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圆明园舍卫城城墙夯土工艺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邹非池 周华 +1 位作者 张中华 周双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454-10458,共5页
为了探究圆明园舍卫城城墙夯土工艺,采用X射线衍射(diffraction of X-rays,XRD)分析、激光粒度分析及密度与孔隙率分析等手段,对圆明园舍卫城城墙的夯土进行理化检测和工艺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舍卫城城墙主要由石灰和土组成,且没有人为... 为了探究圆明园舍卫城城墙夯土工艺,采用X射线衍射(diffraction of X-rays,XRD)分析、激光粒度分析及密度与孔隙率分析等手段,对圆明园舍卫城城墙的夯土进行理化检测和工艺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舍卫城城墙主要由石灰和土组成,且没有人为添加细砂,灰土比最接近二八灰土,与《工程做法则例》中的十六把小夯灰土相吻合。同时,通过多种科学数据对比,可进一步推测在夯筑灰土过程中,下层夯土使用了更多的灰土量。多层次的夯土制作工艺,展示了清代宫廷工匠对夯土技术的工艺认识和制作方法。相关结果为研究圆明园的建筑特点,夯土城墙的文物保护和科学修复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持和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明园 舍卫城 夯土城墙 夯土工艺
下载PDF
圆明园舍卫城遗址夯土崩解试验研究及保护建议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华 陈晓鹏 +1 位作者 张中俭 周双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8期11428-11433,共6页
圆明园舍卫城是圆明园中一处重要的佛教建筑,均由夯土夯筑而成。自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历尽数次劫难,舍卫城仅残存东西夯土墙,并存在大量的掏蚀病害,遗址安全受到极大影响。首先通过对圆明园舍卫城遗址夯土的矿物成分进行分析,然后根据... 圆明园舍卫城是圆明园中一处重要的佛教建筑,均由夯土夯筑而成。自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历尽数次劫难,舍卫城仅残存东西夯土墙,并存在大量的掏蚀病害,遗址安全受到极大影响。首先通过对圆明园舍卫城遗址夯土的矿物成分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土工试验方法等国家标准,对舍卫城夯土含水率、块体密度、开孔孔隙率、颗粒密度、总孔隙率、颗粒粒径进行了测试实验,并开展了夯土耐崩解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舍卫城夯土主要由石英、方解石、斜长石、微斜长石、绿泥石,云母等构成。夯土本身富含粘土矿物及夯土颗粒分布级配不良是夯土城墙破坏的重要内因,水是舍卫城夯土城墙破坏的重要外因,而水的来源主要有储存的地下水及毛细作用,以及明显降雨,至夯土墙体饱和,使土体内部产生不均匀应力,导致土体沿着孔隙、裂隙方向崩解。在此研究基础上给予相应的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卫城 夯土遗址 矿物成分 耐崩解性
下载PDF
三件新出犍陀罗浮雕造像述论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静杰 何平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4-47,共14页
新近面世的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舍卫城神变浮雕、佛塔假门浮雕,在几个重要问题点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犍陀罗文化的认知。证实涅槃与弥勒图像组合及其象征的末法与传法思想,以及双神变与大神变合成的舍卫城神变图像率先出现在犍陀罗中心... 新近面世的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舍卫城神变浮雕、佛塔假门浮雕,在几个重要问题点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犍陀罗文化的认知。证实涅槃与弥勒图像组合及其象征的末法与传法思想,以及双神变与大神变合成的舍卫城神变图像率先出现在犍陀罗中心地区,佛塔假门则是中印度与西北印度佛教文化的巧妙结合。进而反映了吸收中印度、希腊罗马文化因素,并影响中亚、西域文化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犍陀罗 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 舍卫城神变浮雕 佛塔假门浮雕
下载PDF
中国早期净土变相的型制与渊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同标 《武陵学刊》 2011年第5期98-104,共7页
中国佛教艺术中的净土变相,其主要图像特征是阿弥陀佛三尊处于楼阁与莲池之间,周围有菩萨天众与各式化生等,表达了信众往生西方乐土的愿望。最早的净土变相典型像例是南响堂山第1、2两窟的浮雕,表明净土变相正式形成于北齐。净土变相的... 中国佛教艺术中的净土变相,其主要图像特征是阿弥陀佛三尊处于楼阁与莲池之间,周围有菩萨天众与各式化生等,表达了信众往生西方乐土的愿望。最早的净土变相典型像例是南响堂山第1、2两窟的浮雕,表明净土变相正式形成于北齐。净土变相的基本图式和构成要素,与犍陀罗地区出土的"穆罕默德那利造像"尤为相近,是借用古印度流行的"舍卫城大神变造像"为图像范本,结合净土佛典而创制的。这一发现,既指明了中国净土变相的源头,也从具体的案例中显示了笈多王朝的佛教艺术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变相 南响堂山石窟 舍卫城大神变造像 穆罕默德那利造像
下载PDF
西印度所见舍卫城大神变佛教造像十例(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同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68-74,共7页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宏大场景,作为程式化的造像遍布于西印度诸石窟。就西印度石窟所见,这类造像有繁简不同的造像图像,而均以"并蒂莲花"、"千佛化现"和"双龙擎莲"为图像特征,并影响了耆那教造像和印度教造像,也是古印度后期密教造像的图式渊源之一。"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卫城大神变 古印度佛像 石窟寺造像
下载PDF
西印度所见舍卫城大神变佛教造像十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同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0-65,共6页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宏大场景,作为程式化的造像遍布于西印度诸石窟。就西印度石窟所见,这类造像有繁简不同的造像图像,但均以"并蒂莲花"、"千佛化现"和"双龙擎莲"为图像特征,并影响了耆那教造像和印度教造像,也是古印度后期密教造像的图式渊源之一。"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卫城大神变 古印度佛像 石窟寺造像
下载PDF
从印度到敦煌:祇园布施与舍卫城斗法故事的图文转变试析
7
作者 魏健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57,共11页
早期祇园布施的故事关注精舍的建立过程,舍卫城斗法则聚焦于释迦的神变崇拜,二者在文本和图像中皆未共处同一叙事单元。《贤愚经》可能出于升华释迦历史性形象的需要,借鉴舍卫城大神变的叙述框架,创作出劳度叉斗圣的故事,使布施和斗法... 早期祇园布施的故事关注精舍的建立过程,舍卫城斗法则聚焦于释迦的神变崇拜,二者在文本和图像中皆未共处同一叙事单元。《贤愚经》可能出于升华释迦历史性形象的需要,借鉴舍卫城大神变的叙述框架,创作出劳度叉斗圣的故事,使布施和斗法的故事在叙述祇园精舍建立缘由的图文中共存。唐代前后,文本中舍卫城大神变的结局新增药叉放猛风吹外道的情节,劳度叉斗圣故事可能受此影响也将斗法结局调整为风神放风吹向整个外道阵营,并影响到图像的绘制。在文本构建的圣地崇拜语境下,敦煌石窟的劳度叉斗圣变可能意在通过和佛坛尊像的结合,以绘塑结合的方式表现释迦在祇园说法的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祇园布施 舍卫城大神变 劳度叉斗圣变 圣地崇拜
下载PDF
中国内地舍卫城大神变造像遗存探索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剑平 张建荣 雷玉华 《石窟寺研究》 2010年第1期152-160,共9页
根据佛经的记载,释迦牟尼在室罗伐悉底国舍卫城受胜光王之请,为降伏六师外道,渐次显现各种不同的神通,如上升虚空现四威仪行立坐卧;当然最著名的神通是释迦显现无上大神变的场景。在印度和中国都有许多表现无上大神变场景的雕刻。文章... 根据佛经的记载,释迦牟尼在室罗伐悉底国舍卫城受胜光王之请,为降伏六师外道,渐次显现各种不同的神通,如上升虚空现四威仪行立坐卧;当然最著名的神通是释迦显现无上大神变的场景。在印度和中国都有许多表现无上大神变场景的雕刻。文章将对国内这些雕刻特别是四川安岳的相关雕刻作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 无上大神变 国内雕刻 遗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