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Lever Positioning Manipulation (LP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1
作者 Lingfeng ZHU Zhizhen LU +3 位作者 Jie HAN Jieke YANG Yafeng CHEN Lijiang LU 《Medicinal Plant》 2024年第6期107-112,共6页
The benefits of Lever Positioning Manipulation (LPM)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have been widely recognized. The emergence of virtual reality (VR)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and the successful... The benefits of Lever Positioning Manipulation (LPM)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have been widely recognized. The emergence of virtual reality (VR)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and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augmented reality (AR)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surgery have brought new thinking to manipulation researchers o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n this study,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VR technology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is technolog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chiropractic was found from the existing research approach of lever positioning treatment of LDH,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er Positioning manipulation(LPM)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 Virtual reality(VR) Augmented reality(AR) Mixed reality(MR) Imaging medicine spine Pelvic sagittal parameters 3D modeling
下载PDF
Curative Effects of Warming Needle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Manipulation Massage on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Parameters and Cervical Vertebral Function
2
作者 Zhai Bingsheng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9年第3期17-23,共7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warming needle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manipulation massage on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cervical ver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warming needle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manipulation massage on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cervical vertebra fun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4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6 to June 2017 were selected, and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n=42) and a control group (n=42)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western treatment,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warming needle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manipulation massag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the changes of main clinical symptoms (vertigo, headache, neck and shoulder pain, tinnitus), cervical function (clinical symptoms, clinical examination, daily life action) and cerebral blood flow parameters (average blood flow velocity of left vertebral artery, right vertebral artery and basilar artery) of the 2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2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scores of vertigo, headache, neck and shoulder pain and tinnitus in the 2 group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treatment (P < 0.05);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clinical symptoms,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daily life action in the 2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 increase of cervical vertebral function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The mean blood flow velocity of the left vertebral artery, right vertebral artery and the basilar artery in the 2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above cerebral blood flow paramete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9%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6.2%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Warming needle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manipulation massage can quickly relie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 improve the cervical function and cerebral blood flow parameters, increase the vertebrobasilar artery blood flow,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th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 WARMING needle MOXIBUSTION manipulation MASSAGE Cerebral blood flow parameters CERVICAL spine function
下载PDF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在体生物力学量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梁基耀 周红海 +4 位作者 韦贵康 苏少亭 陈龙豪 何心愉 刘粮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2,共7页
背景: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属于技术要求较高的力学操作,但目前其生物力学还缺少相关量化数据;且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了众多参数并且存在差异性,需要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完善其相关数据。目的:量化颈椎定点旋转手... 背景: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属于技术要求较高的力学操作,但目前其生物力学还缺少相关量化数据;且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了众多参数并且存在差异性,需要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完善其相关数据。目的:量化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在体生物力学参数,探讨各生物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研究对象个体特征差异对手法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35例颈椎病患者为测试对象,均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骨伤科门诊就诊者。术者佩戴穿戴式力学测量手套采集手法力学参数,包括拇指预加载力、拇指最大推力、掌心预加载力、掌心旋扳力和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并采集患者个人特征参数,包括年龄、身高、体质量和颈围。对手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力学参数进行特征分析及不同个体特征进行量化,对力学指标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个体特征参数对生物力学可能存在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双侧力学参数相比,左侧操作与右侧操作无显著差异性(P>0.05)。(2)拇指预加载力均值为(7.21±1.19)N、拇指最大推力均值为(28.40±4.48)N、掌心预加载力均值为(5.67±2.49)N、掌心旋扳力均值为(10.90±5.11)N、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均值为(16.00±7.27)N。(3)掌心预加载力和掌心旋扳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s=0.812,P<0.01);掌心预加载力和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s=0.773,P<0.01);掌心旋扳力和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s=0.939,P<0.01)。(4)患者体质量与拇指预加载力、掌心预加载力、掌心旋扳力及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5)结果证实,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操作中生物力学有一定的标准量值。该手法左右侧操作无显著差异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掌心预加载力、掌心旋扳力及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3种力之间存在一致性和协调性,对于治疗效果的贡献是相近的。患者的体质量是影响颈椎定点旋转手法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 生物力学 影响因素分析 量化研究 颈椎病 正骨手法 保守治疗 个体特征
下载PDF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POSTERIOR ELEMENT OF LUMBAR SPINE IN ROTATORY CHIROPRACTIC
4
作者 侯筱魁 董凡 +2 位作者 戴克戎 汤荣光 魏晋兵 《Medical Bulletin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AS 1993年第2期66-72,共7页
Rotatory chiropractic is one of the key manipul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backache.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he kinematic changes in the posterior element oflumbar spine during rotatory manipulation, using mo... Rotatory chiropractic is one of the key manipul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backache.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he kinematic changes in the posterior element oflumbar spine during rotatory manipulation, using motion segments of lumbar spine fromfresh cadavers as specimens and an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for the measurements. Theanalysis of the angle-displacement curve and the load-angle curve reveals that rotatorychiropractic is a kind of complicated 3-D. 6-degree-of-freedom motion. Correctmanipulation may adjust the volume of the nerve root canal and relax the articulation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joint processes so as to relieve the adhesion of the enclosuresin the nerve root canal and relieve the adhesion of the facet joints, and bring aboutimprovement of local circulation and amelioration of sympto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ELEMENT of LUMBAR spine BIOMECHANICS CHIROPRACTIC manipulation
下载PDF
郑氏手法结合针刺治疗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对其颈椎生理曲度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胜吾 刘步云 刘太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目的观察郑氏手法结合针刺治疗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21年6月—2022年5月收治的63例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在治疗中脱离2例,完成治疗30... 目的观察郑氏手法结合针刺治疗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21年6月—2022年5月收治的63例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在治疗中脱离2例,完成治疗30例,对照组在治疗中脱离1例,完成治疗30例。治疗组采用郑氏手法结合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法结合针刺治疗。1周治疗5次,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总体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evaluation scal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3.33%(19/30)。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NDI评分低于对照组,CAS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椎生理弧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郑氏手法结合针刺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氏手法 针刺 中老年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生理曲度 影响 临床观察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干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李建民 俞莹 +4 位作者 吴志伟 张栋 吕凯 王树强 葛志超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7期827-831,共5页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牵引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补阳...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牵引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颈椎功能障碍(NDI)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各方向ROM、炎性因子指标改善情况,比较2组总有效率和治疗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NDI评分、VAS评分、各项炎性因子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2组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各方向ROM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0%)高于对照组(76.0%)(P<0.05);2组均未发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能够缓解颈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抑制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提高颈椎活动功能,疗效明确,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补阳还五汤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 颈椎生理曲度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腹针疗法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爱珍 李正祥 +5 位作者 王立新 李思斌 王海梁 柯奇朝 陈筱 张阳春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气滞血瘀型CSR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治疗组给予脊柱微调手法联合腹针疗法治疗,2...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气滞血瘀型CSR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治疗组给予脊柱微调手法联合腹针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颈椎功能、疼痛、颈椎生理曲度及血液流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84%,高于对照组75.51%(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及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液流速、收缩峰值血液流速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CASC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及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液流速、收缩峰值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疗法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CSR疗效显著,能够减轻患者颈椎不适症状,调节颈椎生理曲度,改善颈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脊柱微调手法 腹针疗法 颈椎功能 颈椎生理曲度 血液流速
下载PDF
活血通督汤联合理筋手法对肾虚血瘀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后伸角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8
作者 黄华 王生余 +3 位作者 曾令辉 雷智坚 黎习之 钟远鸣 《河北中医》 2024年第6期907-910,914,共5页
目的观察活血通督汤联合理筋手法对肾虚血瘀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腰椎后伸角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10例肾虚血瘀型DLS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均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105例加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105例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活血通督汤联合理筋手法对肾虚血瘀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腰椎后伸角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10例肾虚血瘀型DLS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均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105例加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10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活血通督汤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PCV)、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腰椎后伸角、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变化;比较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99/105),对照组总有效率79.05%(83/1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PCV、FIB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腰椎后伸角、JO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督汤联合理筋手法治疗肾虚血瘀型DLSS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增大腰椎后伸角,改善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腰椎 椎管 椎管狭窄 中药疗法 正骨手法
下载PDF
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氏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椎功能、疼痛程度的影响
9
作者 张琳 刘剑伟 +1 位作者 王佳 彭倩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1期35-39,共5页
目的:探究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氏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CEH)对颈椎功能、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CE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 目的:探究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氏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CEH)对颈椎功能、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CE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氏手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的头痛程度、头痛频率、颈部的活动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IB)],观察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43/45),对照组为82.22%(37/4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头痛持续时间、每周头痛发作频率、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NDI)、颈部功能活动度评分(ROM)、HCT和FIB水平均大幅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氏手法治疗CEH,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颈部功能,调节颈部血流,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温针灸 项四穴 郑氏手法 颈椎功能 疼痛程度
下载PDF
规范化推拿手法处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10
作者 覃彬原 骆卓琦 +2 位作者 陈勇 岑明 杨曦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5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推拿手法处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梧州市中医院住院的100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参照组给予《2013-2017年全国24所高等中... 目的探讨规范化推拿手法处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梧州市中医院住院的100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参照组给予《2013-2017年全国2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学科发展调查报告》中LDH推拿方法治疗,研究组给予规范化推拿手法处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量表评分与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参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参照组,JOA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环境领域、社会领域、生理领域及心理领域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推拿手法处方可有效缓解LDH患者疼痛,改善其腰椎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化推拿手法处方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功能障碍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针刺颈夹脊穴联合颈椎矫正康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11
作者 于海良 屈毅楠 +4 位作者 曾佳豪 高思阳 张铁军 韩鹏 荀莉晓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8期83-86,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联合颈椎矫正康复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9月在战略支援部队兴城特勤疗养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联合颈椎矫正康复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9月在战略支援部队兴城特勤疗养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颈椎矫正康复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穴联合颈椎矫正康复手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功能评定量表(ASCS)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1、3个月,2组VAS及ASC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C值和颈椎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联合颈椎矫正康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优于单纯应用颈椎矫正康复手法,能够改善颈椎功能及僵硬疼痛症状,且长期随访疗效稳定,利于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矫正手法 夹脊穴 颈椎曲度
下载PDF
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及症状的影响分析
12
作者 王晓东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3期43-47,共5页
目的:探索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患者颈椎功能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于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CSA患者80例,以系统随机化法将其分为联合组(40例)与针灸组(40例)... 目的:探索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患者颈椎功能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于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CSA患者80例,以系统随机化法将其分为联合组(40例)与针灸组(40例)。针灸组开展针灸治疗,联合组则开展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0天,对比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颈椎功能、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针灸组(95.00%Vs.77.50%)(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均不明显(P>0.05);治疗20天后,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针灸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颈椎功能评分的差异均不明显(P>0.05);治疗20天后,两组各项颈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改善幅度优于针灸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的差异均不明显(P>0.05);治疗20天后,两组各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联合组改善程度优于针灸组(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发生感染1例、皮肤烫伤1例、急性软组织损伤1例,总发生率为7.50%(3/40);针灸组发生感染1例、晕针1例,总发生率为5.00%(2/40)(χ^(2)=0.213,P=0.644)。结论:在针灸基础上增加推拿手法治疗CSA可明显提升疗效,还可实现对患者症状、颈椎功能以及相关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灸 推拿手法 颈椎功能 椎动脉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干预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13
作者 周广达 王从安 +3 位作者 颜纯淳 王绚 孟岩 师彬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78-586,共9页
目的:探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对椎间盘退变(IVDD)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联合治疗组,每组9只。模型组、针刺组、联合治疗组以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注射法建立... 目的:探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对椎间盘退变(IVDD)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联合治疗组,每组9只。模型组、针刺组、联合治疗组以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注射法建立IVDD模型,假手术组按造模流程切开大鼠软组织,但不注射uPA。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假手术组不进行任何干预,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持续干预6周。于实验结束后观察大鼠目标椎间盘组织形态变化,并检测大鼠椎间盘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及蛋白聚糖、Ⅱ型胶原(Col2A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大鼠椎间盘组织形态有一定差异,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结构最为完整,模型组大鼠椎间盘基本不可见髓核组织,纤维环可见大量放射状破裂样痕迹,针刺组及联合治疗组大鼠椎间盘纤维环可见少量破裂样痕迹及保留的髓核组织,且联合治疗组椎间盘结构相对完整。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蛋白聚糖、Col2A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MM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联合治疗组IL-1β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蛋白聚糖、Col2A1 mRNA表达水平上升(P<0.05);针刺组MMP-3 mRNA表达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MM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针刺组比较,联合治疗组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蛋白聚糖、Col2A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MM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①uPA注射可以诱导大鼠IVDD。②IVDD模型大鼠椎间盘IL-1β、MMP-3、Col2A1、蛋白聚糖表达水平发生改变,IL-1β、MMP-3、Col2A1、蛋白聚糖可参与椎间盘退变。③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可促进IVDD模型大鼠椎间盘形态学恢复,并可通过调节IL-1β、MMP-3、Col2A1、蛋白聚糖的表达干预椎间盘退变。④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对IVDD的干预作用优于单纯针刺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平衡正脊 针刺 椎间盘退变 髓核 纤维环 炎症因子 大鼠
下载PDF
定点引伸手法对颈椎髓核内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义凯 王福根 +3 位作者 赵卫东 欧阳钧 朱青安 钟世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研究定点引伸手法对颈椎髓核内压力的影响,以优化颈部推拿手法。方法:在定点引伸手法的作用下,利用生物材料实验机和压力传感器对6例新鲜尸体颈椎髓核内压力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以小重量缓慢拔伸时,颈椎髓核内压力稍有下... 目的:研究定点引伸手法对颈椎髓核内压力的影响,以优化颈部推拿手法。方法:在定点引伸手法的作用下,利用生物材料实验机和压力传感器对6例新鲜尸体颈椎髓核内压力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以小重量缓慢拔伸时,颈椎髓核内压力稍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较大重量在短时间内拔伸时,髓核内压力明显下降(P<005)。维持该重量拔伸时,髓核内压力仍持续缓慢下降;复位后髓核内压力在一段时间内仍保持在较低水平。结论:定点引伸手法可使颈椎髓核内压力明显降低,由于无旋转动作,因而可避免因旋转所造成的颈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颈椎病 推拿手法 定点引伸手法
下载PDF
生物力学在中医骨伤手法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15
作者 邓真 牛文鑫 +1 位作者 王辉昊 詹红生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9-573,共5页
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临床优势突出,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理论意义。回顾近年来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从手法的力学测量、不同颈椎手法术式(理筋手法、正骨手法)、手法对颈椎组织(椎体、椎间... 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临床优势突出,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理论意义。回顾近年来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从手法的力学测量、不同颈椎手法术式(理筋手法、正骨手法)、手法对颈椎组织(椎体、椎间盘、肌肉、血管)影响等方面的生物力学问题进行探讨,为临床中医骨伤手法更好治疗颈椎病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骨伤科手法 颈椎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早期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兔损伤区拉曼光谱特征及旋转手法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谌祖江 黄学成 +2 位作者 向孝兵 陈超 李义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7期4339-4344,共6页
背景:研究普遍认可颈椎旋转手法可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脱落的风险,然而该手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稳定型斑块的影响研究甚少。目的:探索颈椎旋转手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兔脂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新西兰兔经普... 背景:研究普遍认可颈椎旋转手法可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脱落的风险,然而该手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稳定型斑块的影响研究甚少。目的:探索颈椎旋转手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兔脂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新西兰兔经普通饲料喂养15 d后,随机选取10只作为对照组,继续以普通饲料喂养至18周。剩余20只改用含2%胆固醇、10%猪油和88%普通颗粒饲料的高脂饲料喂养至18周,建立早期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物模型。高脂饲料喂养14周时,将高脂饲料喂养实验兔随机分为颈椎旋转手法组和模型组,各10只。颈椎旋转手法组兔施行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旋转1次(手法以兔子颈椎旋转至极限即止),1次/3 d,共5次。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兔拉曼光谱图上未见明显的1 450 cm-1及1 660 cm-1脂质特征峰,颈椎旋转手法组和模型组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有明显的1 450 cm-1及1 660 cm-1脂质特征峰,但颈椎旋转手法组和模型组特征峰的相对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短期内施用颈椎旋转手法并不会增加模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脊柱 脉粥样硬化 光谱分析 拉曼 脂质沉积 实验动物 心肺及血管损伤动物模型 颈部推拿 颈椎旋转手法 动脉粥样硬化 早期病变 稳定斑块 拉曼光谱 稳定性 脂质含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颈后伸对椎动脉流速影响的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义凯 张云昆 钟世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颈部推拿手法在极度后伸时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应用椎动脉滴注实验,观察颈极度后伸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并在活体上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验证。结果:颈极度后伸时,双侧椎动脉滴数均明显减少(P<0.05... 目的:探讨颈部推拿手法在极度后伸时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应用椎动脉滴注实验,观察颈极度后伸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并在活体上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验证。结果:颈极度后伸时,双侧椎动脉滴数均明显减少(P<0.05)。在极度后伸位上的旋转,可使部分对侧椎动脉完全闭塞。TCD检测显示颈后伸位时双侧椎动脉血流,特别是右侧椎动脉血流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颈极度后伸和极度后伸旋转有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推拿 颈椎 经颅多普勒 血流速度
下载PDF
颈椎棘突的形态学特征及在颈部推拿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义凯 叶淦湖 +3 位作者 刘晓华 王伟善 李鉴轶 原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26,共2页
目的 :探讨颈椎棘突分叉的规律性及其对颈部推拿的指导意义。方法 :在 64具 (套 )汉族男性干燥颈椎骨骼标本上对颈椎棘突的分叉情况进行大体解剖学观测。结果 :C2 棘突分叉的出现率最高(94.4% ) ;而在C7几乎所有标本的棘突都没有分叉 (9... 目的 :探讨颈椎棘突分叉的规律性及其对颈部推拿的指导意义。方法 :在 64具 (套 )汉族男性干燥颈椎骨骼标本上对颈椎棘突的分叉情况进行大体解剖学观测。结果 :C2 棘突分叉的出现率最高(94.4% ) ;而在C7几乎所有标本的棘突都没有分叉 (96.9% ) ;颈椎中段 (C3 ~C6)棘突的分叉分别为82 .8%、81.3 %、78.1%和 60 % ,各节段之间的分叉率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C2 和C7可以分别作为颈部推拿的定位标志 ,在应用手法治疗之前必须要分清是由先天性颈椎棘突分叉所致棘突偏歪还是由颈椎偏移所引起的棘突偏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推拿 棘突 颈椎病
下载PDF
借助3D-MRI扫描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冯伟 冯天有 +3 位作者 毕永民 王飞 许奎 王淑琴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6期476-480,共5页
目的: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三维空间位置变化,探索该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方法: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龄1... 目的: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三维空间位置变化,探索该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方法: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龄19~55岁,平均34.6岁。治疗前后均进行3D-MRI扫描,观察突出髓核与受累神经根解剖关系及核磁冠状位脊柱-骨盆构形变化。结果:MRI显示患者突出髓核与受累神经根解剖关系分为腋侧、肩侧、前方、包围4种类型。手法治疗后触诊患椎椎体位移消失,腰腿痛锐减。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2~28个月,平均12个月,疾病未复发,所有患者恢复原工作或学习。3D-MRI轴位与入院时对照所有病例突出髓核大小形态无显著变化,患者腰椎-骨盆的曲线均有改变。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单(多)个椎体位移。椎体位移致腰椎-骨盆构形改变造成髓核及受累神经根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纠正患椎椎体位移,恢复了脊柱内外因素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治疗 椎间盘移位 腰椎 脊柱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评价 被引量:53
20
作者 周楠 房敏 +4 位作者 朱晴广 沈国权 姜淑云 程英武 刘鲲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观察脊柱微调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8月—2011年4月,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微调手法组)与对照组(牵引组),治疗组30例,牵引组30例,脱落5例。... 目的:观察脊柱微调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8月—2011年4月,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微调手法组)与对照组(牵引组),治疗组30例,牵引组30例,脱落5例。应用美国Biodexsystem-Ⅲ等速测试系统测试两组治疗前后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结果:治疗后二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善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微调手法组改善更加明显,优于牵引组(P<0.05);腰部肌群生物力学性能: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腰背屈/伸峰力矩比值(F/E)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PT(60°/s)、AP(120°/s)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腰部屈、伸肌群的协调能力,从而有利于恢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的生物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微调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等速测试 腰背伸肌 生物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