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松嫩沙地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 |
谢远云
孙磊
康春国
迟云平
刘璐
王嘉新
杜慧荣
|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7
|
|
2
|
华北克拉通南缘大庄铌-稀土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特征 |
李志丹
李山坡
曾威
李效广
潘小娜
张哨波
郭虎
刘文刚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3 |
3
|
|
3
|
云南大坪金矿白钨矿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
熊德信
孙晓明
石贵勇
王生伟
高剑锋
薛婷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71
|
|
4
|
浙东白垩纪双峰式火山岩Sr,Nd同位素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
邢光福
杨祝良
薛怀民
赵宇
陶奎元
|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16
|
|
5
|
黑龙江镜泊湖地区第四纪玄武岩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及其地幔源区特征 |
张招崇
李兆鼐
李树才
辛影
李兆木
王先政
|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10
|
|
6
|
沾化凹陷新近系沉积物的C、O、Sr、Nd同位素组成变化对古环境变迁的记录 |
蔡观强
郭锋
刘显太
隋淑玲
李超文
高晓峰
赵亮
|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7
|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中基性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
王团华
毛景文
谢桂青
叶安旺
李宗彦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18
|
|
8
|
阿尔泰花岗岩类型与成岩模型的REE及O、Pb、Sr、Nd同位素组成依据 |
赵振华
王中刚
邹天人
增田彰正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
1991 |
11
|
|
9
|
巴基斯坦雷克迪克斑岩型Cu-Au矿集区典型矿床闪长岩Pb、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示踪意义 |
吕鹏瑞
姚文光
张海迪
于小亮
杨博
孟广路
田浩浩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0
|
胶西北丛家岩体岩石成因探讨——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和Sr—Nd同位素的证据 |
迟乃杰
于学峰
孙雨沁
马祥县
张伟
张晨西
申颖
李敏
郭广军
徐珺
|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1
|
鲁西地块晚中生代中—基性岩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 |
宁培松
龙群
程婷
胡昭平
陈福坤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
2013 |
8
|
|
12
|
海洋Sr、Nd、Pb同位素组成演化及其示踪研究 |
曾香兰
李杰
张晶
姚会强
|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3
|
青藏高原中新生代花岗岩Sr、Nd同位素研究 |
邱瑞照
邓晋福
周肃
肖庆辉
蔡志勇
刘翠
|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34
|
|
14
|
壳幔作用导致武平花岗岩形成——Sr-Nd-Hf-U-Pb同位素证据 |
于津海
周新民
赵蕾
蒋少涌
王丽娟
凌洪飞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47
|
|
15
|
东天山康古尔塔格蛇绿岩SHRIMP年龄、Nd-Sr同位素特征及构造意义 |
李文铅
马华东
王冉
王核
夏斌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57
|
|
16
|
藏西班公湖斑岩铜矿带成矿斑岩地球化学及Pb、Sr、Nd同位素特征 |
辛洪波
曲晓明
王瑞江
刘鸿飞
赵元艺
黄玮
|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55
|
|
17
|
广东省22个燕山期花岗岩的源区特征及成因:元素及Nd-Sr同位素研究 |
凌洪飞
沈渭洲
孙涛
蒋少涌
姜耀辉
倪培
高剑峰
黄国龙
叶海敏
谭正中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38
|
|
18
|
江南隆起带皖赣相邻区燕山期岩浆岩Nd-Sr同位素特征 |
袁峰
周涛发
范裕
岳书仓
朱光
侯明金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32
|
|
19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734~933m)榴辉岩和片麻岩元素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
赵子福
郑永飞
陈斌
吴元保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28
|
|
20
|
天山石炭—二叠纪后碰撞花岗岩的Nd、Sr、Pb同位素源区示踪 |
徐学义
马中平
夏祖春
夏林圻
李向民
王立社
|
《西北地质》
CAS
CSCD
|
2005 |
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