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阵风锋触发强对流过程雷达资料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胡文东 杨侃 +5 位作者 黄小玉 纪晓玲 穆建华 王敏 杨建玲 郑晓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52-1464,共13页
为了进一步探索西北高原干旱区强对流触发机制,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以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为核心,针对一次阵风锋触发的逆向传播强对流过程,进行了雷达气象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天气系统配置为有利的大气环境,CAPE、CIN... 为了进一步探索西北高原干旱区强对流触发机制,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以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为核心,针对一次阵风锋触发的逆向传播强对流过程,进行了雷达气象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天气系统配置为有利的大气环境,CAPE、CIN与LFC均适合强对流的触发与发展,原生对流消亡后产生的3条阵风锋共同作用触发新生强对流。(2)新一代天气雷达能有效监测到阵风锋产生、发展、成熟、汇合、消失以及触发新生对流的过程,揭示了3条阵风锋及下击暴流的细节。(3)强反射率因子区域快速下沉且强度减退及径向速度模糊,对雷暴大风灾害的预警具有指示意义。(4)各条阵风锋的长度变化普遍经历快速增长、增幅减缓和趋于减小3个阶段,其宽度变化也具有相似的较强规律性。(5)阵风锋的运动受下垫面特别是城区较强磨擦作用影响显著,存在一定波动。阵风锋合并后,新生对流的增强需要18~30 min的成长期,为准确预警强烈天气提供了宝贵的时间提前量。(6)在天气背景分析基础上,利用雷达资料关注阵风锋初生、发展、运动情况,可望提前1 h左右发现触发新生对流征兆。通过雷达资料可准确掌握阵风锋细致变化、形成近地层急流、下击暴流,以及新生对流的发展,是监测强对流触发与预警的关键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 雷暴触发 强对流 雷达分析
下载PDF
江西对流风暴触发系统与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26
2
作者 马中元 张瑛 +3 位作者 马晓琳 叶小峰 李德俊 傅文兵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26,共8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中尺度分析图、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等资料,通过个例分析方法,对江西对流风暴的触发系统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冷锋、静止锋、850HPa切变线、850HPa能量锋、中尺度对流云团、中尺度地形辐合线、雷暴冷堆... 利用常规天气图、中尺度分析图、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等资料,通过个例分析方法,对江西对流风暴的触发系统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冷锋、静止锋、850HPa切变线、850HPa能量锋、中尺度对流云团、中尺度地形辐合线、雷暴冷堆、冷出流边界和局地锋区是江西对流风暴的9种主要触发系统与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风暴 触发系统 形成机制
下载PDF
热带气旋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庆红 郭春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共11页
由于热带海洋上观测资料的稀缺和热带气旋系统本身发生发展的复杂性,热带气旋生成机制的研究领域至今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工作者们利用有限的船舶、探空仪、雷达、卫星、飞机等观测资料以及数值天气模式,对热带... 由于热带海洋上观测资料的稀缺和热带气旋系统本身发生发展的复杂性,热带气旋生成机制的研究领域至今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工作者们利用有限的船舶、探空仪、雷达、卫星、飞机等观测资料以及数值天气模式,对热带气旋生成的气候背景场、扰动源和触发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介绍了近50年来国内外热带气旋生成机制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指出热带气旋生成机制研究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同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生成 气候背景场 扰动源 触发机制
下载PDF
湖北雷暴阵风锋特征及其对流触发作用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韦惠红 吴翠红 +3 位作者 魏凡 鲁易 孔海妹 赵欢 《干旱气象》 2023年第1期73-81,共9页
基于2016—2021年湖北多普勒雷达及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对湖北雷暴阵风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阵风锋主要出现在6—8月,占总数的96%,其中8月最多;一天中主要发生时段为15:00—18:00(北京时,下同),峰值在17:00;大多数阵风锋持... 基于2016—2021年湖北多普勒雷达及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对湖北雷暴阵风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阵风锋主要出现在6—8月,占总数的96%,其中8月最多;一天中主要发生时段为15:00—18:00(北京时,下同),峰值在17:00;大多数阵风锋持续时间为1.5~3.0 h;产生阵风锋的母雷暴中35%为多单体雷暴,40%为多单体雷暴群,25%为飑线。(2)阵风锋主要有5个生成区域,分别为省外、鄂东北、江汉平原、鄂西北的襄阳和鄂西南的宜昌,相同区域生成的阵风锋移动方向有较好的规律性。鄂东北生成的阵风锋最多,占总数的33%。(3)不是所有母雷暴及其阵风锋都能引发地面大风,69%的母雷暴和9%的阵风锋产生的地面极大风速大于等于17.0 m·s^(-1)。在多单体和多单体雷暴群中,母雷暴的回波强度越强,母雷暴及其阵风锋产生的地面大风概率越大,阵风锋产生的地面风速强度与其回波强度、空间尺度关系不大。(4)阵风锋有较强对流触发能力,91%的阵风锋在其后部、附近和前侧触发对流单体。母雷暴与其阵风锋反馈作用不同,对流触发与阵风锋的相对位置有差别,正反馈型大多在阵风锋后部触发对流,负反馈型在阵风锋后部、附近和前侧均可触发对流,29%的触发对流回波强度大于等于55 dBZ。35%的阵风锋与周边已有雷暴合并发展形成合并型阵风锋,此型在鄂东北发生次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阵风锋 飑线 多单体 对流触发
下载PDF
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特大暴雨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康志明 陈涛 +1 位作者 钱传海 杨克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96-607,共12页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自动站降水量资料和NCEP 1°×1°的每6 h再分析等资料,从能量、热量、水汽量以及环境场、冷空气和地形作用,分析了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造成华南6省区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结果表明:...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自动站降水量资料和NCEP 1°×1°的每6 h再分析等资料,从能量、热量、水汽量以及环境场、冷空气和地形作用,分析了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造成华南6省区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合并、西南季风异常活跃、高空强辐散流场和弱垂直切等均变有利于碧利斯陆上维持不消,越赤道气流致使西南季风强盛并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源源不断输入强暴雨区。分析发现:(1)风暴区域能量主要依靠潜热能平流的输送,维持暖性结构和产生强降雨;造成台风剧烈天气的动能是由非地转风穿越等压线,大气斜压性增强所制造的。(2)垂直输送项造成Q1和Q2的异常,是低层暖湿气流被抬升到高层产生凝结和潜热释放所造成的,积云对流所释放的凝结潜热对台风环流的反馈作用在台风暴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冷空气从风暴东西两侧向低层嵌入,触发对流运动发展,近地层涡度和散度的形变项使山区处于一涡源状态,不断触发中尺度降水系统,促使暴雨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热带风暴 能量场 非绝热加热 激发作用 形变项
下载PDF
雷电物理及人工引发雷电研究十年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欣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6-272,共7页
简要总结了十年来在雷电的监测预警、雷暴云和云下空间电结构及起电过程、人工引发雷电及应用、我国南方和北方人工引发雷电的特征及差异、雷电放电的时空微尺度过程及高速摄像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同时指出,今后应关注气候变... 简要总结了十年来在雷电的监测预警、雷暴云和云下空间电结构及起电过程、人工引发雷电及应用、我国南方和北方人工引发雷电的特征及差异、雷电放电的时空微尺度过程及高速摄像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同时指出,今后应关注气候变化与雷暴雷电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流风暴天气系统中雷电活动与动力及微物理过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物理 人工引发雷电 对流风暴 雷电
下载PDF
阵风锋、海风锋和冷锋等触发局地强对流风暴实例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刁秀广 《海洋气象学报》 2018年第4期45-57,共13页
利用CINRAD/SA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地面实况和探空资料,对7次典型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强对流风暴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阵风锋、海风锋和冷锋等边界层辐合线在一定条件下雷达低层反射率因子产品上表现为清晰的窄带回波,某些辐合线在反... 利用CINRAD/SA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地面实况和探空资料,对7次典型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强对流风暴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阵风锋、海风锋和冷锋等边界层辐合线在一定条件下雷达低层反射率因子产品上表现为清晰的窄带回波,某些辐合线在反射率因子产品上不能得到任何有用信息,但在低层径向速度上可识别出线性径向速度辐合;识别出窄带回波或清晰的径向辐合线约1 h后,是雷暴首次触发的主要时间段;对于干型强对流风暴产生的阵风锋,其右侧往往是雷暴触发的主要区域,导致风暴右向传播;湿型强对流风暴产生的阵风锋,激发雷暴的方向与雷暴平均移动方向基本相反,导致风暴呈后向传播特征;海风锋向内陆推进速度快的区域是雷暴触发的主要区域,后继雷暴具有两侧传播特征;单纯的线性低层径向速度辐合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触发强对流,主要特征是对流风暴移动缓慢,可造成局地灾害性强降雨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辐合线 窄带回波 雷暴触发 海风锋
下载PDF
山东中西部一次超级单体分裂过程的雷达回波结构和环境条件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朱义青 管叶莉 王玉亮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0-332,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济南多普勒雷达资料、FY-2G资料和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14日一次在华北冷涡背景下发生的超级单体风暴生成及分裂过程,对超级单体分裂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和环境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超级单体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济南多普勒雷达资料、FY-2G资料和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14日一次在华北冷涡背景下发生的超级单体风暴生成及分裂过程,对超级单体分裂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和环境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中层短波槽前,高空有中空急流的环境下,触发的对流云团向偏东方向移动中,在不稳定层结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作用下,对流风暴发生分裂且右移性对流风暴发展加强。风暴分裂后环境风左侧的风暴单体并没有受到明显抑制,中尺度辐合线附近的露点锋生抵消了反气旋性风暴的受抑制程度,使反气旋性风暴能有所加强并持续更长的时间。环境风右侧的风暴单体发展加强,且持续时间长达2 h。风暴分裂是在单体发展的初期开始,分裂先从中高层开始,然后向下延伸,分裂后相对于环境风方向,左侧单体为反气旋性左移风暴,右侧为气旋性右移风暴。气旋性右移风暴强烈发展为具有低层的入流缺口、中高层的弱回波区及风暴顶的强辐散,与经典超级单体风暴回波特征类似。分裂后右移风暴伴有深厚持久的中气旋,其起源于中层4~5 km,然后向上和向下发展,最强旋转出现在高层,旋转速度达29 m/s,这与典型超级单体内中气旋都是中层旋转最强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裂 气旋性右移风暴 触发机制 次级环流
下载PDF
一次中尺度对流风暴成因及CINRAD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廖义樟 《气象科技》 2007年第B12期70-73,90,共5页
用常规天气图、云图和CINRAD资料,分析2005年3月22日影响华南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风暴过程。揭示中尺度对流风暴的环流背景条件及其成因:500 hPa槽前西南急流和850 hPa低涡切变东移南压及低空西南急流为对流风暴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用常规天气图、云图和CINRAD资料,分析2005年3月22日影响华南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风暴过程。揭示中尺度对流风暴的环流背景条件及其成因:500 hPa槽前西南急流和850 hPa低涡切变东移南压及低空西南急流为对流风暴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边界层华南西部低涡切变系统和地面中气旋及冷空气南下影响的共同作用是此次对流风暴的触发机制。该风暴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在中等偏强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有利于发展成组织性完好的对流风暴。CINRAD回波结构及特征有:此次中尺度强对流风暴反射率因子表征为飑线回波带,强回波区呈弓状,其后侧有弱回波通道,预示有灾害性大风;弓状强回波头部及其带上出现了中气旋;径向速度图有逆风区及风暴相对径向速度图上有辐合区出现,在弓状回波头部有气旋性辐合等特征。分析结果有助于对流风暴的探测和预警预报服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风暴 触发机制 飑线 弓状回波 逆风区
下载PDF
The Gravity Environment of Zhouqu Debris Flow of August 2010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Future Recurrence 被引量:2
10
作者 Diandong Ren Lance M. Leslie +7 位作者 Xinyi Shen Yang Hong Qingyun Duan Rezaul Mahmood Yun Li Gang Huang Weidong Guo Mervyn J. Lyn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5年第4期317-325,共9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August 7-8, 2010 Zhouqu debris flows in the northwestern Chinese province of Gansu, and possible future occurrence of such hazards in the peri-Tibetan Plateau (...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August 7-8, 2010 Zhouqu debris flows in the northwestern Chinese province of Gansu, and possible future occurrence of such hazards in the peri-Tibetan Plateau (TP) regions. Debris flows are a more predictable type of landslide because of its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extreme precipitation. However, two factors affecting the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of debris flows: very fine scale precipitation and degree of fracture of bedrock, both defy direct observations. Annual mean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is used as a surrogate for regional precipitation with patchiness filtered out, and gravity satellite measured regional mass changes as an indication of bedrock cracking, through the groundwater as the nexus.?The GRACE measurements indicate a region (to the north east of TP) of persistent mass gain (started well before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likely due to increased groundwater percolation. While in the neighboring agricultural region further to the north east, there are signal of decreased fossil water reservoir. The imposed stress fields by large scale increase/decrease groundwater may contribute to future geological instability of this region. Zhouqu locates right on the saddle of the gravity field anomaly. The region surrounding the Bay of Bangle (to the southeast of TP) has a similar situation. To investigate future changes in extreme precipitation, the other key player for debris flows, the “pseudo-climate change” experiments of a weather model forced by climate model provided perturbations on the thermal fields are performed and endangered locations are identified. In the future warmer climate, extreme precipitation will be more severe and debris will be more frequent and sev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Fluctuation GRAVITY Satellite Measurements storm triggered LANDSLIDES and Flash Floods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Sand Storms Trigger Alarm
11
作者 LI LI 《Beijing Review》 2010年第14期20-21,共2页
Pollution caused by sandstorms is a sharp reminder of the need for greater transnational efforts in fighting
关键词 Sand storms trigger Alarm
原文传递
豫东一次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强对流天气分析
12
作者 闵晓桐 李梦园 +1 位作者 郝笑 杜天宇 《广东气象》 2021年第1期33-36,41,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区域站加密观测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9日河南东部地区一次典型超级单体风暴过程的环流形势、强对流天气与地面中尺度露点锋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贝湖低涡南部小槽东移发展与700 hPa...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区域站加密观测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9日河南东部地区一次典型超级单体风暴过程的环流形势、强对流天气与地面中尺度露点锋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贝湖低涡南部小槽东移发展与700 hPa前倾槽的形势下,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尤其是中尺度露点锋为该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雷达回波表现出在中尺度露点锋上有多个对流单体的初生、发展、合并形成超级单体,并沿着地面中尺度露点锋发展、移动。该次过程中的中尺度露点锋与我国常见的露点锋不同,其并非暖湿空气活跃北上后与干冷空气形成的干湿不连续,而是来自西侧和北侧的干暖空气为主导气流形成的干湿对比;天气发生前期伸出的干暖舌,对强对流的触发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超级单体风暴 雷暴大风 触发机制 中尺度露点锋 干暖舌 豫东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风暴成因探析及CINRAD回波特征
13
作者 廖义樟 《福建气象》 2006年第6期7-10,共4页
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和CINRAD产品资料,分析2005年3月22日影响华南地区的中尺度对流风暴过程,揭示中尺度对流风暴的环流背景及其成因:500hPa槽前西南急流和850hPa低涡切变东移南压及低空西南急流为对流风暴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 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和CINRAD产品资料,分析2005年3月22日影响华南地区的中尺度对流风暴过程,揭示中尺度对流风暴的环流背景及其成因:500hPa槽前西南急流和850hPa低涡切变东移南压及低空西南急流为对流风暴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边界层华南西部低涡切变系统和地面中气旋及冷空气南下影响的共同作用是此次对流风暴的触发机制;垂直风切变分析,“3·22”中尺度对流风暴是在中等偏强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有利于发展成组织性完好的多单体风暴和超级单体风暴。CINRAD回波特征:中尺度对流风暴表征为飑线回波带,强回波区呈弓状,其后侧有弱回波通道(入流槽口),预示有灾害性大风;弓状强回波头部及其带上出现了中气旋,表明飑线回波带是由多单体和超单体组成;径向速度图上有逆风区、辐合区和气旋性辐合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风暴 触发机制 CINRAD回波特征 飑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