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麦芒型突变基因cal-d的遗传定位
1
作者 赵雪芳 张仁旭 +2 位作者 高爱农 张京 王春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3-420,共8页
芒是麦类作物穂部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籽粒产量、促进种子传播和防御虫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麦具有丰富的芒型突变体,加之其二倍体的特性,成为麦类作物芒器官形态建成研究的理想作物。本研究报道了一个大麦芒型突变体材料calc... 芒是麦类作物穂部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籽粒产量、促进种子传播和防御虫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麦具有丰富的芒型突变体,加之其二倍体的特性,成为麦类作物芒器官形态建成研究的理想作物。本研究报道了一个大麦芒型突变体材料calcaroides,表现为外稃顶端或是稃芒基部异形凸起,形成呈钩状不完全花器结构,属基部钩芒类型。突变体芒较短并伴随抽穗期推迟,株高、穗长和穗粒数显著降低等表型。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的芒型突变性状受单隐性基因cal-d控制。前期利用cal-d导入系BW106×Bowman的F_(2)群体,结合简化基因组测序(GBS,genotyping by sequencing)分析,将cal-d基因初步定位于3H染色体。进一步利用来自F_(2)的杂合单株,包括13000株单株的F_(2:3)群体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将cal-d基因定位于3H染色体153~329 Mb区间的近着丝粒区域。通过转录组混池测序分析结合大麦基因组和表达谱资源数据库,初步筛选了9个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大麦芒型突变基因cal-d的克隆与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对于解析麦类作物芒的遗传发育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cal-d 基因定位 穗发育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Ppd-D1 alleles on the developmental traits and rhythmic expression of photoperiod genes in common wheat
2
作者 ZHAO Yong-ying WANG Xiang +2 位作者 WEI Li WANG Jing-xuan YIN J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502-511,共10页
Photoperiodic response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adaptability for various environments. Wheat cultivars grow widely and have high yield potential for the strong photoperiod a... Photoperiodic response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adaptability for various environments. Wheat cultivars grow widely and have high yield potential for the strong photoperiod adaptibility. To assess the photoperiodic response of different genotypes in wheat cultivars, the photoperiodic effects of the Ppd-D1 alleles and the expressions of the related TaGI, TaCO and Ta FT genes in Liaochun 10 and Ningchun 36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he short-day(6 h light, SD), moderate-day(12 h light, MD) and long-day(24 h light, LD) conditions. Amplicon length comparison indicated that the promoter of Ppd-D1 in Ningchun 36 is intact, while Liaochun 10 presented the partial sequence deletion of Ppd-D1 promoter. The durations of all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the two cultivars were reduced by subjection to an extended photoperiod, except for the stamen and pistil differentiation stage in the Liaochun 10 cultivar.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he Ppd-D1 alleles and the TaGI, TaCO and TaFT genes associated with the photoperiod pathway were examined over a 24-h period under SD and MD conditions. The relationships of different photoperiodic responses of the two cultivars and the expression of photoperiod pathway gene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ly. The photoperiod insensitive(PI) genotype plants flower early under SD; meanwhile, th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the Ppd-D1 a allele is accompanied with an increase in Ta FT1 expression and the TaCO expression variation. The results would facilitate molecular breeding in w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photoperiod spike differentiation heading gene expression Ppd-D1
下载PDF
COVID-2019 Genome Sequence Analysis: Phylogenetic Molecular Evolution and Docking of Structural Modelling of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of S Protein in Active Site of ACE2
3
作者 Abaysew Ayele Baba Abdissa +2 位作者 Dereje Taye Bereket Yemane Rita Singh Majumdar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Bioscience》 2020年第3期95-110,共16页
Meanwhile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since December, 2019 in China, it has killed more than a hundred thousand of people of all ages and sex across the globe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On the bases of this study the n... Meanwhile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since December, 2019 in China, it has killed more than a hundred thousand of people of all ages and sex across the globe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On the bases of this study the nearest family member of the virus and its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of S protein including its mode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ts active sites were naked through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modelling and molecular docking software accordingly its repository genome databases. The virus was genetically associated and molecular evolutionary related with (<em>RaTG</em>13) and it scores 96.12% homology with 99% query coverage followed by <em>bat-SL-CoVZC</em>45 and<em> bat-SL-CoVZXC</em>21 notch 89.12% and 88.65% respectively. However, SARS and MERS corona type virus those outbreak earlier respectively less likely family members of 2019-nCoV. Though the virus has a close genetic association with those previous SARS coronaviruses, and certainly the spike protein used as a binding receptor to fight against human receptor protein of ACE 2, but on the basis of FRODOC and HDOCK server analysis multi favorable active sites of S protein was discovered such GLN493 shown as a finest key in both model and possessed a unique traits on it resulting unexpected rate of transmission and number of people died while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one. TYR500, ASN501, GLN498 and others residues preferably contemplate site also. In particular, the diversity of the virus in the world may be due to the genome structure of the virus and S gene changed over the time, across the world against to host of human genetic diversity, which may be more robust, and may be a new and unique feature. This is because it is characterized close to contact with distance divergence between wild type novel coronavirus which was risen from China against to the genomes from Lebanon, India, Italy, and USA and so on. Thus,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its researchers should focus on immunologic research and effective drug and vaccine development that will help to address the epidemiology of the virus, which can provide a long-term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A Phylogenetic Construct Genome Seq RBD Conserved gene ACE2 S spike Protein genetic Mutation and Protein-Protein Docking
下载PDF
蓖麻有效穗数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冠荣 殷学贵 +5 位作者 陆建农 张柳琴 刘朝裕 张肖肖 林海虹 左金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44,共9页
有效穗数是蓖麻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为揭示蓖麻有效穗数的遗传基础及挖掘其候选基因,利用表型差异显著的2个亲本杂交构建F_(2)和BC_(1)(F_(1)×P_(2))群体,通过SSR引物基因分型以及CIM和ICIM-ADD 2种检测方法对单株有效穗数和一级... 有效穗数是蓖麻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为揭示蓖麻有效穗数的遗传基础及挖掘其候选基因,利用表型差异显著的2个亲本杂交构建F_(2)和BC_(1)(F_(1)×P_(2))群体,通过SSR引物基因分型以及CIM和ICIM-ADD 2种检测方法对单株有效穗数和一级分枝有效穗数进行QTL定位,并以相同方法在S 1群体进一步验证QTL重复性。在F 2群体中共检测到9/5(CIM/ICIM-ADD,下同)个QTL,其中,单株有效穗数和一级分枝有效穗数QTL分别为3/2,6/3个,分别解释了6.70%/11.87%和25.15%/13.87%的表型变异。BC 1群体的定位结果与F 2群体基本一致。其中,qESNPP3.1和qEPBSN3.1为稳定QTL,贡献率都接近10%,后者在S 1群体中再次检测到,贡献率为13.27%;它们在RCM915~RCM950标记区间内重叠分布,共同构成1个调控蓖麻有效穗数的主效QTL簇。从RCM915~RCM950标记区间中共鉴定了2个蓖麻有效穗数候选基因(即Rc-US03g04880和Rc-US03g05950),它们在双亲多个分枝组织中差异表达。上述结果为蓖麻有效穗数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标记,也为其遗传和生理机理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 有效穗数 QTL定位 候选基因 主效QTL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基因TaPRX-2A调控小麦穗部性状的功能分析
5
作者 苏培森 隋超 +2 位作者 郭尚敬 臧娇娇 满全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6-301,共6页
为研究过氧化物酶基因TaPRX-2A在调控小麦穗部性状中的功能,以苏麦3号为材料,通过Ensemblplants数据库获得TaPRX-2A全长cDNA序列,利用PCR方法克隆获得该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包含一个1026 bp的开放阅读框... 为研究过氧化物酶基因TaPRX-2A在调控小麦穗部性状中的功能,以苏麦3号为材料,通过Ensemblplants数据库获得TaPRX-2A全长cDNA序列,利用PCR方法克隆获得该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包含一个102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42个氨基酸。进一步构建基因过表达载体TaPRX-2A-PC186,通过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TaPRX-2A-PC186转入小麦KN199中,创建过表达TaPRX-2A转基因株系,调查TaPRX-2A基因对转基因株系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TaPRX-2A转基因株系的穗长显著变短,穗粒数显著减少,说明TaPRX-2A在调控小麦穗部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PRX-2A基因 过表达 穗部性状
下载PDF
小麦科大116×科大101 F_(2)群体穗长主效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6
作者 郭媛 马指挥 +5 位作者 王世雨 牛志鹏 杨晓雨 魏青 陈安琪 王林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93,共10页
穗长是小麦重要的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密切相关。旨在研究小麦穗长遗传基因,筛选与穗长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分子支撑。以科大116和科大101为亲本构建的F_(2)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SSR分子标记,构建覆盖小... 穗长是小麦重要的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密切相关。旨在研究小麦穗长遗传基因,筛选与穗长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分子支撑。以科大116和科大101为亲本构建的F_(2)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SSR分子标记,构建覆盖小麦基因组的遗传图谱,并结合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穗长进行QTL定位。采用3234对引物,共筛选出434对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多态性引物的检出率为13.42%。通过BSA混池分析,共筛选出28个可能与穗长连锁的分子标记,其中16个标记通过262株群体验证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通过QTL-IciMapping软件构建小麦染色体组的遗传图谱,标记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38.66 cM,共检测出7个与穗长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3B、4A、4B和6B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值均为正值,对表型性状遗传变异的贡献率在4.01%~23.16%。在4B染色体上定位出2个主效QTL位点,贡献率为17.59%~23.16%。其中,Qsl4B-2距离其最近的分子标记只有3.5 cM,为连锁最紧密的一个QTL位点,分析发现其可能为新的主效QTL位点。因此,4B染色体上可能存在与穗长相关的基因。通过分析预测,在4B染色体的yzu397456~yzu404917和yzu409422~yzu405167标记区间内,可能存在7个调控小麦穗长的候选基因,在穗中持续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F_(2)群体 穗长 QTL 候选基因
下载PDF
彝医药防疫古方的核心成分青蒿素和槲皮素抑制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转录和翻译 被引量:1
7
作者 吴伟 吴俊汐 +3 位作者 纪旭旭 刘戟 刘彬 耿福昌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14-1320,共7页
目的 研究青蒿素和槲皮素单用或联合使用是否可以通过抑制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 S)的转录和翻译来治疗新冠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2019, COVID-19)。方法 采用梯度浓度的青蒿素或槲皮素处理Vero E6细胞,进行细胞活力测定;采... 目的 研究青蒿素和槲皮素单用或联合使用是否可以通过抑制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 S)的转录和翻译来治疗新冠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2019, COVID-19)。方法 采用梯度浓度的青蒿素或槲皮素处理Vero E6细胞,进行细胞活力测定;采用新冠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的S基因质粒转染Vero E6细胞,而后采用青蒿素或槲皮素单独或联合处理,以检测S蛋白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质翻译水平。结果 青蒿素或槲皮素处理可以显著降低SARS-CoV-2 S基因质粒转染后Vero E6细胞内S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并且,20μmol/L或200μmol/L的青蒿素与50μg/mL的槲皮素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能够更为显著地降低S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和联合使用青蒿素和槲皮素均能有效地抑制SARS-CoV-2 S蛋白的基因转录和蛋白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槲皮素 SARS-CoV-2 刺突蛋白 转染 基因转录 蛋白翻译 彝族药物
下载PDF
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患儿蛋白延长因子4基因多态性及其并发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芳 王建忠 刘金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891-894,共4页
目的探讨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患儿蛋白延长因子4基因多态性及其并发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96例BECT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9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蛋白延长因子4基... 目的探讨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患儿蛋白延长因子4基因多态性及其并发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96例BECT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9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蛋白延长因子4基因rs964112和rs986527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根据脑电图结果,将出现弥漫性慢波或局限性慢波合并异常放电的BECT患儿作为ESES组,其他患儿作为非ESES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ECT患儿出现ESES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蛋白延长因子4基因的rs964112和rs986527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癫痫首发年龄较小,存在高热惊厥史、癫痫家族史、广泛性3~4 Hz棘慢波、异常放电均为BECT患儿发生ESES的危险因素。结论蛋白延长因子4基因的rs964112和rs986527位点多态性可能增加了BECT的易感性,而年龄和癫痫首发年龄较小,存在高热惊厥史、癫痫家族史、广泛性3~4 Hz棘慢波、异常放电均是BECT患儿发生ESES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 蛋白延长因子4 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 基因多态性 危险因素 儿童
下载PDF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国分离株LX4纤突蛋白基因分子特征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胜旺 王玮 +2 位作者 刘玉芬 孔宪刚 童光志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2,共6页
应用RT PCR方法分别扩增了中国地方分离株IBVLX4S1和S2基因并进行了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发现 ,LX4S基因由 3495个核苷酸组成 ,编码一条 1 1 6 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S基因编码产物裂解后形成的S1和S2亚单位分别由 5 39和 6 ... 应用RT PCR方法分别扩增了中国地方分离株IBVLX4S1和S2基因并进行了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发现 ,LX4S基因由 3495个核苷酸组成 ,编码一条 1 1 6 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S基因编码产物裂解后形成的S1和S2亚单位分别由 5 39和 6 2 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LX4S基因推导氨基酸切割识别位点序列为HRRRR ,与A2、SD/ 97/ 0 2和Z株相同 ,而与其它国内外参考毒株不同。与国内外 1 0株已报道的具有全S基因序列的IBV参考毒株比较 ,LX4与国内分离毒株SD/ 97/ 0 2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与 32株国内外参考毒株的S1基因进化树分析比较表明 ,LX4与A2、SD/ 97/ 0 2、Z、TJ/ 96 / 0 2、JX/ 99/ 0 1和SAIBWJ等 7个国内分离株在同一亚群内。在该亚群内 ,LX4与A2和SD/ 97/ 0 2亲缘关系更近 ,且三者在高变区和抗原表位均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而与本亚群内其它参考毒株对应的高变区和抗原表位同源性差异较大。LX4与H1 2 0S1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同源性虽然高于其它国外参考毒株 ,但同源性仍然较低 ,为 75 %。与参考毒株比较 ,LX4S2基因的点突变造成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有 1 1个位点发生改变 ,这些突变可能影响S2与S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中国 分离株 纤突蛋白 基因
下载PDF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国分离株LH2/01/10纤突蛋白基因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胜旺 刘玉芬 +1 位作者 孔宪刚 刘宝全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06-312,共7页
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LH2/01/10的S1和S2基因分别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其S基因由3 495个核苷酸组成,编码的多肽由1 16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S蛋白的切割识别位点氨基酸组成为组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HRR... 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LH2/01/10的S1和S2基因分别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其S基因由3 495个核苷酸组成,编码的多肽由1 16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S蛋白的切割识别位点氨基酸组成为组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HRRRR)。推测其裂解后形成的S1和S2亚单位中,S1由5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S2由6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序列分析发现:LH2/01/10与Beau、M41、CU-T2、D1466、DE072、Holte、Gray、Ark99、Conn、H52、KB8523、SD/97/02、ZJ971和LX4毒株S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在63%~96%之间。其中与国内分离毒株SD/97/02和LX4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95%以上,三者切割识别位点也相同。但与另一国内分离株ZJ971氨基酸的同源性仅为75%,而与国外毒株之间在83%以下。切割识别位点也与ZJ971和所选的国外参考毒株代表性的RRF/SRR位点不同。与这些参考毒株相比,LH2/01/10 S基因在76~78位缺失TCT碱基,在67~69位插入TCT碱基,105位和549位氨的基酸发生点突变。总体来看, SD/97/02的S1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国内外已报道的42株参考毒株同源性较低,在52%~96%之间。与国内分离毒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其中与国内近年来不同地区分离的A2、LX4、SD/97/02、TJ/96/02、JX/99/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中国分离株 纤突蛋白基因 S基因 遗传变异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纤突蛋白基因的修饰及原核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钱刚 冯力 +3 位作者 刘胜旺 佟有恩 童光志 黄永芬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11-614,共4页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纤突蛋白是诱导猪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的主要结构蛋白,包括A,B,C,D4个抗原决定位。为进一步生产TGEV植物转基因疫苗提供可操作性强、具免疫活性的外源基因,以猪传染性胃肠炎华毒弱株(TGEVH)的S基因为基础,扩增并连接4...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纤突蛋白是诱导猪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的主要结构蛋白,包括A,B,C,D4个抗原决定位。为进一步生产TGEV植物转基因疫苗提供可操作性强、具免疫活性的外源基因,以猪传染性胃肠炎华毒弱株(TGEVH)的S基因为基础,扩增并连接4个抗原决定位相应的碱基序列,构建pPROEX-HT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修饰后的S蛋白的表达量为19.8%,仍能和相应的血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S基因 修饰 原核表达
下载PDF
毕赤酵母表达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纤突糖蛋白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莉 康雪燕 +4 位作者 章振华 李永清 盖丽丽 姜世金 张培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4-90,共7页
为了获得具有良好免疫活性的基因工程抗原蛋白,利用毕赤酵母真核表达系统,表达猪传染性胃肠炎(河北分离株)的纤突糖蛋白。根据Gen Bank TGEV S基因设计一对引物,经PCR扩增出长2.2 kb的目的基因S,将S基因亚克隆于p PIC9k载体,转化TOP10... 为了获得具有良好免疫活性的基因工程抗原蛋白,利用毕赤酵母真核表达系统,表达猪传染性胃肠炎(河北分离株)的纤突糖蛋白。根据Gen Bank TGEV S基因设计一对引物,经PCR扩增出长2.2 kb的目的基因S,将S基因亚克隆于p PIC9k载体,转化TOP10感受态,PCR、酶切鉴定阳性克隆,SalⅠ线性化重组穿梭质粒pPIC9k-S,然后电转GS115感受态,利用G418抗性进行多拷贝整合子初步筛选,提取基因组并做PCR鉴定,得到阳性菌株,经诱导发酵后,上清发酵液经SDS-PAGE电泳检测,显示获得分子量为82 kDa左右的目的蛋白,同时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到一条特异的目的条带;用目的蛋白免疫小鼠,ELISA检测免疫S蛋白小鼠血清抗体效价为1∶100,表达蛋白具有免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纤突糖蛋白S基因 免疫原性
下载PDF
2011—2015年我国南方地区PED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S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智丽 黄淑坚 +1 位作者 马静云 毕英佐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1期127-135,共9页
应用RT-PCR方法对南方地区五省(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苏)18个猪场7日龄以内发病仔猪的小肠组织和粪便样本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检测,对9个猪场进行为期5年的动态监控,并对2011—2015年期间分离的35个PEDV流行株的S基因进行... 应用RT-PCR方法对南方地区五省(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苏)18个猪场7日龄以内发病仔猪的小肠组织和粪便样本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检测,对9个猪场进行为期5年的动态监控,并对2011—2015年期间分离的35个PEDV流行株的S基因进行测序,与Gen Bank中的PEDV参考序列进行比较,并绘制了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上述地区五省存在Group1和Group 2两种类型毒株。Group1与美国、韩国毒株较为接近,可分为G1-1、G1-2、G1-3和G1-4等4个亚群,Group 2与2004年国内分离毒株较为接近,可分为G2-1、G2-2两个亚群。25个中国南方地区毒株集中于G1-2和G1-3,而另外8株与2004年国内毒株(JS-2004-2)同属G2-2亚群。不同类型的毒株引发的PEDV临床表现及死亡率不同,G2-2亚群的毒株引发的PED相对缓和,死亡率较低且病程较短,而位于G1-2和G1-3亚群(尤其是G1-3)的毒株则引起大规模急性暴发,病程较长,死亡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动态监控 S基因 遗传变异
下载PDF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H/JL毒株S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线性抗原表位区的鉴定 被引量:21
14
作者 孙东波 冯力 +4 位作者 陈建飞 时洪艳 佟有恩 刘胜旺 陈洪岩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4-229,共6页
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H/JL毒株的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的3个相互重叠的cDNA克隆覆盖了S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PEDV CH/JL株S基因与CV777、Brl/87、JS、KPEDV和Chinju99毒株S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97%、96.87%、96.41... 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H/JL毒株的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的3个相互重叠的cDNA克隆覆盖了S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PEDV CH/JL株S基因与CV777、Brl/87、JS、KPEDV和Chinju99毒株S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97%、96.87%、96.41%、94.02%和93.9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17%、95.88%、96.10%、92.36%和92.05%;分子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PEDV CH/JL株S基因与JS毒株S基因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群。利用DNAstar Protean程序预测了PEDV CH/JL株S蛋白一个抗原表位区(83-276aa),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后转化E.coliBL21(DE3)感受态细胞,在终浓度1.0mmol/L的IPTG诱导下获得了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预测的抗原表位区GST融合蛋白能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多克隆抗血清反应,提示该抗原表位区含有线性抗原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S基因 序列分析 线性抗原表位区
下载PDF
猪源冠状病毒TGEV中国分离株纤突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建强 柳纪省 +7 位作者 程杰 兰喜 殷相平 李宝玉 李学瑞 杨彬 娄忠子 吴润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5-98,共4页
以猪源冠状病毒(Porcine coronavirus)TGEV纤突蛋白基因序列为基础,利用生物软件对TGEV中国分离株纤突蛋白进行N-糖基化位点、跨膜螺旋、进化树、二级结构及抗原位点的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TGEV毒株可分为3个基因型,4株中国分离株... 以猪源冠状病毒(Porcine coronavirus)TGEV纤突蛋白基因序列为基础,利用生物软件对TGEV中国分离株纤突蛋白进行N-糖基化位点、跨膜螺旋、进化树、二级结构及抗原位点的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TGEV毒株可分为3个基因型,4株中国分离株分别归属于以上3个基因型,属于Ⅰ型的中国株TSX在跨膜螺旋的氨基酸及二级结构上与其他中国株有明显的差异,而同属于Ⅲ型中国毒株SC-Y和TH-98在跨膜螺旋的氨基酸及二级结构上非常接近,而所有中国分离株抗原表位没有明显差别,表明TGEV在中国没有显著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源冠状病毒 猪传染性胃肠炎 纤突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陕西分离株S蛋白抗原位点的真核表达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林林 王晓红 +3 位作者 姜博 赵毅 王祥 穆杨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10,共5页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严重危害全世界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病,其病原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S蛋白携带有主要的B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的主要抗原。本研究以提取的TGEV陕西分离株...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严重危害全世界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病,其病原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S蛋白携带有主要的B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的主要抗原。本研究以提取的TGEV陕西分离株感染的ST细胞的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编码S蛋白上包含C、B、D、A 4个抗原位点的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5-HisB上,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转染293T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克隆到编码S蛋白C、B、D、A 4个抗原位点的基因片段,以TGEV阳性猪血清和抗His标签单抗的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目的基因在293T细胞中获得表达。本研究为TEG核酸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S基因 抗原位点 真核表达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华毒弱毒株纤突蛋白B、C抗原位点片段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冯力 佟有恩 +5 位作者 李伟杰 朱远茂 马思奇 王明 陈洪岩 陈奖励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61-365,共5页
猪传染性胃肠炎华毒 (TGEVH)是我国分离的代表毒株 ,H弱毒株是我国自行培育成功的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株。应用RT_PCR方法扩增出 1.3kb的目的片段 ,包括S基因的编码的B、C两个主要抗原位点的片段 ,目的片段与pUC19质粒载体进行连接 ... 猪传染性胃肠炎华毒 (TGEVH)是我国分离的代表毒株 ,H弱毒株是我国自行培育成功的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株。应用RT_PCR方法扩增出 1.3kb的目的片段 ,包括S基因的编码的B、C两个主要抗原位点的片段 ,目的片段与pUC19质粒载体进行连接 ,转化 ,鉴定后得到阳性重组质粒 ,命名为pTS1,将重组质粒插入的目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和比较 ,其结果表明TGEVH株S基因 5′端B、C位点片段 1190bp的核苷酸序列与国外的TGEV毒株Miller、Purdue_115、FS772 / 70及台湾省TFI毒株序列均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达 94.72 %以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 94.70 %以上。编码抗原位点C的序列与其它毒株完全一致 ,但在B位点发生改变 ,即第 97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由Trp突变为Ser。该核苷酸该片段全长 12 6 1bp ,包括起始密码子ATG及基因间的共同序列ACTAAAC。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国内的TGEV分离株_H弱毒株S基因的RT_PCR扩增及其编码的B、C抗原位点片段的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TGEV强弱毒差别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S基因 分子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犬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纤突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比较 被引量:8
18
作者 胡桂学 夏咸柱 +2 位作者 金宁一 涂长春 殷震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63-569,共7页
以犬胎原代细胞,采用同步接种、带毒传代和添加新细胞的方法,从1例腹泻犬脾脏和1例临床健康犬肠内容物中分离出2株犬冠状病毒(CCVYS1,CCVCI1)。该2株病毒可使CRFK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融合病变,与从美国引进的... 以犬胎原代细胞,采用同步接种、带毒传代和添加新细胞的方法,从1例腹泻犬脾脏和1例临床健康犬肠内容物中分离出2株犬冠状病毒(CCVYS1,CCVCI1)。该2株病毒可使CRFK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融合病变,与从美国引进的CCVNL-18参考株形成的细胞病变相似;电镜负染和超薄切片观察,分离毒株细胞培养物中均含有典型的冠状病毒粒子,并形成胞浆内包涵体;经理化学、生物学鉴定,具有CCV的特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证明为CCV;动物回归试验证明,CCVYS1毒力较强,CCVCI1毒力较弱。利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了CCVNL-18、CCVYS1和CCVCI1株纤突蛋白(S)主要功能区基因片段,经克隆、序列测定、计算机比较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结果为:(1)CCVYS1和CCVCI1与国外发表的K378等5株CCV和CCVML-18株的同源性为91.7%~99.4%和92.0%~99.4%,而与TGEV和FIPV的同源性为90.2%和88.0%~90.0%;Ab抗原亚位点与CCV相同,不同于TGEV和FIPV,进一步证明本研究分离的病毒为CCV;(2)CCVYS1、CCVCI1株与K378等CCV强毒株同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冠状病毒 分离鉴定 纤突蛋白基因 克隆
下载PDF
小麦-冰草衍生后代3558-2穗部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 被引量:19
19
作者 卢翔 张锦鹏 +3 位作者 王化俊 杨欣明 李秀全 李立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91,共6页
从普通小麦Fukuho与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2n=4x=28,PPPP)Z559的衍生系中发现3558-2具有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多的优异性状。为了揭示衍生系3558-2优异性状的遗传特征,本研究对其与小麦品种京4841间的282个F2单株的穗长、小穗... 从普通小麦Fukuho与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2n=4x=28,PPPP)Z559的衍生系中发现3558-2具有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多的优异性状。为了揭示衍生系3558-2优异性状的遗传特征,本研究对其与小麦品种京4841间的282个F2单株的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等穗部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和QTL定位。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小麦穗部相关性状都符合数量性状特征。利用单标记分析将穗部相关性状的QTL主要定位于小麦1A染色体上,同时发现在小麦的2A、5B和5D染色体上也有QTL分布。通过加密标记重点构建了1A染色体短臂的遗传连锁图,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解析了小麦1AS染色体上的穗部相关性状的QTL效应,发现在1A染色体上存在与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相关的重要QTL各1个,解释变异度分别为14.41%、5.15%、14.84%和10.87%。本研究发现在3558-2的1AS染色体上成簇分布着涉及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重要性状的QTL,这一结果对指导进一步研究与利用3558-2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部相关性状 QTL 基因簇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H-98株S基因5′端部分片段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森 王君伟 +1 位作者 姜骞 李一经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共5页
本研究扩增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TH- 98株 S基因 5′端 6 72 bp片段 (TS1) ,包括 B、C两个主要抗原位点。将该片段克隆到 p MD 18- T载体上 ,经鉴定 TS1片段正确插入 p MD 18- T载体上。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 ,该片段的核酸序列... 本研究扩增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TH- 98株 S基因 5′端 6 72 bp片段 (TS1) ,包括 B、C两个主要抗原位点。将该片段克隆到 p MD 18- T载体上 ,经鉴定 TS1片段正确插入 p MD 18- T载体上。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 ,该片段的核酸序列与国外 TGEV毒株 Miller,Purdue15 ,FS772 /70等有很高的同源性 ,达 96 .88%以上 ,氨基酸同源性为 95 .0 9%以上 ,抗原位点 C(S蛋白第 4 8位氨基酸 )的丝氨酸变为脯氨酸。本研究首次克隆国内分离株 TH- 98株 S基因含有抗原位点 B、C且在 PRCV中缺失的片段。为进一步揭示 TGEV强弱毒株差别的分子机制和分子诊断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S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