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rn Diversity in the Mid-Cretaceous Amber Forests Revealed by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Sporangium Types
1
作者 Chunxiang Li Xile Zhou Yiran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CAS 2024年第5期351-365,共15页
The amber deposits from the Albian-Cenomanian in Myanmar have emerged as a pivotal source for exceptionally abundant fossil insect fauna since their initial discovery. Recent studies have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eluci... The amber deposits from the Albian-Cenomanian in Myanmar have emerged as a pivotal source for exceptionally abundant fossil insect fauna since their initial discovery. Recent studies have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elucidating the fern inventory and examining newly available fossils from Myanmar amber, suggesting a diverse fern flora that once thrived in Cretaceous forests. Through investigations of amber collection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sporangium structures—especially the annulus types preserved in amber inclusions—this study revealed additional novelties within the Cyatheales and Schizaeales in mid-Cretaceous Myanmar amber forests. The described specimens and newly discovered fossils provide compelling evidence that Polypodiales were not only diverse and abundant but also that other fern lineages, such as Cyatheales and Schizaeales, coexisted in these ancient forest ecosystems. This study reveals the high diversity of ferns in the mid-Cretaceous Myanmar area, while also implying the paleoecological and paleo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sozoic Burmese amber for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CRETACEOUS Myanmar Amber Polypodiales Cyatheales Schizaeales sporangium
下载PDF
不同诱孢方法对辣椒疫霉菌孢子囊消长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岩 祝文慧 +3 位作者 赵晓军 殷辉 任璐 周建波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400-405,共6页
为明确不同诱孢方法对辣椒疫霉菌孢子囊消长动态的影响,为以辣椒疫霉菌孢子囊为病原接种体的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试验通过选取5种培养基并结合抹伤处理方式诱导孢子囊产生,研究在不同诱孢条件下辣椒疫霉菌孢子囊从产生到完全释放的变... 为明确不同诱孢方法对辣椒疫霉菌孢子囊消长动态的影响,为以辣椒疫霉菌孢子囊为病原接种体的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试验通过选取5种培养基并结合抹伤处理方式诱导孢子囊产生,研究在不同诱孢条件下辣椒疫霉菌孢子囊从产生到完全释放的变化动态差异。结果表明,5种供试培养基中,辣椒疫霉菌仅在PA、CA和V8培养基上可以产生孢子囊,孢子囊产生最大量分别为7.238万、3.712万、0.523万个/mL;OA和PDA培养基上未产生孢子囊。抹伤处理后,PA、CA和V8这3种培养基上最大产孢子囊量均增加,孢子囊产生最大量分别为8.412万、3.916万、0.669万个/mL,孢子囊产生时间提前,最大产孢续存期增加;其中PA培养基经过抹伤处理对辣椒疫霉菌孢子囊产生的诱导效果最佳,不仅产生的孢子囊量最多,而且抹伤处理后比未处理的培养基孢子囊产生时间提前了2 d,最大产孢续存期增加了2 d,孢子囊的释放时间增加4 d。此外,OA培养基上也有孢子囊产生,但所需的时间较长,PDA培养基上仍未产生孢子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霉菌 最佳诱孢条件 抹伤处理 孢子囊产生 孢子囊释放
下载PDF
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扩散动态及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 被引量:22
3
作者 吉丽丽 李海强 +4 位作者 任毓忠 祁立敏 赵宝龙 李国英 李春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98,共5页
病原体的数量和密度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病害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葡萄霜霉病是新疆葡萄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有必要对其病菌的扩散动态进行研究,从而对病害进行预测。采取孢子捕捉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葡萄... 病原体的数量和密度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病害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葡萄霜霉病是新疆葡萄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有必要对其病菌的扩散动态进行研究,从而对病害进行预测。采取孢子捕捉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葡萄霜霉菌孢子囊的时空扩散动态,并分析其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葡萄霜霉菌孢子囊一般在6月上中旬开始出现,7月下旬到9月上旬为高峰期,随后进入消退期。其孢子囊通常在葡萄冠层以下分布较多,一天24 h内都可捕到孢子囊,但一般8:00左右和20:00左右捕捉量最多。孢子囊的扩散与温度呈正相关,与湿度和降雨量呈负相关。在P<0.01水平下,霜霉病菌孢子囊扩散动态与5 d后病害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菌 葡萄霜霉病 孢子囊扩散动态 孢子捕捉 与病情相关性
下载PDF
辣椒疫霉菌孢子诱导技术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王晓敏 巩振辉 +1 位作者 逯红栋 李大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9-62,共4页
通过将辣椒疫霉菌在马铃薯、胡萝卜、玉米粉、燕麦、大豆配制的5种固体培养基上繁殖并进行连续光照培养、连续暗培养、低温4℃、高温40℃和间断光照5种不同处理诱导孢子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辣椒疫霉在CA培养基上暗培养,经间歇光照处理... 通过将辣椒疫霉菌在马铃薯、胡萝卜、玉米粉、燕麦、大豆配制的5种固体培养基上繁殖并进行连续光照培养、连续暗培养、低温4℃、高温40℃和间断光照5种不同处理诱导孢子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辣椒疫霉在CA培养基上暗培养,经间歇光照处理,仅培养了9 d孢子囊产量就高达11.05个/视野。持续暗培养的菌丝体未产生孢子囊,持续光培养的菌丝体上孢子囊数量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培养基种类影响辣椒疫霉菌菌落形态、生长速度;气生菌丝较发达的培养基上菌丝体产孢量明显大于气生菌丝细弱的培养基;菌丝体生长速度与产孢量之间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霉 培养基 孢子诱导 孢子囊
下载PDF
古巴假霜霉菌在黄瓜中流行规律(Ⅰ)——显症、叶位与抗病力、孢子飞散分布 被引量:10
5
作者 段显德 何兴隆 +2 位作者 徐松 柳志诚 杨信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7-109,共3页
采用病害流行学常规方法研究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在黄瓜中流行的规律,结果表明:病害显症总共需要5d,显症后的前3d可出现90%的病斑,显症的最后2d出现的病斑仅为10%;黄瓜的叶位与抗侵染力显著负相关(P≤0.05),叶位越... 采用病害流行学常规方法研究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在黄瓜中流行的规律,结果表明:病害显症总共需要5d,显症后的前3d可出现90%的病斑,显症的最后2d出现的病斑仅为10%;黄瓜的叶位与抗侵染力显著负相关(P≤0.05),叶位越低,抗侵染能力越弱,随着叶位的提高,叶片的抗侵染力也明显提高;黄瓜不同叶位上的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数量不同,叶位越低,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数量越多,随着叶位的提高,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数量明显减少。病菌游动孢子囊飞散的数量随着高度的增加,数量不断减少。病斑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古巴假霜霉菌 流行规律 孢子囊飞散 空间分布型 霜霉病
下载PDF
天水地区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孢子囊数量动态及病害始发关键因子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杜蕙 蒋晶晶 +4 位作者 王春明 郭建国 漆永红 吕和平 陈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1-197,共7页
葡萄霜霉病是为害天水地区葡萄的主要病害,为明确当前环境条件下天水地区田间霜霉病发生、霜霉病菌孢子囊数量时间动态及病害初始发生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采用捕孢法及病害定点调查,对葡萄生长期田间霜霉病菌孢子囊数量及霜霉病发生动态... 葡萄霜霉病是为害天水地区葡萄的主要病害,为明确当前环境条件下天水地区田间霜霉病发生、霜霉病菌孢子囊数量时间动态及病害初始发生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采用捕孢法及病害定点调查,对葡萄生长期田间霜霉病菌孢子囊数量及霜霉病发生动态进行了观测,用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仪记录田间气象数据。结果表明,天水地区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始见期一般为7月初左右,若条件适宜,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扩散盛期,9月以后进入快速消退期;田间病害始发期为7月上中旬,条件适宜时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在田间检测到霜霉病菌孢子囊后7 d左右田间开始见到霜霉病斑,从病害始发期至盛发期田间病情扩展与霜霉菌孢子囊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温度、相对湿度、降水等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其中有效降水是影响葡萄霜霉病初始发生及蔓延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峰葡萄 葡萄霜霉病菌 病情指数 孢子囊 关键因子
下载PDF
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沈瑛 袁筱萍 +1 位作者 金敏忠 柴荣耀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3期216-221,共6页
本文首次报道用来自我国10个省市(区)水稻的52个稻瘟病菌株与国际水稻所提供的4个标准菌株进行杂交,在培养基上形成了有性世代(产生子囊壳)。有性世代形成能力于菌株之间有很大差异,而了囊壳的产生和数量与配对标准菌株的交配型有关。... 本文首次报道用来自我国10个省市(区)水稻的52个稻瘟病菌株与国际水稻所提供的4个标准菌株进行杂交,在培养基上形成了有性世代(产生子囊壳)。有性世代形成能力于菌株之间有很大差异,而了囊壳的产生和数量与配对标准菌株的交配型有关。同时还发现,供试菌株中存在着两种交配型(即A和a),但极大多数的菌株为交配型A,仅其中1个来自云南的菌株为交配型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有性世代 病菌
下载PDF
温湿度与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卓 金恭玺 +5 位作者 郎宁 孙琦 任毓忠 赵宝龙 张莉 李国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90-2097,共8页
【目的】研究温湿度、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为葡萄霜霉病的预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控制温湿度、光照等三因子交叉试验设计和人工接种叶盘的方法,明确孢子囊萌发的条件及存活的气象因子。【结果... 【目的】研究温湿度、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为葡萄霜霉病的预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控制温湿度、光照等三因子交叉试验设计和人工接种叶盘的方法,明确孢子囊萌发的条件及存活的气象因子。【结果】孢子囊只有在水中才能够萌发并释放游动孢子,最适萌发温度是18~22℃。孢子囊的存活与温度,湿度,光照有较密切的关系,在35℃,70%和100%湿度条件下,孢子囊只能存活3 d。而在10~20℃各个湿度条件下,无论完全光照、完全黑暗或光暗交替孢子囊都可存活6 d以上。用干瘪的孢子囊接菌叶盘,仍然发病,说明不能用干瘪孢子囊作为孢子囊死亡的标志。孢子囊经0.58×102μW/cm2的紫外光照射5 h、直射光照射8 h就死亡,但散射光照射10 h孢子囊仍然存活。【结论】孢子囊只有在水中才能萌发,水是孢子囊萌发的决定性因素;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8~22℃;孢子囊对紫外光比较敏感,在光照强度为65 000~107 100 lx的直射光下8 h孢子囊就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 温湿度与光照 孢子囊 萌发 存活
下载PDF
温度对鸡早熟艾美球虫孢子囊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吴家斌 吴家梅 +2 位作者 周吉薇 章新彬 陈云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76-979,共4页
从混合鸡球虫卵囊中分离单卵囊,感染增殖后收获大量单一种类球虫卵囊,将卵囊分别置于10~36℃、38~39℃、40℃恒温箱内培养,研究了温度对鸡早熟艾美球虫孢子囊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0~36℃时,孢子囊形成时间随温度提高而提前,每小时... 从混合鸡球虫卵囊中分离单卵囊,感染增殖后收获大量单一种类球虫卵囊,将卵囊分别置于10~36℃、38~39℃、40℃恒温箱内培养,研究了温度对鸡早熟艾美球虫孢子囊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0~36℃时,孢子囊形成时间随温度提高而提前,每小时孢子囊形成率和增长幅度也随温度的提高而上升.10℃时,77 h初次形成孢子囊,孢子囊形成率达19.047%,经98 h孢子囊形成率达92.360%;36℃时,5 h初次形成孢子囊,孢子囊形成率达26.471%,经8 h孢子囊形成率达94.180%;38~39℃时,孢子囊形成率达一定时就不再上升,且随温度提高孢子囊形成率反而下降.38℃时,最高孢子囊形成率为52.800%,39℃时最高孢子囊形成率为12.500%;40℃时,球虫卵囊不会形成孢子囊,39~40℃是球虫卵囊形成孢子囊的临界温度.将卵囊分别置于40~65℃恒温干燥箱内经0.5 h处理后又经25~30℃培养24 h的结果表明,卵囊经40~50℃处理后仍可形成孢子囊,而经55℃以上温度处理就被杀死,45~50℃是球虫卵囊的生死临界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早熟艾美球虫 孢子囊
下载PDF
温度、盐度和pH对冈村枝管藻中性游孢子附着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清华 张学成 +2 位作者 王连胜 连绍兴 时艳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5-620,共6页
用毛细管法分离出冈村枝管藻成熟的多室孢子囊,并对中性游孢子的发育模式及温度、盐度、pH对其附着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中性游孢子正常发育模式如下:附着后,形成盘状体;而后在盘状体中间产生同化丝,大量... 用毛细管法分离出冈村枝管藻成熟的多室孢子囊,并对中性游孢子的发育模式及温度、盐度、pH对其附着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中性游孢子正常发育模式如下:附着后,形成盘状体;而后在盘状体中间产生同化丝,大量同化丝产生后,基部细胞变形、聚集,形成假薄壁组织,直立藻丝形成;(2)中性游孢子附着及生长发育明显受温度、盐度和pH条件的影响。中性游孢子附着的适宜温度17--28℃、盐度为20~50、pH为5~10.4;直立藻丝形成的条件为温度17~26℃、盐度20~40、pH7~10。本研究为冈村枝管藻海上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村枝管藻 盘状体 多室孢子囊 中性游孢子
下载PDF
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对辣椒疫霉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薛春生 何瑞玒 +3 位作者 李兴海 肖淑芹 钮梦燕 冯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4-218,223,共6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以甲霜灵、氟吗啉原药和10%氰霜唑悬浮剂作对照药剂,从20种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中筛选出N-(2,4,5-三氯苯)-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化合物149)和N-(2-三氟甲基-4-氯苯)-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化合物104)2种对辣椒疫霉菌...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以甲霜灵、氟吗啉原药和10%氰霜唑悬浮剂作对照药剂,从20种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中筛选出N-(2,4,5-三氯苯)-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化合物149)和N-(2-三氟甲基-4-氯苯)-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化合物104)2种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其EC50分别为9.58μg/mL和15.96μg/mL。对辣椒疫霉生育阶段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49和104对孢子囊形成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03μg/mL和4.62μg/mL,其中化合物149的抑制率高于对照药剂90%氟吗啉原药;化合物149和104抑制辣椒疫霉游动孢子释放和萌发,其中化合物104的EC50为0.18μg/mL,高于对照药剂90%甲霜灵原药;化合物149和104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量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 辣椒疫霉 游动孢子囊 游动孢子
下载PDF
环保型大豆重迎茬专用肥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淑香 彭德良 +5 位作者 张东升 朱知运 王秀芳 王雅维 刘利民 马玉新 《土壤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8-23,28,共7页
2001年在内蒙乌兰浩特(试验1)、吉林省公主岭(试验2)、辽宁昌图县(试验3)进行了环保型大豆重迎茬专用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专用肥配方1~6对"火龙秧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配方的产量均明显高于无肥对照和传统施肥二铵,除... 2001年在内蒙乌兰浩特(试验1)、吉林省公主岭(试验2)、辽宁昌图县(试验3)进行了环保型大豆重迎茬专用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专用肥配方1~6对"火龙秧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配方的产量均明显高于无肥对照和传统施肥二铵,除配方5处理外,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试验2和3的结果也表明,与无肥对照和传统施肥相比,该专用肥在大豆的生物学性状以及产量方面均表现明显优势,配方1和配方6的增产幅度分别达到了显著水平。但在这三个试验中增产幅度有较大差异,试验1和3(孢囊线虫重度和中度),大豆产量的增产幅度为1.48倍~9.4倍,优于药肥1大龙和药肥2的增产效果(1.11倍到7.0倍),试验2(轻度发病)各配方增产幅度为2.3%~15.9%,其中有几个配方的效果好于药肥1大龙和药肥2。另外环保型大豆重迎茬专用肥提高了大豆籽粒中粗脂肪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型 大豆重迎茬专用肥 大豆 产量 品质 大豆孢囊线虫 连作障碍
下载PDF
葡萄霜霉病田间初始发生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宝燕 于晓丽 +3 位作者 石洁 刘学卿 王培松 王英姿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9期28-33,共6页
为明确葡萄霜霉病田间初始发生与孢子囊、气象因素及葡萄品种的关系。连续6年定点调查了无核红宝石、玫瑰香、蛇龙珠上的葡萄霜霉病初始发生时期,利用孢子囊捕捉器捕捉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并通过农田小型气候站监测田间气象数据,分析温... 为明确葡萄霜霉病田间初始发生与孢子囊、气象因素及葡萄品种的关系。连续6年定点调查了无核红宝石、玫瑰香、蛇龙珠上的葡萄霜霉病初始发生时期,利用孢子囊捕捉器捕捉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并通过农田小型气候站监测田间气象数据,分析温度、湿度、降雨等气象因素与霜霉病初始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葡萄霜霉孢子囊发现后10天左右,田间始见霜霉病斑;不同品种葡萄上霜霉病的初始发生时期有所不同:红宝石发病最早,其次为玫瑰香,蛇龙珠发病最晚;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其中降雨量是影响葡萄霜霉病初始发生的主导气象因子。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本研究提出直接又简便的预测方法,为葡萄霜霉病的防控和预测测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菌 初始发生 防治始期 孢子囊 气象因素 不同品种
下载PDF
丁布对小麦条锈病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徐国锋 郑永权 纪明山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6期324-326,共3页
通过室内孢子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测定了丁布对小麦条锈病菌的活性。结果表明,当浓度为1.0mg/ml时,丁布对小麦条锈病菌的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可达79.31%;当浓度为0.6~0.8mg/ml时,抑制率为32.67%~44.08%;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浓度... 通过室内孢子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测定了丁布对小麦条锈病菌的活性。结果表明,当浓度为1.0mg/ml时,丁布对小麦条锈病菌的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可达79.31%;当浓度为0.6~0.8mg/ml时,抑制率为32.67%~44.08%;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浓度在0.2~1.0mg/ml范围内,丁布对小麦条锈病有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其保护作用大于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布 小麦条锈病菌 孢子萌发 活性测定
下载PDF
垫形双皮菌原质团发育形成子实体的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冬霞 王晓丽 +3 位作者 齐晓颖 李晨 王晓丽 李玉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经过基物培养获得垫形双皮菌[Diderma effusum(Schw.)Morgan]原质团,将原质团转移到琼脂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采用多因子试验筛选子实体形成的条件,观察子实体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垫形双皮菌子实体为垫状孢囊至联囊... 经过基物培养获得垫形双皮菌[Diderma effusum(Schw.)Morgan]原质团,将原质团转移到琼脂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采用多因子试验筛选子实体形成的条件,观察子实体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垫形双皮菌子实体为垫状孢囊至联囊体。原质团扇面完整浓厚、饥饿、湿润、20~25℃是垫形双皮菌子实体发育形成所必需的,而黑暗与散射光交替更利于子实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垫形双皮菌 湿室培养 显型原质团 子实体
下载PDF
不同来源葡萄霜霉菌致病力差异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杜蕙 王春明 +3 位作者 吕和平 郭建国 漆永红 蒋晶晶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46,共5页
对不同来源的20株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测定结果表明,其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异。采自宁夏与甘肃武威的菌株孢子囊大小更接近,与其他各地菌株间差异明显,孢子囊大小与地域及原始寄主未表现明显相关,可能与菌源采集地的气候条件有关。通过离体叶... 对不同来源的20株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测定结果表明,其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异。采自宁夏与甘肃武威的菌株孢子囊大小更接近,与其他各地菌株间差异明显,孢子囊大小与地域及原始寄主未表现明显相关,可能与菌源采集地的气候条件有关。通过离体叶盘法对来自宁夏、四川及甘肃武威、天水、兰州的不同品种上的5株葡萄霜霉菌的致病力迚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葡萄霜霉菌在同一葡萄品种上的潜育期、病情指数及品种抗感反应均存在明显差异,即不同菌株对相同寄主的致病力不同,表明不同菌株间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菌株致病力与其孢子囊大小及地域未见明显相关,而与原始寄主的抗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菌 孢子囊 致病力 离体叶盘法
下载PDF
辣椒疫霉菌单个孢子囊快速分离及复壮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柴贵贤 巩振辉 +3 位作者 李大伟 黄炜 逯明辉 陈儒钢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0-162,共3页
通过研究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PDA含药选择性培养基(PDAPR)对辣椒疫霉菌单个孢子囊分离的影响,筛选出最佳进行单个孢子囊分离的培养基;利用一对抗、感品种作为寄主,通过常规抗病性鉴定技术,对陕西辣椒疫霉菌复壮前后的致病力... 通过研究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PDA含药选择性培养基(PDAPR)对辣椒疫霉菌单个孢子囊分离的影响,筛选出最佳进行单个孢子囊分离的培养基;利用一对抗、感品种作为寄主,通过常规抗病性鉴定技术,对陕西辣椒疫霉菌复壮前后的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最佳进行辣椒疫霉菌单个孢子囊分离的培养基是PDA含药选择性培养基,其分离率高达95%,其中污染率只有15.8%;复壮前后菌株对感病品种的致病力有明显的差异,复壮后菌株的致病力比于复壮前提高27.2%,且与刚分离后菌株的致病力相当,说明通过复壮能够恢复辣椒疫霉菌菌株的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霉菌 单个孢子囊 分离 复壮 致病力
下载PDF
红盖鳞毛蕨孢子囊早期发育与质体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戴锡玲 王赛赛 +1 位作者 曹建国 王全喜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7-505,共9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Eaton)O.Ktze.)孢子囊的发育及在此期间质体的分化过程。研究表明:(1)红盖鳞毛蕨孢子囊的发育类型属于薄囊蕨型;(2)绒毡层为混合型,即内层绒毡层为原生质团型,...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Eaton)O.Ktze.)孢子囊的发育及在此期间质体的分化过程。研究表明:(1)红盖鳞毛蕨孢子囊的发育类型属于薄囊蕨型;(2)绒毡层为混合型,即内层绒毡层为原生质团型,外层绒毡层为腺质型;(3)孢子囊原始细胞中的质体通过3条路径分化,其一,原始细胞中含淀粉粒的质体通过分裂分配到下方细胞,继而进入孢子囊柄;其二,原始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生质体被分配到上方细胞,进而被分配到除顶细胞外的原基细胞中,顶细胞将含淀粉粒的质体通过分裂分配到外套层原始细胞中;其三,顶细胞也将具淀粉粒的质体通过分裂分配到内部细胞,使分裂产生的孢原细胞和绒毡层原始细胞具新生质体;造孢细胞和孢子母细胞的质体具淀粉粒,孢子母细胞还具油体,新生孢子中具造粉体和油体;两层绒毡层具新生质体,随着退化外层绒毡层出现造粉体,内层绒毡层出现油体;(4)红盖鳞毛蕨与少数被子植物小孢子发育阶段质体分化模式类似,由前质体分化为造粉体再到油体。研究结果为蕨类植物质体在孢子囊发育过程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差异分化提供了新观察资料,为蕨类植物发育生物学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盖鳞毛蕨 孢子囊发育 质体分化
下载PDF
水蕨孢子囊早期发育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赛赛 戴锡玲 王全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58-1764,共7页
利用透射电镜对模式植物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孢子囊的早期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蕨的孢子囊是由叶片表皮的原始细胞发育而来,经过横向和纵向分裂形成外套层原始细胞和内部细胞,此过程中各个细胞内线粒体和叶绿体逐渐变... 利用透射电镜对模式植物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孢子囊的早期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蕨的孢子囊是由叶片表皮的原始细胞发育而来,经过横向和纵向分裂形成外套层原始细胞和内部细胞,此过程中各个细胞内线粒体和叶绿体逐渐变大,变发达;之后外套层原始细胞继续纵分裂形成孢子囊壁细胞,内部细胞分裂形成内外两层绒毡层和孢子母细胞,此过程中电子密集物在分裂最为旺盛的细胞内体积最大,数量最多;最后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孢子,此时可见孢子之间以及孢子与原生质团之间均存在着表面膜.内层绒毡层为周原质团绒毡层,外层绒毡层为腺质型绒毡层.水蕨孢子囊的早期发育属于薄囊蕨型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蕨 孢子囊发育 超微结构 绒毡层
下载PDF
马铃薯致病疫霉及其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紫英 袁斌 +3 位作者 肖花美 吴永飞 刘小林 胡祥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0-848,共9页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鉴定马铃薯致病疫霉,同时比较3株拮抗菌对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抗菌效果,以期获得1株更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细菌,并加以鉴定。用涂布分离法得到3株拮抗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马铃薯致病疫霉和这3株拮抗菌。同时比...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鉴定马铃薯致病疫霉,同时比较3株拮抗菌对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抗菌效果,以期获得1株更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细菌,并加以鉴定。用涂布分离法得到3株拮抗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马铃薯致病疫霉和这3株拮抗菌。同时比较这些拮抗菌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分析菌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结果鉴定出1株马铃薯致病疫霉PLB-2 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1株具有明显抑制效果的拮抗细菌WZ-502 Brachybacterium sp.。菌株WZ-502的菌液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孢子囊直接萌发和休止孢萌发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菌株WZ-502菌液浓度为3.65×10^7 CFU·mL^-1、稀释度为10^-2~10^-3时,对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抑制效果均明显,稀释度为10^-3时,马铃薯致病疫霉孢子囊萌发率和释放率均在40%以下。因此,菌株WZ-502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抗菌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致病疫霉 拮抗细菌 游动孢子释放 孢子囊萌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