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for the analysis of supraaortic vessels: What is its role nowadays? 被引量:6
1
作者 Luca Saba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1年第6期147-151,共5页
For about 50 years, angiography represented the only imaging method for studying carotid arteries in order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pathological stenosis due to atherosclerotic plaque. Recently, thanks to the use of ... For about 50 years, angiography represented the only imaging method for studying carotid arteries in order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pathological stenosis due to atherosclerotic plaque. Recently, thanks to the use of non-invasive methods, physicians are able to study and quantify the presenc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vivo These procedures have enable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concepts: (1) the degree of carotid stenosis is approxi- mate to the volume and extension of carotid plaque; and (2) a set of parameters, easily identifiable by com- 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m and ultra-sound echo-color Doppler, are closely link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schemic symptoms and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isk of stroke regard- less of the degree of stenosis. In light of these findings vulnerable plaques should be identified early, and the role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which is a purely technical luminal technique should be deter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otid ARTERIES computed tomography an- gi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下载PDF
MSCTA在颈动脉血管支架植入术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中的应用
2
作者 金兆维 王亚利 +2 位作者 张丹丹 胡佳伟 曹宏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7期31-33,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颈动脉血管支架植入术(CAS)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3年11月在我院行CAS治疗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进行MSCTA检查评估颈动脉狭窄程...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颈动脉血管支架植入术(CAS)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3年11月在我院行CAS治疗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进行MSCTA检查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患者术前、术后颈动脉狭窄程度变化,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评估MSCTA在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中的诊断价值。结果8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左、右侧颈内动脉狭窄29例、41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12例,CAS治疗血管共94支,手术均成功;MSCTA结果显示,CAS术前94支血管以中、重度为主,占比82.98%,部分血管闭塞,占比13.83%,CAS术后以轻度狭窄为主,占比92.55%,部分患者为中度狭窄,占比7.45%,无重度狭窄和闭塞患者,82例患者CAS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术前,MSCTA评估轻、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的灵敏度分别为0.00%、77.08%、90.62%、85.71%,特异度分别为96.80%、90.38%、88.701%、98.75%,准确率分别为96.80%、84.00%、89.36%、96.80%,与DAS结果比较,kappa值分别为0、0.678、0.770、0.870;CAS术后,MSCTA评估轻、中度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的灵敏度分别为92.55%、0.00%,特异度分别为0.00%、92.55%,准确率均为92.55%,与DAS结果比较,kappa值均为0,MSCTA评估重度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结果均与DAS结果一致。结论MSCTA在CAS术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血管支架植入术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动脉狭窄程度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在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凯吉 谢磊 +2 位作者 郑彦敏 尹晶晶 马树华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virtual endoscopy,CTVE)在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3月期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virtual endoscopy,CTVE)在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3月期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1例,年龄46~85(66±8)岁。所有患者均行颈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颈部血管超声(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und,CVUS)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其中CTA检查后进行CTVE成像处理。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联合CTVE及CVUS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结果: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CTA联合CTVE及CVUS诊断颈动脉狭窄的Kappa值分别为0.764和0.756,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CTA联合CTVE诊断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Kappa值分别为0.702(轻度狭窄)、0.648(中度狭窄)、0.905(重度狭窄)、0.959(闭塞)。结论:CTVE在颈动脉狭窄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尤其在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中,其优势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仿真内窥镜 CT血管造影 颈部血管超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及溃疡的准确性比较 被引量:55
4
作者 张圆圆 孟秀君 +3 位作者 田沈 车玉琴 林巧 颜丙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3763-3768,共6页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成像(CT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及溃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9—2014年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成像(CT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及溃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9—2014年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68例,并先后行CDUS、CTA检查。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与DS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性;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DUS、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率≥70%、斑块形态、是否有溃疡的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ROC曲线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DUS、CTA检查对斑块形态和溃疡检测的准确性;Kappa检验分析CDUS、CTA检查与DSA检查的一致性。结果 CDUS(64.73±22.91)%、CTA(62.38±22.31)%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与DSA(62.52±22.31)%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22和0.992,P<0.05)。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率≥70%的血管条数为146条,<70%的血管条数为190条。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70%的正确率分别为85.7%(288/336)、95.8%(322/336),灵敏度分别为83.6%(122/146)、94.5%(138/146),特异度分别为87.4%(166/190)、96.8%(184/19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6%(122/146)、95.8(138/14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4%(166/190)、95.8%(184/192)。CDUS、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率≥70%的Kappa值分别为0.709、0.915。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8条,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8条;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有溃疡的血管条数为68条,无溃疡的血管条数为268条。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斑块形态的正确率分别为82.7%(278/336)、99.1%(333/336),灵敏度分别为84.8%(144/168)、98.8%(166/168),特异度分别为79.8%(134/168)、99.4%(167/1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9%(144/178)、99.4%(166/1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8%(134/158)、99.4%(167/169);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斑块形态的Kappa值分别为0.655、0.982。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溃疡的正确率分别为88.7%(298/336)、98.5%(331/336),灵敏度分别为85.3%(58/68)、94.0%(64/68),特异度分别为89.6%(240/268)、99.6%(267/2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7.4%(58/86)、98.5%(64/6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0%(240/250)、98.5%(267/271)。CDUS检查诊断颈内动脉不规则斑块AUC为0.818〔95%CI(0.711,0.866)〕,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不规则斑块AUC为0.997〔95%CI(0.923,1.000)〕;CDUS检查诊断颈内动脉溃疡AUC为0.708〔95%CI(0.633,0.788)〕,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溃疡AUC为0.969〔95%CI(0.934,1.000)〕。CDUS、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溃疡的Kappa值分别为0.681、0.953。结论CTA检查对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不规则斑块和有溃疡的诊断具有简单可行且正确率高的优点,较CDUS占有明显优势,与金标准DSA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一定情况下可代替DSA检查,避免其有创性和潜在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灵敏度 特异度
下载PDF
MSCTA、2D DSA和3D DSA对颈动脉狭窄测量差异比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祖建 张勇 +3 位作者 陈淑君 周玉梅 王友杰 唐继芳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9-361,365,共4页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对颈动脉狭窄模型的测量差异。方法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组(NASCET)标准,利用重力输液管制备30支血管模型,其中0级2支,1级(1%~<30%)...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对颈动脉狭窄模型的测量差异。方法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组(NASCET)标准,利用重力输液管制备30支血管模型,其中0级2支,1级(1%~<30%)6支,2级(30%~<70%)和3级(70%~<100%)各10支,血管闭塞(4级,100%)2支,分别进行MSCTA、直径10mm钢球校准后2DDSA和3DDSA成像分析(AVA),分别测量模型血管内径、狭窄段的直径狭窄率(DSR)和面积狭窄率(ASR),并评估其狭窄程度。结果与MSCTA和2DDSA比较,3DDSA对模型内径的测量误差最大[(3.08±0.0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95、11.89,P<0.01)。3种方法对同一血管狭窄模型所测出的ASR均大于DSR,3DDSA的ASR和DSR均较MSCTA和2DDSA有减低。以ASR和DSR为血管狭窄的评估参考指标,2DDSA为诊断“金标准”,MSCTA与钢球校准后2DDSA对血管狭窄程度分级的诊断一致性最佳(Kappa值分别为0.86和0.91),3DDSA对血管狭窄程度评估的可靠性较低,Kappa值为0.35和0.42。结论MSCTA能够提供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可替代常规DSA用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性评价,相对于2DDSA和MSCTA,3DDSA对颈动脉的狭窄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颈动脉狭窄 实验研究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靳松 崔世民 +4 位作者 田超 阎世鑫 高满 杨天昊 戴伟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98-403,共6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60~100ml,注射流率3.5~4.0ml/s;成像包括原始横断面图像和重建最大密度投...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60~100ml,注射流率3.5~4.0ml/s;成像包括原始横断面图像和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显示及CT仿真内窥镜图像。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离术临床试验标准犤轻度狭窄(1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100%)犦,比较CT血管造影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果49例共98支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正常者12支,轻度狭窄26支,中度狭窄32支,重度狭窄19支,闭塞9支;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总符合率为96.94%(95/98),其中闭塞和重度狭窄符合率为100%(28/28),轻度和中度狭窄符合率分别为96.15%(25/26)和93.75%(30/32)。CT血管造影能够较好地显示血管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依靠CT值可区分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的CT测量值为(489±113)HU,纤维斑块(51±19)HU,软斑块(6±28)HU。结论CT血管造影检查不仅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有较高的直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能更为直观、确切地评价粥样硬化斑块,有望取代脑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的CTA与DSA对照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子曙 刘军 +1 位作者 谭长连 李亚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49-154,共6页
通过颈动脉狭窄的CTA与DSA对照,探讨自动三维CTA血管分析软件的可重复性。材料和方法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其中31例患者33条颈动脉行旋转DSA成像。所有36例患者的72条颈动脉均采用多层螺旋CT行CT血管成像,扫描参数... 通过颈动脉狭窄的CTA与DSA对照,探讨自动三维CTA血管分析软件的可重复性。材料和方法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其中31例患者33条颈动脉行旋转DSA成像。所有36例患者的72条颈动脉均采用多层螺旋CT行CT血管成像,扫描参数为层厚1mm,进床速度5mm/s,重建层厚1mm。两位放射科医生根据NASCET标准分别对3DCTA和MPRDSA图像进行测量,首先自动测量,利用CTA自动生成软件测量狭窄的程度,随后在有钙化、溃疡、邻近血管等干扰因素时行手动矫正测量。结果CTA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相关性为0.89和0.90(P<0.01),MPRrDSA观察者间的相关性为0.90(P<0.01);自动测量CTA和rDSA观察者相关性为0.69(P<0.01),手动测量时增加到0.81(P<0.01),颈动脉狭窄有干扰因素时比没有干扰因素时测量的相关性显著降低。结论自动3DCTA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手动矫正测量法避免钙化、溃疡、邻近血管等干扰因素,因而增加CTA与MPRrDSA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CTA DSA 螺旋CT 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
下载PDF
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军 王海亮 +2 位作者 王世杰 刘丽丹 刘占川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34-936,共3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术(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相比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方面的可靠性。方法选健康成年犬解剖显露颈动脉后用缝合线部分缩窄颈动脉建立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行CTA和DSA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当颈动脉狭窄率<...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术(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相比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方面的可靠性。方法选健康成年犬解剖显露颈动脉后用缝合线部分缩窄颈动脉建立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行CTA和DSA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当颈动脉狭窄率<95%时CTA与DSA所测量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当狭窄率超过≥95%时CTA会夸大狭窄程度。结论CTA具有微创、安全、费用低、准确、高敏感度等优点,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疾病的术前诊断、术后效果评价和随访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DSA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SCTA与DSA对比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建军 马大庆 +3 位作者 高宗辉 张宝丰 肖国文 陈广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77-580,共4页
目的:探讨无创性检查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必要性和可靠性。资料和方法:选取57例曾做过DSA肾动脉造影的ARAS患者,行肾动脉SCTA检查,将所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MPR、MIP、VR和SSD,并对几种后处理技术进... 目的:探讨无创性检查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必要性和可靠性。资料和方法:选取57例曾做过DSA肾动脉造影的ARAS患者,行肾动脉SCTA检查,将所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MPR、MIP、VR和SSD,并对几种后处理技术进行初步对比,最后将结果与DS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各种后处理成像技术中,MIP既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又能清晰显示不同病灶;VR能完整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在发现副肾动脉和对重叠血管的显示方面优于MIP,但不能显示血管腔内情况。②SCTA发现狭窄血管76支,其中66支经DSA证实(10支假阳性),符合率为87%,假阳性13%。结论:各种后处理技术中MIP、VR在诊断ARAS中是最有价值的成像技术。SCTA是筛选ARAS的可靠方法并可取代DSA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梗阻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质量控制与评估动脉狭窄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伟 陈雄钊 +3 位作者 胡茂清 李锦蓉 罗学毛 龙晚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9期1018-1023,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质量的各种因素及其消除方法,和其在评估下肢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4月进行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患者180例,其中有80例在1周内进行了常规下肢动脉造影。将CT下肢动脉成像... 目的:探讨影响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质量的各种因素及其消除方法,和其在评估下肢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4月进行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患者180例,其中有80例在1周内进行了常规下肢动脉造影。将CT下肢动脉成像图像分为6个级别打分,通过得分情况分析出影响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因素。以常规造影为标准,把动脉狭窄分为<50%、50%~74%、75%~99%、闭塞4个级别,分析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灵敏度、特异性。结果:影响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因素有造影剂(速度/浓度/剂量)、延迟时间、扫描参数(旋转时间/螺距)、血管钙化、重建技术、患者年龄等,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在动脉狭窄<50%、50%~74%、75%~99%、闭塞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46.5%、89.2%)、(60.6%、91.8%)、(76.5%、95.4%)、(87.1%、98.3%)。结论: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具有多种重建模式,是一种准确的、非侵袭性的成像技术,其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临床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肢动脉成像 质量控制 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超声检查与CT血管成像检查评价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黄俊英 黄品同 张莹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336-339,344,共5页
目的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与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价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狭窄患者98例,采用颈动脉超声(包括超声造影)及CTA两种方法检查,分析两者在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溃疡斑块及颈动脉血栓方面的诊断一致性。... 目的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与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价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狭窄患者98例,采用颈动脉超声(包括超声造影)及CTA两种方法检查,分析两者在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溃疡斑块及颈动脉血栓方面的诊断一致性。结果 (1)98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查与CTA检测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率均较高,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方法的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轻度狭窄0.400,中度狭窄0.496,重度狭窄0.568,闭塞0.795)。(2)颈动脉超声检查与CTA在斑块类型(软斑、混合斑及硬斑)的诊断中,两者对软斑及混合斑的诊断一致性较好(软斑Kappa值=0.878;混合斑Kappa值=0.644),对硬斑的诊断一致性较差(Kappa值=0.381)。(3)术前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颈动脉血栓形成及颈动脉溃疡斑块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A检查,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与颈部CTA检查在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颈动脉超声检查在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尤其是溃疡斑块及颈动脉血栓方面具有相对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斑块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三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瑞祥 赵子健 +3 位作者 盛茂 程庆红 夏明武 李若梅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8期55-59,共5页
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MSCT)三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60例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扫描模式不同的常规扫描... 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MSCT)三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60例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扫描模式不同的常规扫描组和三低扫描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MSCT检查,比较两组图像客观评价参数,头颅CTA强化的平均值(SI4)、最佳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图像背景噪声(BN),以及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两组患者于2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评价三低扫描组与DSA诊断一致性以及对中度及以上动脉血管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三低扫描组SI4、SNR及CNR均高于常规扫描组(t=11.932,t=8.575,t=9.226;P<0.05);两组图像B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7,P>0.05)。三低扫描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辐射剂量(ED)低于常规扫描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常规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54,t=22.699,t=7.581;P<0.05)。三低扫描组与DSA诊断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93),符合率为93.55%;三低扫描组诊断中度及以上动脉血管狭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8,最佳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8.46%、97.22%和93.55%。结论:采用MSCT三低扫描模式对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进行扫描,能够显著提高扫描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且在诊断中度及以上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 多排螺旋CT(MSCT) CT血管成像(CT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三低扫描模式
下载PDF
双源CT自动去骨及钙化斑块技术评价颈动脉狭窄 被引量:3
13
作者 吕鹏 林江 +2 位作者 张维升 王莉莉 侯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21-1724,共4页
目的评价颈动脉双源CTA中CT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技术评价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纳入接受颈动脉双源CTA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采用标准MIP及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MIP技术重建图像,评估两种重建方法评价颈动脉狭窄与DSA结果的相关性,以... 目的评价颈动脉双源CTA中CT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技术评价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纳入接受颈动脉双源CTA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采用标准MIP及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MIP技术重建图像,评估两种重建方法评价颈动脉狭窄与DSA结果的相关性,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重建方法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DSA和CTA均发现53处颈动脉杈狭窄。去骨去钙化斑块MIP重建图像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与DSA间相关性(r2=0.96)高于标准MIP重建图像与DSA间相关性(r2=0.83)。去骨去钙化斑块和标准MIP重建图像诊断颈动脉闭塞敏感度均为100%(6/6),特异度为100%(47/47)和89.36%(42/47),诊断重度颈动脉狭窄敏感度为100%(15/15)和73.33%(11/15),特异度为94.74%(36/38)和89.47%(34/38),诊断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敏感度为90.63%(29/32)和81.25%(26/32),特异度为100%(21/21)和95.24%(20/21)。结论颈动脉双源CTA中,采用去骨去钙化斑块技术可提高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颈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苏逸娟 莫永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385-1386,1389,共3页
目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颈动脉血管狭窄的金标准,本研究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及与DSA的吻合程度。方法选择4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维容积再现(volume ren... 目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颈动脉血管狭窄的金标准,本研究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及与DSA的吻合程度。方法选择4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维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CTA检查与DSA检查比较,颈动脉Ⅰ度狭窄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Ⅱ~Ⅳ度狭窄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颈动脉Ⅰ度狭窄的敏感度(Se)69.2%、特异度(Sp)95.3%、符合率(π)85.5%、误诊率(α)4.7%、漏诊率(β)30.1%;Ⅱ度狭窄的Se82.1%、Sp97.6%、π91.3%、α2.4%、β17.9%;Ⅲ及Ⅳ度狭窄的Se93.3%、Sp98.1%、π97.1%、α1.9%、β6.7%。结论颈部血管CTA检查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DSA检查吻合程度好,是一种有效、安全、无创的检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MSCT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宋娟 肖慧 +3 位作者 付丽媛 聂玫 张盼 陈坚 《中国医疗设备》 2015年第10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脑卒中患者的MSCTA检查资料,其中缺血性脑卒中87例,非缺血性脑卒中93例。首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其次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狭...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脑卒中患者的MSCTA检查资料,其中缺血性脑卒中87例,非缺血性脑卒中93例。首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其次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部位、性质,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 180例患者的360支颈动脉血管中,2支颈动脉图像质量较差不能用于分析,358支血管(缺血性脑卒中组172支,非缺性脑血卒中组186支)最终纳入研究,两组间图像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2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例明显多于非缺血性脑卒中组(χ2=11.80,P=0.001);3缺血性脑卒中组检出斑块411个,非缺血性脑卒中组430个。两组间斑块性质有显著差异(χ2=11.47,P=0.001),缺血性脑卒中组以不稳定斑块多见,非缺性脑血卒中组则以稳定斑块多见;4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其中以不稳定斑块更为重要。结论 MSCTA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影像学方法,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相关性,不稳定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猪颈动脉MSCTA与DSA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建军 周康荣 +3 位作者 陈祖望 吴安乐 张国富 张利军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5期438-441,共4页
目的比较猪全程颈动脉MSCT血管成像与DSA成像的检查方法和图像质量,评价MSCT在颈动脉检查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用中科院实验动物猪10头,分别作颈动脉MSCTA和DSA后,人工建立颈动脉血管腔内和腔外血管狭窄模型,再做MSCTA和DSA检查。MSCTA... 目的比较猪全程颈动脉MSCT血管成像与DSA成像的检查方法和图像质量,评价MSCT在颈动脉检查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用中科院实验动物猪10头,分别作颈动脉MSCTA和DSA后,人工建立颈动脉血管腔内和腔外血管狭窄模型,再做MSCTA和DSA检查。MSCTA扫描层厚选用1.3mm层厚组,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和容积显示两种成像方法。从两种检查方法的风险性、对诊断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根据显示血管的整体性、颈动脉血管的边缘情况、颈动脉的密度和分支级别显示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用盲法评价。结果在颈动脉起始段的显示、血管整体性、任意角度观察以及受血流影响等方面,MSCTA优于DSA;在血管边缘以及分支血管光滑度等方面,MSCTA不如DSA。结论MSCTA血管密度均匀,可以多角度观察和分析血管;辅助以横断面图像,对血管壁及血管腔外病变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利宏 贾梅霞 +3 位作者 吕慧霞 尹继磊 刘云 夏远舰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19期2885-2888,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在MRA诊断后7d内行头颈部MSCTA检查,2周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以DSA为金标准,90例MSCTA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总的敏感性为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在MRA诊断后7d内行头颈部MSCTA检查,2周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以DSA为金标准,90例MSCTA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总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6.67%,符合率为95%(Kappa值=0.967,P<0.01);MSCTA对有临床意义的椎基底动脉狭窄分级对比,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轻度狭窄:100%、97.22%、97.14%、83.33%、100%;中度狭窄:100%、97.22%、97.67%、87.50%、100%;重度狭窄:100%、91.49%、92.85%、69.23%、100%;闭塞:100%、100%、100%、100%、100%。结论 MSCTA对后循环缺血中椎基底动脉狭窄病变的检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后循环缺血 椎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MSCTA及DSA对模型兔颈动脉狭窄的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恒方 杨期东 +4 位作者 李新华 宋喜明 董洪林 齐尚书 张福全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模型兔的诊断价值。方法30只兔中的10只做为空白对照组,余20只兔颈动脉外膜置入改良的硅胶橡胶圈后,给予兔高胆固醇饲料喂养2周诱导颈动脉狭窄模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模型兔的诊断价值。方法30只兔中的10只做为空白对照组,余20只兔颈动脉外膜置入改良的硅胶橡胶圈后,给予兔高胆固醇饲料喂养2周诱导颈动脉狭窄模型兔,采用股动脉插管方法行MSCTA及DSA检查,观察模型兔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影像学征像,比较二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MSCTA及DSA均可显示颈动脉管腔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形态以及颈动脉的血管走向,MSCTA对颈动脉狭窄敏感程度较高,但对颈动脉狭窄的特异性诊断不如DSA。结论MSCTA和DSA能较好的反应模型兔的颈动脉狭窄部位、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模型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狭窄56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颍 陆景红 +1 位作者 李宗友 王幼萌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466-1468,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SCTA及DSA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6例224支颈动脉(颈总、颈内)中,DSA检出156支狭窄,SCTA检出159支狭窄;以DSA为标准,SCTA诊断颈动脉...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SCTA及DSA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6例224支颈动脉(颈总、颈内)中,DSA检出156支狭窄,SCTA检出159支狭窄;以DSA为标准,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7.44%,特异度为89.71%,阴性预测值为93.85%,阳性预测值为95.60%,Kappa值为0.882 4,SCTA与DSA诊断颈动脉血管狭窄的结果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SCTA是颈动脉病变检查较为安全可靠一种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患者外科治疗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邵华 刘斐 +7 位作者 张薇 王利新 陈斌 蒋俊豪 董智慧 石赟 郭大乔 符伟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3-587,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17例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组)和76例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组... 目的:对比分析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17例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组)和76例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临床特征相似。神经鞘瘤组手术时间较短[(94±31)min比(159±53)min,P<0.01],术中出血量较少[(110±96)mL比(356±239) mL,P<0.01],需要切除颈外动脉概率较小(11.8%比68.4%,P<0.01)。两组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神经鞘瘤组无恶性病变,颈动脉体瘤组恶性病变5例(6.6%)。神经鞘瘤组的肿瘤直径较颈动脉体瘤组大[(4.5±1.4)cm比(3.1±1.0) cm,P<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临床表现类似,但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颈外动脉切除率较高,瘤体恶性病变的概率较高,临床处理时应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外科学 神经鞘瘤 颈动脉体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