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聊斋志异》听觉叙事之功能分析
1
作者 苏瑶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26-35,共10页
声音元素是《聊斋志异》近500篇小说中较为普遍的存在,在具体的叙事进程中发挥着对应的功能性作用。叙述者借助视觉易受遮蔽的特性及声音相互压制等特点以制造悬念,通过人物本己声音和外在声音来塑造人物,借助声音实现叙述的跳跃,营构... 声音元素是《聊斋志异》近500篇小说中较为普遍的存在,在具体的叙事进程中发挥着对应的功能性作用。叙述者借助视觉易受遮蔽的特性及声音相互压制等特点以制造悬念,通过人物本己声音和外在声音来塑造人物,借助声音实现叙述的跳跃,营构拟真空间,并将其作为不同空间转换的媒介。这些声音元素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更是叙事环节的重要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听觉叙事 叙事功能
下载PDF
幻域与人间:《聊斋》爱情故事的空间隐喻 被引量:5
2
作者 赵春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6-133,共8页
空间背景不仅仅是一个地点,而且是爱情故事发展的依托和载体。《聊斋志异》突破了传统小说和戏曲爱情故事展开以后花园为空间背景的模式,将空间背景的描绘进一步扩展到异域和梦境、寺庙与旷宅、郊野、书斋和馆驿等范围和领域。《聊斋》... 空间背景不仅仅是一个地点,而且是爱情故事发展的依托和载体。《聊斋志异》突破了传统小说和戏曲爱情故事展开以后花园为空间背景的模式,将空间背景的描绘进一步扩展到异域和梦境、寺庙与旷宅、郊野、书斋和馆驿等范围和领域。《聊斋》小说的空间背景,一方面是蒲松龄心灵场所的体验和想象,是他面对现实处境和精神苦闷时在内心构筑的虚幻空间;另一方面,它也是蒲松龄在现实世界中构建的既真实又不真实的"异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爱情故事 空间背景
下载PDF
从《聊斋志异》的“书生”故事看蒲松龄的创作补偿心态 被引量:3
3
作者 侯学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2-76,共5页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故事,很明显地体现出作者的创作补偿心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艺术幻境补偿在现实中失落的人生目标和尘世欲求;二是通过否定科考、称道“出世”来寻求平衡、消解苦闷;三是借幻想中的美人对书生的相...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故事,很明显地体现出作者的创作补偿心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艺术幻境补偿在现实中失落的人生目标和尘世欲求;二是通过否定科考、称道“出世”来寻求平衡、消解苦闷;三是借幻想中的美人对书生的相知相悦,寻求慰藉,肯定自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文人心结 文化心理 创作补偿
下载PDF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科举情感之纠结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福臣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62-65,共4页
蒲松龄一生对应试科举获取功名不遗余力,但科场屡屡失意让他经历了由期盼到失落、由失望到愤恨再到反思求变的情感交错与渐变历程。《聊斋志异》中的一些代表篇目如《考城隍》、《叶生》、《司文郎》、《贾奉雉》、《于去恶》等从不同... 蒲松龄一生对应试科举获取功名不遗余力,但科场屡屡失意让他经历了由期盼到失落、由失望到愤恨再到反思求变的情感交错与渐变历程。《聊斋志异》中的一些代表篇目如《考城隍》、《叶生》、《司文郎》、《贾奉雉》、《于去恶》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蒲松龄对科举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志异》 科举 纠结
下载PDF
《聊斋志异》家庭伦理思想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兴兰 李汉举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8-10,共3页
《聊斋志异》虽是述奇记异之作,却是多具人情,对夫妇人伦、婚姻爱情、孝道、家庭和睦等家庭伦理有比较深入写照和思考,既有对家庭伦理的沦丧的批判,也有对闪耀其间的美好人伦的褒扬。蒲松龄的伦理思想虽还不能脱离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范... 《聊斋志异》虽是述奇记异之作,却是多具人情,对夫妇人伦、婚姻爱情、孝道、家庭和睦等家庭伦理有比较深入写照和思考,既有对家庭伦理的沦丧的批判,也有对闪耀其间的美好人伦的褒扬。蒲松龄的伦理思想虽还不能脱离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范畴,也还夹杂着封建主义的糟粕,但由于其自身体验的深刻、体察的入微和思想的通达,在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础上萌生出超越时代的新的观念,体现了一位平民知识分子的独特思考和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家庭伦理 夫妻 婚姻 家庭和睦
下载PDF
从“写象”到“写心”──试论“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
6
作者 李树民 王余 李连霞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00-104,共5页
"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概念的重新提出和定义,并用以宏观关照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以前的小说多是"平民小说",明清之际小说主流转向"士人小说",直至近代。以"四大奇书"... "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概念的重新提出和定义,并用以宏观关照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以前的小说多是"平民小说",明清之际小说主流转向"士人小说",直至近代。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明代小说的"平民小说"性质。清代"士人小说"的流变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民小说 士人小说 四大奇书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红楼梦》
下载PDF
传统文士人格的末路写照——《镜花缘》和《聊斋志异》文士形象比较
7
作者 尚继武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12-17,共6页
《镜花缘》和《聊斋志》中的文士在政治理想、人格气度、社会生活和男性特征等方面明显滑坡,从而成为封建社会传统文士人格的末路写照,但是其中也流露出一些新鲜的信息。
关键词 文士人格 《镜花缘》 《聊斋志异》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试谈阿列克谢耶夫对《聊斋志异》的解读 被引量:2
8
作者 周琼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第1期193-195,共3页
阿列克谢耶夫是前苏联伟大的汉学家,他对《聊斋志异》的翻译和研究是他平生最为得意的学术成果之一。本文拟通过解读他关于《聊斋志异》的一篇学术论文,提炼出阿列谢耶夫在该论文中力图阐释的问题——中国士大夫阶层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 阿列克谢耶夫是前苏联伟大的汉学家,他对《聊斋志异》的翻译和研究是他平生最为得意的学术成果之一。本文拟通过解读他关于《聊斋志异》的一篇学术论文,提炼出阿列谢耶夫在该论文中力图阐释的问题——中国士大夫阶层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矛盾的悲剧,并分析出阿列谢耶夫对《聊斋志异》这样解读的原因,是基于与蒲松龄对社会问题的共同认识。最后,通过论证也指出阿列克谢耶夫这篇论文的偏颇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夫《聊斋志异》 “《聊斋》中的儒生悲剧和士大夫的意识形态” 知识分子
下载PDF
《聊斋志异》简论
9
作者 林润宣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8-40,共3页
《聊斋志异》是清初社会的形象史。它从吏治、科举等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出清初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形象历史。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吏治 科举 婚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