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se report of primary splenic angiosarcoma with hepatic metastases 被引量:8
1
作者 Fang Chen Hai-Feng Jin +3 位作者 Yi-Hong Fan Li-Jun Cai Zhuo-Yi Zhang Bin Lv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39期11199-11204,共6页
Primary splenic angiosarcoma(PSA) is the most unusual type of malignancy with early multifocal metastasis through hematogenous spread. PSA is generally believed to originate from splenic sinusoidal vascular endotheliu... Primary splenic angiosarcoma(PSA) is the most unusual type of malignancy with early multifocal metastasis through hematogenous spread. PSA is generally believed to originate from splenic sinusoidal vascular endothelium with a high rate of metastasis and to have a poor prognosis.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have not yet been clearly described. Thus far, only approximately 200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PSA has variable symptomatology with the potential to present with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The diagnosis of PSA is challenging; and often late. PSA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plenomegaly and anemia of unknown etiology. Surgical treatment with splenectomy is considered the only curative intervention for potential long-term disease-free survival.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very important. It is important that clinical doctors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PSA. Herein, we report one rare case of PSA with hepatic metastases, along with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splenic ANGIOSARCOMA HEPATIC METASTASES RU
下载PDF
Treatment with sorafenib plus camrelizumab after splenectomy for primary splenic angiosarcoma with liver metastasis: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被引量:1
2
作者 Dan Pan Tai-Ping Li +4 位作者 Jian-Hui Xiong Shu-Bo Wang Yao-Xu Chen Jian-Feng Li Qi Xia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9期2818-2828,共11页
BACKGROUND Primary splenic angiosarcoma(PSA)is an extremely rare and aggressive mesenchymal malignancy with high metastatic potential and a poor prognosis.There are no established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PSA,even for... BACKGROUND Primary splenic angiosarcoma(PSA)is an extremely rare and aggressive mesenchymal malignancy with high metastatic potential and a poor prognosis.There are no established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PSA,even for adjuvant therapy.This rare case may provide a reliable therapeutic regime for a better prognosis.CASE SUMMARY A 49-year-old female who complained of right-upper quadrant abdominal pain was diagnosed as having PSA with splenic rupture and liver metastasis.After splenectomy and liver tumor resection,she received sorafenib and camrelizumab therapy.After 15 mo of follow-up,she is in good condition,without recurrence or any identified metastasis.CONCLUSION Immunotherapy combined with targeted therapy could be a potential option for the adjuvant therapy of P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splenic angiosarcoma Immunotherapy Targeted therapy Prognosis Case report
下载PDF
Therapeutic Effect of Shenling Baizhu Powder on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 Featuring Damp Abundance Due to Splenic Asthenia
3
作者 Yingyuan QIN Youming XIONG +3 位作者 Zhimei CUI Xiaowei DENG Fengmao ZHAO Liping FENG 《Medicinal Plant》 CAS 2020年第5期76-79,共4页
[Objectives]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henling Baizhu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featuring damp abundance due to splenic asthenia.[Methods]40 patients with PNS were randomly di... [Objectives]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henling Baizhu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featuring damp abundance due to splenic asthenia.[Methods]40 patients with PN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n=19)and control group(n=21).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methylprednisolone tablets were taken orally and cytoxan(CTX)was given intravenously for treatment;in the treatment group,based on oral administration of methylprednisolone tablets and intravenous drip of cytoxan(CTX),or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Shenling Baizhu Powder)was added.Urine routine,24-hour urinary protein,renal function and serum albumin were re-examined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89.47%vs 61.90%,P<0.05).After treatment,both groups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levels of 24-hour urinary protein(P<0.05),serum creatinine(P<0.05)and urea nitrogen(P<0.05),and increase the level of serum albumin(P<0.05),but the degree of improve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Methylprednisolone combined with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Shenling Baizhu Powder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urinary protein,improve edema symptoms,shorten the course of hormone use and reduce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NS featuring damp abundance due to splenic asthe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 Damp abundance due to splenic asthenia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Shenling Baizhu Powder
下载PDF
ALV-J感染对鸡脾脏巨噬细胞天然免疫因子的影响
4
作者 张曦 谢婷婷 +1 位作者 冯敏 张细权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0,共7页
为探究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对鸡脾脏巨噬细胞天然免疫反应的影响,试验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从鸡脾脏组织中分离得到单核细胞,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培养至24 h、72 h、120 h单核细胞的分化过程... 为探究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对鸡脾脏巨噬细胞天然免疫反应的影响,试验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从鸡脾脏组织中分离得到单核细胞,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培养至24 h、72 h、120 h单核细胞的分化过程;通过PCR扩增ALV-J特异性引物H5/H7,验证脾脏巨噬细胞对ALV-J的易感情况;同时,通过qPCR验证感染ALV-J后鸡原代脾脏巨噬细胞中炎性因子、干扰素及肿瘤抑制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单核细胞分化至第120 h形成形态正常的巨噬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鸡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标记蛋白发现,84.9%的细胞为KUL01阳性细胞;鸡原代脾脏巨噬细胞对ALV-J易感,并且ALV-J可整合进鸡原代脾脏巨噬细胞基因组中;对感染ALV-J的鸡脾脏巨噬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发现ALV-J感染导致鸡脾脏巨噬细胞形态逐渐萎缩直至死亡;ALV-J感染6 h、12 h、24 h及48 h可诱导鸡原代脾脏巨噬细胞炎性因子(IL-1β、IL-6)的表达显著上调,在ALV-J感染24 h、48 h诱导肿瘤抑制因子(TNF-α)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并且在早期(感染3 h)诱导干扰素(IFN-β)及干扰素刺激基因(CH25H、STAT1、PKR)表达,后期(感染48 h)抑制部分干扰素刺激基因(OAS、STAT1、ZAP、Mx、PKR)的表达。研究表明ALV-J感染鸡原代脾脏巨噬细胞早期可诱发强烈的天然免疫反应,后期可能通过抑制IFN-β及部分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实现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原代脾脏巨噬细胞 ALV-J感染 天然免疫因子
下载PDF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脾部分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分析
5
作者 李红 李曙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7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脾部分栓塞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80例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简单化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实验组... 目的探讨脾部分栓塞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80例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简单化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脾部分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前ALT为(55.57±8.56)U/L、TBIL为(24.25±3.12)μmol/L,术后7 d ALT为(33.27±4.08)U/L、TBIL为(17.58±2.15)μmol/L;对照组患者术前ALT为(55.29±8.37)U/L、TBIL为(24.64±3.15)μmol/L,术后7 d ALT为(49.68±6.65)U/L、TBIL为(22.12±2.86)μmol/L。与术前比较,术后7 d两组患者ALT、TBIL水平均有所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ALT、TBIL水平改善效果更明显,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前WBC为(2.48±0.26)×10^(9)/L、PLT为(64.36±10.15)×10^(9)/L,术后7 d WBC为(6.57±1.18)×10^(9)/L、PLT为(117.38±18.15)×10^(9)/L;对照组患者术前WBC为(2.39±0.18)×10^(9)/L、PLT为(64.51±10.22)×10^(9)/L,术后7dWBC为(3.68±0.53)×10^(9)/L、PLT为(83.16±12.86)×10^(9)/L。与术前比较,术后7 d两组患者的WBC、PLT水平均有所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WBC、PLT水平升高幅度更明显,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前PT为(19.26±2.24)s、APTT为(54.35±8.12)s,术后7 d PT为(10.27±1.88)s、APTT为(31.63±4.15)s;对照组患者术前PT为(19.29±2.26)s、APTT为(54.26±8.10)s,术后7 d PT为(16.56±2.05)s、APTT为(44.32±6.86)s。与术前比较,术后7 d两组患者的PT、APTT均有所缩短,且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PT、APTT缩短幅度更明显,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的27.5%(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脾部分栓塞术能够有效改善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的肝功能、血常规,促进患者的凝血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脾部分栓塞术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肝动脉栓塞加部分脾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桂芳 谢松柏 +5 位作者 周有喜 翟群 孙海 刘万菊 杨兴华 李志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7-50,共4页
对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脾亢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部分脾栓塞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部分脾栓塞疗效满意。动态观察血常规、肝功能及各项免疫指标,发现该组血细胞下降较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组明显减... 对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脾亢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部分脾栓塞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部分脾栓塞疗效满意。动态观察血常规、肝功能及各项免疫指标,发现该组血细胞下降较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再次治疗的间隔时间缩短。长期观察发现,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部分脾栓塞组治疗前后肝功改善也较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疗法 部分脾栓塞 肝肿瘤 原发性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1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益华 吕翔 +1 位作者 戴小波 孙虹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15-17,I004,共4页
目的 对 11例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PLS)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方法 对瘤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及SP法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11例患者以左上腹疼痛和巨脾为主要症状。 11例瘤细胞CD45均(+ ) ;10例B细胞性淋巴瘤CD2 0 (+ ... 目的 对 11例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PLS)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方法 对瘤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及SP法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11例患者以左上腹疼痛和巨脾为主要症状。 11例瘤细胞CD45均(+ ) ;10例B细胞性淋巴瘤CD2 0 (+ ) ,其中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3例 ,CD43、CD79α和bcl 2 (+ ) ;脾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 3例 ,CD79α、IgM、ALK(+ ) ,IgD(± ) ;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 2例 ,CD43、CD79α、bcl 2 (+ ) ,IgD(-)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 2例 ,ALK(+ ) ,CD3 0、CD3 (± )。 1例周围T细胞性淋巴瘤 ,无其他特征型CD45RO和CD3 (+ ) ,CD3 0 (± )。结论 PLS较罕见 ,应与脾内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小细胞性恶性肿瘤鉴别 ,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病理 免疫组化 光镜 HE染色 鉴别诊断
下载PDF
46例脾脏淋巴组织肿瘤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探讨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辉树 刘恩彬 +6 位作者 李占琦 杨晴英 方立环 徐茂强 罗彦英 康永录 曹鹏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00-705,共6页
目的:探讨LTTS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46例脾标本作常规石蜡切片、HE及网状纤维染色,43例用21种单抗SP法免疫组化染色,16例用PCR检测IgH和TCR基因重排。结果:43例LTTS中T细胞性8例(18.6%),其中PTL-NS4... 目的:探讨LTTS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46例脾标本作常规石蜡切片、HE及网状纤维染色,43例用21种单抗SP法免疫组化染色,16例用PCR检测IgH和TCR基因重排。结果:43例LTTS中T细胞性8例(18.6%),其中PTL-NS4例,HS-TL4例;B细胞性35例(81.4%),其中HCL13例,SMZL5例,SLVL2例,FL4例,MCL2例,SLL2例,DLBL4例,TR-LBL3例;3例ALL未做免疫分型。10例B细胞淋巴瘤IgH基因重排检出8例,6例T细胞的TCR基因重排检出5例。脾平均重2227.08±324.69g(范围196~6000g),脾梗死6例。结论:LTTS具有明显的大体与镜下病理形态特征,结合血象和骨髓象有利于将HCL和ALL与脾淋巴瘤相鉴别,结合免疫组化和PCR检测有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 毛细胞白血病 免疫组化 多聚酶链反应
下载PDF
原发性脾脏肿瘤12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白晓枫 解亦斌 +5 位作者 赵东兵 刘骞 田艳涛 孙跃民 郭春光 赵平 《中国医刊》 CAS 2013年第6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治疗情况。结果 125例患者中查体发现53.6%(67例)。124例行手术切除肿瘤,1例行活检。病理结果血管瘤41例,淋巴瘤59例,脾血管肉瘤10例,淋巴管...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治疗情况。结果 125例患者中查体发现53.6%(67例)。124例行手术切除肿瘤,1例行活检。病理结果血管瘤41例,淋巴瘤59例,脾血管肉瘤10例,淋巴管瘤5例,肌纤维母细胞肿瘤4例,间皮瘤2例,血管内皮瘤2例,脾脏肉芽肿1例,脾脏转移瘤1例。术后良性肿瘤均长期生存,恶性肿瘤平均生存时间11.2个月。结论原发性脾脏肿瘤缺乏特异性症状,B超和CT为首选检查方法 ,手术切除为治疗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脾脏肿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特点及其无创预测指标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陶明玲 张世斌 +2 位作者 吴燕京 郭晓红 丁惠国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439-442,共4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特点,探索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无创预测指标。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住院治疗的122例PBC患者,常规行电子胃镜检查明确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常规、肝功...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特点,探索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无创预测指标。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住院治疗的122例PBC患者,常规行电子胃镜检查明确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腹部增强CT血管重建、腹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测量门静脉(PV)和脾静脉(SV)直径以及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和Mayo评分共18项指标对预测PBC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价值。结果在122例PBC患者中,16例(13%)无食管静脉曲张,106例(87%)存在不同程度的食管静脉曲张;PBC患者有食管静脉曲张与无食管静脉曲张患者Mayo评分、白蛋白、胆碱酯酶、血小板计数、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脾静脉直径在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6);ROC曲线下面积为0.843,当以SV=8.5 mm为截断点时,其诊断存在静脉曲张的灵敏度为72.0%,特异度为92.9%,阳性预测值为98.6%,阴性预测值为31.7%。结论脾静脉内径可较好地预测PBC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风险,而既往国外报道的具有预测价值的血小板计数和Mayo评分在本研究中未显示出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食管静脉曲张 脾静脉 无创预测
下载PDF
以原发性脾淋巴瘤为表现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建宁 宋敏 +5 位作者 孟庆奇 候艳秋 张柳波 包红雨 傅行财 张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11期2305-2307,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淋巴瘤(PSL)的诊断以及原发性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报告1例以PSL为表现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表现为左上腹疼痛,无发热、盗汗,无浅表淋巴结肿大,CT证实脾脏内有占位性病变...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淋巴瘤(PSL)的诊断以及原发性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报告1例以PSL为表现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表现为左上腹疼痛,无发热、盗汗,无浅表淋巴结肿大,CT证实脾脏内有占位性病变,脾脏病理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和骨髓检查正常,脾切除术后PET/CT未见明显与淋巴瘤相关的18F-脱氧葡萄糖摄取异常增高表现,后给予联合化疗,随访8月余仍处于完全缓解期。结论:PSL是一少见肿瘤,采取脾切除后继以CHOP±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能够达到长期生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脾淋巴瘤 脾脏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部分脾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倩 王晓伟 于友涛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85-288,共4页
原发性肝癌常伴有脾功能亢进,传统的治疗脾亢的方式是脾切除。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脾部分栓塞术(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PSE)在临床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通过PSE可明显改善外周血象,降低门脉高压... 原发性肝癌常伴有脾功能亢进,传统的治疗脾亢的方式是脾切除。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脾部分栓塞术(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PSE)在临床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通过PSE可明显改善外周血象,降低门脉高压并发症。 PSE联合其他治疗可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现就PSE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脾部分栓塞术 脾功能亢进
下载PDF
脾脏良性血管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海龙 肖文波 +2 位作者 刘敏 许顺良 顾亚萍 《浙江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脾脏富血供良性血管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近6年来已确诊的21例脾脏血管瘤、7例脾脏错构瘤及5例窦岸细胞血管瘤CT及MR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结果脾... 目的通过分析脾脏富血供良性血管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近6年来已确诊的21例脾脏血管瘤、7例脾脏错构瘤及5例窦岸细胞血管瘤CT及MR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结果脾脏血管瘤常为多发,病灶体积一般较小,增强扫描早期较少见到边缘结节样强化;MR检查T2WI上为高信号,DWI上信号多高于周围脾组织。7例脾脏错构瘤均为单发,体积较大,病灶早期强化程度较血管瘤明显且呈延迟持续强化;MR检查T奠T2WI及DWI上信号低于周围脾组织。窦岸细胞血管瘤常表现为多发小结节,本组5例中4例伴有脾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MR检查T2WI及DWI上病灶信号高于周围脾组织。结论脾脏良性富血供肿瘤虽然其增强方式较为相似,但病灶在T2WI及DWI上的信号有各自特点,可为临床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良性富血供肿瘤 磁共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及p53蛋白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益华 吕翔 +3 位作者 黄悦 樊克武 施广飞 戴小波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62-64,66,共4页
目的:复习文献对14例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rimaryLymphomaofSpleen,PLS)进行免疫组化的研究,并检测其p53的表达情况。方法:对瘤组织采用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及SP两步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免疫组化染色14例瘤细胞均表... 目的:复习文献对14例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rimaryLymphomaofSpleen,PLS)进行免疫组化的研究,并检测其p53的表达情况。方法:对瘤组织采用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及SP两步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免疫组化染色14例瘤细胞均表达CD45阳性,13例B细胞性均表达CD20阳性,其中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3/14例),可表达CD43、CD79α和bcl2阳性;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4/14例),可表达CD79α、IgM、ALK阳性,IgD弱阳性;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2/14例),表达CD43、CD79α、bcl2、IgM阳性,IgD阴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14例),表达ALK阳性,CD30、CD3弱阳性。1例周围T细胞淋巴瘤,无其他特征型(1/14例),表达CD45Ro、CD3阳性,CD30弱阳性。14例PLS中6例(42.9%)表达p53阳性,而21例慢性增生性脾炎对照组中仅1例(5%)表达p53弱阳性,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LS较罕见,免疫组化染色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的意义。PLS多为B细胞型,普遍认为与脾脏白髓中B细胞恶性变有关。PLS中可有p53异常蛋白表达,其预后较脾脏继发性恶性淋巴瘤及其它恶性肿瘤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原发性肿瘤 淋巴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基因 P53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伴有脾功能亢进症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贺爱军 任羽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571-574,共4页
目的探讨脾脏处理对行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0例PLC患者,A组46例行肝癌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B组34例行肝癌切除术/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C组30例行肝癌切... 目的探讨脾脏处理对行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0例PLC患者,A组46例行肝癌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B组34例行肝癌切除术/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C组30例行肝癌切除术联合脾动脉结扎术,D组30例行肝癌切除术。结果治疗后C、D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为【(215.4±118.9)×10~9/L和(176.4±105.5)×10~9/L】,白细胞(WBC)计数为【(3.36±1.23)×10~9/L和(2.36±1.21)×10~9/L】,均显著低于A、B组(P均<0.05);术后D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为(37.7±5.1)μmol/L,明显高于A组或B组或C组(P均<0.05);治疗后D组患者CD4+细胞为(28.3±5.9)%,CD4+/CD8+比值为(1.3±0.3)%,均明显低于A、B、C组(P均<0.05);D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高于A组的17.4%、B组的23.5%和C组的20.0%(P<0.05)。结论行脾处理可以有效改善行肝癌切除术治疗的PLC患者术后肝功能和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脾功能亢进症 肝癌切除术 脾切除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脾动脉结扎术
下载PDF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脾栓塞术治疗肝癌脾亢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倩 于友涛 王晓伟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5年第8期729-735,共7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脾部分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60例,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60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A、B两组。A组...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脾部分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60例,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60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A、B两组。A组为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B组为实验组,30例患者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脾部分栓塞术。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血凝四项、肝功能、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CT扫描。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外周血象、肝功能、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间比较无显著地差异性(P<0.05),并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脾部分栓塞术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它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细胞减少状况,改善肝功能,提高免疫力,且术后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概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脾功能亢进 脾部分性栓塞术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下载PDF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术后治疗 被引量:1
17
作者 钟陆行 詹正宇 +2 位作者 冯苗 王海兰 刘文泉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10期34-35,40,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术后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04年5月至2012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术后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14例.14例中7例进行了超声检查,12例进行了CT检查.10例行开腹脾切除术,4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结果 术...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术后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04年5月至2012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术后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14例.14例中7例进行了超声检查,12例进行了CT检查.10例行开腹脾切除术,4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结果 术后单纯CHOP方案化疗11例,R-CHOP方案化疗2例,CHOP方案化疗加腹部放疗1例,放疗剂量Dt 40 Gy·4周-1.化疗周期数为4~8周期.按Ahmann分期,Ⅰ期5例、Ⅱ期2例、Ⅲ期7例.随访时间8~101个月,14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复发或转移,首次出现复发或转移部位有纵隔1例,肝门区2例,脾区1例,脾区及腹膜后1例,颈部1例,其中已死亡3例,另11例患者仍存活.本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7个月.结论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术后治疗应以化疗为主,对来源于B细胞者加用利妥昔单抗有可能提高疗效.对Ⅰ期、Ⅱ期病例加用腹部放疗是否有利需扩大病例进一步观察研究,但要注意到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比例高,且部位具有广泛性及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淋巴瘤 原发性 术后治疗 化疗
下载PDF
原发性脾脏肿瘤5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林生荣 肖卫东 黄祯 《广州医药》 2016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58例原发脾脏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脾脏良性肿瘤45例,其中脾血管瘤21例,脾囊肿11例,脾淋巴管瘤8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脾错构瘤1例,脾脏...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58例原发脾脏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脾脏良性肿瘤45例,其中脾血管瘤21例,脾囊肿11例,脾淋巴管瘤8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脾错构瘤1例,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脾脏恶性肿瘤13例,其中脾脏B细胞淋巴瘤11例,脾脏霍奇金淋巴瘤及脾脏血管肉瘤各1例。B超和CT是主要的检查方法。全组行脾切除术51例,其中开腹脾切除术23例,腹腔镜脾切除术28例;部分脾切除术5例;脾切除+胰腺体尾部切除术2例。所有病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9个月~9年,平均随访时间(43.8±21.3)个月,41例脾脏良性肿瘤患者预后良好,无复发和转移;11例脾脏恶性肿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63.6%和27.2%。结论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不仅是脾脏肿瘤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重要的确诊方法。脾脏局限性良性肿瘤可选择部分脾切除术以保留脾脏功能。早期手术及术后联合放化疗可改善脾脏恶性肿瘤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肿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合并脾伤寒脓肿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海飞 徐钰 +2 位作者 蒋蕾 涂小芳 吴芳芳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合并脾伤寒脓肿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收住的1例PMF合并脾伤寒脓肿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文献复习,为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思路。结果:PMF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容易继...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合并脾伤寒脓肿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收住的1例PMF合并脾伤寒脓肿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文献复习,为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思路。结果:PMF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容易继发感染,而脾脏肿大易导致病菌在脾内留滞。PMF患者在伤寒杆菌败血症的基础上容易并发脾伤寒脓肿。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PMF合并脾伤寒脓肿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伤寒 脾脓肿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术在脾淋巴瘤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鸿 孙明浩 周晓俊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与开腹脾切除术(OS)治疗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S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35例PS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OS(开腹组),17例行LS(腹腔镜组,包括手助式)。对比分析两组手术...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与开腹脾切除术(OS)治疗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S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35例PS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OS(开腹组),17例行LS(腹腔镜组,包括手助式)。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通气时间等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P<0.05),但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L诊断困难,脾切除术既可取得病理明确诊断,又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与OS相比,LS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是PSL患者行脾切除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 脾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剖腹术 对比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