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例气管癌外科治疗体会
1
作者 龙建平 熊卫民 +2 位作者 盛斌 黄标通 汪更胜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3期362-364,共3页
【目的】探讨气管肿瘤的麻醉和手术治疗方式【方法】本组10例中采用气管节段性切除术4例,支气管纤维镜下电切及烧灼2例,气管楔形切除2例,隆突半切除重建2例。上段气管肿瘤麻醉先行气管切开插管,中下段气管肿瘤及隆突手术病人先经口(鼻)... 【目的】探讨气管肿瘤的麻醉和手术治疗方式【方法】本组10例中采用气管节段性切除术4例,支气管纤维镜下电切及烧灼2例,气管楔形切除2例,隆突半切除重建2例。上段气管肿瘤麻醉先行气管切开插管,中下段气管肿瘤及隆突手术病人先经口(鼻)气管插管麻醉,开胸后切开气管或右(左)主支气管再插管。【结果】10例均治疗成功,9例随访4个月至8年,3例分别于5、11、18个月后死亡,余6例存活。【结论】怀疑气管肿瘤病人需早期行CT及支纤镜检查,气管癌手术的麻醉及手术方式因人而异。气管节段性切除长度最好控制在5cm以内。行左(右)主支气管插管是有效、安全的麻醉方法。对于低度恶性的气管小肿瘤支纤镜下电切及烧灼加术后放疗是一种打击小,效果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肿瘤/外科学
下载PDF
miR-15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8
2
作者 汪毅 袁伟 +1 位作者 马肖 马洁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63-766,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miR-15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02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miR-152的表达水平,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miR-152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miR-15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02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miR-152的表达水平,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miR-152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miR-152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巾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109±0.217和15.860±6.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R-152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582±0.344和1.640±0.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R-152在Ⅰ~Ⅱ期、Ⅲ期和Ⅳ期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640±0.258、2.187±0.361和4.403±0.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和miR-152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和TNM分期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01)。miR-152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P〈0.05)。结论miR-15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miR-152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miR-152有可能作为提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S 结直肠肿瘤 肿瘤分期 肿瘤转移 预后
原文传递
髓源性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
3
作者 杨宝宏 于津浦 任秀宝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1期813-816,共4页
肿瘤患者体内积聚的一类髓系细胞与肿瘤免疫逃逸密切相关,称为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在肿瘤患者体内血液、淋巴结以及骨髓中也存在着一群MDSC,对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髓样抑制细胞通过多条途径发挥免疫抑制作... 肿瘤患者体内积聚的一类髓系细胞与肿瘤免疫逃逸密切相关,称为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在肿瘤患者体内血液、淋巴结以及骨髓中也存在着一群MDSC,对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髓样抑制细胞通过多条途径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通过减少患者体内MDSC的数量或抑制MDSC相关的免疫抑制作用通路,在肿瘤治疗中将是很有前景的免疫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法 肿瘤 氨基酸类 髓源性抑制细胞
原文传递
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39例的CT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杜丽娟 詹茜 +4 位作者 邵成伟 卢明智 左长京 吕桃珍 陆建平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70-172,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病理证实的21例浆液性囊腺瘤、12例黏液性囊腺瘤、6例黏液性囊腺癌的CT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部位、单(多)囊、最大囊直径、囊壁特征、囊内分隔、肿瘤边界、肿瘤与胰管... 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病理证实的21例浆液性囊腺瘤、12例黏液性囊腺瘤、6例黏液性囊腺癌的CT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部位、单(多)囊、最大囊直径、囊壁特征、囊内分隔、肿瘤边界、肿瘤与胰管关系等影像学征象。结果21例浆液性囊腺瘤中17例位于胰头颈部,5例位于胰体尾部,其中1例为多发;均为多囊,平均最大囊直径为1.8Olll;4例囊壁或分隔有钙化,7例分隔可见软组织成分;10例胰管轻度增宽。12例黏液性囊腺瘤中6例位于胰头颈部,6例位于胰体尾部;4例为多囊,平均最大囊直径为4.5cm;1例分隔可见钙化,6例囊壁可见软组织成分;2例胰管扩张,3例胰管轻度增宽。6例黏液性囊腺癌中5例位于胰体尾部,1例位于胰头颈部;4例为多囊,平均最大囊直径为5.1cm;1例分隔可见钙化,5例囊壁可见软组织成分;1例胰管扩张,1例胰管轻度增宽。所有病灶与胰管均不相通,增强后病灶软组织成分及分隔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对于少数不典型表现病例,诊断仍存在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囊腺瘤 囊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STAT3和CD34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席银雪 黄丽清 +5 位作者 许乙威 马东升 王建蔚 郑坚 黄希帆 许建平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586-589,共4页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factor3,STAT3)和CD34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病理科标本120例。按诊断分慢性胃炎组、肠型化生组、...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factor3,STAT3)和CD34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病理科标本120例。按诊断分慢性胃炎组、肠型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每组30例。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STAT3和CD34的表达。结果慢性胃炎组、肠型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STAT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7%、93.33%、83.33%、86.67%;慢性胃炎组与肠型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7.55,133.33,59.80,P〈0.01);肠型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胃炎组CD34表达的微血管密度(MVD)为13.01±9.19,肠化生组为13.09±9.37,不典型增生组为21.38±8.51,胃癌组为28.64±8.62;慢性胃炎组、肠型化生组与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胃炎组与肠型化生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组与胃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3表达明显升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CD34增加与胃癌的发生有关;联合检测STAT3和CD34的表达情况有助胃癌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激活因子类 代谢 抗原 CD34 分析 胃肿瘤 诊断 胃肿瘤 病理学
原文传递
标准远端胃癌D2根治术 被引量:3
6
作者 季加孚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1期22-26,共5页
由右向左分离大网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完整剔除十二指肠前筋膜及脂肪组织,清扫幽门下区淋巴结,大网膜左侧应至少分离至显露胃网膜左血管至胃的第一分支,以确保4b组淋巴结的彻底清扫。结扎并切断胃网膜左血管1/3,分离并结扎切断胃网膜右... 由右向左分离大网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完整剔除十二指肠前筋膜及脂肪组织,清扫幽门下区淋巴结,大网膜左侧应至少分离至显露胃网膜左血管至胃的第一分支,以确保4b组淋巴结的彻底清扫。结扎并切断胃网膜左血管1/3,分离并结扎切断胃网膜右静脉。分离并结扎切断胃网膜右动脉。清扫第6组和第12a组淋巴结。分离,并结扎切断胃右动脉。距肿瘤下缘至少5cm离断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残端置入钉砧头。清扫第8组和第9组淋巴结,显露,结扎并切断胃左血管,清扫第7组淋巴结和第11p组淋巴结。沿胃小弯后壁向上,而后沿小弯前壁向下,剔除表面的脂肪及淋巴组织,清扫第1组及第3组淋巴结,距肿瘤上缘5cm处离断胃,从切除端置入吻合器,与十二指肠残端进行吻合,完成BillrothⅠ式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切除 毕Ⅰ氏吻合
原文传递
胸腺肽联合保肝类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卜媛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7年第13期2059-2061,共3页
目的 探讨胸腺肽联合保肝类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3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6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保肝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治疗... 目的 探讨胸腺肽联合保肝类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3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6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保肝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2,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60.86%,对照组为23.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6,P〈0.05).结论 给予原发性肝癌患者胸腺肽联合保肝类药物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胸腺肽 保肝类药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