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蒜白斑病菌(Stemphylium solani)毒素的基本性质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伟 杨桂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1-114,共4页
为了探明大蒜白斑病菌(Stemphylium solani)粗毒素液的致病机理,采用毒素活性分析方法,对大蒜白斑病菌粗毒素液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S.solani毒素是一种极性较大的非蛋白小分子物质;经高温处理后,致病活性基本不变;在微... 为了探明大蒜白斑病菌(Stemphylium solani)粗毒素液的致病机理,采用毒素活性分析方法,对大蒜白斑病菌粗毒素液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S.solani毒素是一种极性较大的非蛋白小分子物质;经高温处理后,致病活性基本不变;在微酸或微碱条件下毒素较稳定,强酸性条件有利于加强毒素的致病活性,而强碱性条件下毒素活性有所下降;粗毒素液渗透势对生测结果无显著影响;培养液中的活性成分不能被活性碳有效吸附。官能团鉴定结果表明,粗毒素液中不含酚类、糖类和生物碱等物质,但含酯类和含氨基的有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白斑病菌 毒素 基本性质 生物测定
下载PDF
赤峰地区番茄灰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被引量:3
2
作者 周艳芳 赵伟强 王燕春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55-58,共4页
以番茄灰叶斑病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鉴定、致病性检测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了赤峰地区番茄灰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病原菌(ZTWYF16081515)分生孢子淡褐色,长方形至圆柱形,大小为(21.4~71.9... 以番茄灰叶斑病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鉴定、致病性检测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了赤峰地区番茄灰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病原菌(ZTWYF16081515)分生孢子淡褐色,长方形至圆柱形,大小为(21.4~71.9)μm×(10.5~27.3)μm。分离菌株喷雾接种,7d后番茄叶片上形成典型的番茄灰叶斑病病斑。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和gpd区的PCR产物经测序后进行BLAST分析,均表明该菌与茄匍柄霉S.solani的ITS和gpd序列100%相同,确定该病原为茄匍柄霉S.sola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峰 番茄灰叶斑病 病原菌 茄匍柄霉
下载PDF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凯里基地植物病虫害的种类调查和鉴定(一)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国辉 顾焕先 佀胜利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29,共5页
2015年10月,针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凯里基地的多种树木的病虫害发生现状,采用林间调查法和组织分离法进行调研,ITS保守序列测序和形态学鉴定的方法对病原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条... 2015年10月,针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凯里基地的多种树木的病虫害发生现状,采用林间调查法和组织分离法进行调研,ITS保守序列测序和形态学鉴定的方法对病原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条纹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irgatula、茄匍柄霉Stemphylium solani、茶茎点霉Phoma camelliae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所导致的真菌病害分别为八角金盘炭疽病、罗汉松叶尖枯病、鹅掌楸匍柄霉叶斑病和山茶褐斑病。同时发现榆凤蛾Epicopeia mencia和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两种害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孢炭疽菌 条纹拟盘多毛孢 茄匍柄霉 山茶褐斑病 茶茎点霉 细极链格孢
下载PDF
沙打旺种带真菌检测 被引量:17
4
作者 南志标 刘若 《草业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11-16,共6页
对来自江苏,河南,河北,辽宁,陕西和内蒙古等6个省(自治区)的沙打旺种样进行了植株残体检验,洗涤检验和真菌分离培养检验,探讨了光照与种子表面消毒处理在分离培养检验中的作用,并以解剖检验法研究了真菌在种子内的侵染部位。... 对来自江苏,河南,河北,辽宁,陕西和内蒙古等6个省(自治区)的沙打旺种样进行了植株残体检验,洗涤检验和真菌分离培养检验,探讨了光照与种子表面消毒处理在分离培养检验中的作用,并以解剖检验法研究了真菌在种子内的侵染部位。结果表明:以水琼脂为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检验可较为全面地检测沙打旺的种带真菌,光照与表面消毒处理对真菌检出种数及检出率无显著影响(P>0.05)。种子间的植株残体是传带病原真菌的重要来源,残体检验是了解种子与植株健康状况的重要方面。从来自6省(区)的种子及种子间植株残体上共分离鉴定出23种真菌。根据田间检验结果,可以确定的重要病原真菌是小丛壳(Glomerelasp.),拉伯兰单胞锈(UromyceslapponicusLagerh),茎点霉(Phomasp.),匍柄霉(StemphyliumbotryosumWalr)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m)。解剖检验表明,茎点霉,匍柄霉,细交链孢〔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l〕和多主枝孢〔Cladosporiumherbarum(Pers)Link〕等真菌主要存在于子叶内,种皮上仅发现产黄青霉(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打旺 种带真菌 检验 光照 立枯丝核菌
下载PDF
大蒜白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范围 被引量:7
5
作者 郑露 刘佳 +1 位作者 张丽 黄俊斌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9-122,共4页
通过测定大蒜白斑病菌菌丝在不同条件下生长情况和采用菌丝块接种离体叶片方法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结果表明,病菌在PSA平板上培养,5~35℃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pH值4~10均可生长,pH值为6~8时生长... 通过测定大蒜白斑病菌菌丝在不同条件下生长情况和采用菌丝块接种离体叶片方法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结果表明,病菌在PSA平板上培养,5~35℃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pH值4~10均可生长,pH值为6~8时生长最佳;在Czapek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病菌对所测试碳源中的淀粉利用效果最好,而对甘露醇利用最差,在测试氮源中,对谷氨酸利用最佳,对尿素利用最差;菌丝的最低致死温度为55℃、10min。病菌寄主范围测定结果显示,该菌可侵染所有供试植物,且发病率均为100%,其中发病程度以分葱、韭菜、马铃薯、番茄、烟草和玉米较重,严重度达到4级,而辣椒、甘蓝型油菜和苋菜发病较轻,严重度仅为1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大蒜白斑病菌 生物学特性 寄主范围
原文传递
茄匍柄霉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谢学文 陈利达 +5 位作者 曹金强 韩道杰 石延霞 柴阿丽 李磊 李宝聚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8-625,共8页
为了准确检测病残体内茄匍柄霉菌(Stemphylium solani)DNA含量在土壤内的动态变化,本研究根据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特异性引物Stem-g7F/Stem-g7R,能从靶标基因组DNA中特异性扩增出大小为150 bp的目的片段。建立... 为了准确检测病残体内茄匍柄霉菌(Stemphylium solani)DNA含量在土壤内的动态变化,本研究根据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特异性引物Stem-g7F/Stem-g7R,能从靶标基因组DNA中特异性扩增出大小为150 bp的目的片段。建立的Stemphylium solani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RT-PCR)检测体系的灵敏度比常规PCR高1 000倍,且特异性良好。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2。利用所建立的qRT-PCR方法对病残体进行检测发现,病残体DNA初始拷贝数为3.69×10^(9)拷贝数/g,经过温度27℃、80%湿度下处理30 d病残体DNA含量下降至1.21×10^(6)拷贝数/g,而在温度27℃、20%湿度下含量为1.29×10^(10)拷贝数/g。因此,建立的S.solani的qRT-PCR检测体系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定量检测病残体S.solani的含量,为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的早期预防和流行监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匍柄霉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湿度 病残体
原文传递
黔东南州太子参主要真菌病害调查及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国辉 王龙 +3 位作者 任永权 贺定翔 兰才武 范成明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17,共4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riae)近年来发生3种严重病害,通过对太子参发病叶片和块茎的病症观察,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株和土壤病原微生物后再用16Sr DNA测序和形态学鉴定方法对所得菌株进行鉴定,其病原菌分别为... 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riae)近年来发生3种严重病害,通过对太子参发病叶片和块茎的病症观察,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株和土壤病原微生物后再用16Sr DNA测序和形态学鉴定方法对所得菌株进行鉴定,其病原菌分别为茄匐柄霉(Stemphylium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互隔文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同时,在太子参根腐病的病土中也分离出病原菌匍枝根霉(Rhizopus slolonifer)。这些病原菌导致的病害为太子参褐斑病、太子参立枯病和太子参腐烂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茄匐柄霉 互隔文链孢霉 立枯丝核菌 尖孢镰刀菌
原文传递
大蒜白斑病菌SS-毒素的结构鉴定 被引量:3
8
作者 郑露 刘伟 +2 位作者 陈长水 姜道宏 黄俊斌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8-485,共8页
大蒜白斑病是由Stemphylium solani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大蒜病害,病菌可产生致病毒素SS-毒素。本文采用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毒素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化学鉴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元素分析以及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 大蒜白斑病是由Stemphylium solani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大蒜病害,病菌可产生致病毒素SS-毒素。本文采用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毒素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化学鉴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元素分析以及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毒素结构。通过化学反应可初步判断该毒素是一种酚类物质;毒素在215、264和458 nm处有紫外可见吸收峰;在红外光谱中可看出,毒素结构中有酚-OH(3 400 cm-1)、-CH3(2 946 cm-1、1 449 cm-1、1 395 cm-1)、芳香环(3 092 cm-1、1 595 cm-1)、-CO(1 670 cm-1)和酮-C=O(1 640 cm-1)存在的伸缩振动;根据电喷雾质谱和元素分析结果得到SS-毒素的分子式为C16H16O8;进一步结合毒素的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将SS-毒素鉴定为7-甲氧基-2-甲基-1,2,3,4-四氢-1,2,3,4,5-五羟基蒽醌。本文是首次对S.solani致病毒素的化学结构进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白斑病菌 SS-毒素 化学结构 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