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茨威格小说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 |
杨荣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3 |
8
|
|
2
|
斯蒂芬·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探析 |
王升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5
|
|
3
|
斯·茨威格作品在中国内地的译介 |
张晓青
|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4
|
激情驱遣的道德化身——试析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陈志菲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3
|
|
5
|
论茨威格的传记文学作品《三大师》 |
杨荣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
2010 |
2
|
|
6
|
读者的审美视域与茨威格作品的审美价值 |
张晓青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7
|
用爱写成的悲伤心曲:我读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杨理沛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7 |
3
|
|
8
|
沉默的羔羊在说话——再读《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 |
陈桂霞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9
|
论茨威格传记文学的艺术成就 |
於贤德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0 |
1
|
|
10
|
时间与激情──试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人物的变异 |
陈志菲
|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11
|
茨威格的传记文学观 |
杨荣
|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2
|
茨威格现当代研究论略 |
张晓青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3
|
流亡者的记忆诗学——以斯蒂芬·茨威格自传为例 |
胡蔚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4
|
逃不出的囚笼——从茨威格的小说看男性权力话语倾向 |
孔燕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15
|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多重叙述建构 |
邹莉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6
|
斯蒂芬·茨威格传记文学的心理密码 |
曹学庆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7
|
斯蒂芬·茨威格及其作品在中国译介错误考 |
张晓青
|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1 |
0 |
|
18
|
试析茨威格对儿童心理的描摹——以《灼人的秘密》和《朦胧夜的故事》为例 |
冯丽军
|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9
|
茨威格文学创作中的激情成因探究 |
杜慧春
方锦坤
|
《景德镇学院学报》
|
2019 |
0 |
|
20
|
穿透社会真实的心理现实主义之剑——浅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 |
池樱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