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building motor function of the spinal cord based on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Xiao-yan Shen Wei Du +1 位作者 Wei Huang Yi Che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327-1332,共6页
Rebuilding the damaged motor function caused by spinal cord injury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halleng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The function of the neural pathway under the damaged sites can be rebuilt using functio... Rebuilding the damaged motor function caused by spinal cord injury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halleng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The function of the neural pathway under the damaged sites can be rebuilt using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chnology.In this study,the locations of motor function sites in the lumbosacral spinal cord were determined with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chnology.A three-dimensional map of the lumbosacral spinal cord compri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tor function sit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uscle was drawn.Based on the individual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and normalized coordinates of the motor function sites,the motor function sites that control a certain muscle were calculated.Phasing pulse sequences were delivered to the determined motor function sites in the spinal cord and hip extension,hip flexion,ankle plantarflexion,and ankle dorsiflexion movements were successfully achiev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p of the spinal cord motor function sites was valid.This map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ites during the rebuilding of motor func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pinal cord injury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rebuilding motor function movement control spinal cord lumbosacral spinal cord motor function sites hip extension movement hip flexion movement ankle plantarflexion ankle dorsiflexio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康复训练对大脑结构和功能影响机制的进展研究
2
作者 陈聪 刘玉苹 刘昱南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9期77-81,共5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损伤,它会破坏周围神经和大脑之间的上行和下行神经通路,不仅导致损伤区域和损伤水平以下的功能缺陷,还会导致大脑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重组。严重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并且对患者的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损伤,它会破坏周围神经和大脑之间的上行和下行神经通路,不仅导致损伤区域和损伤水平以下的功能缺陷,还会导致大脑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重组。严重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并且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变化给脊髓损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康复训练是一种旨在促进脊髓和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临床重要干预手段,它通过多种生理机制促进大脑皮层的激活和功能重组,恢复大脑功能,为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可能。本文从康复训练对大脑影响的机制、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脑神经因子的影响、康复训练对脑神经细胞的影响、康复训练促进脊髓皮质重塑与大脑的功能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脊髓损伤后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康复训练 大脑 运动
下载PDF
益气通经方、针灸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3
作者 王燕 于斌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4期91-93,共3页
目的:分析益气通经方、针灸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5月沂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 目的:分析益气通经方、针灸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5月沂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益气通经方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社会能力、生理功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精神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社会能力、生理功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精神健康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益气通经方、针灸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活动能力、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益气通经方 针灸 活动能力 神经功能
下载PDF
BBB评分评估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探讨 被引量:53
4
作者 陈向荣 游思维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47-549,i003,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和修复中如何评估大鼠后肢运动的BBB评分。方法对4组大鼠分别行T10脊髓背侧半切断(A组)、T10脊髓全切断(B组)、T10脊髓节段全切除(C组)、T10以下脊髓全切除(D组),制成不同损伤程度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对所有动物...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和修复中如何评估大鼠后肢运动的BBB评分。方法对4组大鼠分别行T10脊髓背侧半切断(A组)、T10脊髓全切断(B组)、T10脊髓节段全切除(C组)、T10以下脊髓全切除(D组),制成不同损伤程度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对所有动物的后肢运动功能进行BBB评分和脊髓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大鼠BBB评分在损伤后5周达到20分或21分,B组和C组大鼠在术后2周以后BBB评分维持在8分,D组大鼠BBB评分维持在0。B组和C组大鼠脊髓顺行追踪显示脊髓损伤区和尾侧无追踪剂分布,连续矢状冰冻切片抗神经丝(NF)染色未见连续NF通过损伤区。结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如果在8分以下,就需要慎重评价,这种运动有可能完全是或包括有自发的后肢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功能 BBB评分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功能独立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胡可慧 常有军 +3 位作者 杨廷彦 张逸 田野 李阳安 《中国康复》 2016年第6期450-452,共3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60例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双下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60例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双下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12周进行下肢肌肉最大收缩时表面肌电(sEMG)信号采集、运动功能评定及功能独立性(FIM)评定,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股四头肌、胫前肌最大收缩时的sEMG信号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12周继续提高(P<0.01);观察组sEMG信号增幅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ASIA运动功能评分及FIM评分亦较治疗前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2组ASIA运动功能及FIM评分较治疗8周后提高更明显(P<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股四头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及肌力,并能提高功能独立水平,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脊髓损伤 运动功能 表面肌电信号 功能独立性
下载PDF
60例晚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田书娟 吴卫平 +2 位作者 徐全刚 黄德晖 郑能慆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2-114,共3页
目的探讨晚发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方法从临床资料、辅助检查方面对60例晚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首次发病年龄50-71岁,平均年龄56.64岁,男女之比为1:1.73,55.0%患者亚急性起病,单症状发病者占60.0... 目的探讨晚发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方法从临床资料、辅助检查方面对60例晚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首次发病年龄50-71岁,平均年龄56.64岁,男女之比为1:1.73,55.0%患者亚急性起病,单症状发病者占60.0%,临床表现以运动障碍突出,感觉异常和括约肌障碍多见,脊髓MRI异常率达88%,以颈髓病变多见。结论晚发型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与经典多发性硬化相似,但运动障碍重,脊髓损害多见,辅助检查对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运动障碍 脊髓损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中的迁移和分化 被引量:3
7
作者 高瑞 袁文 +2 位作者 王新伟 杨立利 陈华江 《脊柱外科杂志》 2015年第5期299-302,共4页
目的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迁移和分化情况。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BMSCs,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共30只大鼠。于造模1周后进... 目的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迁移和分化情况。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BMSCs,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共30只大鼠。于造模1周后进行干预,随机选取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并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假移植组(生理盐水注射)和细胞移植组(BMSCs注射),每组8只。于移植前、移植后7 d、14 d、21 d、28 d、35 d及42 d进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评分。HE染色、免疫荧光观察脊髓损伤的组织修复和BMSCs的迁移分化情况。结果从第14天始,细胞移植组大鼠的BBB评分较脊髓损伤组和假移植组大鼠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的脊髓结构相对完整,液化和囊泡区缩小,炎性细胞减少。免疫荧光显示BMSCs聚集于脊髓损伤处,且能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结论 BMSCs能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和聚集,并分化为相应的神经细胞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 骨髓 间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 细胞运动 细胞分化
下载PDF
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绍波 章为 +3 位作者 丁艳 彭谨 朱振东 周雪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7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物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雌性成年SD大鼠制成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并随机分成5组立即进行移植,A组移植纯化的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悬液,B组移植纯化的OECs培养上...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物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雌性成年SD大鼠制成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并随机分成5组立即进行移植,A组移植纯化的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悬液,B组移植纯化的OECs培养上清液,C组移植未纯化的OECs,D组移植未纯化的OECs培养上清液,E组移植DMEM/F12培养液,术后6 w内进行BBB评分和IP实验,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的BBB评分在3w后较其它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IP实验结果在4 w后较其它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纯化培养嗅鞘细胞移植能促进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脊髓 半横断损伤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9
作者 林惠 李桂珍 逄辉 《中华理疗杂志》 2001年第6期352-354,共3页
目的 研究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 ,感觉平面恢复 ,排尿功能及ADL等的影响 ,为脊髓康复程序化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脊髓损伤患者 32例 ,损伤水平颈段 11例 ,胸段 9例 ,腰段 12例。发病后距康复治疗时间为 1~ 10个月 ... 目的 研究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 ,感觉平面恢复 ,排尿功能及ADL等的影响 ,为脊髓康复程序化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脊髓损伤患者 32例 ,损伤水平颈段 11例 ,胸段 9例 ,腰段 12例。发病后距康复治疗时间为 1~ 10个月 ,平均 (4 .8± 3.6 )个月 ,康复治疗持续时间为 5 8~ 90d。采取运动功能训练 ,ADL训练 ,理疗 ,心理疏导等方法 ,进行运动平面总积分 ,感觉平面总积分 ,排尿功能分级 ,Barthel指数的评定。结果  32例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后运动平面总积分(5 5 .88± 16 .48) ,感觉平面总积分 (6 8.0 9± 17.6 3) ,排尿功能分级 (2 .0 3± 1.5 7)及Barthel指数(6 7.81± 2 0 .5 4) ,与康复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 ;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中 ,经康复治疗后 ,运动平面总积分 ,感觉平面总积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提高 (P <0 .0 5 ) ,而排尿功能分级改变不大 (P >0 .0 5 )。结论 脊髓损伤患者有一定恢复的潜力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恢复潜力较大。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排尿功能分级康复治疗前后变化不大 ,但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ADL均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障碍 康复疗法 功能恢复 疗效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感觉、运动及电生理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子印 吕国蔚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1期13-17,共5页
在应用磁控机械夹断法复制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上,动态地观察了脊髓损伤后的感觉及运动机能变化,并进行了电生理学研究。结果表明,0.3A电流未能导致永久性瘫痪。术后2周,后肢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逐渐恢复;可记录到体感诱发电位(SEP)。0.4,0.... 在应用磁控机械夹断法复制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上,动态地观察了脊髓损伤后的感觉及运动机能变化,并进行了电生理学研究。结果表明,0.3A电流未能导致永久性瘫痪。术后2周,后肢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逐渐恢复;可记录到体感诱发电位(SEP)。0.4,0.5和0.8A电流均能导致大鼠永久性瘫痪;倾斜板及开阔场地行走分数均显著低于0.3A组;术后4周这些大鼠可产生行走样动作,于损伤部位再次切断脊髓后仍能出现这些动作;0.4A组可记录到早期SEP,再次切断脊髓后SEP消失。结果提示:(1)脊髓不全横断后,由于残留纤维活动,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大鼠感觉和运动机能的恢复;(2)脊髓完全横断后,后肢的上行冲动可能经再生的神经纤维向中枢端传导至脑;(3)大鼠脊髓内可能存在行走中枢模式发生器(CPG),适当刺激可激发其活动,并产生行走样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行走样动作 电生理 大鼠
下载PDF
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运动功能障碍与影像学及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景东 刘耀升 刘蜀彬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1期943-947,共5页
目的:探讨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 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ESCC)运动功能障碍与影像学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自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对连续收治的26例MESCC患者43个主要病变椎体进行MRI及CT扫描评估,并进... 目的:探讨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 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ESCC)运动功能障碍与影像学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自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对连续收治的26例MESCC患者43个主要病变椎体进行MRI及CT扫描评估,并进行运动功能障碍评分。结果:26例MESCC患者中,12例发生内脏转移,其中10例发生运动功能障碍;14例无内脏转移,其中4例发生运动功能障碍(P=0.0079)。主要病变椎体连续组中,16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主要病变椎体非连续组中,9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P=0.1034)。主要病变椎体累及椎板组中,11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主要病变椎体未累及椎板组中,14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P=0.0205)。主要病变椎体后壁向后突出组中,12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主要病变椎体后壁无向后突出组中,13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P=0.0334)。侵犯椎管内硬膜外组织组中,11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未侵犯椎管内硬膜外组织组中,14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P=0.0036)。转移瘤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接受正规化疗、转移灶部位腰背部疼痛程度、原发肿瘤已行根治手术、原发肿瘤治疗效果、脊柱外骨转移灶数目、主要受累脊椎数目、主要病变椎体节段、连续病变椎体节段、累及椎体、椎体前柱骨折、椎体后壁骨折、累及椎弓根等因素对MESCC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内脏转移、主要病变椎体累及椎板、椎体后壁向后突出、转移瘤侵犯椎管内硬膜外组织的MESCC较易发生运动功能障碍,转移瘤连续病椎的发生率于颈椎和上胸椎组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脊髓压迫症 运动障碍 放射摄影术 脊柱
下载PDF
胸腰段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运动康复方案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磊 王芳 +5 位作者 狄恒丹 柏晓燕 季翠玲 张珍 赵春霞 陈璐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71-74,共4页
目的构建胸腰段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运动康复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非同期对照试验设计,将80例胸腰段椎管内肿瘤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构建并实施胸腰椎管内患者术... 目的构建胸腰段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运动康复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非同期对照试验设计,将80例胸腰段椎管内肿瘤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构建并实施胸腰椎管内患者术后运动康复方案。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疗效量表(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和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胸腰椎管内患者运动康复方案的应用,有利于加快神经恢复、增强活动能力、减轻疼痛、缓解负性情绪,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 脊髓肿瘤 脊髓损伤 运动障碍 运动康复 神经功能 康复护理
下载PDF
脊髓损伤治疗前后临床比较研究
13
作者 吴效普 刘胜 赵海英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9-14,共6页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前后应用诱发电位对脊髓运动传导功能进行判断的价值和疗效。方法采用Mag-2磁刺激仪对90例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前后进行MEP检查,分别记录双侧拇短展肌和胫骨前肌,同时检测F波和M波,计算中枢传导时间。...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前后应用诱发电位对脊髓运动传导功能进行判断的价值和疗效。方法采用Mag-2磁刺激仪对90例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前后进行MEP检查,分别记录双侧拇短展肌和胫骨前肌,同时检测F波和M波,计算中枢传导时间。应用Keypoint肌电图仪进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作治疗前后对比。结果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后拇短展肌MEP潜伏期为(29.12±13.69)ms,波幅为(O.36±0.34)my;胫骨前肌潜伏期为(41.58±15.87)ms,波幅为(O.45±0.73)my,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完全性瘫痪无MEP信号,不完全性瘫痪者MEP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MEP潜伏期延长时间与ASIS运动评分呈负相关。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拇短展肌MEP潜伏期为(24.31±13.41)ms,波幅为(0.98±0.37)my,胫骨前肌MEP潜伏期为(35.43±18.29)ms,波幅为(0.69±0.58)my,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临床疗效44例恢复正常,恢复工作;38例有不同程度的恢复,9例恢复不明显。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的肌力大小与MEP异常表现密切相关,MEP检查为判断脊髓运动传导功能状态提供了客观、定量的依据,而SEP则不能反映运动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损伤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方法,而且治疗越早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治疗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运动 诱发电位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CD34^+/CD45^+细胞在脊髓全横断大鼠模型中的存活及迁移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昊钰 何明生 +7 位作者 王廷华 张洪钿 王熙才 伍治平 王方方 刘鲲 黄桂琴 胡艳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79-583,共5页
目的:探讨CD34+/CD45+细胞移植入脊髓全横断大鼠模型后的存活、迁移及分布情况。方法:体外培养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经CD34、CD45单克隆抗体鉴定后移植入脊髓全横断大鼠模型脊髓横断处尾侧,分别在术后24h、48h、1周、2... 目的:探讨CD34+/CD45+细胞移植入脊髓全横断大鼠模型后的存活、迁移及分布情况。方法:体外培养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经CD34、CD45单克隆抗体鉴定后移植入脊髓全横断大鼠模型脊髓横断处尾侧,分别在术后24h、48h、1周、2周、4周和8周行左心腔内灌注,取出脊髓,连续切片(片厚10μm),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切片中有无绿色荧光细胞,并观察荧光细胞的分布范围;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34+/CD45+细胞的存活。结果:脊髓横断处头尾两侧均可见绿色荧光细胞,且多分布于灰质中,散在或聚集成片;免疫组化法可见切片中有CD34+/CD45+细胞散在。结论:CD34+/CD45+细胞可在脊髓全横断大鼠模型的脊髓中存活,并可迁移至脊髓横断处头侧,且随时间的延长迁移距离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CD45^+细胞 脊髓全横断 绿色荧光蛋白 细胞运动 大鼠
下载PDF
七叶皂苷钠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茂平 陈华东 李绍波 《现代医药卫生》 2014年第22期3372-3373,3376,共3页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对脊髓半横断损伤(h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和七叶皂苷钠组(C组)。B、C组建立稳定的第2-3腰椎(L2-3)左侧hSCI模型,分别在造模前注入...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对脊髓半横断损伤(h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和七叶皂苷钠组(C组)。B、C组建立稳定的第2-3腰椎(L2-3)左侧hSCI模型,分别在造模前注入生理盐水或七叶皂苷钠。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3、5天,第1、2、3、4周各进行一次运动功能评分及脚印分析(BBB评分)和斜板实验(IP实验)。结果 B、C组大鼠在短时间内(术后1 d)左后肢运动功能均完全丧失,3周后BBB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1 d大鼠的IP实验结果从术前的85.0'降至约12.5&#176;,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4周后,两组IP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可促进h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素 脊髓损伤 大鼠 运动 后肢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影响脊髓损伤患者脑重塑的机制:功能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丛欣莹 陈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17-1420,共4页
镜像视觉反馈(MVF)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等运功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近年将功能MRI(fMRI)用于分析MVF对脑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为揭示MVF康复机制开辟了新思路。本文对MVF用于运动功能康复及SCI后脑可塑性变化的可能机制... 镜像视觉反馈(MVF)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等运功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近年将功能MRI(fMRI)用于分析MVF对脑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为揭示MVF康复机制开辟了新思路。本文对MVF用于运动功能康复及SCI后脑可塑性变化的可能机制的f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磁共振成像 镜像运动疗法 脑重塑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COX2过表达与牙正畸痛的相关性
17
作者 牛乐 岳江涛 +3 位作者 冯凯隆 梅江涛 贾晓康 戴先文 《西部医学》 2021年第8期1133-1137,1144,共6页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实验性牙正畸痛(ETMP)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的表达变化以及与疼痛行为的相关性。方法24只SD大鼠分为正畸痛组(ETMP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和空白对照组(Naive组),每组8只。每组在造模前和造模后...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实验性牙正畸痛(ETMP)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的表达变化以及与疼痛行为的相关性。方法24只SD大鼠分为正畸痛组(ETMP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和空白对照组(Naive组),每组8只。每组在造模前和造模后4 h、12 h、1 d、2 d、3 d、7 d先进行痛觉行为学检测,然后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Vc内COX2的表达变化,在痛觉阈值最低时间点延髓背侧脑室内注入各种环氧合酶抑制剂进行行为药理学检测,同时在延髓进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与Sham组和Naive组比较,ETMP组在牙移动后4 h形成了显著的痛觉行为学表现,1 d达到巅峰(均P<0.05)。ETMP组Vc内COX2染色密度和表达量显著增加,COX2的表达增加与痛觉行为学呈现显著相关(均P<0.05)。ETMP组脑室内给予COX2特异抑制剂能够有效镇痛,而COX1或COX3的抑制剂无镇痛作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显示,COX2由Vc内神经元生成,并且大部分COX2阳性神经元处于激活状态。结论Vc内COX2的上调参与了ETMP大鼠痛觉行为学的形成,在指导新型镇痛药物的研发和正畸痛的治疗方面,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合酶 脊髓 三叉神经 疼痛 正畸 牙移动
下载PDF
氨基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王磊 尹忠民 +4 位作者 闻华 陈实 张可帅 刘甲才 董玉书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1期35-37,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氨基胍对其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2只体质量、活动力相似的大鼠制作大鼠脊髓压迫伤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氨基胍治疗组)31只及对照组(未治疗组)31只,比较2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建模...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氨基胍对其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2只体质量、活动力相似的大鼠制作大鼠脊髓压迫伤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氨基胍治疗组)31只及对照组(未治疗组)31只,比较2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建模后24h一氧化氮含量平均(0.851±0.0473)μmol/g·pro,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平均(0.269±0.0147)U/mg·pro,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建模后4周振幅测量平均(1.98±0.46)mV,潜伏期平均(8.91±0.88)m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BB行为学评分(16.9±5.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氨基胍应用于脊髓损伤后大鼠能够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可能与其抑制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胍 脊髓损伤 后肢运动
下载PDF
关键肌运动点针刺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19
作者 孙茁 刘凯 +2 位作者 马舒婷 何舜霞 高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4期2776-2779,2761,共5页
目的:观察关键肌运动点针刺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SCI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和传统针刺治疗,n=49)和研究组(... 目的:观察关键肌运动点针刺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SCI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和传统针刺治疗,n=49)和研究组(常规康复训练和关键肌运动点针刺治疗,n=49)。对比两组神经电生理指标[股直肌与胫前肌的均方根值(RMS)及中位频率(MF)]、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Ashworth分级(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结果:与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相比,研究组MAS评分更低,股直肌RMS、股直肌MF、胫前肌RMS、胫前肌MF、LEMS评分、MBI评分更高(P<0.05)。结论:关键肌运动点针刺用于SCI患者,可改善神经电生理指标,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肌运动点针刺 脊髓损伤 神经电生理指标 下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原文传递
脑-机接口技术在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改善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殷祥志 赵海波 +4 位作者 唐一杰 高伟 梁婷 张英泽 于腾波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1-276,共6页
大多数脊髓损伤患者遗留四肢运动功能障碍,药物及手术等常规治疗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疗效,患者只能依赖轮椅活动甚至长期卧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脑⁃机接口(BCI)技术可为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提供非肌肉通道,通过自身非病变脊髓的正... 大多数脊髓损伤患者遗留四肢运动功能障碍,药物及手术等常规治疗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疗效,患者只能依赖轮椅活动甚至长期卧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脑⁃机接口(BCI)技术可为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提供非肌肉通道,通过自身非病变脊髓的正常功能或体外机械设备,实现部分运动功能的改善。BCI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号收集装置可以较为精准地识别和收集大脑运动信号,并通过特征分析将信号进行转化,利用输出装置使大脑指令得到实施。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将BCI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可使患者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得到部分改善。因此,BCI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就BCI技术及其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脊髓损伤 运动 康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