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technological partition for “three zones” spontaneous coal combustion in goaf 被引量:22
1
作者 Pan Rongkun Cheng Yuanping +2 位作者 Yu Minggao Lu Chang Yang 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3年第4期487-491,共5页
On detailed analysis basis of spontaneous coal combustion for the three zones in mine goaf,we use O2 and CO concentrations to divide the three zones of the coal combustion.Through our experiment,we selected a typical ... On detailed analysis basis of spontaneous coal combustion for the three zones in mine goaf,we use O2 and CO concentrations to divide the three zones of the coal combustion.Through our experiment,we selected a typical working face and focused on the changes in gas concentrations.In order to overcome establishment limitations of actual layout location and underground conditions in a mine goaf,we based our observations on the three zones,combined them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described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nges in O2 and CO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the goaf,which provided u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on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the three zones in the form of maps.Essentially,our study summarizes the changes of O2and CO concentrations in the entire goaf and shows them to be in agreement with our observations at the scene.The study shows that it is feasible to divide the three zones,given our comprehensive targets of O2,CO and our numerical simulation.This method avoids the limitation of dividing the three zones with a single target and the likely errors of observations at the scene.In addition,the method offers a basis for optimizing measures of fre-fghting with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a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hree zones Target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ree zone" classification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and its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gob of mines under the sea 被引量:1
2
作者 程卫民 郭艳培 +2 位作者 王刚 谢军 郑仰昕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7年第3期281-285,共5页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hree zone" in gob and the analysis of aerodynamics and energy equation of relax loose coal body, the paper used the method of computer simulation ...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hree zone" in gob and the analysis of aerodynamics and energy equation of relax loose coal body, the paper used the method of computer simulation analysis to get the air distribution. The paper also determined the three zone area of H2103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face in Beizao M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es under the sea gob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hree zone SIMULATION
下载PDF
Risk assessment of gas control an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under gas drainage of an upper tunnel 被引量:12
3
作者 Tingxiang Chu Pin Li Yuexia C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9年第3期491-498,共8页
The adjustment of the gas drainage rate has an immediate impact on air leakage in gob,thus resulting in the change of self-heating of coal.While regulating the gas drainage parameters,the risk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 The adjustment of the gas drainage rate has an immediate impact on air leakage in gob,thus resulting in the change of self-heating of coal.While regulating the gas drainage parameters,the risk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should be considered.The risk assessment of gas control an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under gas drainage in a tunnel was investigated at different gas drainage rates.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air volume along the working face,the gas management effects and the width of the oxidation zone were subjected to risk analysis.A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with increasing gas drainage rate,although the safety of gas dilution by ventilation was assured,the intensifying air leakage caused the oxidation zone to move into the deeper gob and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width of the oxidation zone.A risk assessment method was proposed to determine a suitable gas drainage rate for the upper tunnel.The correctness of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were confirmed by the field measu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drainage Risk assessment Air LEAKAGE OXIDATION zon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下载PDF
CFD simulation of spontaneous coal combustion in irregular patterns of goaf with multiple points of leaking air 被引量:5
4
作者 LI Zong-xia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4期504-508,515,共6页
Based on the non-linear air leakage seepage equation for an anisotropic porous medium, on the seepage diffusion equation of multicomponent gas and on the seepage synthetic heat transfer equation of a porous medium, th... Based on the non-linear air leakage seepage equation for an anisotropic porous medium, on the seepage diffusion equation of multicomponent gas and on the seepage synthetic heat transfer equation of a porous medium, the numerical model for field flow problems of irregular patterns of a goaf with multiple points of leaking air is established and simultaneously solved by the upwind mode finite element method (G3 computer program).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ity of irregular patterns of a goaf with multiple points of leaking air, the flow pattern in a large area of such a goaf and the variation in gases of methane, oxygen and CO and in temperature are theoretically described. In the calculation, the goaf is regarded as a caving anisotropic medium and the coupling effect of methane effusion on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s consider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addition,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rocess is also simulated, indicating that 1)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ten takes place near the area where fresh air leaks in and 2) the fire sourc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tatic and dynamic zones. Therefore, in practical fire preventing and extinguishing, we should clearly distinguish the upstream air leaking points from the downstream ones in order to take proper measures for leakage stopp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regular pattern of goaf multi-points of air leaking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emperature field fire zone distribution pressure balance
下载PDF
High-Efficient Numeric Simulation of Spontaneous Potential Log in Complex Beds
5
作者 Pan Ke-jia Tan Yong-ji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118-124,共7页
关键词 自然电位 数值模拟 登录 水电阻率 有限差分法 计算机编程 物理参数 石油勘探
下载PDF
岩块尺度对采空区煤自燃区域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高科 张瑶 +3 位作者 石连增 李启文 刘泽毅 刘玉姣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2,共7页
为探究综放采空区岩块尺度对煤自然发火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不同直径岩块条件下采空区的煤自燃规律,分析采空区氧浓度场和风速场,分别以氧气体积分数和风速为指标,确定采空区氧化带面积并以二场叠加场作为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 为探究综放采空区岩块尺度对煤自然发火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不同直径岩块条件下采空区的煤自燃规律,分析采空区氧浓度场和风速场,分别以氧气体积分数和风速为指标,确定采空区氧化带面积并以二场叠加场作为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划分标准,研究煤自燃危险区域与岩块直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岩块直径由0增加到10 m时,以氧气体积分数为指标,氧化带宽度变小,面积由5563.84 m^(2)减至2602.69 m^(2);以风速为指标,氧化带面积由3376.60 m^(2)减至1262.95 m^(2);将2种指标确定的氧化带进行叠加得到煤自燃危险区,随着岩块直径的增加,其面积由1854.04 m^(2)减至552.91 m^(2),煤自燃危险区最大宽度由20.40 m缩减至9.06 m。研究结果可为采空区煤自燃发火区域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块尺度 采空区 氧化带 遗煤自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多物理场耦合下采空区煤自燃三带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杨玉中 任立刚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38-4647,共10页
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分布范围的确定对自燃火灾防治至关重要。以平煤五矿己_(16-17)-23260工作面为例,综合运用试验分析、现场观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综采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己_(16-17)煤层煤温为θ时... 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分布范围的确定对自燃火灾防治至关重要。以平煤五矿己_(16-17)-23260工作面为例,综合运用试验分析、现场观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综采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己_(16-17)煤层煤温为θ时的实际放热强度为q(θ)=4.8337 e^(0.0467θ);基于COMSOL的采空区自燃三带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Thermal Hydrological Mechanical,THM)多场耦合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互对比,得出进风巷与回风巷氧化带的最大宽度分别为48 m和31 m,相对误差为0.04和0.02,氧化带中的温度峰值分别为78.36℃和68.15℃,划分出的自燃三带范围基本一致;采空区x-y截面氧化带呈弧形分布,y-z截面氧化带呈抛物线分布;工作面三带范围随着工作面风速和倾向长度的增大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而且逐步向采空区内部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自燃三带 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多场耦合 风速 倾向长度
下载PDF
基于COMSOL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张景钢 胡蕴睿 +4 位作者 贺建勋 昃坤 金庆利 刘鹏飞 王清焱 《山西煤炭》 2024年第4期65-71,共7页
为深入研究梁宝寺煤矿35003工作面采空区“三带”的分布规律,根据工作面实际情况,构建采空区物理模型,设置合理的边界与初始条件,并运用COMSOL多物理场模拟软件对采空区的风流速度场、氧浓度场及压力场展开数值仿真。通过迭代比较仿真... 为深入研究梁宝寺煤矿35003工作面采空区“三带”的分布规律,根据工作面实际情况,构建采空区物理模型,设置合理的边界与初始条件,并运用COMSOL多物理场模拟软件对采空区的风流速度场、氧浓度场及压力场展开数值仿真。通过迭代比较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校准了仿真参变量,以确保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契合,进而获得最终的氧浓度场和速度场,准确界定出采空区“三带”的具体范围。同时,针对风速分别为1.04m/s,0.54m/s的条件,模拟了采空区流场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风流速度对采空区内不同带的宽度和分布具有显著影响,风流速度的增加会使散热带及自燃带相应拓宽,同时窒息带向远离工作面的方向扩展;反之,散热带及自燃带相应收缩,而窒息带则向工作面靠拢。通过随时调整自燃“三带”的风速等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自燃风险,保障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自燃“三带” COMSOL数值模拟 气体分布
下载PDF
不同通风方式下“110工法”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文虎 孟尧 +4 位作者 樊世星 徐奕铭 叶春辉 童校长 宋金锁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7,共10页
为探究不同通风方式下“110工法”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以顾北矿1532(1)工作面“两进一回”通风方式为工程背景,基于风流控制方程、浓度组分方程和能量方程等,利用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煤自然发火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工作... 为探究不同通风方式下“110工法”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以顾北矿1532(1)工作面“两进一回”通风方式为工程背景,基于风流控制方程、浓度组分方程和能量方程等,利用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煤自然发火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工作面实时动态推进模型,模拟了3种通风方式下“110工法”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不断推进,在通风方式1(机巷侧和沿空留巷进风,回风巷回风)和通风方式2(机巷侧和回风巷进风,沿空留巷回风)条件下,采空区氧化自燃带均匀分布在运输巷侧、工作面中部和留巷侧,其氧气体积分数分布形状相差不大,采空区温度首先升高,开采约50 d后,最高温度出现在运输巷侧深部,且该位置温度不随工作面继续推进而升高;在通风方式3(沿空留巷和回风巷进风,机巷侧回风)条件下,采空区留巷侧氧化自燃带变宽2~4倍,工作面中部和运输巷侧明显变窄,采空区运输巷侧氧气体积分数较低,留巷侧氧气体积分数较高,漏风量明显增大。采空区高温位置主要出现在1532(1)工作面始采线留巷侧,且当工作面开采50 d后,此处采空区温度最高。综上所述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氧化自燃带宽度及位置进行分析,最终确定通风方式3更有利于防止煤自燃的发生,对矿井煤自燃的预防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工法 矿井通风方式 自燃“三带” 移动网格 氧气体积分数
下载PDF
综合物探方法解译表层岩溶带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以广西平果市果化镇生态试验基地坡径流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永亮 刘振宇 +5 位作者 章程 吴秋菊 邬健强 张伟 甘伏平 韩凯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9-218,共10页
表层岩溶带是岩溶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其结构的解译对表层岩溶带水循环特征及岩溶水调蓄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综合物探方法(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自然电位法和地质雷达法),对平果市果化镇生态试验基地坡径流场的表层岩溶带空间结... 表层岩溶带是岩溶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其结构的解译对表层岩溶带水循环特征及岩溶水调蓄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综合物探方法(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自然电位法和地质雷达法),对平果市果化镇生态试验基地坡径流场的表层岩溶带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探测解译。通过对高密度电阻率数据和自然电位数据反演,获得坡径流场若干电阻率断面和极化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解译了3处强径流带发育的空间位置;通过地质雷达影像图划分了表层岩溶带发育深度。此外,坡径流场地西北侧有深部岩溶裂隙发育,向东南地势逐渐走低,岩溶裂隙也逐渐向面上扩大。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电位法是探测岩溶含水构造的有效方法,结合高密度电阻率法,可有效解译强径流带的空间发育位置,而地质雷达法可高分辨地探测表层岩溶带的发育厚度和浅部岩溶裂隙的发育情况;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和自然电位法的综合应用能有效探测表层岩溶带的结构特征,是解译表层岩溶带厚度和探测强径流带空间分布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表层岩溶带 空间结构 地质雷达 高密度电阻率 自然电位
下载PDF
基于PFC-CFD的采空区自燃“三带”预测
11
作者 曹东京 夏鸣泽 +1 位作者 解树亮 王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4,共12页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多数发生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氧化带中。为更准确地预测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预防矿井火灾,提出了PFC-CFD采空区流场演化模型。首先利用PFC颗粒流模拟软件模拟采空区覆岩的垮落和...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多数发生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氧化带中。为更准确地预测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预防矿井火灾,提出了PFC-CFD采空区流场演化模型。首先利用PFC颗粒流模拟软件模拟采空区覆岩的垮落和空隙率分布,然后使用UDF函数将PFC模拟得到的空隙率分布数据导入CFD中,通过建立采空区物理模型对采空区内的氧气流场进行模拟预测,最终得到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现场实测表明,基于PFC-CFD的采空区自燃“三带”预测结果更接近现场实际,优于单一CFD方法的预测结果,表明利用空隙率动态演化分析采空区流场变化,进而预测遗煤自燃危险区域的方法是可靠的,对预防采空区自然发火具有一定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煤自燃 空隙率 数值模拟 自燃“三带” 预测 采空区
下载PDF
朱集西煤矿自燃“三带”分布及注氮参数研究
12
作者 王俊杰 张雷林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14-117,共4页
为了研究朱集西煤矿11503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在进、回风巷侧埋设束管对采空区内部氧气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现场实测,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注氮流量下自燃“三带”分布变化规律,确定合理的注氮流量。研究表明:... 为了研究朱集西煤矿11503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在进、回风巷侧埋设束管对采空区内部氧气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现场实测,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注氮流量下自燃“三带”分布变化规律,确定合理的注氮流量。研究表明:增加注氮流量,采空区氧化带的分布范围和宽度会减小,当注氮流量增加至900 m^(3)/h以上时对减小氧化带宽度效果甚微,据此确定了合理的注氮流量900 m^(3)/h;通过计算得到11503工作面安全通风量为222 m^(3)/min。研究结果为该工作面的后续防灭火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燃“三带” 注氮流量 数值模拟 采空区
下载PDF
通风方式对沿空留巷采空区煤自燃影响规律研究
13
作者 郭军 王磊 +4 位作者 杜文涛 刘荫 陈昌明 张科峰 李岱霖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2-151,共10页
沿空留巷开采条件下采空区气体分布特征易受通风方式影响,煤自燃隐患位置难以精准掌握。针对上述问题,以甘肃某矿852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利用Fluent软件构建了沿空留巷采空区物理模型,分析了沿空留巷采空区煤体孔隙率,对比了“W”型通风... 沿空留巷开采条件下采空区气体分布特征易受通风方式影响,煤自燃隐患位置难以精准掌握。针对上述问题,以甘肃某矿852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利用Fluent软件构建了沿空留巷采空区物理模型,分析了沿空留巷采空区煤体孔隙率,对比了“W”型通风与“Y”型通风(一进两回、两进一回)方式下采空区漏风流场及氧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沿空留巷采空区煤体孔隙率整体呈“铲状”分布(即边缘高、中部低)并逐步向采空区收缩;当矿井供风量及速率一定时,沿空留巷采空区漏风速率受通风方式影响,与进风巷数量呈正相关;采空区关键漏风位置多为沿空侧风流交汇处,该位置的漏风速率受压差影响;采空区漏风流场的差异导致各通风方式下的氧浓度及氧化升温带的分布特征不同,“W”型通风方式下采空区浅部、深部气体整体均呈扇形运移,氧化升温带靠近沿空留巷且呈“√”分布,氧化升温带面积占已采区域面积的38.1%;综合对比采空区关键漏风位置、氧化升温带分布特征及防灭火难度等方面,得出“W”型通风更有利于采空区煤自燃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沿空留巷 采空区 通风方式 氧浓度 煤自燃"三带" 漏风规律
下载PDF
高位钻孔抽采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德山 杨婉欣 +1 位作者 贾永磊 焦健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以甘肃某矿北1103工作面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现场观测等方法研究高位钻孔抽采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空区内部漏风路径与钻孔至工作面的距离呈正相关关系,采空区氧化带、窒息带所处区域随漏风路径的增加向采空区深... 以甘肃某矿北1103工作面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现场观测等方法研究高位钻孔抽采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空区内部漏风路径与钻孔至工作面的距离呈正相关关系,采空区氧化带、窒息带所处区域随漏风路径的增加向采空区深部扩大;随着钻孔抽采流量的增加,采空区氧化带范围随之增加,但钻孔与工作面的瓦斯浓度呈降低趋势;随着抽采负压的增大,氧化带、散热带的边界线在进风侧向采空区深部移动,在回风侧向工作面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发火 瓦斯抽采 数值模拟 自燃三带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开采火区“三位一体”治理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帅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26,共7页
针对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期间的自然发火防治难题,以新维煤矿2110、3108工作面断层区域火点处置为例,通过实验研究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开展隐蔽火点的探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3号煤层自然发火模拟实验结果表明:CO、C_(2)H_(4)体积分... 针对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期间的自然发火防治难题,以新维煤矿2110、3108工作面断层区域火点处置为例,通过实验研究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开展隐蔽火点的探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3号煤层自然发火模拟实验结果表明:CO、C_(2)H_(4)体积分数与煤温呈二次函数关系,可用于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可以有效抑制煤自燃氧化进程,氧气体积分数为7%时最为明显,因此将其设为3号煤层自然发火的临界氧气体积分数。通过自燃隐患分析结合钻孔探查划定了3110轨道巷以西长80 m、宽10 m的F9断层区域为自然发火隐患区域,并提出以注浆降温为先导,以注胶堵漏为核心,以注氮阻爆为手段的液-胶-气“三位一体”的火区治理思路,累计向隐患区域注浆180 t、注胶504 m^(3),2110工作面采空区注氮流量保持在810 m^(3)/h,实现了火区的有效治理,保障了2个工作面的顺利启封与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自然发火 火区精准探查 火区治理 液-胶-气“三位一体” 无机复合胶体
下载PDF
注氮条件下大采高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规律
16
作者 侯宪港 辛世龙 +2 位作者 韦宇翔 秦涛 傅永帅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10-516,536,共8页
为解决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因采高大、回采率低、开采扰动强等造成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增大的问题,以宁夏某煤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渗透率演变方程和气体流动模型,分析注氮前后氧浓度时空演化规律及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 为解决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因采高大、回采率低、开采扰动强等造成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增大的问题,以宁夏某煤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渗透率演变方程和气体流动模型,分析注氮前后氧浓度时空演化规律及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空区氧浓度在注氮条件下呈现出中部大,两侧小的倒“U”型分布;在氧浓度划分下,氧化带范围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半月形,最大宽度由未注氮时的100 m缩小到50 m;在风速划分下,氧化带较未注氮时整体向工作面方向前移了15 m左右,有效降低了自燃危险区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氮 综放工作面 采空区遗煤 自燃“三带”
下载PDF
窄煤柱复合采空区压注CO_(2)惰化参数优化研究
17
作者 司俊鸿 王攀昊 +1 位作者 梁红立 程根银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2,共8页
针对窄煤柱复合采空区内气体流动规律复杂、注惰气技术灌注参数选择难度较大、惰气易涌入工作空间等问题,以姚桥煤矿7271工作面采空区及相邻7269采空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窄煤柱复合采空区气体输运数... 针对窄煤柱复合采空区内气体流动规律复杂、注惰气技术灌注参数选择难度较大、惰气易涌入工作空间等问题,以姚桥煤矿7271工作面采空区及相邻7269采空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窄煤柱复合采空区气体输运数学模型,研究了压注CO_(2)前后复合采空区的气体流动特征,确定了复合采空区最优惰化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注CO_(2)后,氧化带总体向7271工作面移动,CO_(2)向采空区深部及回风巷方向移动;随着注气量增大,煤柱内部氧化带最大宽度由3.77 m减小至1.76 m,煤柱隔绝O_(2)的效果增强;相邻的7269采空区CO_(2)呈走向范围大、倾向范围小的扩散态势,随着注气量的增大,CO_(2)抑制O_(2)扩散的效果更加明显;建立数学模型评判,确定CO_(2)最佳注入量为750 m^(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煤柱 复合采空区 CO_(2)防灭火 数值模拟 自燃“三带” 惰化参数
下载PDF
多漏风通道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江涛 张九零 +1 位作者 范酒源 白阳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50-58,共9页
为研究多漏风通道条件下采空区氧浓度分布规律,采用数值模拟对四种漏风情况下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划分,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漏风导致氧化带向采空区深部移动,且漏风量随工作面向前推进逐渐增加,当采空... 为研究多漏风通道条件下采空区氧浓度分布规律,采用数值模拟对四种漏风情况下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划分,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漏风导致氧化带向采空区深部移动,且漏风量随工作面向前推进逐渐增加,当采空区氧气浓度降低至8%时,进、回风侧到工作面距离由Ⅰ阶段的245m、140m,增大至Ⅳ阶段的420m、470m;2091工作面1、2号束管监测点与Ⅰ阶段数值模拟结果误差小于5%。该研究成果能够为类似漏风条件下采空区煤自燃的针对性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及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风通道 采空区 自燃“三带” 氧气浓度
下载PDF
贵州某矿采空区标志性气体优选及自燃“三带”划分
19
作者 张诺 江成玉 +1 位作者 张毅 覃晓波 《煤》 2024年第5期23-27,31,共6页
为解决贵州某矿采空区自然发火早期精准预测预报的难题,以该矿12501工作面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程序升温实验重点分析煤样在升温氧化过程中CO、CO_(2)、C_(2)H_(4)、C_(2)H_(6)等气体的变化规律,通过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对采空区自燃“... 为解决贵州某矿采空区自然发火早期精准预测预报的难题,以该矿12501工作面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程序升温实验重点分析煤样在升温氧化过程中CO、CO_(2)、C_(2)H_(4)、C_(2)H_(6)等气体的变化规律,通过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对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CO、C_(2)H_(4)、C_(2)H_(2)可作为自然发火标志气体,C_(2)H_(4)/C_(2)H_(6)可作为判别煤自然发火进程的辅助指标;散热带平均宽度约18 m,氧化带平均宽度约53 m,氧化带以外为窒息带;当采煤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大于0.53 m/d时,采空区无自然发火危险;当工作面连续超过114 d时,推进速度均小于0.53 m/d,采空区将有自然发火危险。研究结果为贵州某矿煤层自燃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数据参考,对防治煤层自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自然发火 程序升温 标志性气体 自燃“三带”
下载PDF
再生顶板条件下煤自燃危险区域空间分布特征
20
作者 李敏 罗欧文 +3 位作者 鲁义 施式亮 李贺 林志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6,共8页
为避免煤层开采过程中再生顶板遗煤自燃,明确其内部流场特性,探究煤自燃危险区域动态特征,以山东某矿再生顶板遗煤自燃特性分析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采空区及再生顶板在不同风量下的漏风特征,并结合再生顶板结构特性,基于氧... 为避免煤层开采过程中再生顶板遗煤自燃,明确其内部流场特性,探究煤自燃危险区域动态特征,以山东某矿再生顶板遗煤自燃特性分析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采空区及再生顶板在不同风量下的漏风特征,并结合再生顶板结构特性,基于氧气质量分数与漏风速度复合指标,采取投影叠加判定新方法,确定煤自燃危险区域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深度小于60 m时,氧气质量分数逐渐减小,60 m后氧气质量分数不再受风量影响;而再生顶板氧气质量分数分布具有非对称性,在回风巷尾端会形成一个“三角形”中空区域。采空区在倾向上20~40 m范围内发生漏风回流,而再生顶板漏风速度分布呈“U”型对称分布。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变化特征与氧化带相类似,而再生顶板煤自燃危险区域范围主要分布在靠近进风巷中部及回风巷前中部内侧区域,且随风量的增加,危险区域面积逐渐增大并逐渐向尾部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顶板 煤自燃 危险区域 采空区 氧化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