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难与救赎:斯特拉霍夫论《罪与罚》
1
作者 朱建刚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81-86,107,共7页
斯特拉霍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为莫逆之交,源自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斯特拉霍夫论《罪与罚》的文字中。批评家从虚无主义这一角度入手,剖析了拉斯科利尼科夫这一形象的本质,更在此基础上指出小说的意义在于通过苦难寻... 斯特拉霍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为莫逆之交,源自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斯特拉霍夫论《罪与罚》的文字中。批评家从虚无主义这一角度入手,剖析了拉斯科利尼科夫这一形象的本质,更在此基础上指出小说的意义在于通过苦难寻找救赎。虚无主义与生活、苦难与救赎是斯特拉霍夫评论的关键词,这一论述对此后的白银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产生了潜在而又巨大的影响,但因批评家所持的保守主义者身份,这一点通常为研究界所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拉霍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虚无主义 苦难 救赎
下载PDF
“世界是有关联的整体”:斯特拉霍夫的美学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2
作者 季明举 《中国美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87-206,共20页
斯特拉霍夫是19世纪下半叶最出色的根基主义美学家、批评家,同时代托尔斯泰艺术思想的最佳阐释者,但构成其审美批评活动理论基础的美学思想却一直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本文力图在历史比较的基础上梳理斯特拉霍夫的核心美学主张,即... 斯特拉霍夫是19世纪下半叶最出色的根基主义美学家、批评家,同时代托尔斯泰艺术思想的最佳阐释者,但构成其审美批评活动理论基础的美学思想却一直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本文力图在历史比较的基础上梳理斯特拉霍夫的核心美学主张,即艺术审美具有超越外部现实(自然与社会)的最高精神本质。这是一种主张分寸与和谐,对生活采取理解态度的理性领悟美学。斯特拉霍夫的美学思想继承并发展了西方理性主义美学和俄罗斯东正教有机论美学的某些新因素,从而为俄罗斯现代民族美学发展的系统化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拉霍夫 美学思想 世界 有机性 历史价值
原文传递
俄国思想史中的“波兰问题”--保守派的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建刚 唐薇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1,共19页
"波兰问题"是19世纪俄国政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却一直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在1863年波兰爆发独立事件后,俄国政论家斯特拉霍夫、卡特科夫、阿克萨科夫等人分别从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分析"波兰问题"及国家利益、民... "波兰问题"是19世纪俄国政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却一直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在1863年波兰爆发独立事件后,俄国政论家斯特拉霍夫、卡特科夫、阿克萨科夫等人分别从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分析"波兰问题"及国家利益、民族文化身份的关系,体现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中民主普世价值与民族主义的激烈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兰问题 卡特科夫 斯特拉霍夫 阿克萨科夫
原文传递
斯特拉霍夫论普希金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建刚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1-120,149,共11页
在已有的普希金评论中,斯特拉霍夫的名字并不多见。然而本研究发现,他为普希金写下的一系列文章(《关于普希金的札记及其他》于1897年结集出版)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诗人的伟大之处。斯特拉霍夫在其中所揭示的普希金在讽刺性模仿方面,在... 在已有的普希金评论中,斯特拉霍夫的名字并不多见。然而本研究发现,他为普希金写下的一系列文章(《关于普希金的札记及其他》于1897年结集出版)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诗人的伟大之处。斯特拉霍夫在其中所揭示的普希金在讽刺性模仿方面,在俄罗斯精神传统的锻造及传承方面诸多贡献,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拉霍夫 普希金 戏仿 家庭纪事
原文传递
从想象西方到回归俄国——斯特拉霍夫论赫尔岑
5
作者 朱建刚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54,共12页
传统的赫尔岑研究历来将其视为贵族革命者,崇尚西欧的西欧派。但文学批评家斯特拉霍夫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入手,将赫尔岑看作是一位曾经走投无路的虚无主义者,揭示了他最终转向俄国文化传统的精神历程,称他是在俄国文学中坚持民族信仰,与... 传统的赫尔岑研究历来将其视为贵族革命者,崇尚西欧的西欧派。但文学批评家斯特拉霍夫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入手,将赫尔岑看作是一位曾经走投无路的虚无主义者,揭示了他最终转向俄国文化传统的精神历程,称他是在俄国文学中坚持民族信仰,与西方斗争的第一人。这一论述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思想家反西方理论的个案,更是19世纪下半期俄国文化自我反思的起点之一,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拉霍夫 赫尔岑 文学批评 文化特性
原文传递
未完成的对话——斯特拉霍夫与托尔斯泰的争论
6
作者 朱建刚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20年第4期31-38,共8页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的出版意味着托尔斯泰思想危机的加深,这一思想危机被后来研究者予以多方面进行解释。实际上这是托尔斯泰以理性为武器进行的非理性反抗,是某种虚无主义思想的流露。作为托尔斯泰的好友,著名文学批评...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的出版意味着托尔斯泰思想危机的加深,这一思想危机被后来研究者予以多方面进行解释。实际上这是托尔斯泰以理性为武器进行的非理性反抗,是某种虚无主义思想的流露。作为托尔斯泰的好友,著名文学批评家斯特拉霍夫在这一时期也与作家在创作理念和政治观念上发生了分歧,由此产生了一场文学与哲学的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拉霍夫 托尔斯泰 思想危机 争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