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for Cardiopulmonary Arrest Due to Aortic Dissection
1
作者 Yoshiro Kikuoka Naoki Fujimura +7 位作者 Yu Michiura Tomohiro Kamagata Yumi Tsuchiya Shiho Irino Motojiro Takebe Yoko Sugawara Satoshi Ohtsubo Kazuhiko Sekine 《Case Report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21年第11期387-392,共6页
<strong>Background and Aim:</strong> Reports on recovery from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TAAD) leading to cardiopulmonary arrest (CPA) are few. In retrograde TAAD (r-TAAD) cases, some authors repor... <strong>Background and Aim:</strong> Reports on recovery from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TAAD) leading to cardiopulmonary arrest (CPA) are few. In retrograde TAAD (r-TAAD) cases, some authors reported the efficacy of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 However, only a few reports chose TEVAR for the treatment of r-TAAD resulting in cardiac arrest before hospital arrival. We report a case of r-TAAD presenting with cardiac arrest before hospital arrival not indicated for surgery but TEVAR as treatment. <strong>Case: </strong>A 65-year-old woman with a history of Marfan syndrome presen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fter a CPA. Sequential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was achieved 27 min after CPA.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showed retrograde r-TAAD with an entry tear to the false lumen in the thoracic descending aorta. Therefore,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 was performed with r-TAAD. Afterward, the clinical course was stabilized. This patient suggests that TEVAR is an effective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emodynamically unstable r-TAAD, even after CPA. <strong>Conclusion:</strong> TEVAR can lead to a successful recovery from cardiac arrest due to r-TA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Cardiac Tamponade Cardiopulmonary Arrest on Arrival Retrograde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r-TAAD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干预时机分析
2
作者 袁雪亮 余海彬 王喜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3-528,共6页
目的探索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不同干预时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2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发病时间至手术时... 目的探索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不同干预时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2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发病时间至手术时间分为A组(<24 h)、B组(2~7 d)和C组(8~14 d)。比较三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内漏、脑梗死、死亡、主动脉破裂及总并发症等)发生情况,并根据随访情况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12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A组50例,B组43例,C组33例。三组在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围手术期急性脑梗死、内漏、感染及死亡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三组生存曲线,A组5年累计无主动脉夹层复发及生存率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认为在症状出现后24 h内行TEVAR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近中期疗效不佳,而在症状出现2~14 d行TEVAR可获得较好的围手术期及近中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预时机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不良事件
下载PDF
分步定位释放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开窗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姜一 李捷 +1 位作者 于腊梅 李乃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551-556,共6页
目的探讨分步定位释放技术在缺乏近端锚定区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开窗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的近心端第一破口累及... 目的探讨分步定位释放技术在缺乏近端锚定区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开窗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的近心端第一破口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或距离LSA小于15 mm。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为A组(n=18,采用传统定位方法重建弓上血运)和B组(n=25,采用分步定位释放技术重建弓上血运)。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3~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随访相关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采用开窗技术处理主动脉弓部病变并保留弓上动脉。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均未出现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前双侧肱动脉血压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B组患者,造影剂用量少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造影显示,两组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内漏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双上肢肱动脉血压差明显大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脊髓缺血、脑卒中、夹层复发、破溃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步定位释放技术指导的开窗技术术后短期内患者脑卒中、脊髓缺血、复发、死亡的发生风险低。该术式对LSA的重建效果良好,术后双侧肱动脉血压差改善明显,现阶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B型 开窗治疗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疗效
下载PDF
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使用评价
4
作者 李艳娜 张淼 +1 位作者 李岳飞 夏慧琳 《现代仪器与医疗》 CAS 2024年第3期71-76,共6页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的数据多维度评估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为临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的胸主动脉夹层Stan...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的数据多维度评估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为临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的胸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伴锚定区不足的患者71例。根据腔内修复术手段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9例。根据各种方法的相关临床数据,对其围手术期和随访期的主要观察指标、次要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各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既往史、实验室检查指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室指标检查、围手术期不利医学事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安全性大致相似。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效果、术后2月随访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有效性优于杂交手术治疗。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方面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住院总费用、医用耗材费用、植入材料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经济性优于杂交手术治疗。结论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疾病安全有效,经济适中,且适用范围广,适用于锚定区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患者腔内治疗,术后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跟踪,真实世界数据有待扩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 胸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 锚定区不足 临床使用评价 真实世界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海燕 李艳鑫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340-2346,共7页
目的:构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医疗机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围术期的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半结构... 目的:构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医疗机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围术期的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并采用德尔菲函询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结果:2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91和0.901,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63和0.231。经过2轮函询,最终确定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外科护理服务质量,优化医护、护患关系,也可为专科医疗护理质量的优化和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护理质量 德尔菲法 结构 过程 评价指标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国权 翟水亭 +11 位作者 李天晓 逯党辉 王博 张东宾 史帅涛 张志东 梁凯 符晓阳 张克伟 李坤 李卫校 陈瑞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50-953,共4页
目的 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患者死亡及其原因。方法 2004年2月至2014年12月,462例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TEVAR术治疗,其中男387例,女75例,平均(53.3±13.... 目的 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患者死亡及其原因。方法 2004年2月至2014年12月,462例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TEVAR术治疗,其中男387例,女75例,平均(53.3±13.5)岁(18-89岁)。统计TEVAR术后患者死亡情况,并分析可能的致死原因。结果 TEVAR术后患者死亡7例(7/462,1.52%),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可能的致死原因:夹层破裂3例(3/462,0.65%),肠道缺血2例(2/462,0.43%),呼吸功能衰竭1例(1/462,0.22%),心源性猝死1例(1/462,0.22%)。结论 TEVAR术治疗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术后住院病死率较低。夹层破裂和肠道缺血为主要致死原因,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围手术期 死亡原因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血压护理 被引量:18
7
作者 赵洪霞 赵俊 +3 位作者 黄文华 李党香 马英霞 聂英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5期464-467,共4页
目的回顾总结32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实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患者的围术期血压管理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32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析其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323例患者术后顺... 目的回顾总结32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实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患者的围术期血压管理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32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析其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323例患者术后顺利度过危险期,无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术后突发夹层破裂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下肢股动脉栓塞,急诊行左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因术前入院时病情危重,存在双下肢缺血,尤以左下肢缺血明显,TEVAR术后并发左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及肾功能衰竭,经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而死亡。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血压应控制在100~120/60~90mmHg(1mmHg=0.133kPa),除及时采取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密切观察休克先兆,做好心理护理外,还要监测术中及术后血压的动态,确保血压测量准确,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时调整血压,防止穿刺动脉伤口的渗血,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高血压 围手术期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护理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学习曲线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高永山 张振明 +4 位作者 金凤仙 董跃华 姜伟华 王大伟 魏玉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67-1072,共6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7年9月同一手术团队连续完成的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16例资料,使用累积和(cum...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7年9月同一手术团队连续完成的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16例资料,使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方法分析其学习曲线,并对学习曲线不同阶段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无进展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CUSUM学习曲线最佳拟合方程为y=-2.367+2.673x-0.0276x2-8.106e-5x3+1.072e-6x4,拟合优度R2=0.9857,拟合曲线在手术例数累积至第46例后斜率变为负,以此为界将其划分为2个阶段,A阶段为学习提高阶段(n=46),B阶段为熟练掌握阶段(n=70)。B阶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A阶段(P<0.05),2个阶段累积无进展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学习曲线为46例,时间跨度约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 胸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学习曲线 CUSUM分析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疗效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9
作者 姜海军 赵博 +5 位作者 霍静 杨植 徐繁 李潇 尹晶 杜建青 《中国医药》 2019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普外科就诊的120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普外科就诊的120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确诊后的1~3 d内行TEVAR。根据患者入院时NLR分为低NLR组(NLR <5. 0,62例)和高NLR组(NLR≥5. 0,58例)。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院内死亡率以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率的风险因素。结果高NLR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高于低NLR组,血小板计数低于低NLR组(均P <0.001)。高NLR组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低NLR组[17. 2%(10/58)比1.6%(1/62)](P=0.003)。高NLR组昏迷神经症状、低血压、急性肾功能受损、肢体缺血发生率高于低NLR组[20. 7%(12/58)比3. 2%(2/62)、20. 7%(12/58)比1.6%(1/62)、24. 1%(14/58)比4. 8%(3/62)、20. 7%(12/58)比1.6%(1/62)](均P<0. 01)。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动脉粥样硬化史、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含量与院内死亡率有关(均P<0.01)。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NLR≥5.0(风险比=3.127,95%置信区间:1.192~10.892,P=0.018)、血小板计数(风险比=0.978,95%置信区间:0.945~0.996,P=0.012)、血清白蛋白含量(风险比=0. 882,95%置信区间:0. 809~0. 977,P=0.005)均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 <0.05)。结论 NLR可以作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死亡风险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近中期的疗效 被引量:27
10
作者 马祥云 赵根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942-3945,共4页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中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57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术前CTA影像学资料,选择合适的覆膜支架,在DSA透视下行腔内支架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及出院...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中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57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术前CTA影像学资料,选择合适的覆膜支架,在DSA透视下行腔内支架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及出院后3、6、12、24个月内并发症及其死亡率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植入支架位置理想,近端破口封堵满意,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 d,1例术后3 d出现内漏,1例术后7 d死亡,1例13个月再发夹层,术后随访3~24个月,无术后卒中、截瘫,无支架近端再发逆行撕裂,无支架移位和破损发生。结论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安全、恢复快、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中期疗效确切,随访病死率低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体外开窗TEVAR技术治疗不良近端锚定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范海伦 汤凯丰 +5 位作者 胡凡果 朱杰昌 张益伟 冯舟 罗宇东 戴向晨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6年第5期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开窗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治疗不良(短或不健康)近端锚定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例不良近端锚定区Stanford B型... 目的探讨体外开窗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治疗不良(短或不健康)近端锚定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例不良近端锚定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体外开窗TEVAR技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即时血管造影结果。术后随访4~9月,于7~30 d、90 d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以手术成功率、存活率和分支支架通畅率为有效性观察指标,并统计相应的不良事件。结果 7例患者术中支架全部释放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55±12)min,围手术期Ⅰa型内漏1例,与开窗直径过大有关,经封堵器封堵后消失。随访期7例患者无死亡,无支架近端内漏,夹层假腔均血栓化,无LSA支架闭塞。结论体外开窗TEVAR技术治疗不良近端锚定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体外开窗 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三种脑灌注方案对行深低温停循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围手术期临床指标、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心率变异性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韩冬 孙君隽 张超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2229-2233,共5页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顺行单侧脑灌注及改良顺行双脑灌注方案对行深低温停循环(DHCA)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围手术期临床指标、神经系统功能障碍(ND)发生率及心率变异性(HRV)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8年3月南...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顺行单侧脑灌注及改良顺行双脑灌注方案对行深低温停循环(DHCA)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围手术期临床指标、神经系统功能障碍(ND)发生率及心率变异性(HRV)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8年3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行DHCA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共120例,其中A组(40例)采用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治疗,B组(40例)采用顺行单侧脑灌注治疗,C组(40例)采用改良顺行双脑灌注方案治疗,比较三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水平,ND发生率、HRV指标水平及死亡率。结果A、B、C三组病人手术时间[(7.58±1.57)比(7.42±1.43)比(7.19±1.33)h]、体外循环时间[(192.39±35.47)比(188.42±32.49)比(184.80±30.21)min]、降温时间[(46.58±6.22)比(44.20±5.98)比(43.46±5.69)min]、复温时间[(93.80±22.17)比(92.39±21.36)比(92.06±12.28)min]及气管切开率(12.50%比10.00%比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脑灌注时间[(42.71±7.95)比(33.20±5.18)比(30.94±4.75)min]、辅助呼吸时间[(37.80±4.65)比(30.59±3.97)比(27.06±3.90)h]、ICU停留时间[(6.36±1.10)比(4.92±0.92)比(4.20±0.68)h]及术后住院时间[(18.44±3.30)比(14.10±2.69)比(12.86±2.54)d]比较,C组均显著少于A组、B组(P<0.05);三组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TND)发生率比较,C组(10.00%)均显著低于A(42.50%)、B组(20.00%)(P<0.05);三组永久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PN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每5 min时段窦性R-R间期均数的标准差(SDANN)、24 h内全部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及24 h内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50 ms的心跳数所占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P<0.05);A组、B组及C组病人死亡率分别为2.50%(1/40),0.00%(0/40),0.00%(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顺行双脑灌注方案用于行DHCA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可有效缩短脑灌注用时,加快术后康复进程,避免神经功能损伤发生,并有助于降低心率变异性,价值优于上腔静脉逆行和顺行单侧脑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胸/外科学 脑灌注 深低温停循环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疗效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吴兴建 李应菊 +1 位作者 尚中忍 张思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7期731-734,共4页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文山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Stand 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文山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Stand 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50)与治疗组(n=50),对照组予以患者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治疗组给予患者实施TEVAR术治疗。观察对比2组院内治疗效果,总结2组的随访与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院内病死率(8.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3.04%)明显低于对照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出院30 d的病死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随访0.5年、1年的生存率(97.83%,86.96%),与对照组(94.44%,86.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随访2年的生存率(84.78%)明显高于对照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相较于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效果更好,远期生存率更高,并发症少进而提高安全性,该术式值得深入研究,能够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生存率 并发症
下载PDF
非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付瑞红 韩铁胜 刘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7期35-38,共4页
胸主动脉内膜血管支架置入术(TEVAR)治疗急性/亚急性非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优于最优内科治疗。TEVAR实施的最佳时间窗为2周~6个月。TEVAR可以用于治疗慢性非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虽然TEVAR存在操作并发症,但仍是相... 胸主动脉内膜血管支架置入术(TEVAR)治疗急性/亚急性非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优于最优内科治疗。TEVAR实施的最佳时间窗为2周~6个月。TEVAR可以用于治疗慢性非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虽然TEVAR存在操作并发症,但仍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非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内膜血管支架置入术 最优内科治疗 疗效
下载PDF
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16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罗凡砚 蒋海河 +2 位作者 林国强 王霖 陈日 《中国医学工程》 2007年第7期582-584,共3页
目的 探讨采用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和方法。方法 自2004年9月~2007年2月,采用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16例,所有支架均经股动脉置入,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术后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 目的 探讨采用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和方法。方法 自2004年9月~2007年2月,采用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16例,所有支架均经股动脉置入,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术后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访。结果支架释放全部成功,夹层破裂口成功封闭,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随访1~24个月,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 血管覆膜支架适合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方法简单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 stanford B型 胸主动脉夹层 介入治疗
下载PDF
TEVAR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兵兵 卢辉俊 +1 位作者 胡亚立 赵晓溪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528-532,共5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术后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95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依照是...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术后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95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依照是否行TEVAR,分为支架组80例及保守组15例。采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通过门诊随访评价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80例支架组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围手术期死亡2例(2.5%),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患者定期复查CTA显示,术后3—6个月、术后1年主动脉最大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意义,支架组术后主动脉呈减小趋势且假腔血栓化。15例保守治疗患者院内死亡1例(6.67%),随访期间死亡3例(20%)。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支架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保守组。结论对于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TEVAR治疗成功率较高,中期效果较好,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支架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远端裂口腔内治疗的处理策略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飞 刘晓程 刘志刚 《医学综述》 2015年第18期3345-3347,共3页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威胁患者生命的主动脉疾病,其治疗方式多样。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腔内修复术已成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的一种常规方式。目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治疗一般不对夹层...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威胁患者生命的主动脉疾病,其治疗方式多样。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腔内修复术已成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的一种常规方式。目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治疗一般不对夹层远端裂口进行处理。但近期研究发现,主动脉夹层远端裂口的处理对胸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真腔重构和假腔的血栓化以及该病的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胸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远端裂口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急性期行TEVAR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荆磊 芮兴无 +1 位作者 田金花 舒小军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7年第4期838-840,857,共4页
目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急性期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7月酒泉市人民医院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61例Stanford B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6例患者均在急性期行TEAVR。结果... 目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急性期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7月酒泉市人民医院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61例Stanford B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6例患者均在急性期行TEAVR。结果急性期Stanford B型AD手术246例,手术时间均在发病1~7 d内,TEAVR的成功率为100%。术后30 d内2例发生Ⅰ型内漏,发生率为0.81%;死亡3例,死亡率为1.22%。其他患者于术后3 d,术后1、3、6个月和术后1年复查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未见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术前对病变进行充分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术中精细操作,在Stanford B型AD动脉瘤急性期行TEVAR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急性期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4
19
作者 蔡红波 张承磊 金辉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64-67,共4页
目的研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方法对17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修复术,术前行CTA影像学检查,判断主动脉夹层裂口位置与数量及胸主动脉瘤范围、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左侧胸主动脉直径、近端裂口至左锁骨下动... 目的研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方法对17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修复术,术前行CTA影像学检查,判断主动脉夹层裂口位置与数量及胸主动脉瘤范围、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左侧胸主动脉直径、近端裂口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真腔直径以及腹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血供来源,选支架规格及输送路径,然后在全麻下行右股动脉切开,透视引导下置入支架释放系统,定位准确后释放覆膜支架,完成腔内修复术.结果 176例患者腔内修复术均获得成功,出现内漏9例.随访1~24个月,复查CTA后内漏完全消失,未行再次介入或手术治疗.全部病人术后无截瘫发生,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疗效确切的方法,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支架
下载PDF
单泵输血辅助胸腹主动脉联合置换治疗马方综合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1
20
作者 石娟 马名嘉 魏翔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单泵输血辅助胸腹主动脉联合置换治疗马方综合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胸腹主动脉联合置换术的马方综合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9例,男性...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单泵输血辅助胸腹主动脉联合置换治疗马方综合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胸腹主动脉联合置换术的马方综合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9例,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32.6±9.8)岁,手术经胸腹联合切口、腹膜后入路,采用单泵输血辅助、分段阻断的方法,重建肋间动脉及腹腔内脏血管.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无早期死亡,无截瘫发生,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轻瘫并声音嘶哑,症状在出院前好转,术后呼吸功能不全4例(21.1%),肾功能不全2例(10.5%),但均未达到透析指标,肝功能不全3例(15.8%).随访期间5年全因生存率94.6%,免于再手术率85.1%.其中3例患者术后再发升主动脉病变行二期手术治疗,1例三期行二尖瓣置换,1例患者死于脑血管意外.结论改良单泵输血辅助胸腹主动脉联合置换术是治疗马方综合征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有效安全途径,近远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胸腹辅助动脉联合置换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非体外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