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atal Slice Recognition of Thin Shallow-Water Delta Sandbodies in the Songliao Basin 被引量:1
1
作者 ZHU Xiaomin ZENG Hongliu +1 位作者 DONG Yanlei ZHU Shif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763-764,共2页
Objective China's petroleum explora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finding deeply buried thin sandbodies lbr the abundant oil resources they contain. Here thin sandbodies refer to those less than 10 m in thickness, ... Objective China's petroleum explora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finding deeply buried thin sandbodies lbr the abundant oil resources they contain. Here thin sandbodies refer to those less than 10 m in thickness, or even less than 1-2 m. It is difficult to depict thin-layer sandbodies of different genetic types using conventional core,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due to their limited vertical resolution in petroliferous basins. However, seismic sedimentology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method especially tbr thin sandbody interpretation, i.e., validating interpreted sedimentary sandbodies from 3D seismic data based on horizontal resolution, stratal slice and seismic geomorphology interpretation. At present, a series of studies on seismic sedimentology in North America marine basins and elsewhere have been completed successfully and are relevant to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al Slice Recognition of Thin Shallow-Water Delta Sandbodies in the Songliao Basin
下载PDF
Restoration of eroded stratal thickness in key periods of tectonic change in a multi-stage superimposed Tarim Basin in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Liu Hao1, Wang Yingmin2 1.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2. School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 102249, China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2012年第2期149-171,共23页
With an area of 56×104km2, the Tarim Basin is the largest inland basin in China and is also generally acknowledg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eas for potentia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of data fr... With an area of 56×104km2, the Tarim Basin is the largest inland basin in China and is also generally acknowledg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eas for potentia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of data from 22 regional seismic profiles and 40 drilling wells, 15 important first-order and second-order regional unconformities were defined.Almost all the main unconformities are superimposed unconfomities. Since the Cambrian, 5 key periods of tectonic change have occurred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Tarim Basin. The total eroded stratal thickness of the above-mentioned unconformities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virtual extrapolation of seismic refle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otal eroded stratal thickness of different periods is quit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locations of the basin. Taking the Upper-Middle Ordovician as an example, its thickness restoration of eroded strata was calculated into individual stages i.e. its thickness restoration of eroded strata was calculated to different tectonic periods. Otherwise, as for the specific period of tectonic change, the underlying strata were, respectively eroded and thus the thickness restoration of eroded strata was calculated into individual intervals. Taking the Early Hercynian period as an example, the eroded stratal thickness was calculated into individual intervals to calculate the ratio of intervals of various ages occupying the total eroded thickn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same stratum, its degree of erosion is quit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at different locations, due to the varying influence of tectonic movement. The unconformities of some key periods of tectonic change have different controls on the degree of erosion and the eroded range of the individual period of the underlying strata which are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stage superimposition of unconformities in the Tarim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Basin extrapolation of virtual surface key period of tectonic change superimposed unconformity restoration of eroded stratal thickness
原文传递
Estimating stratal completeness of carbonate deposition via process-based stratigraphic forward modeling
3
作者 Jianliang LIU Keyu LI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2期253-259,共7页
Hiatuses are ubiquitous in stratigraphic records at various temporal scales,but they cannot be easily identified and quantified owing to the lack of adequate methods in determining the duration of hiatuses or stratal ... Hiatuses are ubiquitous in stratigraphic records at various temporal scales,but they cannot be easily identified and quantified owing to the lack of adequate methods in determining the duration of hiatuses or stratal completeness.Here a processbased stratigraphic forward modeling(SFM)approach was used to effectively estimate the completeness of carbonate strata in three dimensions and at basin-scale.By using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both spatial and temporal domains in the SFM outputs for five grid locations(pseudo wells)under different depositional settings,we were able to delineate basin-wide hiatuses of various temporal scales and determine their durations and stratal completeness quantitatively.The stratal completeness appears to be controlled by sea level changes,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carbonate growth rates and tectonic subsidence patterns in various 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al completeness Time domain Sedimentary evolution Controlling factors Carbonate deposition Stratigraphic forward modeling
原文传递
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方锐 蒋裕强 +5 位作者 陈沁 曾令平 罗宇卓 周亚东 杜磊 杨广广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58,共12页
根据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利用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地层切片等资料,对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开展了层序结构分析和不同可容空间下河道构成特征及河型转换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 根据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利用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地层切片等资料,对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开展了层序结构分析和不同可容空间下河道构成特征及河型转换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主要发育1个三级及3个四级基准面旋回,各四级层序在低可容空间下为厚层、叠置箱形砂体,随着基准面上升,可容空间增大,到层序顶部过渡为相对孤立的砂体沉积;(2)沙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气候干燥,砂岩粒度大、成熟度低,发育强水动力构造,地震剖面上为平行反射,河流相沉积特征明显,发育多个低可容空间下的间断正韵律相互叠置的辫状河沉积体系及高可容空间下具“二元”结构的曲流河沉积体系;(3)沙二段河流相地层自下而上具有“辫—曲”转换特征,低可容空间下,砂体大面积展布,地震地貌上表现为相互叠置的辫状河河道,当基准面迅速上升时,可容空间增大,地震地貌上表现为相对孤立的曲流河河道;(4)研究区可容空间和沉积物供给比值(A/S)主要受大巴山物源区强烈的构造活动及温暖潮湿向炎热干旱的气候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 河流相 基准面旋回 地层切片 沙溪庙组 侏罗系 五宝场地区 川东北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南凹陷古近系沙一层序地震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66
5
作者 董艳蕾 朱筱敏 +3 位作者 曾洪流 边树涛 刘长利 孙海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4-240,共7页
目前国际上掀起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热潮,国外学者在北美、印度等含油气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地震沉积学研究,并在油气勘探和开发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本文利用相位调整和地层切片两项关键技术,对黄骅坳陷歧南凹陷沙一层序进行了地震... 目前国际上掀起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热潮,国外学者在北美、印度等含油气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地震沉积学研究,并在油气勘探和开发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本文利用相位调整和地层切片两项关键技术,对黄骅坳陷歧南凹陷沙一层序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在对研究区内各个层序界面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Recon软件制作了研究区内一系列的地层切片,这些切片提供了沙一层序沉积体系连续的地震图像,刻划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不同时期的展布范围以及水下分支河道和间湾的分布位置,为该凹陷寻找薄层隐蔽油气藏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歧南凹陷 地震沉积学 相位调整 地层切片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在湖盆缓坡滩坝砂体预测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为例 被引量:50
6
作者 赵东娜 朱筱敏 +2 位作者 董艳蕾 吴冬 朱茂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5-61,共7页
针对滩坝储集砂体储集层油气勘探难题,在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下,利用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定量地震沉积学等技术,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滩坝储集砂体进行了识别与描述。对研究区下白垩统4个三级层序及相关体系域开展了... 针对滩坝储集砂体储集层油气勘探难题,在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下,利用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定量地震沉积学等技术,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滩坝储集砂体进行了识别与描述。对研究区下白垩统4个三级层序及相关体系域开展了地震沉积学研究,并结合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对典型地层切片进行了精细地质解释与标定,预测了研究区滩坝砂体的分布和演化。最后通过对研究区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及地层切片的定量分析,建立了陆相湖盆缓坡带典型滩坝沉积模式,即扇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与基岩-滩坝沉积体系共存:早白垩世SQⅠ沉积时期,滩坝砂体主要来自向岸流、向湖流及沿岸流等滨岸环流对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改造,分布在扇三角洲的前缘及侧缘;SQⅡ—SQⅣ沉积时期,沉积物来自向岸流和沿岸流对西部基岩的冲蚀作用,形成的滩坝砂体平行岸线或斜交岸线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相位调整 地层切片 滩坝砂体 车排子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歧南凹陷地震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董艳蕾 朱筱敏 +4 位作者 曾洪流 边树涛 刘长利 成克男 徐新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2,共6页
为了对黄骅坳陷歧南凹陷的沉积体系进行更为精确细致的刻画,利用相位调整、分频解释和地层切片等关键技术,对该区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90°相位调整后的地震数据使地震道近似于波阻抗剖面,从而可大... 为了对黄骅坳陷歧南凹陷的沉积体系进行更为精确细致的刻画,利用相位调整、分频解释和地层切片等关键技术,对该区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90°相位调整后的地震数据使地震道近似于波阻抗剖面,从而可大大提高剖面的可解释性;利用分频技术得到的一系列频率切片比用常规振幅和相位切片在捕获微小的横向变化和展现不同的沉积特征方面更加有效;歧南凹陷明化镇组下段为曲流河沉积,沙河街组一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中曲流河沉积的地层切片展现出支流汇入干流、凹岸侵蚀、凸岸加积、截弯取直和牛轭湖等一系列沉积微相特征;品质好的三维地震资料是地震沉积学的研究基础,在断层不发育的明化镇组河流相地区,应用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相位调整 分频技术 地层切片 歧南凹陷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 被引量:43
8
作者 林正良 王华 +4 位作者 李红敬 姜华 方欣欣 赵淑娥 陈思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1-137,共7页
地震沉积学可以定义为: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精细沉积学模式为指导,通过综合应用地球物理技术方法,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研究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其演化的一门学科。在地球物理技术方面,重点介绍了一种新的可以自动追踪所有的等时... 地震沉积学可以定义为: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精细沉积学模式为指导,通过综合应用地球物理技术方法,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研究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其演化的一门学科。在地球物理技术方面,重点介绍了一种新的可以自动追踪所有的等时沉积界面、基于导向体的地层切片生成方法及频谱分解中的时频分析技术。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地震沉积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应用地震沉积学进行沉积、构造和储层的一体化研究,进行有利区带和储层预测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分频解释 地层切片 导向体
下载PDF
油气精细勘探的主要方法体系--地震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53
9
作者 陆永潮 杜学斌 +2 位作者 陈平 向奎 李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地震沉积学是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现代沉积环境、露头和钻井岩心资料建立的沉积环境模式的联合反馈,是用以识别沉积单元的三维几何形态、内部结构和沉积过程的一项新的方法体系。精细沉积建模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基础,正演模型技术... 地震沉积学是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现代沉积环境、露头和钻井岩心资料建立的沉积环境模式的联合反馈,是用以识别沉积单元的三维几何形态、内部结构和沉积过程的一项新的方法体系。精细沉积建模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基础,正演模型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桥梁。地质模型约束和正演模型指导下的地球物理技术对地下地质体的精细刻画和解释是地震沉积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具体技术包括: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地层切片和属性分析技术、分频解释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和准噶尔盆地研究中得到了使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地震沉积学将成为21世纪油气精细勘探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约束反演 地层切片 分频解释 地震沉积学 准噶尔盆地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利用地层切片研究陆相湖盆深水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 被引量:19
10
作者 董艳蕾 朱筱敏 +4 位作者 耿晓洁 汪海 王茂文 姜青梅 杜远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86-396,共11页
以泌阳凹陷核三段上部层序为例,首先建立高分辨层序格架,然后以地震沉积学思想为指导,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制作了展现沉积微相分布和沉积演化过程的切片数据体。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的标定,对典型地层切片进行了精细解释。研究认为... 以泌阳凹陷核三段上部层序为例,首先建立高分辨层序格架,然后以地震沉积学思想为指导,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制作了展现沉积微相分布和沉积演化过程的切片数据体。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的标定,对典型地层切片进行了精细解释。研究认为,泌阳凹陷深凹区主要接受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三大剥蚀区的陆源碎屑供给,对应发育东北部侯庄辫状河三角洲、东南部梨树凹近岸水下扇和西南部杨桥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而深凹区内多发育滑塌浊积扇沉积。地震剖面显示透镜状地震反射与前积地震反射共生,通过对连续地层切片的比较研究,刻画出辫状河三角洲与滑塌浊积扇的成因关系。最终预测了各类沉积相在时空上的展布和演变,为该凹陷寻找滑塌浊积扇等隐蔽油气藏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研究成果在2010年8月完钻的安深1井得到了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切片 地震沉积学 滑塌浊积扇 核三段 泌阳凹陷
下载PDF
开发尺度的曲流河储层内部结构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 被引量:26
11
作者 张涛 林承焰 +2 位作者 张宪国 董春梅 曾洪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4-80,共7页
曲流河地层内部结构复杂,岩性界面具有穿时性,传统的地震相分析法不能满足油藏开发地质研究中对储层内部结构精细解释的需要,急需探索有效的地震解释方法。采用基于探地雷达的露头探测、点坝复合体三维正演模拟和实际地震资料相结合的方... 曲流河地层内部结构复杂,岩性界面具有穿时性,传统的地震相分析法不能满足油藏开发地质研究中对储层内部结构精细解释的需要,急需探索有效的地震解释方法。采用基于探地雷达的露头探测、点坝复合体三维正演模拟和实际地震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地震资料频率和地层厚度对曲流河内部结构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研究了利用地层切片解释曲流河沉积结构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开发尺度的曲流河内部结构地震沉积学解释技术。研究发现:(1)高频地震资料中地震反射能够反映曲流河侧积复合体边界,而低频地震资料中反射同相轴与岩性界面一致;(2)不同厚度的点坝侧积单元地震反射特征存在差异,造成反射剖面的多解性。同时指出曲流河内部结构地震沉积学解释的技术关键:(1)发挥地震资料平面与剖面信息的相互约束和补充;(2)将地质体作为三维空间发育的成因体,利用其平面与剖面特征的成因联系指导解释;(3)级次化解释方法,在不同级次上采用针对性的解释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墨西哥湾新近系地震沉积学解释,实现了曲流河点坝复合体内部结构的三维刻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储层内部结构 地震沉积学 开发尺度 级次化 地层切片
下载PDF
沉积地质学发展新航程——地震沉积学 被引量:30
12
作者 朱筱敏 董艳蕾 +4 位作者 曾洪流 黄捍东 刘强虎 秦祎 叶蕾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9-201,共13页
地震沉积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沉积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在刻画薄层砂体、表征储集层和预测岩性圈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表述地震沉积学发展简史的基础上,介绍了地震沉积学的基本概念... 地震沉积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沉积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在刻画薄层砂体、表征储集层和预测岩性圈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表述地震沉积学发展简史的基础上,介绍了地震沉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流程;在建立精细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重点阐述了90°相移、分频处理与频谱分解、属性优选、地层切片、地球物理反演、地震岩性解释和RGB (红色、绿色、蓝色)地震属性融合等地震沉积学关键技术以及地震沉积相实例分析。认为中国地震沉积学应该围绕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开展油气勘探阶段地震地貌学(地震沉积相模式)和复杂(多样)地震岩性学综合研究,在油气开发阶段,充分利用RGB地震属性融合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开展多种成因类型砂体构型和储集层定量表征研究。综合研究表明,地震沉积学是沉积地质学发展的新航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90°相移 地层切片 研究流程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激活内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40
13
作者 包木太 汪卫东 +4 位作者 王修林 孔祥平 李希明 冯时林 刘中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2-386,361,共6页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按微生物来源分为外源微生物采油和内源微生物采油两大类。本文综述了通过注入营养剂和混气水激活油层内本源微生物的采油技术 ,该项技术的工艺较简单 ,在俄罗斯已进入较大规模的矿场应用试验。综述的论题包括 :绪言 ;...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按微生物来源分为外源微生物采油和内源微生物采油两大类。本文综述了通过注入营养剂和混气水激活油层内本源微生物的采油技术 ,该项技术的工艺较简单 ,在俄罗斯已进入较大规模的矿场应用试验。综述的论题包括 :绪言 ;基本原理 ;矿场试验及相关研究 ;矿场试验设计 ;矿场试验跟踪监测 ;对中国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意义。图 1表 3参 4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油层微生物群落 激活 地下微生物过程 水驱油藏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 综述
下载PDF
胜利油田S12块内源微生物群落选择性激活条件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包木太 孔祥平 +5 位作者 宋永亭 陈勇 魏斌 张松亭 汪卫东 王修林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4-48,共5页
在考察了胜利油田S12块注入水和油井产出水中细菌群落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烃类降解菌、产甲烷菌、硝酸盐还原菌等有益于采油的细菌群落,研究了营养条件对细菌群落激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激活剂配方St 12能较好地刺激有益内源菌群落的生长,... 在考察了胜利油田S12块注入水和油井产出水中细菌群落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烃类降解菌、产甲烷菌、硝酸盐还原菌等有益于采油的细菌群落,研究了营养条件对细菌群落激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激活剂配方St 12能较好地刺激有益内源菌群落的生长,且对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及硫细菌等对采油不利的细菌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室内岩心模拟试验表明,在水驱基础上内源微生物驱可以提高采收率最高达9.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胜利油田 采油 注入水 油井 产出水 水驱 群落 激活条件 细菌群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在陆相湖盆三角洲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0
15
作者 朱筱敏 刘长利 +1 位作者 张义娜 彭伟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5-921,共7页
地震沉积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进行高频层序和沉积体系研究的有效工具,在油气勘探和开发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利用频谱分解和地层切片多属性综合分析技术,结合单井的岩性资料以及不同成因类型砂... 地震沉积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进行高频层序和沉积体系研究的有效工具,在油气勘探和开发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利用频谱分解和地层切片多属性综合分析技术,结合单井的岩性资料以及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地貌形态,在中亚某盆地三维地震资料区下白垩统开展地震沉积学应用研究。通过对一系列典型地层切片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层段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纵向上朵叶体多期叠置,在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支河道砂体间沉积了相对稳定的薄层滨浅湖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频谱分解 地层切片 沉积微相展布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及其在中亚南部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56
16
作者 张义娜 朱筱敏 刘长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4-79,共6页
地震沉积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新兴学科。地震沉积学主要利用三维地震信息和现代地球物理技术进行沉积体系、沉积相平面展布以及沉积发育史研究,它强调在高精度等时对比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的横... 地震沉积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新兴学科。地震沉积学主要利用三维地震信息和现代地球物理技术进行沉积体系、沉积相平面展布以及沉积发育史研究,它强调在高精度等时对比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特殊地震处理技术(90°相位调整和地层切片技术),结合关键井岩性资料以及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地貌形态,恢复沉积类型和沉积演化历史。在中亚南部三维地震资料区下白垩统开展地震沉积学应用研究,通过对一系列地层切片的研究,结合钻井岩心信息进行动态解释,获得了研究层段从下至上主要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相—湖相—三角洲相—湖相—辫状河相的沉积演化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90°相位调整 地层切片 沉积演化
下载PDF
地震切片技术在安达工区的应用 被引量:22
17
作者 雷明 王建功 +3 位作者 刘彩艳 史忠生 韩小强 吴伟航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8-422,共5页
地震切片包括水平切片、沿层切片和地层切片,是目前全三维地震综合解释的常用手段。本文从实际资料应用的角度,分别论述了三种类型地震切片的地球物理涵义、地质意义、使用特点和适用条件,在细分层、高精度等时对比层序地层格架下,利用... 地震切片包括水平切片、沿层切片和地层切片,是目前全三维地震综合解释的常用手段。本文从实际资料应用的角度,分别论述了三种类型地震切片的地球物理涵义、地质意义、使用特点和适用条件,在细分层、高精度等时对比层序地层格架下,利用关键井测井曲线等资料约束,应用沿层切片与地层切片技术,识别并刻画了大庆滨北安达工区上白垩统嫩江组一段两期次的水下分流河道平面展布形态及规模,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同时也认识到:由于地层切片是两个相邻界面间根据厚度按等比例关系内插出的一系列界面,在垂向上展布的地层形态基本上与子波反映的形态一致,因此地层切片超越了层拉平的概念,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地震切片作为单一技术需要加强适用条件的分析,并且要与其他的地质、地球物理技术配套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达工区 层序地层格架 地震沉积学 水平切片 沿层切片 地层切片 河道识别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199
18
作者 林承焰 张宪国 董春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9-72,共4页
地震沉积学是应用三维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地震沉积学研究强调地震同相轴并不一定是等时的,它以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解释技术为主要研... 地震沉积学是应用三维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地震沉积学研究强调地震同相轴并不一定是等时的,它以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解释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其他地球物理技术进行等时地层格架下的沉积微相研究,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展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大港油田滩海关家堡地区油藏评价中,利用地震沉积学原理及方法,基于地震属性分析和井资料进行了沉积微相分析,为油田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地震沉积学方法还可用于构造的精细解释。利用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技术对秘鲁S油田进行了构造解释,建立了精细的构造模型,发现了新的低幅度构造圈闭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沉积微相 构造解释 90°相位转换技术 地层切片 分频技术
下载PDF
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冷却单元及地层结构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程日辉 任延广 +1 位作者 沈艳杰 许中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38-1347,1365,共11页
火山岩冷却单元的识别是火山岩地层和岩相研究的重要环节。松辽盆地东南缘露头区和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剖面的剖析显示,冷却单元主要存在4种主要的单元类型:碎屑岩型、熔岩型、碎屑岩+熔岩型和熔岩+碎屑岩型。碎屑岩型和熔岩型是... 火山岩冷却单元的识别是火山岩地层和岩相研究的重要环节。松辽盆地东南缘露头区和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剖面的剖析显示,冷却单元主要存在4种主要的单元类型:碎屑岩型、熔岩型、碎屑岩+熔岩型和熔岩+碎屑岩型。碎屑岩型和熔岩型是端元类型,分别反映蒸汽喷发和岩浆喷发的作用过程;碎屑岩+熔岩型是基本组合单元类型,反映蒸汽-岩浆喷发的连续作用过程;熔岩+碎屑岩型属于改造的或特殊机制的类型。冷却单元本身及其堆叠具有相的意义,是火山岩地层的基本成因地层单元,因此成为解释火山岩地层结构、了解形成与保存过程的重要基础。通过火山岩冷却单元识别与叠置分析,构建了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一段的地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地层 冷却单元 地层结构 营城组 松辽盆地 火山岩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在识别陆相湖泊浊积砂体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20
作者 刘长利 朱筱敏 +2 位作者 胡有山 廖飞燕 王正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7-664,共8页
地震沉积学是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它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结合岩心、测井等资料,通过先进的地球物理技术,对沉积微相进行精细研究。胜利油田滨682井区沙三中、下亚段以近岸水下扇、浊流和半深湖-深湖沉积为主,浊积砂是该层主要的产... 地震沉积学是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它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结合岩心、测井等资料,通过先进的地球物理技术,对沉积微相进行精细研究。胜利油田滨682井区沙三中、下亚段以近岸水下扇、浊流和半深湖-深湖沉积为主,浊积砂是该层主要的产油砂体。为了分析该地区浊积砂的分布规律,在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下,运用90°相位调整技术和地层切片技术对滨682井区目的层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垂向上,滨682井区沙三下亚段的下部和上部以及沙三中亚段的下部和上部是浊积砂体发育的有利层段;在平面上,沙三下亚段沉积早期浊积砂体主要发育在研究区东南部,面积最大可达1.71 km2;沙三下亚段沉积晚期浊积砂体在东部、东南部和南部都有发育,南部浊积砂体面积较大,可达3.37 km2,东南部和东部浊积砂体面积较小,在1.61 km2左右;沙三中亚段沉积早期浊积砂体发育在研究区东北和东南,面积可达1.90 km2;沙三中亚段沉积晚期浊积砂体发育在研究区西部和东南部,面积都较小,一般为1.15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相位调整 地层切片 近岸水下扇 浊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