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脾喜燥恶湿”之考辨
被引量:
23
1
作者
于漫
蒋世伟
+3 位作者
吕凌
王彩霞
秦微
崔家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81-983,共3页
"脾喜燥恶湿"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历代医家对其中要旨均加以揭示,但却未见有专篇进行讨论,后世对其论述更是寥寥无几。临床有些医家不能深谙其要旨,治疗上常过用苦温燥药致脾失濡润而伤脾性。文章从生理及病理角度浅析"...
"脾喜燥恶湿"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历代医家对其中要旨均加以揭示,但却未见有专篇进行讨论,后世对其论述更是寥寥无几。临床有些医家不能深谙其要旨,治疗上常过用苦温燥药致脾失濡润而伤脾性。文章从生理及病理角度浅析"脾喜燥恶湿",阐释脾与燥、湿的辨证关系,治疗上以"脾润平为上"为圭皋,为理论探讨及临床治疗上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中医)
脾喜燥恶湿
理论研究
湿邪
原文传递
基于脾“苦欲补泻”理论从脾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量:
9
2
作者
韦鹏飞
胡双元
+1 位作者
张怡
李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1-644,共4页
脾“苦欲补泻”理论出自《黄帝内经》,“苦”是脾的病理状态,“欲”是脾的生理状态。湿邪蕴脾,为脾之所“苦”,当以苦味药燥湿而解脾之“苦”。脾阴不足易致脾脏失于和缓之性,失其所“欲”,治则当用甘味药使脾运和缓,复脾之“欲”。溃...
脾“苦欲补泻”理论出自《黄帝内经》,“苦”是脾的病理状态,“欲”是脾的生理状态。湿邪蕴脾,为脾之所“苦”,当以苦味药燥湿而解脾之“苦”。脾阴不足易致脾脏失于和缓之性,失其所“欲”,治则当用甘味药使脾运和缓,复脾之“欲”。溃疡性结肠炎以脾虚为本,湿邪是常见的病理因素。脾虚失健,内生湿邪,湿蕴肠腑,郁而化热,酿生湿热毒邪,灼伤脂络,可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湿热毒邪,蕴结不解,耗伤脾阴,或治疗中因用苦燥伤阴、思重伤阴,而致脾失其所欲,气血不濡,肠腑肌肉血络不养,则溃疡性结肠炎经久不愈,遂致病势缠绵。溃疡性结肠炎迁延发展,往往出现湿热与阴伤并存的局面,故而治疗上应清热燥湿解毒与护阴并行,不忘湿,亦不忘阴,润燥同用,以期解溃疡性结肠炎病所之毒邪;复脾之性,脾运和缓,以求其能濡润肠腑,溃疡能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苦欲补泻
湿邪
脾阴虚
凉血去湿补阴益气丸
原文传递
“脾恶湿更恶燥”浅析
被引量:
9
3
作者
原亚利
李选
+3 位作者
刘勇
牛鑫
鞠文雪
姚娓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4-118,共5页
中医历代医家普遍认为"脾喜燥恶湿",但国家级名老中医白长川教授根据中医对脾脏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的认识,提出"脾恶湿更恶燥"的独特观点。本文基于对"脾阴""脾湿""脾恶湿""脾...
中医历代医家普遍认为"脾喜燥恶湿",但国家级名老中医白长川教授根据中医对脾脏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的认识,提出"脾恶湿更恶燥"的独特观点。本文基于对"脾阴""脾湿""脾恶湿""脾恶燥"相关概念及其辩证关系的阐述,从燥湿太过、过用苦燥或苦寒药、过食辛燥食物、思虑太过均可伤及脾阴以及标本中气理论等方面论述"脾恶湿更恶燥"的具体内涵,指出治疗脾脏相关疾病应以平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脾脏的藏象学说理论并指导临床用药,使临床工作者对脾脏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阴
脾湿
脾恶湿
脾恶燥
理论研究
原文传递
题名
“脾喜燥恶湿”之考辨
被引量:
23
1
作者
于漫
蒋世伟
吕凌
王彩霞
秦微
崔家鹏
机构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出处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81-983,共3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No.2013CB531701)~~
文摘
"脾喜燥恶湿"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历代医家对其中要旨均加以揭示,但却未见有专篇进行讨论,后世对其论述更是寥寥无几。临床有些医家不能深谙其要旨,治疗上常过用苦温燥药致脾失濡润而伤脾性。文章从生理及病理角度浅析"脾喜燥恶湿",阐释脾与燥、湿的辨证关系,治疗上以"脾润平为上"为圭皋,为理论探讨及临床治疗上提供依据。
关键词
脾(中医)
脾喜燥恶湿
理论研究
湿邪
Keywords
spleen
(TCM)
spleen liking dryness and disliking dampness
Theoretical research
dampness
分类号
R223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脾“苦欲补泻”理论从脾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量:
9
2
作者
韦鹏飞
胡双元
张怡
李斌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
出处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1-644,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973821)。
文摘
脾“苦欲补泻”理论出自《黄帝内经》,“苦”是脾的病理状态,“欲”是脾的生理状态。湿邪蕴脾,为脾之所“苦”,当以苦味药燥湿而解脾之“苦”。脾阴不足易致脾脏失于和缓之性,失其所“欲”,治则当用甘味药使脾运和缓,复脾之“欲”。溃疡性结肠炎以脾虚为本,湿邪是常见的病理因素。脾虚失健,内生湿邪,湿蕴肠腑,郁而化热,酿生湿热毒邪,灼伤脂络,可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湿热毒邪,蕴结不解,耗伤脾阴,或治疗中因用苦燥伤阴、思重伤阴,而致脾失其所欲,气血不濡,肠腑肌肉血络不养,则溃疡性结肠炎经久不愈,遂致病势缠绵。溃疡性结肠炎迁延发展,往往出现湿热与阴伤并存的局面,故而治疗上应清热燥湿解毒与护阴并行,不忘湿,亦不忘阴,润燥同用,以期解溃疡性结肠炎病所之毒邪;复脾之性,脾运和缓,以求其能濡润肠腑,溃疡能愈。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苦欲补泻
湿邪
脾阴虚
凉血去湿补阴益气丸
Keywords
ulcerative colitis
like or dislike tonifying
and
purgative
dampness
spleen
-yin deficiency
Liangxue Qushi Buyin Yiqi Pill
分类号
R356.34 [医药卫生—基础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脾恶湿更恶燥”浅析
被引量:
9
3
作者
原亚利
李选
刘勇
牛鑫
鞠文雪
姚娓
机构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
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研究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出处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4-118,共5页
基金
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培训项目(No.国中医药人教函〔2019〕36号)。
文摘
中医历代医家普遍认为"脾喜燥恶湿",但国家级名老中医白长川教授根据中医对脾脏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的认识,提出"脾恶湿更恶燥"的独特观点。本文基于对"脾阴""脾湿""脾恶湿""脾恶燥"相关概念及其辩证关系的阐述,从燥湿太过、过用苦燥或苦寒药、过食辛燥食物、思虑太过均可伤及脾阴以及标本中气理论等方面论述"脾恶湿更恶燥"的具体内涵,指出治疗脾脏相关疾病应以平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脾脏的藏象学说理论并指导临床用药,使临床工作者对脾脏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
脾阴
脾湿
脾恶湿
脾恶燥
理论研究
Keywords
spleen
yin
spleen
dampness
spleen
disliking
dampness
spleen
disliking
dryness
theoretical study
分类号
R223.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脾喜燥恶湿”之考辨
于漫
蒋世伟
吕凌
王彩霞
秦微
崔家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3
原文传递
2
基于脾“苦欲补泻”理论从脾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韦鹏飞
胡双元
张怡
李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9
原文传递
3
“脾恶湿更恶燥”浅析
原亚利
李选
刘勇
牛鑫
鞠文雪
姚娓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9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