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斯氏线虫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
3
1
作者
胡学难
梁广文
曾玲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2-55,共4页
采用均匀设计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方法,研究了斯氏线虫Steinernemafeltiae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的控制作用.通过试验得出了应用斯氏线虫在甜玉米地控制亚洲玉米螟的最佳施用剂量和施用次数组合,即施用剂量为1 0万条/株,施用次数...
采用均匀设计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方法,研究了斯氏线虫Steinernemafeltiae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的控制作用.通过试验得出了应用斯氏线虫在甜玉米地控制亚洲玉米螟的最佳施用剂量和施用次数组合,即施用剂量为1 0万条/株,施用次数为2次(心叶中期喷第1次,5d后喷第2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氏线虫
亚洲玉米螟
控制作用
均匀设计
自然种群生命表
甜玉米害虫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甜玉米地亚洲玉米螟为害的生态控制系统研究
被引量:
8
2
作者
胡学难
梁广文
庞雄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573-2578,共6页
利用自然种群生命表方法 ,研究了甜玉米品种抗虫性差异 ,斯氏线虫、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系统的生态控制 ,根据不同卵量水平初步组建了第 5代亚洲玉米螟生态控制系统。结果得出 :亚洲玉米螟为害的生态控制系统由人工生态控制系...
利用自然种群生命表方法 ,研究了甜玉米品种抗虫性差异 ,斯氏线虫、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系统的生态控制 ,根据不同卵量水平初步组建了第 5代亚洲玉米螟生态控制系统。结果得出 :亚洲玉米螟为害的生态控制系统由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和自然控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主要通过调控人工生态控制系统中的生态控制措施来达到生态控制目标。当甜玉米品种为穗甜 2号 ,卵密度为 18(块 / 10 0株 )时 ,不采取人为生态控制措施即可控制亚洲玉米螟的为害 ,即在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内 ,利用穗甜 2号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即可达到生态控制目标 ;当甜玉米品种为粤甜 1号 ,卵密度为 18或 35 (块 / 10 0株 )时 ,在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内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或撒施线虫颗粒剂均可达到生态控制目标 ;当甜玉米品种为粤甜 1号 ,卵密度为 6 2 (块 / 10 0株 )时 ,则要在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内同时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和撒施线虫颗粒剂 ,才能达到生态控制目标。通过生态控制系统的建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亚洲玉米螟
斯氏线虫
玉米螟赤眼蜂
生态控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应用芜菁夜蛾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
被引量:
22
3
作者
何康来
周大荣
杨怀文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1年第1期1-6,共6页
1989—1990在北京和河北阜城进行了室内和田间应用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用4个种10个品系线虫测定的结果,以芜菁夜蛾线虫Agriotos对玉米螟的致病力最强。Agriotos线虫对玉米螟的致死率随玉米螟龄期的增加而提高,对2龄和5龄初玉米螟...
1989—1990在北京和河北阜城进行了室内和田间应用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用4个种10个品系线虫测定的结果,以芜菁夜蛾线虫Agriotos对玉米螟的致病力最强。Agriotos线虫对玉米螟的致死率随玉米螟龄期的增加而提高,对2龄和5龄初玉米螟的LD50分别为47±2条/头和9±3条/头。线虫施入玉米心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数量逐渐减少,但14天后仍能回收到一定量的线虫。施线虫10天后引入玉米螟,死亡率仍到56.7%,说明线虫侵染力没有丧失。1989年用2000条/株的线虫剂量田间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6天后死亡率达90.5%,1990年用同一剂量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死亡率为8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芜菁夜蛾线虫
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白僵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被引量:
17
4
作者
张爱文
刘维真
+3 位作者
农向群
邓春生
郭武棣
姜斌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2年第3期118-120,共3页
选择合适的助剂与填料配制白僵菌可湿性粉剂,通过混合粉碎过程的研究,得到抑菌作用小、理化性能优良的可湿性粉剂小试产品3号和4号,其润湿性小于3分钟,悬浮率和孢子萌发率均为85%以上。成品细度:98%通过325筛目。经10~20℃室温贮存8...
选择合适的助剂与填料配制白僵菌可湿性粉剂,通过混合粉碎过程的研究,得到抑菌作用小、理化性能优良的可湿性粉剂小试产品3号和4号,其润湿性小于3分钟,悬浮率和孢子萌发率均为85%以上。成品细度:98%通过325筛目。经10~20℃室温贮存8个月后孢子萌发率为85%左右,与纯孢粉无显著差异。室内测定:含孢量500亿/克可湿性粉剂的杀虫效果为95%,LC50为7.30×105孢子/ml,LT50为113.6小时。田间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达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可湿性粉剂
玉米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芜菁夜蛾线虫与玉米螟接触时间对寄主死亡率及死亡速度的关系
被引量:
9
5
作者
杨怀文
张刚应
张善稿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1年第4期154-156,共3页
在试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芜菁夜蛾线虫北京品系与亚洲玉米螟幼虫接触时间,对玉米螟死亡率和死亡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与玉米螟接触时间在0.5、1、2小时内,玉米螟死亡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分别为35.3、50.7和61%。4小时以上各处理...
在试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芜菁夜蛾线虫北京品系与亚洲玉米螟幼虫接触时间,对玉米螟死亡率和死亡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与玉米螟接触时间在0.5、1、2小时内,玉米螟死亡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分别为35.3、50.7和61%。4小时以上各处理玉米螟死亡率均达92%以上,差异不明显。线虫与玉米螟接触0.5、8和12小时,其寄主体内进入的线虫数分别为1.2、7.9和23.8~28.3条/虫。玉米螟幼虫的死亡速度也随进人体内线虫数增多而加快,进入一条线虫的寄主在48~96小时内死亡,2~5条线虫的72小时内死亡,6~30条的48小时死亡,31条以上的24小时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菁蛾线虫
线虫
玉米螟
死亡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玉米螟微孢子虫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
7
6
作者
郭蓓琳
李秉钧
问锦曾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89年第1期30-33,共4页
玉米螟微孢子虫在寄主玉米螟体内,孢子的数量增殖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影响增殖的因子有接种剂量、接种虫龄和温度等。26℃下,以1×10~6孢子/虫接种三龄幼虫,19天后收获,得到最大产孢量,6.3×10~3孢子/虫。以3.2×10~7孢...
玉米螟微孢子虫在寄主玉米螟体内,孢子的数量增殖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影响增殖的因子有接种剂量、接种虫龄和温度等。26℃下,以1×10~6孢子/虫接种三龄幼虫,19天后收获,得到最大产孢量,6.3×10~3孢子/虫。以3.2×10~7孢子/ml液涂卵接种一龄幼虫,15天后收获,得到最大产孢量为1.2×10~3孢子/虫。70%的产孢量是从幼虫丝腺、马氏管和唾腺获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微孢子虫
孢子增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种玉米螟微粒子虫对玉米螟致病性的比较
被引量:
5
7
作者
王万成
问锦曾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2年第3期104-106,共3页
室内试验,用微粒子虫Nosema furnacalis(Nf)和N.pyrausta(Np)系列浓度孢子接种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每头虫吞食15个孢子,绝大部分虫均可感染。Nf和Np对亚洲玉米螟的LD50分别为1255和29015孢子/头。LT50随Nf的接种剂量由1.5×10~5增至1...
室内试验,用微粒子虫Nosema furnacalis(Nf)和N.pyrausta(Np)系列浓度孢子接种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每头虫吞食15个孢子,绝大部分虫均可感染。Nf和Np对亚洲玉米螟的LD50分别为1255和29015孢子/头。LT50随Nf的接种剂量由1.5×10~5增至1.5×10~6孢子/头,而由7.4天减至5.2天。但在同样剂量下,Np对亚洲玉米螟的LT50要比Nf的长2.2至3.5倍。由此认为Np较Nf更适于作为玉米螟虫口的长效控制因子,特别是在Nf难以在亚洲玉米螟种群中持续的2~3代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暝
微粒子虫
致病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夜蛾斯氏线虫对亚洲玉米螟防治的研究
被引量:
4
8
作者
王军辉
钱海涛
+2 位作者
董辉
丛斌
王志春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6,共2页
应用液体发酵培养的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防治亚洲玉米螟,当时间在36~54h,线虫悬浮液浓度在60~80IJs/ml时,杀虫效果最好,可达到93.30%。在其他时间和浓度下,死亡率虽然会有所增加,但综合效益会下降。
关键词
夜蛾斯氏线虫
亚洲玉米螟
死亡率
原文传递
题名
斯氏线虫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
3
1
作者
胡学难
梁广文
曾玲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
出处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2-55,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9930120)
文摘
采用均匀设计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方法,研究了斯氏线虫Steinernemafeltiae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的控制作用.通过试验得出了应用斯氏线虫在甜玉米地控制亚洲玉米螟的最佳施用剂量和施用次数组合,即施用剂量为1 0万条/株,施用次数为2次(心叶中期喷第1次,5d后喷第2次).
关键词
斯氏线虫
亚洲玉米螟
控制作用
均匀设计
自然种群生命表
甜玉米害虫
生物防治
Keywords
steinernema
feltiae
ostrinia
furnacalis
sweet corn
control
分类号
S435.13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S476.15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甜玉米地亚洲玉米螟为害的生态控制系统研究
被引量:
8
2
作者
胡学难
梁广文
庞雄飞
机构
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检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573-2578,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 3 993 0 12 0)~~
文摘
利用自然种群生命表方法 ,研究了甜玉米品种抗虫性差异 ,斯氏线虫、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系统的生态控制 ,根据不同卵量水平初步组建了第 5代亚洲玉米螟生态控制系统。结果得出 :亚洲玉米螟为害的生态控制系统由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和自然控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主要通过调控人工生态控制系统中的生态控制措施来达到生态控制目标。当甜玉米品种为穗甜 2号 ,卵密度为 18(块 / 10 0株 )时 ,不采取人为生态控制措施即可控制亚洲玉米螟的为害 ,即在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内 ,利用穗甜 2号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即可达到生态控制目标 ;当甜玉米品种为粤甜 1号 ,卵密度为 18或 35 (块 / 10 0株 )时 ,在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内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或撒施线虫颗粒剂均可达到生态控制目标 ;当甜玉米品种为粤甜 1号 ,卵密度为 6 2 (块 / 10 0株 )时 ,则要在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内同时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和撒施线虫颗粒剂 ,才能达到生态控制目标。通过生态控制系统的建立 。
关键词
甜玉米
亚洲玉米螟
斯氏线虫
玉米螟赤眼蜂
生态控制
Keywords
Sweet corn
Ostrina
furnacalis
Trichogramma ostrininae
steinernema
feltiae
A_(24)
ecological
control
approach
分类号
S435.1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应用芜菁夜蛾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
被引量:
22
3
作者
何康来
周大荣
杨怀文
机构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中国农科院生防所
出处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1年第1期1-6,共6页
文摘
1989—1990在北京和河北阜城进行了室内和田间应用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用4个种10个品系线虫测定的结果,以芜菁夜蛾线虫Agriotos对玉米螟的致病力最强。Agriotos线虫对玉米螟的致死率随玉米螟龄期的增加而提高,对2龄和5龄初玉米螟的LD50分别为47±2条/头和9±3条/头。线虫施入玉米心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数量逐渐减少,但14天后仍能回收到一定量的线虫。施线虫10天后引入玉米螟,死亡率仍到56.7%,说明线虫侵染力没有丧失。1989年用2000条/株的线虫剂量田间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6天后死亡率达90.5%,1990年用同一剂量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死亡率为80.4%。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芜菁夜蛾线虫
防治
Keywords
steinernema
feltiae
agriotos corn pests
ostrinia
furnacalis
raicrobial
control
分类号
S476.15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白僵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被引量:
17
4
作者
张爱文
刘维真
农向群
邓春生
郭武棣
姜斌
机构
中国农科院生防所
沈阳化工研究院农药四室
出处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2年第3期118-120,共3页
文摘
选择合适的助剂与填料配制白僵菌可湿性粉剂,通过混合粉碎过程的研究,得到抑菌作用小、理化性能优良的可湿性粉剂小试产品3号和4号,其润湿性小于3分钟,悬浮率和孢子萌发率均为85%以上。成品细度:98%通过325筛目。经10~20℃室温贮存8个月后孢子萌发率为85%左右,与纯孢粉无显著差异。室内测定:含孢量500亿/克可湿性粉剂的杀虫效果为95%,LC50为7.30×105孢子/ml,LT50为113.6小时。田间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达80%以上。
关键词
白僵菌
可湿性粉剂
玉米螟
Keywords
Beauveria bassiana
ostrinia
furnacalis
wettable powder
microbial
control
分类号
S482.7 [农业科学—农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芜菁夜蛾线虫与玉米螟接触时间对寄主死亡率及死亡速度的关系
被引量:
9
5
作者
杨怀文
张刚应
张善稿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
出处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1年第4期154-156,共3页
文摘
在试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芜菁夜蛾线虫北京品系与亚洲玉米螟幼虫接触时间,对玉米螟死亡率和死亡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与玉米螟接触时间在0.5、1、2小时内,玉米螟死亡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分别为35.3、50.7和61%。4小时以上各处理玉米螟死亡率均达92%以上,差异不明显。线虫与玉米螟接触0.5、8和12小时,其寄主体内进入的线虫数分别为1.2、7.9和23.8~28.3条/虫。玉米螟幼虫的死亡速度也随进人体内线虫数增多而加快,进入一条线虫的寄主在48~96小时内死亡,2~5条线虫的72小时内死亡,6~30条的48小时死亡,31条以上的24小时内死亡。
关键词
无菁蛾线虫
线虫
玉米螟
死亡率
Keywords
steinernema feltiae ostrinia furnacalis microbial control
分类号
S476.15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玉米螟微孢子虫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
7
6
作者
郭蓓琳
李秉钧
问锦曾
机构
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出处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89年第1期30-33,共4页
文摘
玉米螟微孢子虫在寄主玉米螟体内,孢子的数量增殖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影响增殖的因子有接种剂量、接种虫龄和温度等。26℃下,以1×10~6孢子/虫接种三龄幼虫,19天后收获,得到最大产孢量,6.3×10~3孢子/虫。以3.2×10~7孢子/ml液涂卵接种一龄幼虫,15天后收获,得到最大产孢量为1.2×10~3孢子/虫。70%的产孢量是从幼虫丝腺、马氏管和唾腺获得的。
关键词
玉米螟
微孢子虫
孢子增殖
Keywords
Nosema funacalis
ostrinia
furnacalis
microbial
control
分类号
S476.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种玉米螟微粒子虫对玉米螟致病性的比较
被引量:
5
7
作者
王万成
问锦曾
机构
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出处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2年第3期104-106,共3页
文摘
室内试验,用微粒子虫Nosema furnacalis(Nf)和N.pyrausta(Np)系列浓度孢子接种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每头虫吞食15个孢子,绝大部分虫均可感染。Nf和Np对亚洲玉米螟的LD50分别为1255和29015孢子/头。LT50随Nf的接种剂量由1.5×10~5增至1.5×10~6孢子/头,而由7.4天减至5.2天。但在同样剂量下,Np对亚洲玉米螟的LT50要比Nf的长2.2至3.5倍。由此认为Np较Nf更适于作为玉米螟虫口的长效控制因子,特别是在Nf难以在亚洲玉米螟种群中持续的2~3代区。
关键词
玉米暝
微粒子虫
致病性
Keywords
ostrinia
furnacalis
Nosema
furnacalis
Nosema pyrausta pathogenicity
microbial
control
分类号
S476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夜蛾斯氏线虫对亚洲玉米螟防治的研究
被引量:
4
8
作者
王军辉
钱海涛
董辉
丛斌
王志春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出处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6,共2页
基金
国家农业部"948"项目(2001238)
文摘
应用液体发酵培养的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防治亚洲玉米螟,当时间在36~54h,线虫悬浮液浓度在60~80IJs/ml时,杀虫效果最好,可达到93.30%。在其他时间和浓度下,死亡率虽然会有所增加,但综合效益会下降。
关键词
夜蛾斯氏线虫
亚洲玉米螟
死亡率
Keywords
steinernema
feltiae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
mortality
分类号
S435.13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斯氏线虫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的控制作用
胡学难
梁广文
曾玲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甜玉米地亚洲玉米螟为害的生态控制系统研究
胡学难
梁广文
庞雄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应用芜菁夜蛾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
何康来
周大荣
杨怀文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1
2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白僵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张爱文
刘维真
农向群
邓春生
郭武棣
姜斌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2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芜菁夜蛾线虫与玉米螟接触时间对寄主死亡率及死亡速度的关系
杨怀文
张刚应
张善稿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1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玉米螟微孢子虫增殖的研究
郭蓓琳
李秉钧
问锦曾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89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两种玉米螟微粒子虫对玉米螟致病性的比较
王万成
问锦曾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2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夜蛾斯氏线虫对亚洲玉米螟防治的研究
王军辉
钱海涛
董辉
丛斌
王志春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08
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