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便pH值与小儿急性腹泻病因关系探讨
1
作者 高传化 沈怡 +1 位作者 林华定 沈乾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7期395-396,398,共3页
测定急性腹泻病儿大便pH值,探讨与小儿急性腹泻病因关系。以精密试纸对细菌感染性腹泻病(Ia组)、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Ib组)、急性非感染性腹泻(Ⅱ组)和非腹泻病儿(Ⅲ组)大便pH测定,对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病儿大便连续监测。结果3年中... 测定急性腹泻病儿大便pH值,探讨与小儿急性腹泻病因关系。以精密试纸对细菌感染性腹泻病(Ia组)、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Ib组)、急性非感染性腹泻(Ⅱ组)和非腹泻病儿(Ⅲ组)大便pH测定,对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病儿大便连续监测。结果3年中测定了846例病儿大便,其中76例连续测定;Ia组大便pH8.0±1.06,Ib组5.79±0.51,Ⅱ组5.69±0.4,Ⅲ组5.92±0.46.Ia组与其他组差异明显(U=2.18,P<0.05),Ib组与Ⅱ、Ⅲ组间无显著差异(U=0.15,P>0.05);各种病原茵致泻大便pH值无差异(x^2=2.52,P>0.05)。Ia组恢复期大便pH值随着腹泻次数和大便中白细胞数减少以及细菌培养转阴而下降(x^2=113.38,P<0.01)。结果表明,大便pH值测定可作为小儿急性腹泻病因的简单、快速、价廉的初步诊断及指导应用抗菌药的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便ph 急性腹泻病 感染 儿童 病因
下载PDF
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对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IL-6、IFN-γ水平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沈春燕 孟晓弘 杨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2期3285-3288,3291,共5页
目的研究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对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炎性因子、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116例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对... 目的研究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对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炎性因子、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116例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同时联用双歧杆菌活菌片,连续6 d。观察两组患儿腹泻改善效果和改善时间,于入组(T0)、治疗3 d(T1)、治疗6 d(T2)时检测两组患儿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肠道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及肠道优势菌数量。结果T1时,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0%vs.89.66%,P<0.05)。两组患儿IL-6、DAO、D-乳酸和肠球菌水平均随时间下降,IFN-γ和乳杆菌、双歧杆菌水平则随时间升高(均P<0.05);T1、T2时刻,观察组IL-6、DAO、D-乳酸和肠球菌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FN-γ和乳杆菌、双歧杆菌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腹泻、腹痛改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使用双歧杆菌进行治疗,可以降低小儿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炎性因子水平、调节肠道屏障功能,从而有效改善患儿腹泻、腹痛等症状,为临床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 炎性因子 肠道屏障 双歧杆菌 儿童
下载PDF
辨证施护在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萍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30期186-188,共3页
目的:分析辨证施护在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96例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按照1:1比例配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以及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 目的:分析辨证施护在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96例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按照1:1比例配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以及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辨证施护,对比两组的疗效、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每日大便次数、止泻时间、成形便患儿比例、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3.7%、(1.69±0.43)次、(4.10±2.40)d、22.9%和97.9%,与对照组[50.0%、(2.50±0.78)次、(4.35±2.20)d、2.1%、8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施护用于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感染性腹泻,可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施护 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 基础治疗
下载PDF
深圳市光明区5岁以下人群感染性腹泻病毒和细菌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晓丽 汪东篱 吴祥林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9年第6期51-54,共4页
目的研究对比深圳市光明区5岁以下人群感染性腹泻的病毒和细菌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深圳市光明区5岁以下感染性腹泻儿童1 200例,分析患儿病原体感染状况。并对比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的年龄、季节分布,临床... 目的研究对比深圳市光明区5岁以下人群感染性腹泻的病毒和细菌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深圳市光明区5岁以下感染性腹泻儿童1 200例,分析患儿病原体感染状况。并对比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的年龄、季节分布,临床特征。结果 5岁以下感染性腹泻儿童细菌、病毒检出率分别为13.75%、33.42%,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病毒检出率(P<0.05)。不同年龄患儿中,细菌检出率最低为0~5个月龄婴儿的6.01%,最高为12~17个月龄婴幼儿的18.77%;病毒检出率最低为0~5个月龄婴儿的14.75%,最高为24~60个月龄儿童的40.86%。不同季节发病的患儿中,细菌检出率最低为春季的8.02%,最高为夏季的25.17%;病毒检出率最低为春季的10.70%,最高为秋季的51.30%。细菌检出阳性儿童呕吐、水样便发生率相比病毒检出阳性儿童较低,而黏液便、白细胞、红细胞发生率相比病毒检出阳性儿童较高(P均<0.05)。结论深圳市光明区5岁以下人群感染性腹泻病毒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检出率,且不同病原检出阳性患儿的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腹泻 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 婴幼儿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2012—2020年山东省某市中心医院学龄前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马杰 赫宁宁 +3 位作者 王君 崔海涛 高海月 官文姣 《医学动物防制》 2022年第12期1153-1158,共6页
目的分析2012—2020年山东省某市中心医院学龄前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分布及其流行特征,为开展临床诊治和制定防控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该市中心医院2012—2020年学龄前儿童感染性腹泻门诊患者粪便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 目的分析2012—2020年山东省某市中心医院学龄前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分布及其流行特征,为开展临床诊治和制定防控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该市中心医院2012—2020年学龄前儿童感染性腹泻门诊患者粪便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增菌培养分离纯化、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和显微镜镜检5种方法进行3类病毒、9类细菌和3类原虫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共报告检出病原体病例3586例,病原体检出率47.83%(3586/7498),检出率逐年上升(χ^(2)_(趋势)=84.23,P<0.01)。男童(45.68%,2105/4608)和女童(51.25%,1481/2890)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4,P<0.01);散居儿童(53.71%,3471/6463)和幼托儿童(11.11%,115/1035)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66,P<0.01)。病例以单一病毒感染为主(87.20%,3127/3586),其次是单一细菌感染(7.56%,271/3586)和混合感染(5.21%,187/3586)。单一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69.99%,2510/3586)和腺病毒(17.15%,615/3586)为主;单一细菌感染以沙门菌(5.94%,213/3586)和大肠埃希菌(1.17%,42/3586)为主;混合感染以轮状病毒+腺病毒为主(4.88%,175/3586)。病毒性腹泻11—12月和1月高发(48.33%,1733/3586),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和腺病毒;细菌性腹泻6—10月高发(5.19%,186/3586),主要病原体是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96.79%,3471/3586),感染病原体主要是轮状病毒(70.27%,2439/3471)和腺病毒(17.29%,600/3471)。结论2012—2020年该地区学龄前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以轮状病毒、腺病毒、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季节性特征明显,应重视对散居儿童的干预,以降低感染性腹泻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腹泻 病原谱 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 血清型 儿童 流行特征 门诊病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