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及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理念下膀胱标准化管理方案在间歇性导尿患者出院准备度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指导临床决策、促进患者主动参与和自我...目的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及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理念下膀胱标准化管理方案在间歇性导尿患者出院准备度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指导临床决策、促进患者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优化出院指导质量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8月在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因脊髓损伤所致间歇性导尿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便利数据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最终收集到有效数据为对照组23例,观察组2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膀胱管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基于ICF理念的膀胱标准化管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出院准备度、自我效能水平,并调查2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膀胱自我管理能力情况。结果出院时观察组出院准备度总分为92(87.50,96.00)分,对照组为80(78.00,84.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为(86.58±5.49)分,对照组为(74.87±7.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自我膀胱管理知识掌握与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分别为(63.17±1.79)分、(83.21±4.0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2.52±3.23)分、(66.57±5.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ICF理念的膀胱标准化管理方案可以提高间歇性导尿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膀胱管理能力,以获得最佳的出院准备度,促进患者完成从医院专业照护到自我照护的顺利过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改善出院后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间歇导尿预防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病人泌尿系统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目的:评价间歇导尿预防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病人泌尿系统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从建库至2022年10月收录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随机对照试验(RCT),包括1013例SCI后NB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间歇导尿能降低SCI后NB病人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RR=0.31,95%CI(0.24,0.41),P<0.00001],减少膀胱残余尿量[MD=-81.99,95%CI(-112.69,-51.29),P<0.00001],增加膀胱容量[MD=86.48,95%CI(15.78,157.19),P=0.02],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MD=1.82,95%CI(0.58,3.06),P<0.01],同时降低了肾积水的发生率(P<0.05)。结论:间歇导尿不仅能降低SCI后NB病人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且在膀胱功能的恢复及提升病人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由于研究中仅纳入中文文献且质量偏低,今后仍需纳入更多高质量文献来进一步验证。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性导尿对骶上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至12月选取本院骶上脊髓损伤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行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残余尿。观察...目的评估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性导尿对骶上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至12月选取本院骶上脊髓损伤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行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残余尿。观察组行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膀胱安全容量。比较两组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膀胱安全容量、尿路感染情况和逼尿肌厚度。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减少,膀胱安全容量显著增加(t> 5.623, P <0.05),且均优于对照组(t> 2.242, P <0.05);逼尿肌厚度显著降低(t=7.871, P <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t=3.049, P <0.01),尿路感染次数少于对照组(χ^(2)=4.320, P=0.038)。结论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性导尿,可以改善骶上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容量管理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合并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2月—202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80例SCI合并N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给予容量管理联合间歇性导尿护理干预,均干预8周。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自主排尿功能等级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y-74,GQOLI-74)以观察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膀胱安全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自主排尿功能等级和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膀胱安全容量、自主排尿功能等级和GQOLI-74各维度评分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较干预前均有减少,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干预期间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容量管理联合间歇性导尿不仅可有效改善SCI合并NB患者的膀胱功能、自主排尿功能,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文摘目的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及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理念下膀胱标准化管理方案在间歇性导尿患者出院准备度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指导临床决策、促进患者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优化出院指导质量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8月在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因脊髓损伤所致间歇性导尿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便利数据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最终收集到有效数据为对照组23例,观察组2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膀胱管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基于ICF理念的膀胱标准化管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出院准备度、自我效能水平,并调查2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膀胱自我管理能力情况。结果出院时观察组出院准备度总分为92(87.50,96.00)分,对照组为80(78.00,84.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为(86.58±5.49)分,对照组为(74.87±7.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自我膀胱管理知识掌握与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分别为(63.17±1.79)分、(83.21±4.0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2.52±3.23)分、(66.57±5.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ICF理念的膀胱标准化管理方案可以提高间歇性导尿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膀胱管理能力,以获得最佳的出院准备度,促进患者完成从医院专业照护到自我照护的顺利过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改善出院后生活质量。
文摘目的评估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性导尿对骶上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至12月选取本院骶上脊髓损伤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行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残余尿。观察组行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膀胱安全容量。比较两组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膀胱安全容量、尿路感染情况和逼尿肌厚度。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减少,膀胱安全容量显著增加(t> 5.623, P <0.05),且均优于对照组(t> 2.242, P <0.05);逼尿肌厚度显著降低(t=7.871, P <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t=3.049, P <0.01),尿路感染次数少于对照组(χ^(2)=4.320, P=0.038)。结论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性导尿,可以改善骶上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