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rban Spectacle and Spectatorship in Edgar Allan Poe's "The Man of the Crowd"?
1
作者 Ya-Ju Yeh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9年第9期923-928,共6页
Edgar Allan Poe’s short story “The Man of the Crowd” delineates metropolitan visual experiences that relate to urban scenery and people. The anonymous first-person narrator, preoccupied with the social and psycholo... Edgar Allan Poe’s short story “The Man of the Crowd” delineates metropolitan visual experiences that relate to urban scenery and people. The anonymous first-person narrator, preoccupied with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city and wandering crowd, interprets his perception of the crowd as an inexhaustible spectacle. As the narrator experiences different phases of spectatorship, he ultimately realizes the inscrutability and impenetrability of the city through his observation of the old man of the crowd.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narrator’s failure in seeing and reading the old man of the crowd renders an uncanny effect of urban spectator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gar Allan POE “The MAN of the Crowd” SPECTACLE spectatorship the crowd the UNCANNY
下载PDF
Psych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Readings of the Spectatorship of Bollywood and Indian Tamil Film in Sri Lanka
2
作者 Manoj Jinadasa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6年第4期201-212,共12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sychic, moral, ethical and logical significances in the spectatorship of Bollywood and Tamil film in the Sri Lanka. Bollywood and Tamil film has been taking a very popul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sychic, moral, ethical and logical significances in the spectatorship of Bollywood and Tamil film in the Sri Lanka. Bollywood and Tamil film has been taking a very popular cultural performance in Sri Lanka. The original Indian spectatorship of these film traditions has been diverted by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 of Sri Lanka. Hence, this local orientation of the Indian cinema remains a quite metamorphosis and deconstruction in its appreciation and screening in terms of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features that deeply-rooted in Sri Lankan history, culture and geographical limitations. For this study, several film texts, which include typical Bollywood and Tamil film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were used and observed on how they have been absorbed in the Sri Lankan cultural society. And on the other hand, some audience surveys specific to different film appreciation contexts were conducted. They included urban slums, semi-rural Muslim societies, north and east areas of Tamil villages, Colombo urban society, Tamil state areas and Kandyan Sinhala rural villages. In the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film content, implicit psychological narrations and their social and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s were revealed in the analytical explanations. Using the audience surveys, many different opinions that can be traditionally filtered in the screen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se film traditions specific to their living cultural settings were also identified. In conclusion, perception in Sinhala film has been considerably designed by the experience of Bollywood and Tamil film spectatorship is deducted by this study. Hence, not only this social trend affected to the appreciation of film in local general audience but also in all the facets of film production (script writing, shooting, acting, dialoguing, music and choreography and screening) has also significantly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Bollywood and Tamil film. As a result of this evolution of local film culture, most recent trend in Sinhala film noir is also being followed by the early subjective consequences of Bollywood and Tamil film culture in Sri Lan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hnical terms psych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reading Bollywood and Tamil Film film culture spectatorship
下载PDF
何为弱者?可见性的争夺策略、边界重组与价值审思
3
作者 赵海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56,共12页
可见性是涉及全体公民参与的公共实践,表现在议题的可见性、讨论的可见性和承认的可见性三个方面。在争夺可见性的策略上,弱者采用全民围观的视觉政治、表演式抗争与媒介化展演、图像政治与戏谑话语等剧目,构建以情感为核心的“个体情... 可见性是涉及全体公民参与的公共实践,表现在议题的可见性、讨论的可见性和承认的可见性三个方面。在争夺可见性的策略上,弱者采用全民围观的视觉政治、表演式抗争与媒介化展演、图像政治与戏谑话语等剧目,构建以情感为核心的“个体情感表达——他人情感体验——社会情感共同体”的可见性生产策略。但在可见性政治实践中,弱者在自我表达隐匿、虚假事件策划中处于不可见境地,公众对弱者的同情疲劳、“强-弱”身份边界的流动进一步解构“弱者”的道德话语及身份认同,最终弱者的“去主体性”伴随着公共理性和正义观念的建构过程。重塑可见性正义,需要超越“强”与“弱”、“看”与“被看”、赋权与去权、主流与边缘的二元结构,建立规范化的可见性机制,使可见性资源分配过程更加合理,营造良善的网络公共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观视觉 注意力资源 承认政治 大众孤独 可见性正义
下载PDF
基于三维累积可视的展陈空间观看行为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胡一可 李鹏飞 王志强 《南方建筑》 2020年第1期60-66,共7页
揭示展陈空间中三维累积可视度分布与人群观看行为的关系,为其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借助三维累积可视方法,以天津美术馆二层展厅为例进行具体分析:阐述运动路径的三维累积可视分析原理,并以路径形式对展陈空间进行分类,将行为注记与三维... 揭示展陈空间中三维累积可视度分布与人群观看行为的关系,为其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借助三维累积可视方法,以天津美术馆二层展厅为例进行具体分析:阐述运动路径的三维累积可视分析原理,并以路径形式对展陈空间进行分类,将行为注记与三维累积可视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人群观看行为与三维累积可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累积可视度较高的区域,观看行为呈现聚集现象;较低的区域,则观看行为较少发生。三维累积可视分析方法在人的视觉体验与行为关联方面的研究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对建筑空间设计与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积可视 展陈空间 路径类型 观看行为
下载PDF
旁观和嬉戏 60年代生人的文化身份与精神特质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闳 《时代建筑》 2013年第1期16-19,共4页
文章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生人与上一代人的比较,描述出这一代人的文化身份和精神特质。文章认为,60年代生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旁观者"身份以及文化精神史上的"断裂"处境,造成了这一代人在其文化创造过程中,以一种"... 文章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生人与上一代人的比较,描述出这一代人的文化身份和精神特质。文章认为,60年代生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旁观者"身份以及文化精神史上的"断裂"处境,造成了这一代人在其文化创造过程中,以一种"嬉戏"精神来表达他们对于历史时间整体性的反叛。表现在建筑师如李晓东、王澍等人那里,则以一种偶然性的相遇来传达他们特有的空间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60年代生人 文化身份 旁观姿态 嬉戏精神 建筑师
下载PDF
朱利安《万重浪》的跨地实践与跨媒体美学
6
作者 张英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5,共10页
本文分析电影与视觉研究中新发展的跨地性与跨媒体性。朱利安的九屏幕投视电影《万重浪》(2010年)代表一种基于跨地比兴、跨媒体互动和移动观影的动态美学。通过启用不同的模式(如田园式对比幻想式、怀旧式对比后怀旧式)重塑妈祖传说和... 本文分析电影与视觉研究中新发展的跨地性与跨媒体性。朱利安的九屏幕投视电影《万重浪》(2010年)代表一种基于跨地比兴、跨媒体互动和移动观影的动态美学。通过启用不同的模式(如田园式对比幻想式、怀旧式对比后怀旧式)重塑妈祖传说和上海记忆,多种影像与声音不停流动,产生跨越不同媒体和类型(电影、摄影、影像装置、救援录像、书法、诗歌、绘画、明星表演等)的多层次、多时空的意义断想/联想。跨界视觉艺术无疑增强了作者的魅力,但遗留的关键问题是西方观众对东方意象的接受能否超越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的束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地实践 跨媒体美学 艾萨克·朱利安 《万重浪》(2010年) 上海记忆 移动观影 动态美学
下载PDF
"My Newscast" Is No Longer Ours
7
作者 Felisbela Lopes Luis M. Loureiro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1年第3期201-212,共12页
With this article we aim to propose an analytical alternative to what we could call the substitution and condemnation of the spectator as an element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apparatuses. Actually, what we see in many ... With this article we aim to propose an analytical alternative to what we could call the substitution and condemnation of the spectator as an element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apparatuses. Actually, what we see in many of the current reflections on new media is that while the spectator is being accused of ultimate passivity, he is also being mobilized to emancipated action as an empowered user. Through the critique of an online application available on Portuguese Radio Television (RTP)'s website, the state-owned television network, called 0 Meu Telejornal1, we will try to demonstrate that we actually need to develop a spectator theory to critically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position of the citizen within our changing contemporary media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V newscast online news spectatorship CITIZENSHIP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下载PDF
论勃朗宁诗歌美学中的观看行为
8
作者 王梦景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9期55-58,共4页
"观看行为"(the spectatorship)中观者与被观看者的性别选择、观看方式可以透露出艺术家本身的价值取向。观看行为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主体向客体进行自我投射和客体对主体进行反向建构的关系。文章认为,勃朗宁诗歌美学中的观... "观看行为"(the spectatorship)中观者与被观看者的性别选择、观看方式可以透露出艺术家本身的价值取向。观看行为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主体向客体进行自我投射和客体对主体进行反向建构的关系。文章认为,勃朗宁诗歌美学中的观看行为既受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初露端倪的消费文化的影响,也是勃朗宁的浪漫主义诗学在新的历境之下进行的一次策略式突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朗宁 美学 观看行为 消费文化
下载PDF
Association between sporting event attendance and self-rated health:an analysis of multiyear cross-sectional national data in Japan
9
作者 Yuhei Inoue Mikihiro Sato Makoto Nakazawa 《Global Health Research and Policy》 2018年第1期264-271,共8页
Background: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xtent to which sporting event attendance is associated with self-rated health.Drawing from an economic model of health production an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health benefits o... Background: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xtent to which sporting event attendance is associated with self-rated health.Drawing from an economic model of health production an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health benefits of psychosocial resources,sporting event attendance was hypothesized to have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selfrated health.Methods:A two-level multilevel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multiyear cross-sectional data collected from national surveys in Japan.Result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controlling for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sporting event attendance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self-rated health over a 12-year period.Specifically,when compared to individuals who did not attend any sporting event during the past year,those who attended a sporting event were 33%more likely to indicate a higher level of self-rated health.Conclusions:These findings provide evidence for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sport spectatorship and the perception of general health and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 spectatorship and health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isure Population health Secondary data spectatorship Spectator sport Sport spectating WELL-BEING
下载PDF
女性奇观、银幕经济与女性凝视——劳拉·穆尔维《后影像》中的观看机制探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3-110,共8页
劳拉·穆尔维的新著《后影像》追溯了她自《视觉快感》以来的理论发展和转向,并就学术界对其早期理论的质疑作出了回应。《后影像》将银幕女性奇观置于对影像本体论的探讨中,从中发掘出一种深长的媒介自指意味,指出了幻象生产、消... 劳拉·穆尔维的新著《后影像》追溯了她自《视觉快感》以来的理论发展和转向,并就学术界对其早期理论的质疑作出了回应。《后影像》将银幕女性奇观置于对影像本体论的探讨中,从中发掘出一种深长的媒介自指意味,指出了幻象生产、消费文化与女性银幕形象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女性奇观在电影工业中所起到的经济学驱动。她同时指出,数码媒介所带来的新的观影方式带来一种“延宕”的美学体验,从而打破了观影过程中男性主动/女性被动的性别权力结构,使女性化凝视的生产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影像》 女性奇观 延宕美学 恋物式观看 女性凝视
下载PDF
凝视的性别属性——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之女性观看方式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冯芃芃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4-89,95,共7页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影机器理论的发展,凝视问题受到电影学者的关注。论文首先回顾劳拉.穆尔维的突破性研究,她以精神分析方法为工具,基于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分析提出"男性凝视"的理论。但穆尔维未能充分讨论女性观众的观看...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影机器理论的发展,凝视问题受到电影学者的关注。论文首先回顾劳拉.穆尔维的突破性研究,她以精神分析方法为工具,基于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分析提出"男性凝视"的理论。但穆尔维未能充分讨论女性观众的观看快感和女性的主动观看,针对这些问题,女性主义者不断开展后续研究进行回应。她们从女性电影、女性人物、类型电影、男性作为情欲对象和种族差异等立场出发,深化女性的观看快感理论,反思观影方式的多元性,这一过程表现出女性主义学术的自省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视 观看方式 精神分析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劳拉·穆尔维
原文传递
致青春:作为另类历史、代际经济与观看方式的美国青春片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谦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27,共8页
本文尝试将美国"青春片"的形塑与发展放置在一个漫长且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产业和美学图景中,分别从"作为历史的青春片""作为社会问题的青春片"以及"作为观看方式的青春片"三方面梳理美国青... 本文尝试将美国"青春片"的形塑与发展放置在一个漫长且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产业和美学图景中,分别从"作为历史的青春片""作为社会问题的青春片"以及"作为观看方式的青春片"三方面梳理美国青春片的演变,以期为中国当下青春电影的现实场景进行必要反思提供一种可能性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青春片 青年文化 类型电影 世代/代际 观看
原文传递
警匪和犯罪片:文明都市的黑色景观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一鸣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36,共6页
警匪和犯罪片构成了电影类型中关于现代都市"文明与社会冲突"的经典叙事。它以欧洲早期电影为开端,并在好莱坞70年代以来的类型转换中成为当代电影的核心类型之一。警匪和犯罪片展示了"文明"的腐败和"都市的... 警匪和犯罪片构成了电影类型中关于现代都市"文明与社会冲突"的经典叙事。它以欧洲早期电影为开端,并在好莱坞70年代以来的类型转换中成为当代电影的核心类型之一。警匪和犯罪片展示了"文明"的腐败和"都市的病理学和生态学",并在意识形态和"本能"的层面给观众带来多重的观影快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匪和犯罪片 文明与社会 黑色电影 内在叙事 都市病理学 生态学
原文传递
论跨文化戏剧表演事件中的观看生成——以《精灵女王》和《红与黑》的中国改编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钱激扬 银家钰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8-167,共10页
西方跨文化戏剧第三次浪潮十分关注非主流与西方外跨文化剧场实践中的表演事件。当代剧场的表演事件研究从以表演者身体为中心的观众体验转向纳入非人材料的情动考察,这说明跨文化戏剧的事件性不仅与观看体验有关,还与表演者、观演者和... 西方跨文化戏剧第三次浪潮十分关注非主流与西方外跨文化剧场实践中的表演事件。当代剧场的表演事件研究从以表演者身体为中心的观众体验转向纳入非人材料的情动考察,这说明跨文化戏剧的事件性不仅与观看体验有关,还与表演者、观演者和非人材料共同构成的存现性相关。以《精灵女王》和《红与黑》这两部乌镇戏剧节上演的经典改编为例,前者利用湖水、建筑和技术等媒介完成了环境与观众身体的情动交换,使观看主体实现了内在互动的跨文化感知联结,后者运用摄像机、油画、实时影像等媒介促使观演者在情动式选择中悬置既有观念,生成与媒介具有主体间性的后人类观看模式。研究表明,物与人的互动在跨文化戏剧中不只是审美交换,还有施动材料的见证,它引导观众对物质文化遗产和新技术在传承中外经典中的价值产生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戏剧 表演事件 观看 情动 经典改编
原文传递
跨文化戏剧理论中的观看问题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成洲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54,共12页
西方跨文化戏剧理论主要围绕演员、导演、表演和演出过程来探讨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对于观众或者观看的重要性关注不够。观看显然不仅仅属于观众,表演者自己也在观看。还有一种"双重观众"的视角—叙述者既作为观众在观看表... 西方跨文化戏剧理论主要围绕演员、导演、表演和演出过程来探讨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对于观众或者观看的重要性关注不够。观看显然不仅仅属于观众,表演者自己也在观看。还有一种"双重观众"的视角—叙述者既作为观众在观看表演,同时又密切关注观众对于演出的反映,并将他们之间的互动视作演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立足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借助中外跨文化戏剧理论的对话,探讨观看问题的重要性。跨文化戏剧催生了一种新的观看美学,主要特点是:差异性,创新性与表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戏剧 戏剧理论 观众 表演者 观看
原文传递
中国电影与西方观赏公民 被引量:4
16
作者 符平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4,共5页
本文运用电影受众学、跨文化学,借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提出"观赏障碍"的理念,分析了中国电影的"国际观赏障碍"和造成障碍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等错综复杂的原因,深入研究和破解这个障碍对中国电影有效走向国际是个具... 本文运用电影受众学、跨文化学,借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提出"观赏障碍"的理念,分析了中国电影的"国际观赏障碍"和造成障碍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等错综复杂的原因,深入研究和破解这个障碍对中国电影有效走向国际是个具有实际意义而又迫在眉睫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观赏障碍 观赏公民性 中国电影 《芳华》
原文传递
具身感的临界与断裂——“观演性”视域下戏剧演出与电子游戏“表演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洋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31,共10页
“表演性”不仅是传统戏剧演出的本质属性,而且也是作为“赛博戏剧”的电子游戏在“演出”实践中重要的本体论问题。“表演性”的生成与展开在现象学层面上受到“观演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具身感的建构与接受机制的深刻制约。如果说传统... “表演性”不仅是传统戏剧演出的本质属性,而且也是作为“赛博戏剧”的电子游戏在“演出”实践中重要的本体论问题。“表演性”的生成与展开在现象学层面上受到“观演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具身感的建构与接受机制的深刻制约。如果说传统戏剧中基于“观演分离”的“扮演”带来了“具身”与“非具身”之间的临界转换,那么电子游戏中以“观演融合”为基础的“操演(作)”则切断了“具身”与“非具身”的联结。相较于电子游戏的“表演性”造成的无“思”状态,传统戏剧演出的“表演性”在主体间触发的“思”与“思”的融合所具有的社会变革潜力在数字时代仍然应该得到我们的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性 观演性 具身 电子游戏 赛博戏剧
原文传递
未竟之旅——简评《电影的虚拟生命》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驰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3-150,共8页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致使电影的制片与观看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但数字媒介的特异性所造成的一系列电影本体之问仍未得到确切答案。罗多维克在《电影的虚拟生命》中,以其高度的媒介自觉质询并推演了数字电影是什么,并...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致使电影的制片与观看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但数字媒介的特异性所造成的一系列电影本体之问仍未得到确切答案。罗多维克在《电影的虚拟生命》中,以其高度的媒介自觉质询并推演了数字电影是什么,并进一步探讨了它所负载的真实性与主体性问题。罗多维克尝试在技术、审美、伦理、文化的交叉线索中不断回归数字电影本体,在媒介层面比较胶片影像和数字影像的差异与同一、潜能与限制,并在“人的延伸”层面探讨媒介变迁对观看者的影响。罗多维克跨过两种媒介异质性的断裂,在《电影的虚拟生命》中客观地回应了数字技术究竟如何改变了电影及其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电影 本体 媒介 虚拟 潜能 真实 观看行为 主体性
原文传递
身体的回归:一种具身文化身份的现象学和精神分析电影批评
19
作者 艾怡然(译)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4期87-95,共9页
本文基于现象学在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电影哲学中日益重要的地位,重新评估“认同”的概念。通过探讨精神分析理论家弗洛伊德、保罗·希尔德、亨利·瓦隆和电影理论家卡亚·西尔弗曼如何理论化一种偏于身体性的认同,本... 本文基于现象学在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电影哲学中日益重要的地位,重新评估“认同”的概念。通过探讨精神分析理论家弗洛伊德、保罗·希尔德、亨利·瓦隆和电影理论家卡亚·西尔弗曼如何理论化一种偏于身体性的认同,本文建议电影批评更多地利用这种认同,以更有意义地与电影银幕上看到的身体形象的可见文化特性进行互动。不仅是“这个”身体,而且在银幕上和放映厅中被文化差异化的身体也需要回归对电影观看的思考。一种关于具身文化身份的精神分析和现象学电影批评或许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银幕”理论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最有用的继承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观影体验 感性身体 精神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