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Split-Protein Systems: From Binary to Ternary System
1
作者 Shengyi Shen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21年第3期78-94,共17页
Tens of thousand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PPIs) have been found in human cells and many of these macromolecular partnerships could determine the cell growth and death. Thus there is a need to develop the meth... Tens of thousand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PPIs) have been found in human cells and many of these macromolecular partnerships could determine the cell growth and death. Thus there is a need to develop the methods to catalogue these macromolecules by detecting their interactions, modifications, and cellular locations. It will be helpful for scientist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diseased cellular state and its normal state and to find the potential therapy treatment to intervene this status. One technology called split-protein reassembly or protein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is technology makes use of appropriate fragmentation of some protein reporters and the refolding of these reports could be detected by their function to confirm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est. This system has been set up in cell-free systems,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E.</span></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i><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ol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yeast, mammalian cells, plants and live animals. Herein, I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in fluorescence- and bioluminescence-based split-protein biosensors in both binary and ternary systems. In addition, some people developed the split-protein system by combining it with chemical inducer of dimerization strategy (CID). This has been applied for identifying the enzyme inhibitors and regulating the activity of protein kinases and phosphatases. With effort from many laboratories from the world, a variety of split-protein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studying the PPI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n vitro</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nd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n vivo</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monitoring the biological process, and controlling the activity of the enzyme of inte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lit-protein Reassembly Protein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Chemical In-ducer of Dimerization (CID)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
下载PDF
氟中毒对神经细胞损伤及自噬的影响
2
作者 王正薇 高霄 +5 位作者 蔡娜 何雯雯 唐智 齐晓岚 官志忠 肖雁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625-635,共11页
目的探讨氟中毒对小鼠小胶质细胞株BV2和小鼠来源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N2a及小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损伤及自噬的影响。方法8周龄清洁级雄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饮水含氟量<0.5 mg/L)、低氟组(饮水含氟量10.0 mg/L)和高氟... 目的探讨氟中毒对小鼠小胶质细胞株BV2和小鼠来源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N2a及小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损伤及自噬的影响。方法8周龄清洁级雄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饮水含氟量<0.5 mg/L)、低氟组(饮水含氟量10.0 mg/L)和高氟组(饮水含氟量50.0 mg/L),每组10只喂养12周;BV2及N2a正常培养后分对照组、低氟组(培养基含氟量1.0 mmol/L)和高氟组(培养基含氟量1.5 mmol/L);采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氟处理下BV2和N2a细胞增殖活力变化,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造模小鼠尿、血、骨氟含量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V2、小鼠大脑皮质中小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的表达变化及N2a细胞、BV2细胞和小鼠大脑皮质中自噬相关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及自噬受体蛋白P62蛋白(SQSTM1/P62)的表达水平;线粒体动力学及自噬融合分裂相关蛋白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动力相关蛋白1(Drp1)、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的假定激酶1(Pink1)及E3泛素连接酶(Parkin)的表达水平。结果CCK8结果显示,1.5 mmol/LNaF处理的BV2、N2a细胞增殖活力明显下降(P<0.001,);低氟组小鼠氟斑牙发生率为60%,高氟组小鼠氟斑牙发生率为80%;与对照组比较,染氟组小鼠尿、血、骨氟含量明显上升(P<0.00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高氟组的小鼠大脑皮质和BV2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Iba-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P<0.01),高氟组的小鼠大脑皮质和BV2及N2a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Parkin、Pink1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P62水平显著下降(P<0.01);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Mfn2水平显著增加(P<0.001),分裂蛋白Drp1无明显变化。结论氟中毒可导致线粒体损伤、破坏线粒体融合分裂平衡并引起细胞自噬,为阐明氟中毒神经系统损伤与细胞自噬之间相互关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中毒 细胞自噬 线粒体分裂融合 线粒体自噬 小胶质细胞 小鼠
下载PDF
分裂相关增强子1、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同源蛋白C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3
作者 张景旭 李德舫 +1 位作者 于渌 张玉田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探讨分裂相关增强子1(Hairy and enhancer of split related protein 1,HESR-1)、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同源蛋白C(Cell division cycle 25C,CDC25C)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66例行根治性手术的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分裂相关增强子1(Hairy and enhancer of split related protein 1,HESR-1)、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同源蛋白C(Cell division cycle 25C,CDC25C)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66例行根治性手术的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ESR-1和CDC25C的表达,收集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并进行随访,分析HESR-1和CDC25C表达对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影响。结果肠癌组织中CDC25C、HESR-1的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46.9%vs 12.6%,41.6%vs 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癌组织中,CDC25C mRNA与HESR-1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862,P=0.003)。癌组织CDC25C及HESR-1表达阳性患者的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表达阴性者(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CDC25C阳性及HESR-1阳性是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ESR-1和CDC25C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分裂相关增强子1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同源蛋白C
下载PDF
CTAB对流感病毒的裂解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戚凤春 薄洪 +6 位作者 王敏文 辛忠 赵大鹏 范宇红 李晓波 盛军 张艳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3-25,共3页
观察流感病毒膜蛋白 血凝素 (HA)和神经氨酸酶 (NA)在裂解剂CTAB作用下的裂解情况。流感病毒加入一定量的保护剂 ,一定时间后加入裂解剂CTAB ,在 5~ 8℃温度下 ,作用 2个h ,超速离心 ,提取上清液。经电镜观察、SDS PAGE电泳检测 ,表... 观察流感病毒膜蛋白 血凝素 (HA)和神经氨酸酶 (NA)在裂解剂CTAB作用下的裂解情况。流感病毒加入一定量的保护剂 ,一定时间后加入裂解剂CTAB ,在 5~ 8℃温度下 ,作用 2个h ,超速离心 ,提取上清液。经电镜观察、SDS PAGE电泳检测 ,表明流感病毒膜蛋白在裂解剂浓度为 4 0 0mg/L的条件下 ,裂解比较完全 ,形态比较完整。CTAB作为流感病毒膜蛋白的裂解剂 ,效果较好 ,浓度为 4 0 0mg/L可作为实际工作的使用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B 流感病毒 裂解作用 裂解剂 流感疫苗
下载PDF
替代方法评价两种检测系统测定糖化血清蛋白结果的一致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永富 曹兴建 《检验医学》 CAS 2012年第12期1058-1061,共4页
目的评价德灵和奥林巴斯2种生化检测系统间糖化血清蛋白(GSP)测定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分别校准用于测定GSP的德灵和奥林巴斯2种检测系统,并在该分析批内确认室内质控在控。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GP29-A文件要求分割实验样本... 目的评价德灵和奥林巴斯2种生化检测系统间糖化血清蛋白(GSP)测定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分别校准用于测定GSP的德灵和奥林巴斯2种检测系统,并在该分析批内确认室内质控在控。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GP29-A文件要求分割实验样本,收集患者血清后一分为二,在2种检测系统上分别对室间质评中不能提供能力验证(PT)的检测项目GSP进行双份测定,分析浓度尽可能分布于检测项目方法的整个检测范围内,最后计算2种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均值(x珋)、均值的差值(d)及允许差异值(D),判断2种检测系统是否能得出一致性的结果。结果奥林巴斯检测系统上GSP检测结果均落在德灵检测系统的允许差异值范围(x珋±D)内。2种检测系统在1.0~16.0 mmol/L范围内测定GSP的相关性良好,其结果一致性可以接受。结论德灵和奥林巴斯2种检测系统测定GSP的结果基本一致,临床上可任选1种用于GSP测定。对于目前暂没开展室间质评计划的项目,根据CLSI GP29-A文件进行样本分割实验(SST)并评价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是一种评价2种检测系统结果一致性方便而快捷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化血清蛋白 样本分割实验 检测系统 结果一致性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中性紫色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彭思利 申鸿 +2 位作者 袁俊吉 魏朝富 郭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8-505,共8页
利用分根装置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中性紫色土土壤团聚体数量、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土壤团聚体数量、分布和分形维数,并运用通径分析对不同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G.intraradices和G.m osseae的菌根室土壤有机质... 利用分根装置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中性紫色土土壤团聚体数量、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土壤团聚体数量、分布和分形维数,并运用通径分析对不同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G.intraradices和G.m osseae的菌根室土壤有机质和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有增加的趋势;湿筛条件下菌根室土壤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显著高于根室土壤,而且降低了土壤分形维数,显示了丛枝菌根真菌提升土壤结构特征的作用。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影响MWD的众多因子中,菌丝密度对MWD有最大的直接作用。两种菌种对土壤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良作用,反映了丛枝菌根真菌功能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根装置 菌丝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 平均重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拟南芥液泡分拣蛋白AtVPS25调控植物生长素响应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郭萌萌 陈明 +4 位作者 刘荣榜 马有志 李连成 徐兆师 张小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3501-3512,共12页
【目的】鉴定生长素胁迫条件下纯合突变体vps25的表型,获得拟南芥液泡分选蛋白AtVPS25的互作蛋白,并分析AtVPS25和其互作蛋白在生长素响应过程中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根据"三引物法"鉴定突变体;通过观察拟南芥vps25... 【目的】鉴定生长素胁迫条件下纯合突变体vps25的表型,获得拟南芥液泡分选蛋白AtVPS25的互作蛋白,并分析AtVPS25和其互作蛋白在生长素响应过程中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根据"三引物法"鉴定突变体;通过观察拟南芥vps25突变体在外加生长素的培养基上的表型,鉴定AtVPS25的功能;以AtVPS25为诱饵蛋白,采用泛素分离系统筛选在拟南芥中与其互作的蛋白;利用酵母互作试验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BiFC)验证AtVPS25与AtAIR12(for Auxin-Induced in Root cultures)的互作关系;鉴定AtVPS25和AtAIR12蛋白在植物细胞中的定位情况;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分析在生长素处理条件下,部分生长素运输相关基因在拟南芥vps25突变体中的表达变化。【结果】Real-time PCR结果显示,10μmol·L-1 IAA处理条件下,在野生型拟南芥(WT)中,AtVPS25的表达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增长而增高,并在12 h达到最高,约为0 h的40倍,证明AtVPS25受生长素处理的诱导表达。利用泛素分离系统筛库获得AtVPS25的互作蛋白AtAIR12、AtVPS25与AtAIR12全长蛋白序列的酵母双杂交试验证明AtVPS25与AtAIR12互作。亚细胞定位试验证明AtVPS25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AtAIR12定位在细胞膜及叶绿体膜上。BiFC(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结果显示,AtVPS25蛋白与AtAIR12蛋白互作,并且互作位点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突变体鉴定获得纯合突变体vps25。vps25在0.1 mg·L-1 IAA条件下生长,表现为主根伸长受到抑制,并且相对同一条件下的WT的主根长度差异极显著(P<0.01),而同时侧根数无明显差异,这与已报道的air12-1突变体在生长素处理条件下的表型相似。10μmol·L-1 IAA处理时,在WT背景条件下,AtAIR12的表达量对IAA响应明显,并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增长而增高,在12 h时达到最高,约为0 h的80倍,证明10μmol·L-1 IAA处理条件下,WT中AtAIR12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AtVPS25完全相同。同时在vps25突变体背景条件下,AtAIR12的表达相对于WT受到抑制,在0-24 h表达量无明显变化。此外,在vps25突变体背景条件下,生长素输出载体基因AtPIN2相对于WT中表达量降低,生长素输入载体基因AtLAX2相对于WT中表达量提高。【结论】拟南芥液泡分拣蛋白基因AtVPS25受IAA诱导表达,参与调控植物主根的发育,AtVPS25可以与生长素响应蛋白AtAIR12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上互作,AtVPS25调控部分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AtVPS25通过调控这些下游基因的表达影响生长素在根部的响应。AtVPS25与AtAIR12的调控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生长素运输 内体分选复合物 蛋白互作 泛素分离系统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
下载PDF
拟南芥G蛋白α亚基GPA1互作蛋白铜离子结合蛋白AtBCB的鉴定及功能分析
8
作者 张小红 许鹏博 +4 位作者 郭萌萌 徐兆师 李连城 陈明 马有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952-1961,共10页
拟南芥G蛋白复合体(异源三聚体包括α、β、γ亚基)参与植物多个信号转导途径,G蛋白复合体通过膜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接受胞外信号后通过3个亚基将信号传递给下游效应器。目前,有关植物G蛋白复合体的效应器及其信号传递途径的报道较... 拟南芥G蛋白复合体(异源三聚体包括α、β、γ亚基)参与植物多个信号转导途径,G蛋白复合体通过膜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接受胞外信号后通过3个亚基将信号传递给下游效应器。目前,有关植物G蛋白复合体的效应器及其信号传递途径的报道较少,寻找新的G蛋白的效应器有助于阐明G蛋白复合体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本研究以拟南芥G蛋白α亚基GPA1为诱饵蛋白,利用泛素分离系统筛选拟南芥cDNA文库,获得一个与GPA1互作的铜离子结合蛋白AtBCB。荧光双分子杂交(BiFC)试验证明,GPA1与AtBCB的互作发生在细胞膜上。基因表达特性分析结果显示,GPA1和AtBCB受金属铝胁迫的诱导表达。进一步以野生型拟南芥(WT)、GPA1拟南芥突变体gpa1-4和AtBCB拟南芥突变体bcb为材料,研究该基因对植物耐金属铝胁迫的功能,结果显示,在无胁迫情况下,2个突变体和WT根部的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差异;在100μmol L–1Al3+处理下,gpa1-4突变体根部丙二醛含量显著(P<0.05)低于WT低;bcb根部丙二醛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WT。对3个铝胁迫响应基因(苹果酸转运体基因AtALMT1、半类型ABC转运蛋白基因ALS1和ABC转运蛋白基因ALS3)的表达进行Real-time PCR分析,比较它们在突变体和野生型之间的表达差异,发现在有铝和无铝处理情况下,ALS1和ALS3的表达水平在突变体和WT间均无显著差异;在铝处理下,gpa1-4中AtALMT1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WT;在bcb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WT。以上结果表明,植物通过细胞膜上的G蛋白α亚基GPA1和铜离子结合蛋白AtBCB的相互作用调控下游基因AtALMT1的表达,参与植物对铝胁迫的响应,其中GPA1对铝胁迫耐受起负向作用,AtBCB对铝胁迫耐受起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 泛素分离系统 蛋白互作 铝离子胁迫 双分子荧光互补
下载PDF
N端无半胱氨酸断裂蛋白质内含子的构建
9
作者 李佳 孟清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34,共5页
在体内或体外对目标蛋白进行标记或修饰,是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的蛋白质修饰手段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会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为了避免或降低这些影响,借助断裂蛋白质内含子反式剪接技术进行修饰是一... 在体内或体外对目标蛋白进行标记或修饰,是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的蛋白质修饰手段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会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为了避免或降低这些影响,借助断裂蛋白质内含子反式剪接技术进行修饰是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可是因为天然存在的断裂蛋白质非常少,使该技术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通过数据库筛选、定点突变、WesternBlot等技术成功获得了2个有活性的体内断裂蛋白质内含子和1个有活性的N端无半胱氨酸的断裂蛋白质内含子。为后续可控的和特异的蛋白N端标记及应用提供了可行的生物学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端无半胱氨酸断裂蛋白质内含子 蛋白质N端标记 蛋白质剪接
下载PDF
植物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0
作者 周峰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4-37,共4页
蛋白的相互作用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研究未知蛋白的功能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文章介绍了非目标蛋白及目标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讨论了这些研究方法在植物蛋白相互作用上的应用,并展望了研究蛋... 蛋白的相互作用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研究未知蛋白的功能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文章介绍了非目标蛋白及目标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讨论了这些研究方法在植物蛋白相互作用上的应用,并展望了研究蛋白相互作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蛋白 相互作用 分裂泛素化 酵母双杂交 蛋白质芯片
下载PDF
MALToma Ig重链蛋白、IgH基因重排/断裂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红霞 陈昊 +3 位作者 林海月 聂艳红 齐冬雪 江亚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02-906,共5页
目的探讨Ig重链蛋白、IgH基因重排/断裂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om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MALToma作为实验组,15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 目的探讨Ig重链蛋白、IgH基因重排/断裂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om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MALToma作为实验组,15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PCR、FISH技术分别检测两组中Ig重链蛋白、IgH基因重排、IgH基因断裂情况。结果(1)Ig重链蛋白表达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可分为三种模式:单种Ig重链蛋白表达(模式Ⅰ)、Ig重链蛋白全阴性(模式Ⅱ)、多种Ig重链蛋白表达(模式Ⅲ)。实验组模式Ⅰ/Ⅱ的阳性率(87.5%)显著高于对照组(0)(P<0.01)。(2)实验组IgH基因重排、IgH基因断裂的阳性率分别为72.5%(29/40)、32.5%(13/40),而对照组未检出IgH基因重排、IgH基因断裂(P<0.01,P<0.05)。(3)Ig重链蛋白模式Ⅰ/Ⅱ和IgH基因重排联合检测以及Ig重链蛋白模式Ⅰ/Ⅱ、IgH基因重排和IgH基因断裂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达97.5%。(4)在Ig重链蛋白模式Ⅱ中,有9例检出IgH基因断裂(90%);在模式Ⅰ/Ⅲ中,仅有4例检出IgH基因断裂(1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重链蛋白表达和IgH基因断裂呈正相关(r s=0.323,P<0.05)。结论联合检测Ig重链蛋白表达模式和IgH基因重排可有效辅助鉴别MALToma和RLH;IgH基因断裂可能与Ig重链蛋白表达缺失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MALToma Ig重链蛋白 IGH基因重排 IgH基因断裂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韩雪梅 陈佳俊 邵延坤 《吉林医学》 CAS 2004年第2期35-37,共3页
目的:研究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Fas、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二苯胺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缺血后3h、6h、24h脑组织DNA裂解率变化及Fas、Bcl-2表达,以及GM-1给药后的变化... 目的:研究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Fas、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二苯胺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缺血后3h、6h、24h脑组织DNA裂解率变化及Fas、Bcl-2表达,以及GM-1给药后的变化。结果: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DNA裂解率变化明显增加,24h达高峰,Fas蛋白表达于再灌注6h达高峰,Bcl-2表达于再灌注3h达高峰,以后逐渐呈下降趋势;GM-1给药组相应时间点的DNA裂解率及Fas蛋白表达明显减少,Bcl-2表达增加。结论:GM-1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发生,对脑缺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 GM-1 缺血性脑损伤 保护作用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泛素系统分析CLV1/2/3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1-307,共7页
CLAVATA(CLV)家族在拟南芥茎顶端分生区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平衡的调节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CLV基因家族编码受体蛋白激酶CLV1、受体样蛋白CLV2和细胞外多肽信号配基CLV3,前期研究表明,CLV1和CLV2可能以复合体形式接收并向胞内传递CLV3的... CLAVATA(CLV)家族在拟南芥茎顶端分生区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平衡的调节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CLV基因家族编码受体蛋白激酶CLV1、受体样蛋白CLV2和细胞外多肽信号配基CLV3,前期研究表明,CLV1和CLV2可能以复合体形式接收并向胞内传递CLV3的信号,而受体激酶CORYNE(CRN)参与CLV3信号转导途径,可能和CLV2相互作用组成二聚体与CLV1形成平行独立的通路来应答CLV3信号.采用酵母双杂交泛素分裂系统研究了CLV家族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LV1的胞外域与CLV3和CLV2分别存在相互作用,这进一步为CLV家族受体-配体复合体的形成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V家族 蛋白质相互作用 酵母双杂交泛素分裂系统
下载PDF
硒蛋白P同功型突变体短肽hSelP82m分析
14
作者 王青 窦科峰 +5 位作者 钱海利 马庆久 鲁建国 宁力 房青 林晨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72-874,共3页
目的: 切割硒蛋白P同功型突变体活性肽hSelP137m,以得到可能具备相同生物学活性而氨基酸数目更少的短肽.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hSelP280m,hSelP137m的活性功能域,用羟胺切割hSelP137m,并用SDSPAGE及蛋白质印迹加以分析验证.结果:... 目的: 切割硒蛋白P同功型突变体活性肽hSelP137m,以得到可能具备相同生物学活性而氨基酸数目更少的短肽.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hSelP280m,hSelP137m的活性功能域,用羟胺切割hSelP137m,并用SDSPAGE及蛋白质印迹加以分析验证.结果: 切割hSelP137m后得到了82(28aa- 109aa)个氨基酸的多肽,在特定的位置出现了预期的目的蛋白条带.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加以分析,认为hSelP82m基本具备hSelP137m的生物学活性.结论: 经切割硒蛋白P同功型突变体活性肽hSelP137m,成功得到82个氨基酸的短肽hSelP82m,并且认为其基本具备hSelP137m的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类 肽类 计算生物学 化学裂解 印迹法 蛋白质
下载PDF
PRP8蛋白质反式剪接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芳 孟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真菌病原体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D血清型剪接体蛋白PRP8蛋白质内含子是目前发现的第2个存在于真核生物体核基因组中的蛋白质内含子.它的宿主基因prp8编码的PRP8蛋白作为剪接体的1个组分,是1个高度保守的mRNA剪接蛋白.将组氨酸标签... 真菌病原体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D血清型剪接体蛋白PRP8蛋白质内含子是目前发现的第2个存在于真核生物体核基因组中的蛋白质内含子.它的宿主基因prp8编码的PRP8蛋白作为剪接体的1个组分,是1个高度保守的mRNA剪接蛋白.将组氨酸标签插入克隆自真菌病原体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D血清型的PRP8蛋白质内含子中,并将该蛋白质内含子进行人工断裂,获得断裂蛋白质内含子,在大肠杆菌中鉴定其剪接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所获得的改造型蛋白质内含子均表现出高效的剪接活性.利用此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D血清型PRP8断裂蛋白质内含子,成功构建了蛋白质反式剪接系统.这一反式剪接系统可用于其他蛋白质的连接与合成,有望成为蛋白质工程中的一种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内含子 断裂蛋白质内含子 蛋白质反式剪接系统
下载PDF
应用突变的断裂蛋白质内含子标记蛋白质N端 被引量:1
16
作者 戴旭东 李佳 +1 位作者 刘相钦 孟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8-515,共8页
蛋白质的特异位点修饰可以帮助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但是,现有的蛋白质特异位点标记方法种类有限,而且存在局限性,所以有必要开发新的蛋白质特异位点标记方法.以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为研究对象,借助蛋白质反式剪接技术,建立了利... 蛋白质的特异位点修饰可以帮助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但是,现有的蛋白质特异位点标记方法种类有限,而且存在局限性,所以有必要开发新的蛋白质特异位点标记方法.以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为研究对象,借助蛋白质反式剪接技术,建立了利用新型断裂蛋白质内含子对蛋白质进行N端标记的新方法.在这个方法中,通过简单的重组表达、标记和纯化得到带有荧光基团的小肽,经过蛋白质反式剪接,荧光基团被标记到蛋白质的N端.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标记效率可达到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蛋白质内含子 蛋白质剪接 N端标记 荧光基团
下载PDF
分期施钾对冬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陆强 张宇 贺明荣 《山东农业科学》 2013年第8期79-85,共7页
以强筋小麦品种藁城8901和济南17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用钾肥(K0)、基施钾肥120 kg/hm2(K1)和基施钾肥60 kg/hm2+拔节期追施钾肥60 kg/hm2(K2)3个处理,研究分期施钾对小麦籽粒产量、籽粒粗蛋白含量、籽粒蛋白各组分(清蛋白+球蛋白、醇溶... 以强筋小麦品种藁城8901和济南17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用钾肥(K0)、基施钾肥120 kg/hm2(K1)和基施钾肥60 kg/hm2+拔节期追施钾肥60 kg/hm2(K2)3个处理,研究分期施钾对小麦籽粒产量、籽粒粗蛋白含量、籽粒蛋白各组分(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可溶性谷蛋白、不溶性谷蛋白)含量和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期施钾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不施钾和一次性基施钾肥的处理;与一次性基施钾肥处理相比较,分期施钾对籽粒粗蛋白含量和清球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醇溶蛋白的含量,提高籽粒谷蛋白含量,且对可溶性谷蛋白和不溶性谷蛋白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结果导致谷蛋白聚合指数(不溶性谷蛋白/谷蛋白总量)、谷/醇比提高;分期施钾处理的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面包体积等品质指标显著优于不施钾和一次性基施钾肥处理;试验表明,施钾主要是通过提高谷/醇比和谷蛋白聚合指数来改善小麦加工品质和面包烘焙品质的;分期施钾有利于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分期施钾 蛋白质组分 加工品质
下载PDF
断裂蛋白质内含子的剪接机制、起源和进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邵爱云 孟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2-521,共10页
蛋白质内含子(intein)是具有自我催化活性的蛋白质.翻译后,通过蛋白质剪接从蛋白质前体中去掉,并以肽键连接两侧蛋白质外显子(extein)形成成熟蛋白质.断裂蛋白质内含子(splitintein)在蛋白质内含子中部区域特定位点发生断裂,形成N端片段... 蛋白质内含子(intein)是具有自我催化活性的蛋白质.翻译后,通过蛋白质剪接从蛋白质前体中去掉,并以肽键连接两侧蛋白质外显子(extein)形成成熟蛋白质.断裂蛋白质内含子(splitintein)在蛋白质内含子中部区域特定位点发生断裂,形成N端片段和C端片段,分别由基因组上相距较远的两个基因编码.现在已知,它仅分布于蓝细菌和古细菌中.断裂蛋白质内含子的N端片段和C端片段通过非共价键(如静电作用)相互识别,重建催化活性中心,介导蛋白质反式剪接.断裂蛋白质内含子的发现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翻译后成熟过程复杂性的认识,而且它在蛋白质工程、蛋白质药物开发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等方面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图综述断裂蛋白质内含子的分布、结构特征和剪接机制,并分析其可能的起源和进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内含子 断裂蛋白质内含子 等位蛋白质内含子 蛋白质反式剪接 起源 进化
下载PDF
分裂泛素化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光合膜蛋白相互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树勇 迟伟 张立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0-356,共7页
光合类囊体膜主要由光系统Ⅱ、细胞色素b6f复合物、光系统Ⅰ以及ATP合酶4个超分子复合物组成.利用分裂泛素化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光合类囊体膜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将叶绿体psbA基因编码的D1蛋白作为诱饵蛋白,以叶绿体基因psbD编码的D2蛋白... 光合类囊体膜主要由光系统Ⅱ、细胞色素b6f复合物、光系统Ⅰ以及ATP合酶4个超分子复合物组成.利用分裂泛素化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光合类囊体膜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将叶绿体psbA基因编码的D1蛋白作为诱饵蛋白,以叶绿体基因psbD编码的D2蛋白、petB编码的Cytb6蛋白作为靶蛋白,分别共转化酵母菌株后进行相互作用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诱饵蛋白D1能与来源于同一复合物光系统Ⅱ的D2蛋白发生相互作用,而与来源于细胞色素b6f复合物的Cytb6蛋白没有互作.这一结果表明,分裂泛素化酵母双杂交系统可以用于检测光合膜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研究光合膜蛋白生物发生的调控机理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膜蛋白 蛋白质相互作用 分裂泛素化酵母双杂交系统 光系统Ⅱ
下载PDF
常温常压下文石球形超结构的仿生合成 被引量:2
20
作者 申巧敏 黄增琼 张刚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3-457,共5页
本文利用生物矿化原理,首次在常温常压下以竹蛏韧带纤维状蛋白质层为基底,采用气体扩散法,通过氯化钙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制备了纳米文石晶体且具有捆状和球状超结构。并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对产物的晶型、形貌及物相进行... 本文利用生物矿化原理,首次在常温常压下以竹蛏韧带纤维状蛋白质层为基底,采用气体扩散法,通过氯化钙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制备了纳米文石晶体且具有捆状和球状超结构。并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对产物的晶型、形貌及物相进行了详细表征,并初步探讨了文石晶体形成及生长机理。结果表明,采用该反应体系可以在较大的条件范围内合成出纯文石。文石晶体生长为分裂式生长,其形成机理为竹蛏韧带纤维状蛋白质中天冬氨酸的β-羧基所带负电荷之间的距离与文石晶格中Ca2+之间的距离匹配。本文不但对深入探讨碳酸钙的生物矿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节能的合成球状纯文石材料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合成 纤维状蛋白质 球状文石 分裂式生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