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relation,Regression and Path Analysis between Yield Traits and Yield of Yongyou No.9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胜 林太赟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4期517-519,共3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high and efficiency technique in intersubspecific hybrid rice Yongyou No.9.[Method] We conducte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of inter...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high and efficiency technique in intersubspecific hybrid rice Yongyou No.9.[Method] We conducte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of intersubspecific hybrid rice Yongyou No.9 based on the data of its ear,grain and weight at different yield levels.[Result]The performance of ear,grain and weight in Yongyou No.9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yield levels.The enhancement of effective ears would restrain the number of per ear total grains.It was found that the direct contributions of main economic traits to yield were determined to be per ear total grainseffective earseed setting rate1 000-grain weight.[Conclusion]The high-yield and effectiv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ere suggested as follows:on the basis of certain effective ear number,grain number per ear should be mainly focused with a consideration to 1 000-grain we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ngyou No.9 Single cropping late rice high yield and efficiency Cultivation technique
下载PDF
Potential promoted productivity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medium-and low-yield cropland land in China 被引量:7
2
作者 闫慧敏 冀咏赞 +3 位作者 刘纪远 刘芳 胡云锋 匡文慧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259-271,共13页
With a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population and better food consumption levels, im- 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use and increasing its productivity have become funda- mental strategies to meet the growing food... With a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population and better food consumption levels, im- 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use and increasing its productivity have become funda- mental strategies to meet the growing food security needs in China. A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medium- and low-yield cropland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plans for cropland improvement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new method to identify high-, medium-, and low-yield cropland from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data at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500 m. The method could be used to reflect the regional heterogeneity of cropland productiv- ity because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was based on the regionalization of cropping system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high-, medium-, and low-yield cropland in China was 21%, 39%, and 40%, respectively. About 75% of the low-yield cropland was lo- cated in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and about 53% of the high-yield cropland was located in plain areas. The five provinces with the largest area of high-yield cropland were all located in the Huang-Huai-Hai region, and the area amounted to 42% of the national high-yield cropland area. Meanwhile, the proportion of high-yield cropland was lower than 15% in Hei- Iongjiang, Sichuan, and Inner Mongolia, which had the largest area allocated to cropland in China. If all the medium-yield cropland could be improved to the productive level of high-yield cropland and the low-yield cropland could be improved to the level of medium-yield cropland, the total productivity of the land would increase 19% and 24%,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od security light use efficiency model cropland productivity high- medium- and low-yield crop-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原文传递
双季稻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
3
作者 周昕 陈细兵 +3 位作者 曾文进 黄颖洪 彭雨 陈佳娜 《作物研究》 2024年第2期149-152,共4页
为推进双季稻机械化生产,促进单产提高,集成了“机械整地、机械施肥、机械撒施石灰、机械播种育秧、机械插秧、机械开丰产沟、机械植保、机械粉碎秸秆还田、机械深翻越冬、机械开沟、机播绿肥”等农机农艺融合的双季稻机械化高产高效生... 为推进双季稻机械化生产,促进单产提高,集成了“机械整地、机械施肥、机械撒施石灰、机械播种育秧、机械插秧、机械开丰产沟、机械植保、机械粉碎秸秆还田、机械深翻越冬、机械开沟、机播绿肥”等农机农艺融合的双季稻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并于2022年在汨罗市对该模式进行17 hm^(2)的示范应用。结果显示,在双季稻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下,双季稻周年产量增加了2.19 t/hm^(2)、纯效益增加了4782元/hm^(2),双季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全程机械化 技术模式 高产高效 农机农艺融合
下载PDF
内江市“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
作者 朱丽 《中国农机装备》 2024年第5期53-55,共3页
内江市农业生产以水稻和大蒜为主要经济作物。长期以来实施的单一作物连作模式已经导致了土壤疲劳、肥力下降和病虫害增多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发了一种水稻与大蒜的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旨在通过改良种植结构,提高农田生态系... 内江市农业生产以水稻和大蒜为主要经济作物。长期以来实施的单一作物连作模式已经导致了土壤疲劳、肥力下降和病虫害增多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发了一种水稻与大蒜的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旨在通过改良种植结构,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并保持土壤健康。轮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水稻和大蒜的单产,优化了产品的品质,还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与肥力,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大蒜 轮作高产 高效栽培 种植技术
下载PDF
一年一作玉米产量性状和籽粒灌浆特性对播期的响应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曹彩云 党红凯 +4 位作者 李佳 刘学彤 马俊永 李科江 郑春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0-724,共15页
本文通过研究限水灌溉条件下,播期对一作玉米产量、产量性状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及阶段气象因子与产量、产量性状及灌浆参数的相关关系,探讨播期对一年一作玉米产量的影响机制,为低平原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数据支撑。试验采用‘先玉... 本文通过研究限水灌溉条件下,播期对一作玉米产量、产量性状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及阶段气象因子与产量、产量性状及灌浆参数的相关关系,探讨播期对一年一作玉米产量的影响机制,为低平原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数据支撑。试验采用‘先玉335’和‘郑单958’两个玉米品种,设置5个播期:5月5日(SD_(1))、5月20日(SD_(2))、6月5日(SD_(3))、6月20日(SD_(4))和6月30日(SD_(5))。结果表明:1)播期对产量影响显著,且受品种和年型综合影响。随播期的延后,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两年平均以SD_(1)产量最低,SD_(4)产量最高,SD_(3)和SD_(4)间产量差异不显著。SD_(4)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和百粒重较高。2)通径分析表明,产量要素对产量的贡献相互影响,其中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的是百粒重。3)采用Logistic模型研究粒重变化特征(R^(2)>0.98,P<0.01),粒重的大小由平均灌浆速率(V)和灌浆持续期(D)的乘积决定,其中D对粒重的直接贡献最大。4)从气象因子对产量和百粒重的影响来看,播种到吐丝的日平均气温(T_(Avsf))越高,吐丝到成熟的日均温差(TR_(Avfm))越大,产量越高;吐丝后10 d≥35℃的天数(D_(1)fa)越多,吐丝到成熟的日均气温(T_(Avfm))越高,产量和百粒重越低;其中T_(Avfm)对产量和百粒重的直接贡献最大,且各气象因子对产量和百粒重的作用相互影响。SD_(1)粒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T_(Avfm)高、TR_(Avfm)小,且D1_(fa)高,D较短。SD_(3)和SD_(4)粒重较高的主要原因是TRAvsf较大,V、D较高。SD_(5)虽然TR_(Avfm)较大,但因T_(Avfm)较低,总体D缩短,最终粒重降低。5)从品种来看,‘先玉335’较‘郑单958’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和百粒重高,且‘先玉335’的V和V×D分别较‘郑单958’高0.19 mg∙grain^(−1)∙d^(−1)和0.73 mg∙grain^(−1)∙d^(−1)。这说明选用产量潜力大、灌浆速率高的品种,在6月上旬到6月中下旬播种可优化生育期气象要素,进而提高粒重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平原区 玉米单作 一年一作 高产高效 产量性状 灌浆特征 播期 气象因子
下载PDF
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钟旭华 梁开明 +9 位作者 潘俊峰 傅友强 胡香玉 黄农荣 刘彦卓 胡锐 李妹娟 王昕钰 叶群欢 尹媛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7-874,共8页
分析了华南双季稻田CH4和N2O排放量,从低碳品种筛选、节水减排灌溉、化肥减量增效等方面介绍了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关键技术及其集成应用情况。综述了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重点。华南双季稻低... 分析了华南双季稻田CH4和N2O排放量,从低碳品种筛选、节水减排灌溉、化肥减量增效等方面介绍了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关键技术及其集成应用情况。综述了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重点。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节水节肥、减排控污、增产增收,实现了低碳与高产的协调,应用前景好。目前,该技术主要存在可用品种少、种植模式单一、推广难度大等问题;今后,在加大政策支持的同时,亟需加强品种筛选、模式集成、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双季稻 低碳高产栽培 温室气体减排 氮高效 节水灌溉 CH4排放
下载PDF
基于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的综采设备智能一体化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蒲林 《中国矿业》 2023年第S01期217-222,共6页
为解决传统综采工作面设备分散控制的问题,以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为基础,匹配建立设备一体化模型,优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PAC对工作面及其配套设备实现一体化集中控制。在综采工作面运行该集成系统,使采煤机、刮板输送机、支架以及... 为解决传统综采工作面设备分散控制的问题,以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为基础,匹配建立设备一体化模型,优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PAC对工作面及其配套设备实现一体化集中控制。在综采工作面运行该集成系统,使采煤机、刮板输送机、支架以及泵站设备实现智能协调运行,落煤、运煤与支护工作的有序衔接配合,不但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充分体现了一体化控制成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设备 编程自动化 PAC集中控制 智能协调 高产高效
下载PDF
氮肥用量对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8
8
作者 王秀斌 徐新朋 +4 位作者 孙刚 孙静文 梁国庆 刘光荣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79-1286,共8页
试验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7个氮肥用量(N 0、60、120、180、240、300和360 kg/hm2),研究了江西省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双季稻最佳施氮量,以及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产... 试验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7个氮肥用量(N 0、60、120、180、240、300和360 kg/hm2),研究了江西省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双季稻最佳施氮量,以及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产田、中产田和高产田分别在施氮量为120、180和240 kg/hm2处理取得高产;氮肥贡献率在低产田和中产田上大于高产田,且分别在施氮处理为N 120、180和240 kg/hm2达到最大;土壤氮素依存率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氮素依存率逐渐降低;氮肥吸收利用率为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低、中、高产田间差异不大。高、中、低产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而氮肥生理利用率各施氮处理间变化不大。综合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得出,低产田、中产田和高产田双季稻适宜施氮量分别为N 120、180和24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产田 双季稻 产量 氮肥施用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中粳稻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3
9
作者 薛亚光 陈婷婷 +3 位作者 杨成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6-476,共11页
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用中粳稻品种进行当地高产栽培(对照)、超高产栽培和高产高效栽培等处理,比较分析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下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生理原因。与对照相比,高产高效栽培增加了根和地上部植株干重、提高... 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用中粳稻品种进行当地高产栽培(对照)、超高产栽培和高产高效栽培等处理,比较分析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下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生理原因。与对照相比,高产高效栽培增加了根和地上部植株干重、提高了根系细胞分裂素含量、根系氧化力、粒叶比、灌浆中后期叶片光合速率、抽穗期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累积量、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产量增加了31%,氮肥农学利用率(单位施氮量增加的产量)增加了57%。说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促进植株生长,进而获得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粳稻 高产高效 氮肥利用率 实地养分管理 精确灌溉 植株生长
下载PDF
论作物高产的遗传基础及实现产量突破的技术与途径 被引量:19
10
作者 胡琳 许为钢 +2 位作者 赵新西 董海滨 张磊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9-32,共4页
论述了作物高产的遗传基础及其技术途径,认为作物理想型有利于提高群体光合产量,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形态基础;利用不同基因型之间的互作关系将是获得作物理想型的一个可能的途径。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已将C4作物的高光效基因... 论述了作物高产的遗传基础及其技术途径,认为作物理想型有利于提高群体光合产量,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形态基础;利用不同基因型之间的互作关系将是获得作物理想型的一个可能的途径。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已将C4作物的高光效基因和转化高效基因导入C3作物,该方向的研究将可能获得作物产量的跨越式提高。另外,筛选具有高光效或耐光抑制特性的种质资源材料,也是进行作物高产育种的重要基础。就小麦而言,穗分化特性的改良也是提高其产量水平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高产 形态性状 高光效 耐光抑制 同化物运转 稳分化
下载PDF
分次施氮对单季稻氮素利用率及生态经济适宜施氮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米 杨京平 +2 位作者 徐伟 汪华 孙军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76,共6页
2004年至2005年在浙北富阳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分次施氮对单季稻氮素利用率及稻田生态经济适宜施氮量的影响.在单季稻不同生育期内,测定水稻植株叶、茎、穗、根全氮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的水稻产量随... 2004年至2005年在浙北富阳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分次施氮对单季稻氮素利用率及稻田生态经济适宜施氮量的影响.在单季稻不同生育期内,测定水稻植株叶、茎、穗、根全氮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的水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与低施氮水平相比,高施氮水平对水稻增产和对氮肥吸收利用率差异不显著,反而向环境中输入较多的氮素;2年的试验表明,应调整返青期、分蘖期和孕穗期施氮比例,实现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同步提高.浙北富阳高肥力稻田中施氮水平需兼顾水稻生产、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其适宜施氮量为195~232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稻 氮素利用率 施氮量 高肥力稻田
下载PDF
关于粮食作物滴灌施肥高产高效机理的思考 被引量:7
12
作者 梁飞 曾胜和 +3 位作者 陈云 王国栋 张鑫 张磊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7-90,共4页
滴灌施肥技术是国内外公认的一项高效灌溉和高效施肥技术。滴灌施肥技术与大田灌溉相比节省灌水量,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省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省劳动力,提高作物产量。针对作物滴灌施肥水肥高效的现状,综述了滴灌施肥条件下小麦玉米的... 滴灌施肥技术是国内外公认的一项高效灌溉和高效施肥技术。滴灌施肥技术与大田灌溉相比节省灌水量,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省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省劳动力,提高作物产量。针对作物滴灌施肥水肥高效的现状,综述了滴灌施肥条件下小麦玉米的增产效果和水肥利用率状况。从实时灌溉与施肥、水肥一体化与专用肥应用、作物的宽窄行栽培3个方面分析了粮食作物滴灌施肥高产高效的可能机制。结合生产实际阐述了粮食作物滴灌施肥存在的3个问题:滴灌施肥系统滞后、肥料进入施肥系统的时间缺乏科学依据、滴灌规格和滴头压力选择缺乏依据。并对今后滴灌施肥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施肥 粮食作物 高产高效 专用肥 宽窄行栽培
下载PDF
稻田长期连种粮食三熟制“大麦双季稻”的高额稳产性和施肥效应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实烨 王家玉 +4 位作者 王胜佳 陈义 任宇 贺春玲 金苍荣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129-132,共4页
在中国浙江省东南部滨海平原上的黄岩市,通过历时18年(1974~1991)的长期定位试验,得出稻田连年种植粮食三熟制“大麦双季稻”的研究结果为:尽管受到不同年份气候的影响以及同一复种方式长期连种带来的局限因素,但在固定的施肥管理条件... 在中国浙江省东南部滨海平原上的黄岩市,通过历时18年(1974~1991)的长期定位试验,得出稻田连年种植粮食三熟制“大麦双季稻”的研究结果为:尽管受到不同年份气候的影响以及同一复种方式长期连种带来的局限因素,但在固定的施肥管理条件下加上不断更换高产抗病良种,18年平均亩产可以保持吨粮水平(1009kg/亩)。说明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粮食三熟制可以长期连种而达到高额稳产。研究还阐明了有机肥和化肥不同配比组合下的最佳增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熟制 大麦 双季稻 施肥 连作
下载PDF
山西省作物高产高效综合生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邵新胜 梁哲军 +1 位作者 赵海祯 席天元 《山西农业科学》 2012年第1期1-3,共3页
分析了国内外作物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山西省作物生产现状,提出开展山西省作物高产高效综合技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节水省肥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棉田高效种植模式及开发、高效经济作物高产关键技术与开发、作物抗逆... 分析了国内外作物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山西省作物生产现状,提出开展山西省作物高产高效综合技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节水省肥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棉田高效种植模式及开发、高效经济作物高产关键技术与开发、作物抗逆与环境友好技术研究及开发、农业成果转化扩散模式),并分析了该综合技术研究对山西省农业发展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作物生产 高产高效 综合技术
下载PDF
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施磷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杨珠 黄运湘 +4 位作者 周清 黄升平 黄见良 李合松 邹应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08-213,共6页
为完善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以湖南省醴陵市高产稻田土壤——河沙泥为供试土壤 ,杂交早稻V40 2和杂交晚稻 V6 44为供试作物 ,对不同施磷水平的杂交稻和土壤效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高产土壤条件下 ,施磷仍能促进水稻提早分... 为完善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以湖南省醴陵市高产稻田土壤——河沙泥为供试土壤 ,杂交早稻V40 2和杂交晚稻 V6 44为供试作物 ,对不同施磷水平的杂交稻和土壤效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高产土壤条件下 ,施磷仍能促进水稻提早分蘖 ,增大水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对氮、磷、钾的吸收量 ,但对水稻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的吸收无促进作用 .施磷处理水稻一生中地上部干物质总量和稻谷产量与不施磷处理无明显差异 .施磷的增产效应系数低是高产稻田土壤的重要肥力特性之一 .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水稻施磷量不应依据施磷效应曲线来确定 ,而应依据水稻生产的目标产量和生产单位重量稻谷的需磷量来确定 .依据本试验结果 ,早、晚稻生产 1 0 0 kg稻谷平均吸磷量分别为 0 .32 6 kg和 0 .35 5 kg.比照早、晚稻稻谷产量分别为 7991 .5 kg/hm2 和775 3.9kg/hm2 ,则早、晚稻施磷量应分别为 2 6 .0 5 kg/hm2和 2 7.5 2 kg/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杂交水稻 高产水稻土 肥效 磷肥
下载PDF
长江中游棉区西瓜—棉花—大白菜—菠菜连作套种高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新稳 田绍仁 +2 位作者 柯兴盛 杨绍群 肖水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期62-64,79,共4页
为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总结出了适合长江中游棉区的西瓜-棉花-大白菜-菠菜连作套种高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
关键词 西瓜 棉花 大白菜 菠菜 连作套种 高产高效
下载PDF
作物超高产育种途径探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东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77-1481,共5页
本文以3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例,阐述了作物超高产育种的概念,归纳了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并从理想株形选育、高光效育种、遗传资源的发现与创新和生物技术手段4个方面分析了作物超高产的途径。
关键词 作物 超高产 理想株形 高光效 遗传资源 生物技术
下载PDF
双季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途径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肖本如 朱胜东 +1 位作者 盛援钢 陈文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1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在中等肥力水平、每季亩施氮肥10公斤的条件下,采用一次性全层施基肥、利用杂草贮肥培肥,以及栽插密度为20×21.7厘米,每穴栽2-3株等栽培方法进行试验.结果,早稻增产14.1%,晚稻增产49.8%,两季三年(1988-1990) 平均亩产达987.17±... 在中等肥力水平、每季亩施氮肥10公斤的条件下,采用一次性全层施基肥、利用杂草贮肥培肥,以及栽插密度为20×21.7厘米,每穴栽2-3株等栽培方法进行试验.结果,早稻增产14.1%,晚稻增产49.8%,两季三年(1988-1990) 平均亩产达987.17±81.82公斤,亩双季稻总效益提高209.75元,米粒蛋白质含量也有所提高,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稀植 栽培 水稻
下载PDF
豫南雨养区小麦简耕覆盖高产高效技术创新与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向东 张德奇 +6 位作者 王汉芳 吕凤荣 邵运辉 方保停 岳俊芹 谢耀丽 周广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2-46,共5页
土壤培肥、自然降水高效利用、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作物高产高效是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的关键问题。豫南雨养农业区存在着降雨量较大但降水时空分布与作物需水时段相矛盾、土壤培肥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结合豫南雨养... 土壤培肥、自然降水高效利用、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作物高产高效是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的关键问题。豫南雨养农业区存在着降雨量较大但降水时空分布与作物需水时段相矛盾、土壤培肥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结合豫南雨养区的生产、生态实际和多年定位试验,提出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与作物持续高产假设,并集成创新了小麦简耕覆盖高产高效技术,其核心技术是机械化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和小麦免耕直播。自2006开始,在驻马店市和南阳市进行了多年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该技术解决了利用合理的耕作措施解决培肥土壤、提高自然降水和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协同一致的问题,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南雨养区 简耕覆盖 高产高效 创新与应用
下载PDF
稻麦带状互套耕作模式及其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建 魏亚凤 +2 位作者 杨美英 徐少安 顾锦红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52-57,共6页
针对稻麦高产实践中的品种、环境和措施难以协调,且现有的稻田生产模式造成水体、大气等污染加剧状况,创立了稻麦带状互套耕作模式。该模式明确了稻麦带状互套式耕作特征,从稻麦高产与持续增产效应、秸秆还田与有机增肥效应、生态保护... 针对稻麦高产实践中的品种、环境和措施难以协调,且现有的稻田生产模式造成水体、大气等污染加剧状况,创立了稻麦带状互套耕作模式。该模式明确了稻麦带状互套式耕作特征,从稻麦高产与持续增产效应、秸秆还田与有机增肥效应、生态保护与资源节约效应三个方面进行了模式的功能分析,并提出了基于模式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稻种植制 带状交互种植 保护性耕作 高产高效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