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广安谢家槽早三叠世底部微生物岩的球状蓝细菌和微生物成因黄铁矿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志澄 罗辉 +2 位作者 许波 Willems Helmut 方培岳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8-554,共17页
蓝细菌死后,容易受到降解作用的影响而腐烂,难以保存为完好的化石。地史时期保存比较好的蓝细菌化石,大都在一些特殊的如燧石等沉积岩中。在我国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广泛发育的微生物岩中,真正意义上保存完整的蓝细菌化石较为少见,... 蓝细菌死后,容易受到降解作用的影响而腐烂,难以保存为完好的化石。地史时期保存比较好的蓝细菌化石,大都在一些特殊的如燧石等沉积岩中。在我国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广泛发育的微生物岩中,真正意义上保存完整的蓝细菌化石较为少见,大部分缺乏蓝细菌的内部结构,往往只保存有蓝细菌的轮廓或铸模。本文报道了四川省广安市谢家槽剖面夜郎组底部微生物岩中保存完整且内部存在拟似子细胞的单细胞Stanieria-like球状蓝细菌化石及其生态习性。这一发现表明Stanieria-like球状蓝细菌的钙化作用,不仅发生在鞘上和鞘外,也发生在鞘内拟似子细胞上。Stanieria-like球状蓝细菌化石的较好保存与该地区夜郎组底部的沉积环境(局限海台地)及其区域上有利的海洋地球化学环境如CO2分压以及海洋中碳酸盐高饱和度有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该地区的海洋环境及海洋古生态都具有重要意义。谢家槽剖面微生物岩中不仅产有莓状黄铁矿,还产有星点状、斑块状和条带状等其他各种不同形态的黄铁矿,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成因过程。扫描电镜研究发现,交代作用形成的斑块状和条带状黄铁矿常常为半球形集合体,类似于围岩中的球状蓝细菌的外形,推测为球状蓝细菌在黄铁矿化中产生的复制作用。本文首次报道了这一新的发现,详细描述了各种黄铁矿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并初步分析了它们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郎组 广安 谢家槽剖面 微生物岩 球状蓝细菌 stanieria-like 黄铁矿
原文传递
湖南慈利高化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化石
2
作者 陈宗霞 华杰群 +4 位作者 邢安娜 姜红霞 王青春 贺萍 王丽娜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130,共11页
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极大地重塑了地球上的生物面貌,古生代浅海中盛行的后生动物遭受到了重创,在早三叠世变得稀少,取而代之的是广泛分布的微生物岩。微生物岩代表着生物大灭绝后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其形成及其中微生物的组成对... 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极大地重塑了地球上的生物面貌,古生代浅海中盛行的后生动物遭受到了重创,在早三叠世变得稀少,取而代之的是广泛分布的微生物岩。微生物岩代表着生物大灭绝后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其形成及其中微生物的组成对研究生物大灭绝后生物的复苏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二叠纪-三叠纪(P/T)之交,中国华南地区位于古特提斯洋低纬地区,广泛发育多种微生物岩。本文选取湖南慈利高化剖面,聚焦P/T界线附近的地层,对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大冶组中的后生生物化石和微生物化石展开镜下观察。结果显示,长兴组顶部生物化石丰富,含介形类、藻类、苔藓虫、?类有孔虫和其他有孔虫等,其中有孔虫丰度较高。在大冶组底部生物面貌发生了大的变化,仅剩少量介形类和有孔虫,另发现牙形类和微型腹足类。此外,在高化剖面微生物岩中首次发现了球形微生物和Gakhumella型微生物化石。Coccoids型化石保存了更完整的轮廓,这些球状化石与现存的附生蓝藻Stanieria有关,本文中鉴定为Stanieria,而Gakhumella型化石外部轮廓基本消失,但仍清晰可见由内部层节堆叠而成的柱状外形。通过对比发现高化剖面中的微生物化石与华南其他地区同时代发育的微生物岩类似,但保存状态有所差别,这种差异应该是不同的矿化和保存条件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stanieria Gakhumella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 慈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