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7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深度学习的全天空相机成像日间云量计算研究
1
作者 车蕾 李磊磊 刘立勇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9-361,共13页
云量是天文领域中地基光电望远镜站址选择的重要评价参数之一。针对全天空相机成像的日间云量计算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全天空相机成像日间云量计算模型。云检测层,模型通过构建通道加权-特征融合(channel weighting-featu... 云量是天文领域中地基光电望远镜站址选择的重要评价参数之一。针对全天空相机成像的日间云量计算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全天空相机成像日间云量计算模型。云检测层,模型通过构建通道加权-特征融合(channel weighting-feature fusion,CWFF)结构,从而加强对云层记忆能力和深层特征的提取能力以完成云检测任务;云量计算层,模型提出一种基于云检测模型的云量计算方法,有效提高云量计算的误差率。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云检测任务中的综合准确率超过95%,在云量计算任务中的平均绝对误差不超过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天空相机 云量计算 深度学习 U型网络
下载PDF
CMA-BJ系统总云量预报性能检验评估
2
作者 张帅 吴捷 +4 位作者 陈敏 仲跻芹 黄向宇 卢冰 杨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57-1070,共14页
云是天气气候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之一,对大气系统的辐射能量平衡和水分循环起到重要调制作用。对总云量进行有技巧的预报也为更好把握天气现象、预测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出力提供客观依据。中国气象局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CMA... 云是天气气候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之一,对大气系统的辐射能量平衡和水分循环起到重要调制作用。对总云量进行有技巧的预报也为更好把握天气现象、预测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出力提供客观依据。中国气象局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CMA-BJ)可提供我国逐小时高分辨率总云量预报产品,本文采用时间尺度分离的方法对其预报性能开展系统性评估,并对误差来源进行分析,从而为产品释用和模式改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CMA-BJ总体能够抓住总云量的空间分布以及日变化强度特征,在1~24 h时效预报和观测的总云量空间相关系数在各月均超过0.6,但在冬季(1月)对总云量和日变化强度存在较为明显的低估,全国平均云量负偏差达-0.133。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模式对云量逐时变率的预报能力有所下降,预报第1至第4天的平均TCC分别为0.470、0.409、0.355、0.315,有技巧的预报可维持至48~72 h。诊断分析表明,模式中相对湿度偏小可能是造成总云量预报负偏差的主要来源之一,垂直速度预报偏差也是影响云量预报误差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CMA-BJ 性能评估
下载PDF
云南区域夏季风雨季爆发前后大气热源和云量特征
3
作者 郭珊珊 李剑东 +1 位作者 袁俊鹏 冯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1328,共18页
本研究应用2001~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的气象场及卫星反演的降水和云量资料,研究了云南区域夏季风雨季爆发前后大气热源和云量的气候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区域的大气热源和云量会受夏季风环流的强烈... 本研究应用2001~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的气象场及卫星反演的降水和云量资料,研究了云南区域夏季风雨季爆发前后大气热源和云量的气候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区域的大气热源和云量会受夏季风环流的强烈影响,有着明显的逐月变化。6月受来自孟加拉湾东部的西南气流水汽输送影响,云南季风雨季爆发,大气总热源(特别是降水凝结释放的潜热)和云量较4~5月明显增强,而地表感热和大气辐射冷却作用减小。(2)基于Wang and LinHo(2002)方法计算的2001~2020年期间云南夏季风雨季的平均爆发时间约为第31候,区域大气总热源(潜热)和云量均与降水呈现出高度的时间相关性,而且云南区域大气热源和云量随夏季风雨季的时间变化呈现出与相邻的南亚热带季风区相似的单峰年变化特征。(3)云南夏季风雨季爆发时间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雨季爆发偏早(晚)年的合成结果表明:在偏早年雨季爆发时,来自孟加拉湾东南部的低层西南气流可直达云南区域,该区域上空为辐散气流,有利于区域上升运动,云南区域大气总热源(潜热)和云量明显强于偏晚年;偏晚年同时段的孟加拉湾南支槽偏弱,西太平洋副高位置明显偏西,不利于云南区域上升运动和降水。在雨季盛期,偏早和偏晚年的区域降水率接近,偏晚年的区域大气总热源(潜热)和高云量值略高于偏早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夏季风雨季 大气热源 云量
下载PDF
中国地区夏季云量的周期特征和变化趋势
4
作者 彭艳玉 刘煜 郜倩倩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2-693,共22页
利用1961—2010年中国2400多站的降水和云量数据集,根据降水聚类分析结果和中国地理气候特征把中国大陆地区分为9个区域,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和小波分析提取各个区域夏季日平均云量变化序列的不同周期信号,探讨云量变化的周期... 利用1961—2010年中国2400多站的降水和云量数据集,根据降水聚类分析结果和中国地理气候特征把中国大陆地区分为9个区域,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和小波分析提取各个区域夏季日平均云量变化序列的不同周期信号,探讨云量变化的周期特征和长期趋势。EEMD和小波分析的综合结果表明:中国夏季总云量和低云量的气候变化中,主要存在2—4 a、5—7 a、8—12 a和25—32 a等周期分量。中国大部分地区云量的2—4 a周期全时域显著,5—7 a周期局部时域显著,表明云量变化序列中2—4 a和5—7 a的周期振荡是真实存在的。其中,准3 a周期普遍存在且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和较强的稳定性,是云量序列的主导性周期。2—4 a和5—7 a周期信号所占方差贡献比例大于70%。总云量和低云量序列的多周期信号及其分布形势具有很好的相似变化,但在周期长度、方差贡献率和趋势变化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趋势变化的差异尤其显著。总云量和低云量趋势项50%的结果与线性趋势有明显差异。东北地区夏季总云量50 a总体呈减少趋势,2000年以后转为增多趋势;低云量在1980年以前处在稳定偏少状态,之后增多,总体呈增多趋势。东部干旱区低云量由偏多状态一直减少,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西部干旱区夏季总云量从偏少状态呈不断增多趋势;低云量趋势项由偏少不断增多,贡献率高达61.2%。华北地区夏季总云量1980年以前基本保持稳定,之后转为明显的增多趋势;低云量由偏多状态一直减少。华中南部地区夏季低云量从偏少随时间推移呈增多趋势,于1995年前后转为偏多,进入21世纪之后低云量变化不大。华南地区夏季总云量1980年以前保持稳定,之后呈减少趋势;低云量从偏少随时间推移呈增多趋势。西南地区夏季低云量的趋势项呈先减小后增大走势,1980年为转折点。青藏高原夏季总云量偏多呈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1995年为转折点;低云量的趋势项呈先减小后增大走势,1980年为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周期特征 趋势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基于MODIS云量产品的湖北省格点日照时数计算
5
作者 成驰 崔杨 孟丹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3期131-137,共7页
利用2019—2021年MODIS遥感云量资料,基于地面气象观测日照百分率数据与卫星遥感云量之间存在的负相关关系,按照不同月份、不同区域建立反演计算模型,计算了湖北省1 km空间分辨率的月日照百分率和日照时数,并选取代表性地面气象站观测... 利用2019—2021年MODIS遥感云量资料,基于地面气象观测日照百分率数据与卫星遥感云量之间存在的负相关关系,按照不同月份、不同区域建立反演计算模型,计算了湖北省1 km空间分辨率的月日照百分率和日照时数,并选取代表性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对日照时数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湖北省各气候区月平均遥感云量与日照百分率之间均为极显著相关,各代表站年日照时数计算相对误差均小于2%,月日照时数计算值误差小于10 h,表明构建的日照时数反演模型计算精度较高。计算得到湖北省年日照时数在854.8~1952.8 h。湖北省西南西部为日照时数最少的地区,年日照时数低于1100 h;湖北省东北北部和湖北省西北南部是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1850 h。从日照时数反演结果中还可以发现,受水陆热力条件差异影响,湖北省平原地区湖泊水体云量比周边陆地偏少,日照时数比周边陆地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日照时数 日照百分率
下载PDF
福清市云量与福州探空层温度露点差关系研究
6
作者 吴扬春 姚林塔 +2 位作者 张俊杰 付泽宇 王雪梅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9期121-123,共3页
利用2001—2011年福清测站人工观测的云量和福州探空层的温度露点差,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云量和各探空层温度露点差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云量增加,探空层温度露点差呈减少趋势,温度露点差平均值925 hPa从9.7℃(20:00)降到2.5℃(08:00),500 ... 利用2001—2011年福清测站人工观测的云量和福州探空层的温度露点差,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云量和各探空层温度露点差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云量增加,探空层温度露点差呈减少趋势,温度露点差平均值925 hPa从9.7℃(20:00)降到2.5℃(08:00),500 hPa从25.1℃(08:00)降到13.8℃(08:00);低云量则是925 hPa从8.6℃(20:00)降到1.8℃(08:00),500 hPa从22.4℃(08:00)降到13.0℃(08:00)。在信度5%情况下,总云量和低云量与温度露点差均能通过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探空层 温度露点差 福清市
下载PDF
华南春季总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7
作者 李金星 代瑞华 +1 位作者 杨晓天 张怀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7期0033-0037,共5页
基于CERES_EBAF遥感辐射产品中云的月平均数据集,使用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对华南春季总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再采用同时期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春季总云量与大气环流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华南春季总云量与... 基于CERES_EBAF遥感辐射产品中云的月平均数据集,使用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对华南春季总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再采用同时期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春季总云量与大气环流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华南春季总云量与大气环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南春季总云量的第一模态变化特征为全区一致性变化特征,第二模态变化特征为华南东、西部呈相反变化特征。华南春季总云量随西风带环流的增强而增多,此时华南高空被副热带西风急流控制,随西南季风环流的增强而减少;大气整层抬升会造成云量的减少,大气整层下降会造成云量的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副热带西风急流 西南季风环流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永泰县云量与探空层温度露点差的关系分析及其应用
8
作者 郑荣玉 姚林塔 +2 位作者 段焜瑀 俞诗汀 谢建芳 《海峡科学》 2024年第4期11-15,共5页
利用2006—2010年永泰测站人工观测的云量和福州探空层的温度露点差,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云量和各探空层的温度露点差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云量增加,探空层的温度露点差呈减少趋势,925 hPa温度露点差平均值从10.6℃降到2.7℃,500 hPa从30.9... 利用2006—2010年永泰测站人工观测的云量和福州探空层的温度露点差,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云量和各探空层的温度露点差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云量增加,探空层的温度露点差呈减少趋势,925 hPa温度露点差平均值从10.6℃降到2.7℃,500 hPa从30.9℃降到15.3℃,925 hPa低云量则是从8.3℃降到1.6℃,500 hPa从25.7℃降到16.7℃;在信度0.05情况下,总云量和低云量与温度露点差均能通过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总云量与探空层的温度露点差的对应阈值在永泰气象景观等级预报有较高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探空层 温度露点差 永泰县
下载PDF
福州地区自动观测云量变化特征初探
9
作者 何兴林 唐枷榕 +2 位作者 曹茜 张俊杰 于丽 《海峡科学》 2024年第4期7-10,共4页
为了解福州地区自动观测云量数据分布特征,探究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在福州地区应用的准确性,对福州地区自动观测云量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出现概率、自动观测云量日变化、自动观测云量和人工观测云量变化特征差异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 为了解福州地区自动观测云量数据分布特征,探究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在福州地区应用的准确性,对福州地区自动观测云量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出现概率、自动观测云量日变化、自动观测云量和人工观测云量变化特征差异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3年福州5个站点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自动观测结果一致表现为:多云天气的出现概率小,夜间20时最为明显;夜间自动观测云量较人工观测云量偏差绝对值异常大,晴天出现概率偏多,阴天出现概率偏少,自动观测云量较实际值可能偏小;18时后总云量明显变小,福州5个站点均有不同程度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 云量 变化特征 福州
下载PDF
ERA5再分析云量在大气环境评估中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启慧 张金龙 +1 位作者 许康 井元元 《气象科技》 2023年第2期183-191,共9页
以河北省7个国家级气象站为例,利用1979—2013年ERA5云量和地面实测云量数据,依国标推荐法计算混合层高度,通过公式推导出通风量和大气自净能力指数,比较两套数据的计算结果,对ERA5再分析云量在大气环境评估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采用E... 以河北省7个国家级气象站为例,利用1979—2013年ERA5云量和地面实测云量数据,依国标推荐法计算混合层高度,通过公式推导出通风量和大气自净能力指数,比较两套数据的计算结果,对ERA5再分析云量在大气环境评估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采用ERA5云量计算2013年3月至2021年2月的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对其与PM2.5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两种云量资料计算的月平均混合层高度、通风量和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相对误差近似符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0~5%;各月混合层高度:相对误差>通风量>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相关性则相反。秋冬季的相对误差(相关系数)大都低(高)于春夏季,邢台、石家庄和保定的误差明显小于其他站。(2)利用两种云量数据计算的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多年平均相对误差最小,通风量的次之,历年值的相关性和偏差也是中南部站点的更为理想。(3)2013年3月至2021年2月,各站月平均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和PM2.5浓度呈反向相关,中南部站点的相关性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ERA5 相对误差 大气自净能力指数
下载PDF
一种基于决策融合策略的全天空地基云图云量估计方法
11
作者 方明 张利箭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5-254,共10页
云量对光伏发电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全天空地基云图云量估计的重点在于对全天空图像进行畸变矫正,以及设计准确率高的地基云分割方法。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决策融合策略的云量估计模型。首先,通过基于多维球切面透视投影模型的... 云量对光伏发电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全天空地基云图云量估计的重点在于对全天空图像进行畸变矫正,以及设计准确率高的地基云分割方法。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决策融合策略的云量估计模型。首先,通过基于多维球切面透视投影模型的鱼眼畸变矫正算法,获取多方位的局部复原图像;其次,采用最近邻复原中心的决策融合方法对多维复原图像分割后的数据进行修正,最终获取云量估计值。实验表明:该方法更好地复原了云和天空的比例关系,提高了云量估计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估计 太阳能 畸变校正 球面投影 决策融合
下载PDF
西北中东部ECMWF-HR云量预报产品与FY-2G云量产品的对比
12
作者 魏栋 沙宏娥 +3 位作者 秦豪君 吕巧谊 刘丽伟 傅朝 《干旱气象》 2023年第3期483-490,共8页
为了了解ECMWF-HR模式云量预报产品在西北中东部地区的精度,利用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共计12个月的FY-2G卫星总云量反演产品,对西北地区中东部同时段的ECMWF-HR总云量预报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3个典型区分析ECMWF-HR总云量预报偏差... 为了了解ECMWF-HR模式云量预报产品在西北中东部地区的精度,利用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共计12个月的FY-2G卫星总云量反演产品,对西北地区中东部同时段的ECMWF-HR总云量预报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3个典型区分析ECMWF-HR总云量预报偏差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CMWF-HR模式对西北地区中东部总云量的预报偏差白天较小,夜间偏差增大约10%~20%。总云量预报偏差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半年ECMWF-HR模式云量预报整体偏多且偏差空间分布均匀;冬半年总云量预报有区域性特征,祁连山区西段明显偏低,甘肃和陕西南部明显偏多,其他大部地区的预报偏差低于夏半年。总体来说,ECMWF-HR模式总云量预报稳定可信,但在祁连山西段和甘肃与陕西南部2个明显异常区域需进行偏差订正。前者需要在模式预报基础上调高10%~30%,后者需要降低20%~30%;订正后的总云量预报与卫星反演结果较为接近,平均绝对偏差约4.5%,且与卫星反演结果具有相似的日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WF-HR 云量 FY-2G卫星 西北地区中东部 日变化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Solar Spectroradiometer fo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被引量:3
13
作者 Liu Liying Zheng Feng +6 位作者 Zhang Guoyu Xu Yigang Yang Liyan Lyu Wenhua Bian Zeqiang Chong Wei Li Ye 《Instrumentation》 2017年第1期24-31,共8页
A newgeneration of solar spectroradiometer has been developed by CUST/JRSI to improve solarirradiance observation data under hyperspectral resolution. It is based on the grating spectroradiometer with a back-thinned C... A newgeneration of solar spectroradiometer has been developed by CUST/JRSI to improve solarirradiance observation data under hyperspectral resolution. It is based on the grating spectroradiometer with a back-thinned CCD linear image sensor and is operated in a hermetically sealed enclosure. The solar spectroradiometer is designed to measure the solar spectral irradiance from300 nm to 1100 nm wavelength range with the spectral resolution of 2 nm( the 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The optical bench is optimized to minimize stray light. The Peltier device is used to stabilize the temperature of CCD sensor to 25℃,while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of CCD sensor is controlled to ±1℃ by the dedicated Peltier driver and control circu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Irradiance Observation spectroradiometer Hyperspectral Resolution
下载PDF
基于光学工程应用的全国陆地主要地区云量概况初步分析
14
作者 吕炜煜 陈德鹏 +7 位作者 胡豪 李岩 刘李辉 张玉坤 姚飞 陈佩雷 卿泽旭 郭欣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45-457,共13页
从光学工程应用的角度对全国云量情况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全国陆地主要地区云量总体平均情况、冷暖半年、昼夜变化等三个方面云量历史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全国陆地主要地区总云量和低云量分布区域基本呈北少南多的情况;冷暖半年云量分... 从光学工程应用的角度对全国云量情况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全国陆地主要地区云量总体平均情况、冷暖半年、昼夜变化等三个方面云量历史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全国陆地主要地区总云量和低云量分布区域基本呈北少南多的情况;冷暖半年云量分布有较明显的差别,暖半年云量高于冷半年的站点区域占全国较大面积;昼夜云量分布区别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白天低云低值区会有中高云存在。在云量总体平均情况、冷暖半年、昼夜变化的分析基础上进而讨论了全国云量区域的分级情况,结果表明适合光学工程应用的1级区主要分在北方。结果有助于了解全国适于开展光学工程应用的区域,并可为进一步研究云量对光学工程应用产生的定量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工程 云量级别 云量 云量 冷暖半年 昼夜变化
下载PDF
自研制天空成像仪云量提取算法研究
15
作者 胡亚宁 卢会国 +1 位作者 刘雨馨 刘梦琪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10-413,共4页
云在大气的能量分配、辐射传输、水循环以及极端天气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云量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数,是云最重要的宏观物理特征之一,对于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项目组成员自行研制的天空成像仪进行云量提取算法的开发和... 云在大气的能量分配、辐射传输、水循环以及极端天气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云量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数,是云最重要的宏观物理特征之一,对于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项目组成员自行研制的天空成像仪进行云量提取算法的开发和应用,经过实验对比,将天空成像仪拍摄图像根据灰度分为黑屏、较暗和较亮3类,并基于分类结果采用传统红蓝比阈值法与全局阈值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云量提取。根据云量提取结果,2021年成都地区云量年均值为0.69,月均值0.55~0.85,春夏季相较于秋冬季云量较低,且云量日变化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空成像仪 云量 成都平原
下载PDF
ASD FieldSpec 3 Hi-Res地物光谱仪的使用与维护
16
作者 余政军 尹小红 +2 位作者 杨柳 袁涛 李海林 《中国仪器仪表》 2024年第4期80-84,共5页
本文介绍了ASDFieldSpec3Hi-Res便携式地物光谱仪的主机结构以及可选配件,阐述了使用仪器时的测量方法、测量环境以及日常保养与维护。同时,针对测试人员在使用仪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判断,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广大科研工作... 本文介绍了ASDFieldSpec3Hi-Res便携式地物光谱仪的主机结构以及可选配件,阐述了使用仪器时的测量方法、测量环境以及日常保养与维护。同时,针对测试人员在使用仪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判断,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物光谱仪 测量方法 仪器维护
下载PDF
北极三维云结构的时空变化:季节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时杰 黄菲 +2 位作者 刘一凡 张艺凡 周腾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56,共17页
本文基于2007-2020年多年气候月平均的CALIPSO云量的三维空间数据,研究了北极云量三维结构的气候态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极的云量主要分布在大气边界层和对流层中,从边界层向上云量递减;水平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出显著的海陆差异,... 本文基于2007-2020年多年气候月平均的CALIPSO云量的三维空间数据,研究了北极云量三维结构的气候态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极的云量主要分布在大气边界层和对流层中,从边界层向上云量递减;水平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出显著的海陆差异,云量最大值出现在北极大西洋扇区;垂向结构表现出对流层上下同位相变化的正压结构和低空大气边界层与对流层中上层反位相变化的一阶斜压模结构,在边界层中北冰洋海洋上空的云量大于北极陆地上空的云量,而在对流层中上层则正好相反。北极云量主要呈现出单峰型的季节变化特征, 2-3月云量最少, 9月云量最多。北极云量的季节变化主要体现在低空大气边界层云量的两个时空主模态变化中,第一模态主要反映了北极融冰期(5-10月)和结冰期(11月至次年4月)云量的反位相变化,方差贡献为59.35%;第二模态则主要体现了深秋(10-11月)和初夏(6-7月)北极地区海陆差异的反位相变化特征,方差贡献为19.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云量 垂直结构 季节变化 海陆差异
下载PDF
近46年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5
18
作者 张琪 李跃清 +1 位作者 陈权亮 任景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9-348,共10页
利用中国西南地区85个测站1960-2005年的月平均云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SVD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等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云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春和秋季总云量和低云量分... 利用中国西南地区85个测站1960-2005年的月平均云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SVD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等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云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春和秋季总云量和低云量分布均呈"东多西少"型,夏季相反,呈"东少西多"型;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呈减少趋势,并存在较明显的准8年周期变化。年平均总云量及夏季总云量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呈逐年递减趋势,冬季总云量在川西高原西北部和云南南部、东部呈减少趋势。而低云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主要在四川盆地呈减少趋势;西南地区的温度场与总云量场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温度场与低云量场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云量 云量 小波分析 SVD分析
下载PDF
城市化对北京地区日照时数和云量变化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25
19
作者 赵娜 刘树华 +1 位作者 杜辉 虞海燕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3-243,共11页
利用1961~2008年北京城区和郊区12个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累积距平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城区和郊区近48年的日照时数、总云量及低云量的年际和四季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日照和云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8年来,... 利用1961~2008年北京城区和郊区12个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累积距平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城区和郊区近48年的日照时数、总云量及低云量的年际和四季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日照和云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8年来,城区的总云量和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但低云量呈增加趋势;郊区的总云量和低云量呈增加趋势,而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具体到年代变化,1980年代初以后,城区总云量呈减少趋势,且1990年代减少的趋势最为明显,2000年后,城区总云量变化发生逆转,呈显著增加趋势。对于低云量,1960年代到1980年代,城区郊区低云量呈波动减少趋势,而1990年代到2000年代后呈波动增加趋势。对于日照时数,1960年代到1980年代城区郊区日照时数均呈增加趋势,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则呈明显减少的趋势。低云量与日照时数表现出明显负相关特征,这与北京城市化发展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日照 云量 云量 城市化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云量与日气温统计关系 被引量:14
20
作者 郭元喜 龚道溢 +2 位作者 汪文珊 毛睿 胡淼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4-109,共6页
利用中国东部1980-2009年130个测站夏季逐日气象资料,定量分析无雨日条件下云量与气温统计关系,从辐射角度解释成因。结果表明: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大多随着云量增多而显著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云量增加会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和地... 利用中国东部1980-2009年130个测站夏季逐日气象资料,定量分析无雨日条件下云量与气温统计关系,从辐射角度解释成因。结果表明: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大多随着云量增多而显著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云量增加会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和地表净辐射显著减少。日最低气温在北方随着云量增多而显著上升;在南方则随着总云量、低中云量增多而显著下降,但与高云量的关系不明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无法完全从云量影响辐射的角度进行解释。气温日较差随着云量增多而显著减小,并且北方减小的幅度大于南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夏季 云量 气温 日较差 辐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