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e Plan for Reducing Stigma in Cancer Disease
1
作者 Fatemeh Hasan Shiri Jamileh Mohtashami +2 位作者 Houman Manoochehri Malihe Nasiri Camelia Rohani 《Open Journal of Nursing》 2020年第11期1142-1154,共13页
<strong>Purpose:</strong> Disease-related Stigma is negative emotions, attitudes, stereotypes, and beliefs about diseases. Cancer is one of the diseases that can be exposed to stigma. Regarding the effects... <strong>Purpose:</strong> Disease-related Stigma is negative emotions, attitudes, stereotypes, and beliefs about diseases. Cancer is one of the diseases that can be exposed to stigma. Regarding the effects of stigma on the quality of life;admission and adherence to treatment, and considering stigma as a barrier to health promotion and cancer screening,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a care plan for reducing stigma in cancer. <strong>Methods:</strong> This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during three phases of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studi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 qualitative phase was conducted by conventional content analysis to find effective factors on the reduction of stigma through face to fac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quantitative phase was a cross-sectional descriptive study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stigma. By using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finding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 comprehensive care plan to reduce stigma in families with cancer patients was developed. <strong>Results:</strong> The results showed two categories of data;1) reducing stigma at the individual or family level which needs increasing awareness, teaching coping skills, and support, as well as counseling;and 2) stigma reduction at the community level and policy rules which involve public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s. <strong>Conclusion:</strong> Implementation of a care plan for reducing stigma can increase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utcomes of people influenced by cancer, and at the community level, improves the attitude toward cancer and the success of screening programs, and ultimately reduces disability and mortality of th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gma CANCER stigma control Care Plan
下载PDF
艾滋病污名研究述评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玲 朱雅雯 李建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63,共5页
艾滋病污名是影响艾滋病预防、治疗及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文章从艾滋病污名的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及干预措施等几个方面,回顾了国外近20几年来研究者关于艾滋病污名的研究脉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有待研究的五个问题。
关键词 艾滋病污名 社会控制理论 谴责理论
下载PDF
玉米须饮料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3
3
作者 朴惠顺 杨珍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建立玉米须饮料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三氯化铝比色法.[结果]每600mL玉米须饮料中含总黄酮9.18mg,加样回收率为98.45%,RSD为0.595%.[结论]三氯化铝比色法可用于玉米须饮料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玉米须 黄酮 饮料
下载PDF
油茶人工授粉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应中 王明怀 +4 位作者 徐煲铧 梁瑞友 刘伟新 卢绍强 吕宇宙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2期33-39,共7页
在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国有小坑林场开展普通油茶人工授粉、自花授粉试验,同时开展去袋方式试验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人工授粉方法—吸管套柱法应用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杂交组合平均座果率为34.8%。相同生物学类型单株间杂交... 在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国有小坑林场开展普通油茶人工授粉、自花授粉试验,同时开展去袋方式试验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人工授粉方法—吸管套柱法应用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杂交组合平均座果率为34.8%。相同生物学类型单株间杂交,其座果率较低;不同类型单株间杂交组合,其平均座果率为39.8%;自花授粉座果率极低,多数为0。人工授粉后一周完全去袋是可行的。简便易操作的吸管套柱法可在广东油茶人工授粉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油茶 人工授粉 杂交 自交 去袋 套柱
下载PDF
桑椹菌核病防治用药适期调查和防治方案制定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彩萍 于少芳 +3 位作者 刘生有 马焕艳 沈国新 陈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6-225,共10页
针对浙江省果桑种植区桑椹菌核病发生与为害严重的问题,拟通过观察桑花不同发育阶段各器官的形态变化,划分接种感染时期及接种部位,调查感染率及病原侵染部位,据此确定病害的防治适期,并且通过田间防效试验确定2种常用防治药剂的用量和... 针对浙江省果桑种植区桑椹菌核病发生与为害严重的问题,拟通过观察桑花不同发育阶段各器官的形态变化,划分接种感染时期及接种部位,调查感染率及病原侵染部位,据此确定病害的防治适期,并且通过田间防效试验确定2种常用防治药剂的用量和施药次数。在桑树开花及果实发育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人工接种病原菌(桑实杯盘菌Ciboria shiraiana),发现病原菌侵染桑花的起始时间是初花期,侵染部位是雌花柱头,被感染的桑花柱头完全伸展开,颜色呈乳白色或白色。在桑树开花的不同时期以2种常用防治药物供试,通过不同用药次数和不同用药浓度的组合试验调查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仍然是防治桑椹菌核病的有效药剂,2种药剂分别以质量浓度1 mg/L、1.5 mg/L的药液轮流施用3次(每次间隔7 d),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其中第1次施药在花穗形成后到初花期,此时大部分桑花柱头呈半圆形卷曲状、部分开始伸展,颜色介于浅绿色至乳白色之间,但尚未完全成熟。调查施药时间、施药次数和施药浓度对成熟桑椹的果实性状(果长、果横径、千克果实数量、单粒果实质量)影响不明显,而桑果产量则与感病率相关。依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果桑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观察桑花柱头的形态辅助开花物候期来确定桑椹菌核病的防治适期,实施上述组合防治方案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防治适期 初花期 花柱头 药物防治
下载PDF
痣鳞鳃金龟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被引量:4
6
作者 庞统 顾茂彬 《广东林业科技》 2000年第1期45-45,F003,共2页
痣鳞鳃金龟二年发生一代 ,此虫在砂质土壤的林地密度大 ,为害严重。造林时在每株根际施 5g 3 %呋喃丹颗粒剂 ,可有效地控制此虫的危害并兼治其它地下害虫和造林初期的食叶害虫。
关键词 痣鳞鳃金龟 生物学特性 防治 桉树割虫 呋喃丹
下载PDF
尿控管理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病人临床症状及病耻感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军梅 刘玲姣 《循证护理》 2021年第10期1388-1391,共4页
目的:探讨尿控管理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病人临床症状及病耻感的影响。方法:2019年7月—2020年7月选取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病人8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行尿控管理,比较两组病... 目的:探讨尿控管理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病人临床症状及病耻感的影响。方法:2019年7月—2020年7月选取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病人8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行尿控管理,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病耻感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干预后30 d恢复自主排尿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重置尿管率、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每日导尿次数、每次导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病耻感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病人实施尿控管理措施能使病人排尿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改变病人排尿方式,预防尿路感染,减轻病人病耻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控管理 脊髓损伤 尿潴留 临床症状 病耻感 生活质量 护理
下载PDF
基于HPLC-Q-TOF-MS技术的玉米须总黄酮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易涛 赵钟祥 刘孟渊 《中国药师》 CAS 2019年第10期1776-1780,共5页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在正离子模式下对玉米须总黄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 6 mm,5μm),以乙腈(A)和0. 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在正离子模式下对玉米须总黄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 6 mm,5μm),以乙腈(A)和0. 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 3 ml·min-1,进样量为10μl,柱温为35℃。以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分析质谱数据和元素组成,结合参考文献数据对照,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果:通过分子离子峰和二级高分辨质谱数据结合文献数据鉴定了玉米须总黄酮中的19个化合物,包括3个黄酮化合物,16个黄酮苷。结论: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能快捷、有效地鉴定玉米须的总黄酮化学成分,可为玉米须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须 总黄酮 化学成分 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外卖骑手感知算法控制、职业污名感和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9
作者 苗梓欣 郭彤梅 《职业与健康》 CAS 2024年第3期320-324,共5页
目的探究感知算法控制和职业污名感对外卖骑手职业倦怠的影响,分析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算法控制、职业污名感与职业倦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2023年1—3月,采用感知算法控制量表、职业污名感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太原市... 目的探究感知算法控制和职业污名感对外卖骑手职业倦怠的影响,分析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算法控制、职业污名感与职业倦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2023年1—3月,采用感知算法控制量表、职业污名感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太原市某外卖平台5个站点的外卖骑手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太原市某外卖平台5个站点的286名外卖骑手感知算法控制量表得分为(41.50±9.77)分,职业污名感量表得分为(21.69±5.55)分,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为(34.27±8.98)分,职业倦怠量表得分为(51.96±11.32)分,感知算法控制、职业污名感与职业倦怠均呈正相关(r=0.487、0.576,均P<0.01),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r=0.204,P<0.01),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算法控制与职业倦怠中起显著调节作用(β=-0.129,t=2.695,P<0.01),自我效能感在职业污名感与职业倦怠中起显著调节作用(β=-0.095,t=2.085,P<0.05)。结论太原市某外卖平台5个站点的外卖骑手感知算法控制和职业污名感正向影响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算法控制、职业污名感与职业倦怠中起负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卖骑手 职业倦怠 感知算法控制 职业污名感 自我效能感
原文传递
西红花苷对照提取物的研究及其在西红花饮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何风艳 戴忠 +2 位作者 何轶 张聿梅 鲁静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78-2382,共5页
为了解决色谱分析中西红花苷Ⅰ,Ⅱ对照品稳定性差、价格较高的问题,提出采用对照提取物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以廉价易得的栀子黄色素为原料制备西红花苷对照提取物,采用单体对照品标定其中西红花苷Ⅰ,Ⅱ的含量,并对提取物的稳定性影响... 为了解决色谱分析中西红花苷Ⅰ,Ⅱ对照品稳定性差、价格较高的问题,提出采用对照提取物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以廉价易得的栀子黄色素为原料制备西红花苷对照提取物,采用单体对照品标定其中西红花苷Ⅰ,Ⅱ的含量,并对提取物的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考察。采用对照提取物对12批西红花饮片进行分析,结果与采用单体对照品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可用于西红花饮片的质量控制,初步验证了对照提取物替代单体对照品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照提取物 西红花 质量控制 栀子黄色素
原文传递
西红花苷对照提取物用于双红活血胶囊的质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风艳 戴忠 马双成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04-2208,共5页
目的:建立采用西红花苷对照提取物测定双红活血胶囊中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Cortecs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6μm),以甲醇-水(40︰60)为流动相,流速0.4 m L·min^(-1),检测波长440 nm... 目的:建立采用西红花苷对照提取物测定双红活血胶囊中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Cortecs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6μm),以甲醇-水(40︰60)为流动相,流速0.4 m L·min^(-1),检测波长440 nm,柱温30℃。结果: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分别在3.04~304、1.02~102μg·m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5%、99.3%,RSD分别为2.8%、1.2%。以西红花苷对照提取物为对照,4批样品的测定结果分别为西红花苷Ⅰ0.255、0.206、0.105、0.063 mg·g^(-1),西红花苷Ⅱ0.088、0.069、0.036、0.019 mg·g^(-1),与采用单体对照品所测得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西红花苷对照提取物可用于双红活血胶囊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红活血胶囊 西红花苷 对照提取物 西红花 超高效液相色谱 中成药质量控制 中药标准物质
原文传递
一测多评法结合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西红花中西红花苷类成分 被引量:11
12
作者 周桂芬 姚冲 +2 位作者 钱晓东 李丽琴 李晓红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24-1529,共6页
目的:采用一测多评法结合面积归一化法,对西红花药材中西红花总苷进行质量控制,解决HPLC法测定含量时对照品不易获得的问题。方法:以西红花苷-Ⅰ为内参物,建立西红花苷-Ⅰ对西红花苷-Ⅱ的相对校正因子,利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西红花苷-Ⅱ... 目的:采用一测多评法结合面积归一化法,对西红花药材中西红花总苷进行质量控制,解决HPLC法测定含量时对照品不易获得的问题。方法:以西红花苷-Ⅰ为内参物,建立西红花苷-Ⅰ对西红花苷-Ⅱ的相对校正因子,利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西红花苷-Ⅱ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并与中国药典采用的外标法测定的32批西红花中西红花苷-Ⅰ和苷-Ⅱ含量进行比较,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同时以西红花苷-Ⅰ为对照,面积归一化法检测西红花中总西红花苷的含量。结果:西红花苷-Ⅰ相对西红花苷-Ⅱ的相对校正因子重复性好,一测多评法测定的32批西红花中西红花苷-Ⅱ的含量范围为1.2%~8.2%,与外标法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的总西红花苷含量范围为7.1%~28.7%,与UV法测定的总西红花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一测多评法结合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西红花苷含量,该方法准确可靠,简便可行,能更合理地反映西红花的内在质量,可用于西红花中西红花苷类成分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红花 藏红花 西红花苷 胡萝卜素类化合物 质量控制 外标法(ESM) 一测多评(QAMS) 面积归一化法(ANM)
原文传递
失信联合惩戒之污名及其法律控制 被引量:37
13
作者 门中敬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26,共9页
失信联合惩戒的问题核心是污名。污名的法律属性及其社会效果,在不同的时代各具不同的表达。古代刑法上的污名,是一种附随性刑事制裁措施.具有控制违法犯罪行为和提升伦理道德认同的社会效果。近现代美国、德国和日本行政法上的污名一... 失信联合惩戒的问题核心是污名。污名的法律属性及其社会效果,在不同的时代各具不同的表达。古代刑法上的污名,是一种附随性刑事制裁措施.具有控制违法犯罪行为和提升伦理道德认同的社会效果。近现代美国、德国和日本行政法上的污名一一“违法事实公布”,是一种依靠社会非难确保义务履行的特殊方式,具有强化法律实施的社会效果。失信联合惩戒之污名,因所针对行为法律后果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法律属性和社会效果。污名的泛化会带来合法性危机和诉讼风险,并影响失信联合惩戒的法治化,应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应对失信联合惩戒之污名进行法律控制,防止污名的泛化和降低其对法治中国建设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信联合惩戒 污名 行政性惩戒 法律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