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Spitz痣样黑色素瘤一例
1
作者 曾毅群 刘崇梅 +3 位作者 高亚 韩景涛 赵月 陈睿鹏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7期501-503,共3页
Spitz痣样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黑色素瘤,其与Spitz痣的鉴别是临床皮肤病理学的难点。本例患者右踝关节内侧皮肤肿物缓慢增大2年余,后期表面破溃。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结果均支持Spitz痣样黑色素瘤。肿物经手术... Spitz痣样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黑色素瘤,其与Spitz痣的鉴别是临床皮肤病理学的难点。本例患者右踝关节内侧皮肤肿物缓慢增大2年余,后期表面破溃。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结果均支持Spitz痣样黑色素瘤。肿物经手术切除,术后29个月随访,未发生复发及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tz黑色素瘤 儿童
下载PDF
PD-1/PD-L1抑制剂在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中引起白癜风样脱色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2
作者 黄蓓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4年第3期254-257,共4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PIs)中获得了显著疗效。其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配体-1(PD-1/PD-L1)抑制剂是第二代ICPIs,已被批准用于多种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随着其广泛使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也逐渐引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PIs)中获得了显著疗效。其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配体-1(PD-1/PD-L1)抑制剂是第二代ICPIs,已被批准用于多种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随着其广泛使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白癜风就是其中一种,尤其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治疗中较多出现。本文对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使用PD-1/PD-L1免疫抑制剂引起白癜风样脱色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阐明PD-1/PD-L1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关系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配体-1 免疫抑制剂 恶性黑色素瘤 白癜风脱色 发生机制
下载PDF
Spitz痣样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祝瑶 陈伟权 +2 位作者 刘雅芹 谢映霞 蔡艳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8期590-591,共2页
Spitz痣样黑素瘤(spitzoid melanoma,SM)是恶性黑素瘤的一种特殊亚型。本例患者表现为鼻部粉色结节,无痛性快速生长3个月,但表面破溃,早期误诊为化脓性肉芽肿,经组织病理诊断为Spitz痣样黑素瘤。
关键词 spitz恶性黑色素瘤 鉴别诊断
下载PDF
Spitz痣与恶性黑色素瘤的鉴别要点 被引量:10
4
作者 戴文森 冯强 卓士超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245-245,I015,共2页
关键词 spitz 黑色素瘤 恶性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趾恶性黑色素瘤胃内带蒂息肉样转移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志强 殷健 唐晓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355-355,共1页
1 病例报告男,50岁,1994年右中趾黑色肿物,诊断恶性黑色素瘤并行右中趾切除术.1998年1-3mo先后于右小腿、右大腿及右腹股沟淋巴结复发转移行局部切除术.1998-08-28因上腹部疼痛1wk,行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后壁7 x 8 cm肿物,带蒂,蒂长2.0 cm... 1 病例报告男,50岁,1994年右中趾黑色肿物,诊断恶性黑色素瘤并行右中趾切除术.1998年1-3mo先后于右小腿、右大腿及右腹股沟淋巴结复发转移行局部切除术.1998-08-28因上腹部疼痛1wk,行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后壁7 x 8 cm肿物,带蒂,蒂长2.0 cm,表面不光滑,呈浅紫色,表面附有黏液及污苔.胃蠕动时肿物被推向幽门,造成幽门阻塞.活检病理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经给予全身化疗后,9 m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探查肝、脾、盆腔未见异常.10mo,腹痛加重并伴有呕吐,而后腹部出现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再次手术,术中见小肠系膜及根部布满黑色素瘤转移结节,空肠套叠,肠管坏死达70 cm.手术后病情继续恶化,1998-10-21抢救无效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胃内带蒂息肉转移 外科手术
下载PDF
Spitz样黑色素病变的鉴别及研究进展
6
作者 谢皓冉 熊斌 冯其贞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1期392-398,共7页
在临床工作中,Spitz样黑色素细胞病变大致可分为良性的Spitz痣、非典型Spitz痣以及恶性Spitz痣样黑色素瘤,它们在临床表现及形态学上往往相似,难以区分,鉴别较为困难,容易误诊。多年来围绕它们的诊断等一直困扰着临床工作者。目前Spitz... 在临床工作中,Spitz样黑色素细胞病变大致可分为良性的Spitz痣、非典型Spitz痣以及恶性Spitz痣样黑色素瘤,它们在临床表现及形态学上往往相似,难以区分,鉴别较为困难,容易误诊。多年来围绕它们的诊断等一直困扰着临床工作者。目前Spitz痣被认为是良性的,然而,Spitz痣出现转移并导致死亡的病例也是有报道的。非典型Spitz痣很少见,但非典型Spitz痣的临床、皮肤镜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与恶性Spitz样黑色素瘤及Spitz痣重叠,因此非典型病变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最具争议性,因为其恶性潜能尚不清楚。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早期发现并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本文将对该系疾病进行总结,以提高对其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tz 非典型spitz 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病理特征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着色性干皮病继发的面部恶性雀斑样痣、恶性黑色素瘤和基底细胞癌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喻光莲 寸玥婷 +2 位作者 代子佳 王莹 刘彤云 《皮肤病与性病》 2022年第5期418-420,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因“面部黑褐色斑疹30年,斑片、斑块20年,肿物3月”于2021年7月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诉半岁时日晒后双侧面部出现红斑,无水疱、糜烂等皮损,逐渐出现散在黑褐色斑疹,无自觉症状,皮损逐渐增多。10岁时左面部出现一个... 1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因“面部黑褐色斑疹30年,斑片、斑块20年,肿物3月”于2021年7月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诉半岁时日晒后双侧面部出现红斑,无水疱、糜烂等皮损,逐渐出现散在黑褐色斑疹,无自觉症状,皮损逐渐增多。10岁时左面部出现一个黄豆大小不规则黑色斑片,未予重视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面部 着色性干皮病 恶性黑色素瘤 基底细胞癌 临床资料 恶性雀斑 自觉症状 斑疹
下载PDF
猪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韩庆功 刘超 +1 位作者 陈金山 潘耀谦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7-38,I0001,共3页
黑色素瘤是由能制造黑色素的细胞所生成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多见于浅毛色的马、犬与猪,其他动物也可发生。猪的黑色素瘤常为先天性的,多见于初生至9个月龄的猪,尤以初生仔猪多发,原发于皮肤,但也能发生于内脏器官,最常见的部位是躯体后部... 黑色素瘤是由能制造黑色素的细胞所生成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多见于浅毛色的马、犬与猪,其他动物也可发生。猪的黑色素瘤常为先天性的,多见于初生至9个月龄的猪,尤以初生仔猪多发,原发于皮肤,但也能发生于内脏器官,最常见的部位是躯体后部[1]。目前,国内报道猪黑色素瘤的临床病例较少见。2013年7月6日本学院教学动物医院接诊1例外观疑似出血性纤维瘤,后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初生仔猪 动物医院 病理学观察 病理组织学诊断 瘤细胞 组织切片 细胞型 黑色素细胞 肉瘤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慕文 卢涛 杨艳萍 《癌症进展》 2022年第7期720-723,共4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MTA1)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2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和68例色素痣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患者的IGF1R、M...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MTA1)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2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和68例色素痣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患者的IGF1R、MTA1表达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IGF1R、MTA1表达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GF1R、MTA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IGF1R、MTA1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IGF1R阳性、MTA1阳性均是影响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GF1R、MTA1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阳性表达率较高,推测IGF1R、MTA1可能参与了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临床上可通过检测两者的表达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情况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 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 临床意义 预后
下载PDF
口腔恶性黑色素瘤伴假上皮瘤样增生1例
10
作者 Meleti M. Mooi W.J. +1 位作者 Van Der Waal I. 党倩丽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8期9-9,共1页
Background: Pseudoepitheliomatous hyperplasia (PEH), a histological mimic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s an exuberant reactive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that may be induced by a variety of infectious, traumatic, inflam... Background: Pseudoepitheliomatous hyperplasia (PEH), a histological mimic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s an exuberant reactive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that may be induced by a variety of infectious, traumatic, inflammatory and neoplastic conditions of the skin and mucous membranes. PEH has been described in association with Spitz nevi and intramucosal nevi but not with oral malignant melanoma. Methods and results: A case of PEH in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palate in a 46-year-old female patient has been described. A search of the English literature did not disclose any previously reported case of such event. Conclusions: PEH associated with oral malignant melanoma is apparently very rare and most likely originates from the surface epithelium. This is in contrast with PEH in cutaneous melanoma where follicular or eccrine units have been suggested to be the ori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恶性黑色素瘤 假上皮瘤增生 spitz 皮肤黑色素瘤 女性患者 鳞状细胞癌 炎症反应 病例报道
下载PDF
C-kit(CD117)在Spitz痣和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
11
作者 Isabel Zhu Y. Fitzpatrick J.E. 党倩丽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5期55-55,共1页
Background: CD117, the receptor for kit-ligand, which is a growth factor for melanocyte migration and proliferation, has shown differential staining in various benign and malignant melanocytic lesions. The purpose of ... Background: CD117, the receptor for kit-ligand, which is a growth factor for melanocyte migration and proliferation, has shown differential staining in various benign and malignant melanocytic les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CD117 immunohistological staining in Spitz nevus versus malignant melanoma, to determine whether CD117 can aid in the diagnosis of these two lesions. Methods: CD-117 immunohistological staining was performed in 22 clin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pigmented lesions including 9 cases of Spitz nevus, 10 cases of primary MM and 3 cases of metastatic melanoma.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D117 staining in either epidermis or dermis between Spitz nevi and primary melanomas. However staining of metastatic melanomas is less than dermal staining of primary MM and Spitz nevus. Conclusions: CD117 is unlikely a useful diagnostic tool in differentiating Spitz nevus from primaryMM. On the other hand, CD 117 may be useful in differentiating metastatic melanoma from primary melanoma in patients who had a history of melanoma and who present with new dermal le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C-KIT spitz 转移性黑色素瘤 黑素瘤 黑色素细胞 免疫组化染色 原发瘤
下载PDF
喉的恶性黑色素瘤1例
12
作者 郭晶晶 肖秀丽 龙汉安 《四川医学》 CAS 2013年第7期1134-1134,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因反复声嘶半年入院,不伴有痰中带血。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喉镜下见右声带部位有一淡红色的息肉样新生物,其他检查无异常。术中所见:右侧声带上极及前联合见息肉样新生物。临床诊断:声带息肉?...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因反复声嘶半年入院,不伴有痰中带血。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喉镜下见右声带部位有一淡红色的息肉样新生物,其他检查无异常。术中所见:右侧声带上极及前联合见息肉样新生物。临床诊断:声带息肉?术后送病检以明确诊断。病理检查:肉眼见灰白灰红色碎组织0.6cm×0.6cm×0.3cm大小,表面光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喉镜 息肉新生物 声带息肉 辅助检查 临床诊断 临床资料 痰中带血
下载PDF
应与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相鉴别的滤泡性恶性黑色素瘤:一种黑色素瘤的变型
13
作者 Hantschke M. Mentzel T. +1 位作者 Kutzner H. 牛新武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5年第1期25-25,共1页
Follicular malignant melanoma can be regarded as a rare and unique presentation ofmelanoma.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deepseated follicular structure in which atypicalmelanocytes extend downward along the follicular ep... Follicular malignant melanoma can be regarded as a rare and unique presentation ofmelanoma.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deepseated follicular structure in which atypicalmelanocytes extend downward along the follicular epitheliumand permeate parts of the follicle as well as the adjacent dermis.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follicular malignant melanoma may be difficult because the tumor mostly resembles a comedo or a pigmented cyst. We studied five cases of follicular malignant melanoma in which the patients were between 61 and 82 years old. Three lesions were localized on the nose, one on the cheek, and one on the back of the neck. Clinically, all five cases measured distinctly less than 0.5 cm in size. While lentigo maligna is traditionally known as a pigmented macule in actinically damaged skin that gradually evolves in a slow process before invasive growth, three follicular malignant melanomas had developed in relatively short timeframes of 9 months to 1 1/2 years. In all five cases the inconspicuous clinical appearance did not herald a malignant melanoma with invasive growth. Follicular malignant melanoma underlines the importance of a correct excision technique with subsequent histologic workup and diagnosis. Superficial shave excision or even laser treatment in these specific cases may lead to a fatal prognosis for the pat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恶性雀斑 滤泡性 黑素瘤 色素 滤泡 颊部 侵袭性生长 组织学检查 鼻部
下载PDF
女阴恶性黑色素瘤(附4例报告)
14
作者 张淑英 李凤阁 《承德医学院学报》 1988年第1期40-42,66,共4页
1引言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大多数病例位于皮肤,少数位于皮肤以外的粘膜、眼球色素膜、软脑膜等处,但发生于外阴少见。由于恶黑发病隐匿,早期发现困难,当黑色素含量少时,极易误诊。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粘膜 恶性肿瘤 生物膜 黑色素 细胞 女阴
下载PDF
7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15
作者 郝丽娜 金晶 《临床医药实践》 2008年第S4期945-946,共2页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雀斑 细胞型 黑色素细胞 上皮细胞 梭形细胞 常规病理诊断 息肉状 异型细胞 结节型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饶俊珍 汪娟 《中国医药》 2022年第8期1242-1246,共5页
目的观察雷公藤红素对人恶性黑色素瘤MUM-2C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黑色素瘤MUM-2C细胞,采用不同浓度(0、0.125、0.25、0.5、1、2、4、8、16、32μmol/L)的雷公藤红素处理黑色素瘤MUM-2C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 目的观察雷公藤红素对人恶性黑色素瘤MUM-2C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黑色素瘤MUM-2C细胞,采用不同浓度(0、0.125、0.25、0.5、1、2、4、8、16、32μmol/L)的雷公藤红素处理黑色素瘤MUM-2C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活性确定实验浓度,根据选定浓度将黑色素瘤MUM-2C细胞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浓度组及抑制剂组;对照组无特殊处理,低、中、高浓度组分别采用1、2、4μmol/L的雷公藤红素处理,抑制剂组采用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抑制剂GSK2656157处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和Bcl相关X蛋白(Bax)表达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PERK信号通路蛋白及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的表达情况。结果 根据CCK-8实验结果确定培养24、48、72 h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2.14、2.03、1.98μmol/L,设置实验作用浓度为低剂量组1μmol/L,中剂量组2μmol/L,高剂量组4μmol/L。使用低、中、高浓度雷公藤红素处理组和抑制剂组G/G期细胞比例、细胞的凋亡率[(15.2±3.0)%、(26.3±4.2)%、(37.3±5.0)%、(40.5±5.3)%比(8.4±2.1)%]、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对雷公藤红素呈剂量依赖性。使用雷公藤红素处理各组和抑制剂组G/M期和S期细胞比例、Bcl-2、磷酸化PERK和Bip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对雷公藤红素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雷公藤红素可以促进黑色素瘤MUM-2C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ERK通路的激活介导细胞内质网应激,增加凋亡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细胞 雷公藤红素 细胞凋亡 凋亡蛋白 蛋白激酶R内质网激酶抑制剂
下载PDF
胃十二指肠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曹友红 孔文涛 王福根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4年第1期70-70,共1页
一、病历摘要 患者,男,65岁。因“上腹部胀痛伴呕吐1周”于2013年9月18日入院,患者一周前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以剑突下为主,呈持续性胀痛,伴有干呕,嗳气烧心,无呕血黑便,无眼黄尿黄,无畏寒发热。既往于2011年8月10日因... 一、病历摘要 患者,男,65岁。因“上腹部胀痛伴呕吐1周”于2013年9月18日入院,患者一周前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以剑突下为主,呈持续性胀痛,伴有干呕,嗳气烧心,无呕血黑便,无眼黄尿黄,无畏寒发热。既往于2011年8月10日因发现右大拇指肿块就诊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示恶性黑色素瘤,未予进一步化疗,2012年6月6日发现右腋下肿块,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右腋下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2013年5月24因左上臂肿块再次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示: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侵及皮下脂肪组织,切缘未净。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5 mmHg(1 mmHg≈0.133 Pa)。神志清楚,轻度贫血貌。右侧腋窝可扪及数枚结节样隆起,最大直径约3 cm,左侧后胸壁可扪及大小约4.0 cm &#215;3.5 cm肿块,境界不清,活动度差,无压痛,腹平软,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未及异常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4次/min。入院后胃镜检查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降部多发黏膜隆起并色素沉着(图1、2、3),胃体部、胃窦部、十二指肠球降部病灶组织活检病理提示见大量梭型细胞恶性肿瘤伴大量色素沉积及坏死,考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图4)。查胸腹部CT提示两肺多发结节影,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右肩皮肤软组织肿块,右侧第8肋骨及左侧第9肋骨骨质破坏,胆囊壁局限性增厚,考虑肿瘤多发转移。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02 g/L,红细胞压积0.311 L/L,血CEA、AFP、Ca199、Ca724未见异常。入院后诊断为:右拇指恶性黑色素瘤术后多发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胃十二指肠 软组织肿块 上腹部胀痛 腋窝淋巴结肿大 结节隆起 十二指肠球 术后病理
下载PDF
阴道恶性黑色素瘤误诊为阴道前壁囊肿一例
18
作者 王新 宋萍 《四川肿瘤防治》 2006年第4期238-238,共1页
关键词 阴道恶性黑色素瘤 阴道前壁 原发性黑色素瘤 囊肿 误诊 恶性雀斑 恶性程度 眼脉络膜
下载PDF
原发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
19
作者 王阳 刘煜 郑文凯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383-383,共1页
患者,男,75岁,主因吞咽困难3月余来我院。查体无阳性体征,行胃镜检查,食管距门齿34cm处可见息肉样隆起物,向管腔突出,管腔明显狭窄,隆起物表面暗红色,质脆,触之易出血,胃体、胃底、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未见异常。取材送病检... 患者,男,75岁,主因吞咽困难3月余来我院。查体无阳性体征,行胃镜检查,食管距门齿34cm处可见息肉样隆起物,向管腔突出,管腔明显狭窄,隆起物表面暗红色,质脆,触之易出血,胃体、胃底、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未见异常。取材送病检,镜下:肿瘤主要位鳞状上皮下,呈团巢状排列,部分呈梭状及弥漫型,瘤细胞以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存在,上皮样细胞核大核膜厚,有明显的核仁,呈巢状排列,黑色素较少。梭形细胞似呈纤维母细胞样,核大排列成不规则的梭状,并见大量黑色素沉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恶性黑色素瘤 上皮细胞 十二指肠黏膜 梭形细胞 黑色素沉着 吞咽困难 阳性体征 胃镜检查
下载PDF
原发性女性尿道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20
作者 余上海 钟善传 胡斌 《实用医技杂志》 2014年第8期917-918,共2页
患者女,63岁,因尿道口流血1月余入院。查体:在截石位6~8点处可见一息肉样肿物,红肿,无明显出血。临床以“尿道肉阜”于2013年4月4日行尿道口肉阜电灼术。术中见尿道外口6点处见一直径约0.6 cm 的鲜红色息肉样物,触之易出血,予以... 患者女,63岁,因尿道口流血1月余入院。查体:在截石位6~8点处可见一息肉样肿物,红肿,无明显出血。临床以“尿道肉阜”于2013年4月4日行尿道口肉阜电灼术。术中见尿道外口6点处见一直径约0.6 cm 的鲜红色息肉样物,触之易出血,予以电切。电凝止血,留置尿管,标本送病理。病理检查:灰红碎组织三块0.8 cm&#215;0.6 cm&#215;0.6 cm。病理组织学特点:瘤细胞主由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及小色素细胞混杂组成,瘤细胞呈团及巢状分布,瘤细胞大小不等,核大,深染,核仁明显,部分瘤细胞胞质内见黑色素颗粒,间质血管丰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S-100、HMB45、CD56、CD68阳性。肌酸激酶(CK)、EMA、CD34、F8、MAC387、Desmin、Myoglobin 阴性。病理诊断:原发性女性尿道恶性黑色素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恶性黑色素瘤 原发性 女性 病理组织学特点 上皮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尿道口肉阜 DESM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