种 :平均缀块形状指数、双对数回归分维数、缀块丰度、缀块丰度密度和 Shannon多样性指数。第 3类指数随空间粒度的变粗而增加 ,随缀块类优势度均等性的增加 ,尺度效应关系由阶梯形增加、对数函数增加、直线增加向幂函数增加过渡 ,尺度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粒度 景观格局 尺度效应关系 SIMMAP FRAGSTATS
下载PDF
流域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类型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1
19
作者 陈利顶 张淑荣 +1 位作者 傅伯杰 彭鸿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497-2505,共9页
随着人类活动日益加强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但目前更多的工作侧重于研究人为因子 ,如人口增长、政策变化等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其实土地利用在宏观尺度上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 随着人类活动日益加强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但目前更多的工作侧重于研究人为因子 ,如人口增长、政策变化等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其实土地利用在宏观尺度上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境背景 ,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环境背景特征对于进一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将影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变化过程。本文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选取景观格局指标 ,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 ,研究了土地利用与土壤类型空间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1 )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弱的土地利用类型 ,如有林地、稀疏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和草地 ,主要分布在淋溶褐土、褐土性土以及棕壤地区 ;而与人类活动密切的土地利用类型 ,如山区旱耕地、丘陵区水田、丘陵区旱耕地和平原区旱耕地主要分布在淋溶褐土、褐土性土和潮土地区 ;(2 )同类地区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要比土壤的低。并且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多样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地形梯度效应 ,从中低山区、低山丘陵区、丘陵平原区到山间盆地区 ,土壤多样性指数从小到大有规律地变化。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变化较为复杂 ,反映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较强 ,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类型 空间分布 流域尺度 相关性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被引量:99
20
作者 宋萍 洪伟 +5 位作者 吴承祯 封磊 范海兰 朱慧 林勇明 张琼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3-418,共6页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 ,对 7个地段中的桫椤种群大小结构进行分析 ,运用C、K、m 、m /m和Iδ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不同地段内桫椤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并根据植株个体点位图 ,考察桫椤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 ,对 7个地段中的桫椤种群大小结构进行分析 ,运用C、K、m 、m /m和Iδ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不同地段内桫椤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并根据植株个体点位图 ,考察桫椤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 ,不同地段中的桫椤种群结构存在增长型、稳定型、成熟型和衰退型 4种类型 ;不同地段中的桫椤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所差异 ,表现为集群分布或随机分布 ;在桫椤种群生长过程中 ,分布格局从集群型向随机型转变 ;种群扩散型指数Iδ 随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动态 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