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carbon sources and temperature on the 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ood-related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biofilms 被引量:5
1
作者 Mingming Zou Donghong Liu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2020年第4期370-376,共7页
Biofilms are a constant concern in the food industry;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biofilm formation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effective control strategies.Therefore,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Biofilms are a constant concern in the food industry;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biofilm formation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effective control strategies.Therefore,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biofilms formation by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Biofilms were cultured in nutrient broth containing different carbon source concentrations(0–10 mg/mL)on polystyrene surfaces for 32 h of incubation at 37℃or 55℃,with quantification and enumeration at 8,16,24 and 32 h.S.epidermidis developed biofilms under all tested conditions;achieved the highest yield of biofilm biomass at 2.5 mg/mL for all carbon sources at 37℃.The highest efficiency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molecule production occurred under glucose availability in the growth environment,with a higher yield of biomass and a significantly smaller number of metabolically active cells than under other tested conditions.A condensed ball-shaped structure was observed under the lactose condition.Meanwhile,biofilms in the presence of maltose showed mainly opaque thick rich colonies,while a compact multilayered-shaped structure was exhibited under both glucose and sucrose conditions.These results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film formation by S.epidermidis in order to reduce contamination and recontamination in the food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Carbon sources Temperature bacterial biofilm Community structure
下载PDF
An Impact of Different Silicone Breast Implants on the Bacterial Attachment and Growth
2
作者 Sun Young Nam Xinrui Zhang +3 位作者 Omar Faruq Pham Ngoc Chien Nilsu Dönmez Chan Yeong Heo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nd Nanobiotechnology》 2021年第3期21-33,共13页
Bacterial biofilms have been implicated with breast implant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capsular contracture, double-capsule formation, and breast implant-associated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However, the relationsh... Bacterial biofilms have been implicated with breast implant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capsular contracture, double-capsule formation, and breast implant-associated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ant surface texture and microbial biofilm formation is insufficiently evalu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amined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ilicone breast implant. The growth of bacterial including <em>Staphylococcus aureus</em>, <em>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em>, and <em>Pseudomonas aeruginosa</em> was compared using implants with various surface textures, including Hans Smooth, Hans SmoothFine, Allergan Smooth, Eurosilicone Smooth, Eurosilicone Texture, Sebbin Smooth, Sebbin Micro, Sebbin Texture, and Motiva Smooth. Microbial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e increased growth of <em>S. aureus</em> on breast implants after 48 h, except Eurosilicone Smooth, Eurosilicone Texture, Hans SmoothFine and Sebbin Smooth material. At 48 hours, there was no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m>S. aureus</em> attachment on smooth and textured implants. The results of <em>S. epidermis</em> attachment on the implant after 48 h showed that their growth decreased on surfaces of Motiva Smooth, Sebbin Smooth, and Eurosilicone Smooth.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m>S. epidermis</em> was unable to survive on these breast implants. Eventually, <em>P. aeruginosa</em> count had showed decrease of bacterial count after 48 hours compared to 24 hours in most of the implants except for Eurosilicone Texture, Sebbin Smooth and Sebbin Micro, where the count of <em>P. aeruginosa</em> slightly increased. This indicated that <em>P. aeruginosa</em> was unable to exist on the smooth surfac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 vitro assay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mooth and textured surfaces and showed variable interactions and needed further molecular analysis to assess their adherence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icone Implants Surface Texture biofilm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staphylococcus aureu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acterial Attachment
下载PDF
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的大环内酯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能力、icaA基因型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枉前 孙凤军 夏培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252-2254,共3页
目的研究68株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大环内酯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能力、icaA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初步预测采用大环内酯抗菌药物预防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的有效性。方法以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微孔测定法考察临床分... 目的研究68株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大环内酯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能力、icaA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初步预测采用大环内酯抗菌药物预防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的有效性。方法以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微孔测定法考察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PCR法测定icaA基因型,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耐药程度较高(88.2%),且耐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较敏感菌显著增强(P<0.05),耐药菌与敏感菌的icaA阳性比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常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可能难以有效地预防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细菌生物膜 大环内酯 icaA
下载PDF
溴代呋喃酮对胸心外科聚氯乙烯材料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叶联华 许赓 +3 位作者 黄云超 郭凤丽 赵光强 雷玉洁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12-316,共5页
目的探讨溴代呋喃酮对胸心外科聚氯乙烯(PVC)材料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为生物材料表面改性研究及临床生物材料植入感染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选用化学结构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溴代呋喃酮分为3组,呋喃酮1组:3,4-二溴基-5-羟基... 目的探讨溴代呋喃酮对胸心外科聚氯乙烯(PVC)材料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为生物材料表面改性研究及临床生物材料植入感染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选用化学结构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溴代呋喃酮分为3组,呋喃酮1组:3,4-二溴基-5-羟基-呋喃酮;呋喃酮2组:4-溴-5-(4-甲氧基苯基)-3-(甲氨基)-呋喃酮;呋喃酮3组:3,4-二溴基-5,5-二甲苯基-2(5H)-呋喃酮;对照组:PVC材料用酒精浸泡5min;分别对4组PVC材料进行表面涂层改性,将改性过的PVC材料与表皮葡萄球菌共同培育;分别于培养6h、12h、18h和24h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PVC材料表面细菌群落及细菌生物膜厚度的形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PVC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表面结构。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结果显示:呋喃酮2组各时间点PVC材料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群落数量和细菌生物膜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呋喃酮1组、呋喃酮3组表皮葡萄球菌群落数量和细菌生物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呋喃酮2组6h时PVC材料表面细菌群落附着数量较少;18h时对照组PVC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结构初步形成,而呋喃酮2组无明显细菌生物膜结构形成。结论不同溴代呋喃酮对PVC材料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不同,呋喃酮2可以抑制PVC材料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群落数量和细菌生物膜厚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代呋喃酮 聚氯乙烯 细菌生物膜 表皮葡萄球菌
下载PDF
非接触消毒方法对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的清除效果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秦亚辉 陈颖 +1 位作者 黄云超 赵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7期84-87,共4页
目的评价非接触消毒方法对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的清除效果.方法将灭菌消毒后的PVC材料与表皮葡萄球菌RP62A混合培养48 h后,取出PVC材料分别行不同时间的紫外线、环氧乙烷消毒,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的变化.用无菌生理盐水超声冲洗PVC材... 目的评价非接触消毒方法对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的清除效果.方法将灭菌消毒后的PVC材料与表皮葡萄球菌RP62A混合培养48 h后,取出PVC材料分别行不同时间的紫外线、环氧乙烷消毒,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的变化.用无菌生理盐水超声冲洗PVC材料,收集冲洗液接种于平板培养基,恒温培养,24 h后菌落计数法测定细菌菌落数.结果环氧乙烷组中消毒40 min、50 min、60 min与对照组菌落数(CFU/mL)分别为1 026、162、0、5 02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线组中消毒30 min、40 min、50 min与对照组菌落数(CFU/mL)分别为266、48、0、5 0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环氧乙烷与紫外线组经过灭菌处理后,PVC材料表面细菌及生物膜细菌间胞外基质,呈片状残留,无生物膜形成,2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环氧乙烷与紫外线法消毒对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都具有清除效果,且消毒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细菌生物膜 表皮葡萄球菌 消毒
下载PDF
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前、后差异蛋白表达的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伟佳 张秀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3期313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前、后差异蛋白的表达。方法将耐药表皮葡萄球菌分为药物处理组(用400μg/mL鞣酸处理)和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处理),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采用快速银染法鉴定药物作用前、后生物被膜的形成;用CRA平板... 目的探讨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前、后差异蛋白的表达。方法将耐药表皮葡萄球菌分为药物处理组(用400μg/mL鞣酸处理)和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处理),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采用快速银染法鉴定药物作用前、后生物被膜的形成;用CRA平板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细胞间多糖黏附因子(PIA)的能力。用双向电泳技术对细菌总蛋白进行分离,并对差异蛋白点进行高效液相色谱-芯片/质谱(HPLC-Chip/MS)鉴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药物处理组表皮葡萄球菌菌落数明显减少(P<0.01),PIA生成能力减弱,生物被膜的形成被抑制。通过电泳分离,共得到19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分子,其中13个仅在药物处理组表达升高,有6个仅在对照组表达升高。结论生物被膜形成是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的主要途径,差异蛋白在生物被膜的形成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葡萄球菌 表皮 交叉感染 抗药性 细菌 生物被膜
下载PDF
表皮葡萄球菌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生物膜的表达
7
作者 应华永 徐瑞龙 +3 位作者 诸葛盼 卜黎红 杨卫仙 尤慧华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研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临床手术中获取的18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内镜手术黏膜样本,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将其分为4组,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组79例,其他葡萄球菌生长组33例,阴性... 目的研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临床手术中获取的18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内镜手术黏膜样本,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将其分为4组,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组79例,其他葡萄球菌生长组33例,阴性杆菌生长组27例,细菌培养阴性组41例,所有样本均行标准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检测。结果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组79例全部观察到生物膜的存在,表达率为100%(79/79),其他葡萄球菌生长组为75.8%(25/33),阴性杆菌生长组为77.8%(21/27),细菌培养阴性组为41.5%(17/41)。后3组分别与表皮葡萄球菌组比较,P值均<0.01。结论表皮葡萄球菌在CRS患者生物膜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膜 细菌培养 慢性鼻-鼻窦炎 电镜扫描
下载PDF
表皮葡萄球菌细胞间脂多糖黏附素的表达与耐药特征的相关性
8
作者 钱雪峰 杨仁洪 +1 位作者 唐旦丽 顾国浩 《内蒙古中医药》 2010年第20期64-65,共2页
目的 :探讨表皮葡萄球菌细胞间脂多糖黏附素(polysacchatide intercellular adhesion,PIA)的表达与细菌耐药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分离临床标本中的表皮葡萄球菌,通过使用刚果红琼脂平皿检测PIA,考察该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按照结果分... 目的 :探讨表皮葡萄球菌细胞间脂多糖黏附素(polysacchatide intercellular adhesion,PIA)的表达与细菌耐药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分离临床标本中的表皮葡萄球菌,通过使用刚果红琼脂平皿检测PIA,考察该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按照结果分为PIA阳性组和阴性组,选取八种抗生素,应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计算耐药率,同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有极高的耐药率(100%),对甲氧西林、红霉素、克林霉素、环丙沙星有较高的耐药率(40.5%~96.8%),对利福平耐药率较低(2.4%~3.1%),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率极低(0%);除对利福平外,PIA阳性和阴性菌株对其他四组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生物膜形成能力强的表皮葡萄球菌通常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更高(对利福平除外),推荐使用利福平作为治疗和预防治疗植入物生物膜感染的联合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细胞间脂多糖黏附素 耐药特征 细菌生物膜
下载PDF
宁泌泰胶囊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桂杰 倪腾凤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638-642,共5页
目的:检测宁泌泰胶囊对表皮葡萄球菌体外培养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抗菌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表皮葡萄球菌产膜菌株,使用半定量粘附实验结晶紫染色法及刚果红实验检测,评估宁泌泰胶囊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宁泌泰胶囊处理后... 目的:检测宁泌泰胶囊对表皮葡萄球菌体外培养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抗菌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表皮葡萄球菌产膜菌株,使用半定量粘附实验结晶紫染色法及刚果红实验检测,评估宁泌泰胶囊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宁泌泰胶囊处理后,检测表皮葡萄球菌对氧化胁迫耐受及抗生素敏感性(最小抑菌浓度)的变化,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氧化应激响应基因serp2195和gpx A-2转录水平变化。结果:结晶紫染色法显示,宁泌泰胶囊能够显著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P<0.001),刚果红实验结果与此一致。在宁泌泰胶囊20 mg/m L浓度条件下,表皮葡萄球菌对氧化胁迫耐受性减弱了8倍,对氯霉素及红霉素敏感性均增强了4倍;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氧化应激响应基因serp2195和gpx A-2转录水平分别降低至22.9%和24.5%。结论:宁泌泰胶囊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减弱细菌对氧化胁迫耐受性,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表皮葡萄球菌氧化应激响应基因serp2195和gpx A-2表达水平实现;同时宁泌泰胶囊可以减弱表皮葡萄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泌泰胶囊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膜 氧化胁迫 细菌耐药性
下载PDF
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胞间黏附素基因操纵子在聚氯乙烯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叶联华 黄云超 +4 位作者 许赓 杨达宽 刘馨 周友全 郭凤丽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6-471,共6页
目的表皮葡萄球菌胞间黏附素基因(intercellar adhesion,ica)是细菌聚集的关键因子,通过分析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基因型,探讨ica操纵子在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取56株医源性表皮... 目的表皮葡萄球菌胞间黏附素基因(intercellar adhesion,ica)是细菌聚集的关键因子,通过分析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基因型,探讨ica操纵子在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取56株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应用PCR法、基因测序技术检测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包括16S rRNA、自溶素(autolysin,atlE)、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fi brinogen binding protein,fbe)以及ica。取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制备浓度为1×105cfu/mL的细菌悬液,并根据目的基因检测结果,分别以icaADB、atlE、fbe阳性基因型(ica操纵子阳性组)以及icaADB阴性而atlE、fbe阳性基因型(ica操纵子阴性组)与PVC材料培养。于6、12、18、24、30h各取2个PVC材料,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测量单位视野细菌群落数量及形成的细菌生物膜厚度。结果目的基因检测示,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16S rRNA阳性率为100%(56/56);icaADB、atlE、fbe阳性基因型菌株占57.1%(32/56);icaADB阴性而atlE、fbe阳性基因型菌株占37.5%(21/56)。测序结果示,目的基因16S rRNA、atlE、fbe、icaADB扩增产物序列分别与GenBank中基因序列相符。随时间延长,ica操纵子阴性组的PVC材料表面无明显细菌生物膜形成;ica操纵子阳性组的PVC材料表面细菌群落数量逐渐增多,细菌生物膜体积逐渐增大,24h时可见成熟的细菌生物膜结构,30h时细菌生物膜体积趋于稳定。培养各时间点ica操纵子阳性组PVC材料表面单位视野细菌群落数量(F=435.987,P=0.000)及细菌生物膜厚度(F=6714.395,P=0.000)明显高于ica操纵子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可以分为ica操纵子阴性和ica操纵子阳性两类细菌;ica操纵子可以增加PVC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细菌群落数量及细菌生物膜厚度,在PVC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 表皮葡萄球菌 胞间黏附素基因操纵子 细菌生物膜 聚氯乙烯
原文传递
乳腺外科表皮葡萄球菌icaA、icaD及聚集相关蛋白基因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汤琦 袁兵 +2 位作者 黄云超 郭凤丽 雷玉洁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4-249,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外科表皮葡萄球菌icaA、icaD和聚集相关蛋白(accumulation.associatedprotein,aap)基因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12月-2013年1月乳腺外科收治的无感染症状女性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获得44株表皮葡萄球菌。PC... 目的探讨乳腺外科表皮葡萄球菌icaA、icaD和聚集相关蛋白(accumulation.associatedprotein,aap)基因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12月-2013年1月乳腺外科收治的无感染症状女性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获得44株表皮葡萄球菌。PCR检测菌株icaA、icaD、aap基因,并根据基因表达结果将其分为icaA- icaD+/aap+组(A组)、icaA+icaD+/aap-组(B组)、icaAicaD-/aap+组(C组)及icaA-icaDTaap组(D组)。取4组菌株制备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体外模型,于孵育8、12、24、30、36h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检测细菌黏附能力,孵育12、24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形成的生物膜厚度,孵育24h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生物膜超微结构。结果PCR检测结果示,44株表皮葡萄球菌中,13株为icaA+ icaD+/aap+(A组),12株为icaAqcaD+/aap(B组),16株为icaAicaD-/aap+(C组),3株为icaAicaD-/aap-(D组)。共29株(65.9%)形成细菌生物膜,其中A组13株,B组7株,C组9株,D组0株。半定量黏附实验示:孵育8h,4组细菌黏附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6h时,A、B、C组黏附能力均显著高于D组,A组显著高于B、C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示,12、24h时A、B、C组细菌生物膜厚度均大于D组,A组明显大于B、C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孵育24h时A、B、C组硅胶片表面均可见成熟的细菌生物膜结构,其中A组细菌生物膜分布最广泛、结构最致密、层次最丰富,B、C组细菌生物膜结构相似;D组无明显细菌生物膜形成。结论icaA、icaD基因及aap基因对表皮葡萄球菌在硅胶表面的细菌生物膜形成均起重要作用,其中aap基因与icaA、icaD基因同时表达的菌株具有最强的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外科 表皮葡萄球菌 细菌生物膜 icaA ICAD 聚集相关蛋白
原文传递
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与ica操纵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勇翔 李华林 +2 位作者 李平洋 倪语星 闻玉梅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8-431,共4页
目的 研究表皮葡萄球菌 (表葡 )生物膜形成与ica操纵子存在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 3种检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方法。方法 通过PCR法扩增icaA基因以检测ica操纵子的存在。用半定量粘附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和光学显微镜法检测自... 目的 研究表皮葡萄球菌 (表葡 )生物膜形成与ica操纵子存在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 3种检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方法。方法 通过PCR法扩增icaA基因以检测ica操纵子的存在。用半定量粘附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和光学显微镜法检测自临床分离到的 19株表葡的粘附能力。结果 在 19株表葡中 ,通过PCR法测得 7株为icaA阳性 ,通过半定量粘附实验测得 5株icaA(+)菌株为粘附株 ;大多数菌株在含糖培养基中所测得的吸光度 (A)值大于不含糖培养基中所测得的A值。结论 ica操纵子的存在与表葡生物膜形成在统计学上显著相关 (P <0 .0 2 5 )。培养基中补充葡萄糖有利于大多数表葡的粘附。半定量粘附实验和光镜检测法适用于细菌粘附的初步测定和筛选 ,而扫描电镜检测法有更高的灵敏度以区分粘附菌株和非粘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细菌生物膜 ICA操纵子 半定量粘附实验 扫描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表皮葡萄球菌ica操纵子与聚氯乙烯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8
13
作者 叶联华 黄云超 +4 位作者 杨达宽 赵光强 刘馨 郭凤丽 周友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3841-3843,共3页
目的分析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基因型,探讨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ica操纵子与聚氯乙烯(PVC)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法、DNA凝胶成像及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采用半定量测定方法... 目的分析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基因型,探讨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ica操纵子与聚氯乙烯(PVC)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法、DNA凝胶成像及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采用半定量测定方法测定PVC材料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的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16S rRNA阳性率为100.0%;icaADB、atlE、fbe阳性基因型菌株占57.1%;icaADB阴性,atlE、fbe阳性基因型菌株占37.5%;ica操纵子阳性表皮葡萄球菌在PVC材料表面的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较ica操纵子阴性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可以分为ica操纵子阴性和ica操纵子阳性两类细菌,ica操纵子可以增加PVC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这可能是区分共生性和侵袭性表皮葡萄球菌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ICA操纵子 细菌生物膜 聚氯乙烯
原文传递
雌二醇对乳腺癌假体植入术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曦 黄云超 +7 位作者 周永春 刘德权 吕志勇 叶联华 陈颖 杨加鹏 成鹏 王正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76-884,共9页
目的探讨雌二醇对乳腺癌术后假体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生长以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其结构的影响。方法取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35984,调整浓度至1×107 CFU/m L或1×108 CFU/m L,与硅胶片和终浓度为125 pmol/L的雌二醇混合培养,制备... 目的探讨雌二醇对乳腺癌术后假体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生长以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其结构的影响。方法取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35984,调整浓度至1×107 CFU/m L或1×108 CFU/m L,与硅胶片和终浓度为125 pmol/L的雌二醇混合培养,制备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体外模型。于培养后4、6、12、24、48、72 h,采用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检测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XTT法检测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长动力;根据以上检测结果,选择细菌悬液实验浓度。取实验浓度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悬液以及终浓度为50、125、250、500 pmol/L的雌二醇悬液,分别与硅胶片混合培养制备生物膜体外模型,以未添加雌二醇悬液(0 pmol/L)作为对照;另取实验浓度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悬液,同法制备模型,作为阴性对照。于培养后4、6、12、24、48、72 h同上法检测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长动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扫描电镜观察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超微结构;培养6、12、24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厚度。结果根据XTT法及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检测结果,选择浓度为1×107 CFU/m L细菌悬液进行实验。XTT法检测示,ATCC12228和ATCC35984菌株分别在4、6、12、24、72 h和4、6、24、72 h时,其125、250、500 pmol/L组细菌生长速度快于0、50 pmol/L组(P<0.05),4、6、72 h时500 pmol/L组快于125、250 pmol/L组(P<0.05),72 h时250 pmol/L组快于125 pmol/L组(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两种菌株相同雌二醇浓度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检测:各时间点ATCC12228菌株各雌二醇浓度组生物膜形成均为阴性。而ATCC35984菌株培养4 h即有生物膜形成,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厚,24 h时达峰值;培养4、6 h,0 pmol/L组生物膜厚度大于125、250、500 pmol/L组(P<0.05);12 h开始125 pmol/L组生物膜最厚,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示,ATCC35984菌株在培养6 h时125、250、500 pmol/L组的生物膜厚度小于0、50 pmol/L组(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各组生物膜厚度逐渐增加,12、24 h时125 pmol/L组生物膜厚度明显大于其他浓度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各时间点与其他浓度组相比,125 pmol/L组形成的生物膜结构范围最广,结构最致密、最丰富、层次最多。结论高浓度雌二醇可促进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生物膜形成和生物膜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乳房假体 乳腺癌 表皮葡萄球菌 细菌生长 细菌生物膜
原文传递
雌二醇对临床表皮葡萄球菌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
15
作者 王曦 周永春 +5 位作者 黄云超 邹天宁 吕志勇 陈颖 刘馨 段万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8期3083-3089,共7页
目的探讨雌二醇对乳房假体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以乳房硅胶片为载体,选择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和临床株(SE),在不同雌二醇浓度下培养4、6、12、24、48和72 h。根据吸光度(A)值绘制出生长曲线;用... 目的探讨雌二醇对乳房假体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以乳房硅胶片为载体,选择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和临床株(SE),在不同雌二醇浓度下培养4、6、12、24、48和72 h。根据吸光度(A)值绘制出生长曲线;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用激光聚焦显微镜(CLS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生物膜结构。结果4株细菌在加入雌二醇后生长都较空白组提前1 h进入对数生长期(雌二醇组在第3小时进入,空白组在第4小时进入)。ATCC12228和SE40在高浓度雌二醇作用下仍无生物膜形成(A值均〈0.12)。ATCC35984和SE101在雌二醇作用下,初始黏附能力明显加强,0 pmol/L组(0.081±0.015和0.082±0.011),50 pmol/L组(0.087±0.013和0.088±0.010),125 pmol/L组(0.175±0.052和0.091±0.012),250 pmol/L组(0.153±0.036和0.090±0.006),500 pmol/L组(0.157±0.050和0.082±0.032);同时细菌生物膜厚度也随雌二醇浓度而增加,培养24 h时的A值分别为0 pmol/L组(1.609±0.171和0.247±0.017),50 pmol/L组(1.391±0.087和0.256±0.015),125 pmol/L组(2.051±0.070和0.268±0.064),250 pmol/L组(1.973±0.073和0.265±0.019),500 pmol/L组(1.904±0.060和0.245±0.019),在雌二醇浓度为125 pmol/L时生物膜达到最厚。CLSM和SEM观察到高浓度的雌二醇能促使生物膜提前进入成熟阶段,125 pmol/L雌二醇组的生物膜较其他浓度组形成的生物膜更致密、更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乳房假体 表皮葡萄球菌 细菌生长 生物膜
原文传递
cid和lrg基因表达与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生物被膜形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荔 宋诗铎 于树云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89-694,共6页
目的 cid和lrg操纵子是细菌程序性死亡和溶解的重要调控基因,本研究旨在探究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cidA和lrgA基因及其mRNA表达水平与生物被膜形成的关系.方法 前期收集的表皮葡萄球菌(来源于血液、尿液、痰、分泌物及导管等生物材料表面... 目的 cid和lrg操纵子是细菌程序性死亡和溶解的重要调控基因,本研究旨在探究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cidA和lrgA基因及其mRNA表达水平与生物被膜形成的关系.方法 前期收集的表皮葡萄球菌(来源于血液、尿液、痰、分泌物及导管等生物材料表面)临床株39株,通过黏附试验和icaA基因扩增将其分为生物被膜形成菌株20株,非生物被膜形成菌株19株,PCR扩增表皮葡萄球菌cidA和lrgA基因片段,半定量RT-PCR检测cidA和lrgA mRNA水平,计算cid/lrg mRNA比率.结果 39株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均可扩增出cidA和lrgA的基因片段.随机选取生物被膜形成菌株表皮葡萄球菌Y36和非生物被膜形成菌株表皮葡萄球菌Y26检测培养2、4、6、8、10 h的cidA和lrgA的表达水平,两株菌cidA mRNA均在培养4 h后达峰,lrgA mRNA均在培养6 h后达峰.39株表皮葡萄球菌培养4 h后,生物被膜形成菌株与非生物被膜形成菌株,菌株中cidA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40±0.250和0.406±0.408(P=0.541),lrgA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为0.325±0.218和0.253±0.211(P=0.299),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id/lrg mRNA比率,生物被膜形成菌株为1.067±0.529,非生物被膜形成菌株为1.958±1.877,两组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cidA和lrgA基因表达可能具有一定的时限性,cidA和lrgA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菌株与非生物被膜形成菌株表皮葡萄球菌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cid/lrg mRNA比率可能具有一定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细菌生物被膜 cida lrga
原文传递
agrC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成鹏 叶联华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33-238,共6页
表皮葡萄球菌在医用生物材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可有效抵御抗生素的治疗,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影响生物膜形成的众多基因构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在生物膜形成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表皮葡萄球菌附属基因调节子... 表皮葡萄球菌在医用生物材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可有效抵御抗生素的治疗,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影响生物膜形成的众多基因构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在生物膜形成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表皮葡萄球菌附属基因调节子(agr)系统是调节生物膜形成的最重要基因之一.就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agr系统及其相关基因对生物膜形成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研究以agr为靶点治疗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引发的相关感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细菌生物膜 基因调控机制
原文传递
表皮葡萄球菌附属基因调节子C特异结合多肽对聚氯乙烯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作用的体外研究
18
作者 杨继琛 邱良婷 +5 位作者 黄云超 陈雅 饶孙银 阮文鹏 赵光强 叶联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9-355,共7页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附属基因调节子C(accessory gene regulator C,agr C)特异结合多肽(简称为N1)对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材料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作用的体外研究。方法以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生物膜表型阳性)和A...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附属基因调节子C(accessory gene regulator C,agr C)特异结合多肽(简称为N1)对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材料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作用的体外研究。方法以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生物膜表型阳性)和ATCC12228(生物膜表型阴性)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两菌株分别加入浓度为100、200、400、800、1 600μg/mL的N1培养,以相同浓度agrC特异结合无关肽(简称为N0)培养作为对照;24 h后测定吸光度(A)值,确定N1最佳抑菌浓度。两菌株与最佳抑菌浓度的N1及N0分别培养,6、12、18、24、30、48 h测定A值,观察N1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与PVC材料片培养6、12、18、24、30 h,扫描电镜观察PVC材料表面生物膜的表面结构;另取与ATCC35984菌株培养6、12、18、24 h的PVC材料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厚度。结果 A值测定显示,N1对ATCC35984菌株最佳抑菌浓度为800μg/mL。ATCC12228菌株与N1及N0培养后均未形成明显生物膜;ATCC35984菌株与N1及N0培养12 h时,生物膜形成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8、24、30、48 h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ATCC35984菌株与N1及N0培养后,随时间延长均见成熟生物膜结构;而ATCC12228菌株培养后均未见生物膜形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TCC35984菌株与N1培养12 h时细菌量明显少于与N0培养,且以死细菌居多;6、18、24 h时两种培养条件下细菌数量未见明显差别,均以活细菌居多;同时,N1培养12、18 h时生物膜厚度明显小于N0培养(P<0.05)。结论 N1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强度有量效关系;其在聚集期阻碍细菌的增殖和聚集,抑制生物膜形成,对成熟生物膜抑制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细菌生物膜 附属基因调节子C 特异结合多肽 聚氯乙烯
原文传递
中医药抑制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于进洋 韩旭 谭红略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94-98,共5页
近年来,中医药在预防及治疗感染方面已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且大量体外研究也证实了中医药对于抑制基于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相关感染的明显效果,是当前抗感染研究的重点之一。但目前有关中医药抑制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中医药在预防及治疗感染方面已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且大量体外研究也证实了中医药对于抑制基于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相关感染的明显效果,是当前抗感染研究的重点之一。但目前有关中医药抑制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少,与骨科内植物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基础研究更少;同时,对其复杂作用机制的研究亦相对薄弱,且文献报道也仅为单纯中药复方或单体探讨。故今后需进一步加强与中药复方或单体相关的基础研究,关注组合抗生素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中医药抑制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具体机制,为与骨科内植物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细菌生物膜 感染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定植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咸春星 刘艳武 +4 位作者 周磊 贺文芳 杨正东 陈敬地 毕龙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415-2420,共6页
目的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对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生物膜产量和细菌定植的影响。方法 将固定菌量的表葡菌与不同菌量(10^(2)、10^(3)、10^(4)、10^(5)、10^(6)CFU)的金葡菌共培养,用改良的结晶紫染色法对菌液产生的生物膜进行定... 目的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对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生物膜产量和细菌定植的影响。方法 将固定菌量的表葡菌与不同菌量(10^(2)、10^(3)、10^(4)、10^(5)、10^(6)CFU)的金葡菌共培养,用改良的结晶紫染色法对菌液产生的生物膜进行定量(酶标仪测定生物膜OD_(570)处吸光度),共培养24 h后用血琼脂平板对菌液中的表葡菌进行菌落计数,依据结晶紫定量结果绘制表葡菌生物膜生长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表葡菌生物膜在各时间点的生长形态。结果 表葡菌的生物膜在生长至18 h左右达到顶峰,SEM对生物膜各个时期的形态观察也证实此时期生物膜最厚;加入金葡菌后,表葡菌生物膜产量受到明显抑制,表葡菌(菌量10^(4)CFU)单独培养18 h时生物膜产量为0.40±0.02(OD_(570)处吸光度),加入金葡菌后生物膜产量最高可减少69%(加入10^(4)CFU金葡菌),最低减少18%(加入10^(2)CFU金葡菌),且生物膜产量随金葡菌菌量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加入金葡菌后,表葡菌定植量也被明显抑制,且随金葡菌菌量增加表葡菌定植量逐渐减少。结论 金葡菌对表葡菌的生物膜产量和定植数量均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膜 细菌定植 抑制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