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striped field mice (Apodemus agrarius) to predator odor
1
作者 Zhenlong WANG Baishi WANG Jiqi LU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11年第4期334-340,共7页
Predation ris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elective forces in nature and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of prey individuals.Prey species have evolved several different traits to reduce and av... Predation ris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elective forces in nature and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of prey individuals.Prey species have evolved several different traits to reduce and avoid this predation pressure.This research aimed to determine the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striped field mice to predator risk.In the present study,we compared the agonistic behavior in male and female striped field mice(Apodemus agrarius Pallas,1771)of the same sexes under the odor derived from a male Himalayan weasel(Mustela sibirica).Dyads were subjected to 5 min staged encounters in neutral arenas once a week for 3 weeks during which agonistic and social behaviors were recorded and fecal hormone concentrations were determined using pre-column derivatization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ethods.Furthermore,we also tested the effects of weasel odor on the adrenal glan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i)male striped field mice did not exhibit any change in body weight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ut their aggressive behavior changed over time,and(ii)females responded to predation risk by significantly decreasing body mass and through increases in fecal cortisol levels and adrenal gland indices.These data show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s in the body weight,adrenal gland indices and fecal cortisol levels of striped field mouse under predation ri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tack behavior CORTISOL predator odor striped field mouse(apodemus agrarius)
原文传递
洞庭平原黑线姬鼠繁殖特性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王勇 陈安国 +2 位作者 李波 郭聪 李世斌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38-146,共9页
1986年10月-1990年10月在湖南省桃源县和汉寿县的稻作区逐月调查,夹捕黑线姬鼠长江亚种(Apodemusagrariusningpoensis)2768只,雌性占45.6%。主要繁殖期3-11月,研究期内的月... 1986年10月-1990年10月在湖南省桃源县和汉寿县的稻作区逐月调查,夹捕黑线姬鼠长江亚种(Apodemusagrariusningpoensis)2768只,雌性占45.6%。主要繁殖期3-11月,研究期内的月平均怀孕率为48.6±4.O%、平均胎仔数为5.3±0.2只。繁殖指数为2.36±0.29。以上3个参数及种群性比有季节性变化,4-5月和7-10月为2个妊娠高峰;雄性睾丸下位率和雌性怀孕率有同步变动的趋势。5个年龄组之间,其性比、怀孕率和繁殖指数差异显著;成体怀孕率与同期种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并指出冬季繁殖水平取决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 繁殖 种群密度
下载PDF
洞庭湖稻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预测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勇 陈安国 +2 位作者 郭聪 李波 李世斌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5-130,共6页
作者于1986年10月至1995年3月对洞庭湖稻区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作了逐月调查。根据1986年10月至1990年5月在湖南省桃源和汉寿县调查的结果,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预测模型并预报了岳阳县1992年6月、10... 作者于1986年10月至1995年3月对洞庭湖稻区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作了逐月调查。根据1986年10月至1990年5月在湖南省桃源和汉寿县调查的结果,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预测模型并预报了岳阳县1992年6月、10月,1993年3月、6月、10月,1994年3月、6月、10月和1995年3月黑线姬鼠种群的发生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 预测预报 逐步回归分析 种群数量
下载PDF
洞庭湖不同退田还湖类型区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的繁殖特性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美文 王勇 +3 位作者 李波 黄璜 陈剑 韩立亮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6-405,共10页
针对洞庭湖区实施的"退田还湖"重大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以原有"围湖"造的垸田和垸外湖滩为对照,对退田还湖区(含双退与单退两种形式)的啮齿动物群落于2003~2006年进行定位观察。采用夹捕法进行采样,于每年的1月、4月... 针对洞庭湖区实施的"退田还湖"重大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以原有"围湖"造的垸田和垸外湖滩为对照,对退田还湖区(含双退与单退两种形式)的啮齿动物群落于2003~2006年进行定位观察。采用夹捕法进行采样,于每年的1月、4月、7月、10月进行。比较洞庭湖不同退田还湖类型区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指标参数。总体来看,调查期间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的繁殖指数要比上世纪80~90年代报道的要高,这与前几年其种群处于年数量低谷有关,是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种群负反馈机制的体现。不同类型生境间的比较结果显示,单退垸与原有生境没有明显变化,而双退垸内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均有较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双退垸内夏季东方田鼠保持高的繁殖能力和黑线姬鼠的繁殖力锐减。由于双退垸的高程优势,鼠群在夏季汛期不会迁出垸内,仅迁移集中至较高区域,这种水位变化引导的害鼠种群迁移应该是造成繁殖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黑线姬鼠不适应这种迁移以及集中后与东方田鼠的激烈竞争,迁移到高地后的黑线姬鼠几乎停止繁殖,繁殖指数仅为0.03(I♀=0.05),明显低于当期其它生境。值得注意的是夏季滞留在双退垸内的东方田鼠,繁殖强度却不减,繁殖指数达1.54(I♀=3.36),与春季湖滩种群的相当。说明没有经过长距离迁移的东方田鼠种群,在夏季仍会保持较高的繁殖强度,与夏季被迫远距离迁入农田的东方田鼠种群繁殖力急剧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知,在初夏如果有适宜的栖息地(如双退垸的高台、原有堤岸等),东方田鼠仍能保持较强繁殖力。本文揭示了双退垸内水位变化引发种群迁移后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繁殖能力的这种迥异表现,具体深层次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田鼠 黑线姬鼠 繁殖特性 退田还湖 洞庭湖区
下载PDF
洞庭湖不同生态类型区黑线姬鼠消化道重量和长度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8
5
作者 沈丽 王勇 +3 位作者 王劼 胡忠军 张美文 李波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2-137,共6页
对洞庭湖3种不同生态类型区(农区、林区、农林交错区)不同季节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鲜重和干重的测量表明,在3种生态类型区中,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鲜重和干重季节变化显著。农区和林区消化道各器官的鲜重和干重在春季和冬季显著... 对洞庭湖3种不同生态类型区(农区、林区、农林交错区)不同季节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鲜重和干重的测量表明,在3种生态类型区中,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鲜重和干重季节变化显著。农区和林区消化道各器官的鲜重和干重在春季和冬季显著重于夏季和秋季,农林交错区消化道各器官鲜重和干重在春季显著重于夏季和秋季,这可能与春季和冬季黑线姬鼠能量需求增加、食物缺乏和食物质量下降有关。在同一季节,3种生态类型区之间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鲜重和干重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与3种生态类型区间黑线姬鼠食物变化较小有关。关于消化道各器官长度变化方面,除了农区的大肠长度有显著季节性差异外,其它指标均无显著季节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能产生不同的反应,消化道形态的变化是黑线姬鼠面临外界胁迫因子时的一种消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 生态类型区 消化道 长度 重量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三种啮齿动物的消化道形态特征 被引量:22
6
作者 柳劲松 孙儒泳 王德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3,共6页
对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和黑线姬鼠(A.agrarius)夏季的消化道形态进行了比较。3种啮齿动物总消化道的长度及重量(含内容物重和总干组织重),各器官的长度,胃、小肠和盲肠等长度,小肠和盲肠含内... 对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和黑线姬鼠(A.agrarius)夏季的消化道形态进行了比较。3种啮齿动物总消化道的长度及重量(含内容物重和总干组织重),各器官的长度,胃、小肠和盲肠等长度,小肠和盲肠含内容物重,盲肠和大肠去内容物重,小肠、盲肠和大肠总干组织重等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以植物为食的棕背的总消化道、小肠、盲肠和大肠的长度或重量明显长于或重于其他两种鼠类。后肠可作为衡量草食性动物食物质量的指标。3种啮齿动物可通过消化道形态改变以适应不同的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孵 林姬鼠 黑线姬鼠 消化道形态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黑线姬鼠亚种分化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春生 吴万能 +1 位作者 郭世坤 孟冀辉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94-299,共6页
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陆东部地区黑线姬鼠的形态差异,根据鼠体背部黑线的清晰度和背部毛色以及某些外形性状的差异系数,提出中国东部地区黑线姬鼠可分为2个亚种,即东北亚种A. agrarius. manchuricus和长江亚种A. a. ningpoensis。原华亚种A.... 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陆东部地区黑线姬鼠的形态差异,根据鼠体背部黑线的清晰度和背部毛色以及某些外形性状的差异系数,提出中国东部地区黑线姬鼠可分为2个亚种,即东北亚种A. agrarius. manchuricus和长江亚种A. a. ningpoensis。原华亚种A. a. pallidior从分类特征上看,其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应归入东北亚种,其南的应属长江亚种。东北与长江亚种分界线大致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古北界和东洋界在我国东部的分界线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 分类 亚种
下载PDF
黑线姬鼠种群结构与携带汉坦病毒相关性 被引量:5
8
作者 靳铁治 郑海潮 +4 位作者 李劲松 马超锋 吴瑞 米宝 王开锋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2-23,50,共3页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是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主要病原体之一,HV的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针对西安市HFRS的持续高发病率,2010年7月—9月对西安市HFRS疫区捕获的110...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是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主要病原体之一,HV的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针对西安市HFRS的持续高发病率,2010年7月—9月对西安市HFRS疫区捕获的110只黑线姬鼠(阳性62只)进行年龄、性别鉴定。通过病毒RNA提取分析,发现黑线姬鼠雌雄个体携带病毒无显著差异,但是不同年龄段黑线姬鼠携带汉坦病毒却具有显著差异,年龄结构与病毒携带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 种群结构 汉坦病毒
下载PDF
中国东部黑线姬鼠的形态学与生化指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杨燕辉 卢浩泉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0-53,共4页
本文从中国东部三个地区黑线姬鼠(Apodemusagrarius)的形态学和生化指标两方面的差异比较探讨了我国东部黑线姬鼠种下分类问题。背部毛色、黑线清晰度和某些外形量度性状差异系数的比较以及运用聚丙烯酰胺双垂直板电... 本文从中国东部三个地区黑线姬鼠(Apodemusagrarius)的形态学和生化指标两方面的差异比较探讨了我国东部黑线姬鼠种下分类问题。背部毛色、黑线清晰度和某些外形量度性状差异系数的比较以及运用聚丙烯酰胺双垂直板电泳分析乳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以及肌浆蛋白、血清蛋白的结果表明,三地黑线姬鼠种群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为我国东部黑线姬鼠分为东北亚种(A.agrarius.mantchuricus),华北亚种(A.a.palidior)和长江亚种(A.a.ningpoensis)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 形态学 蛋白电泳
下载PDF
猫的气味对黑线姬鼠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祁冲 杨明 +1 位作者 迟庆生 张学强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237-240,共4页
以农田主要害鼠黑线姬鼠为研究对象,研究猫的尿液气味和猫的毛皮气味对其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两种气味源的有效性.结果:两种气味源都能影响黑线姬鼠的行为,其修饰行为、取食行为、攻击行为的频次都不同程度的减少,而隐藏行为的时间和探究... 以农田主要害鼠黑线姬鼠为研究对象,研究猫的尿液气味和猫的毛皮气味对其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两种气味源的有效性.结果:两种气味源都能影响黑线姬鼠的行为,其修饰行为、取食行为、攻击行为的频次都不同程度的减少,而隐藏行为的时间和探究行为的频次变化不显著.不同的气味源对黑线姬鼠行为影响的有效性不同,猫的毛皮气味对黑线姬鼠行为的影响比尿液气味的影响显著.表明黑线姬鼠能够通过气味识别捕食风险的存在以及强度,并采用相应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风险 黑线姬鼠 气味 行为
下载PDF
半自然驯化条件下黑线姬鼠冬夏两季产热的比较
11
作者 孙晓光 杨明 +1 位作者 彭霞 陶思源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356-360,共5页
为探讨小型哺乳动物适应于季节性环境的产热机制,本文测定了户外半自然条件下驯化的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冬、夏两季的体重以及肝和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tissue,BAT)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及BATα-磷酸甘油氧化酶活力等指标。... 为探讨小型哺乳动物适应于季节性环境的产热机制,本文测定了户外半自然条件下驯化的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冬、夏两季的体重以及肝和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tissue,BAT)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及BATα-磷酸甘油氧化酶活力等指标。结果显示黑线姬鼠冬季体重显著降低,BAT绝对重量、BAT和肝的线粒体蛋白含量及BAT和肝酶的活力冬季均显著高于夏季。冬季BAT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是夏季的9.5倍,肝脏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是夏季的5倍;冬季BAT的α-磷酸甘油氧化酶活力高达夏季的19倍。以上结果表明,在寒冷的冬季为保证存活,黑线姬鼠降低体重以减少绝对能量需求,并极大地增加BAT重量及肝和BAT细胞水平上的产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 季节性驯化 产热 细胞色素C氧化酶 α-磷酸甘油氧化酶
下载PDF
安徽淮北农区黑线姬鼠种群动态的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朱盛侃 秦知恒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13-219,共7页
根据1982—1988年7年的调查结果,安徽准北农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除1983年有3个波峰(即舂峰、夏峰和秋峰)外,其他年分只有春峰和秋峰。年间数量动态在1982年为高峰年,之后数量下降1987年止,1988年起又开始上升,曲线呈“乙”字... 根据1982—1988年7年的调查结果,安徽准北农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除1983年有3个波峰(即舂峰、夏峰和秋峰)外,其他年分只有春峰和秋峰。年间数量动态在1982年为高峰年,之后数量下降1987年止,1988年起又开始上升,曲线呈“乙”字型。该鼠的繁殖期为每年3—10月,春季、秋季为繁殖盛期,此情况与数量的季节消长基本一致。经相关分析,3月和6月的数量分别与10月份的数量呈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 种群动态 繁殖
下载PDF
安徽淮北农区三种鼠的种群数量动态与年龄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朱盛侃 颜世兵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85-293,共9页
本文对安徽省淮北农业区的黑线姬鼠、大仓鼠和黑线仓鼠的种群数量及与年龄组成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其各鼠的年龄组成在每年的不同时段内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各鼠主要繁殖群体的年龄组也是有区别的,如黑线姬鼠和黑线仓鼠主要... 本文对安徽省淮北农业区的黑线姬鼠、大仓鼠和黑线仓鼠的种群数量及与年龄组成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其各鼠的年龄组成在每年的不同时段内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各鼠主要繁殖群体的年龄组也是有区别的,如黑线姬鼠和黑线仓鼠主要是成年Ⅱ组,大仓鼠主要是成年Ⅰ组。如果种群中幼年组+亚成年组+成年Ⅰ组的比例高时,则当年数量就可能较高,如果种群中成年Ⅱ组和老年组的比例较高时,当年数量则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 大仓鼠 黑线仓鼠 种群
下载PDF
黑线姬鼠两亚种(中国东北地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北亚种和朝鲜半岛的朝鲜亚种)的线粒体DNA序列缺少趋异性(英文)
14
作者 Hung Sun Koh Shar Seter +3 位作者 张明海 王金星 Kyung Hee Jang Davaa Bazarsad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4-89,共6页
为了检测黑线姬鼠两亚种(来自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北亚种和朝鲜半岛的朝鲜亚种)线粒体DNA的变异水平并确定朝鲜亚种的分类地位,我们测序分析了两亚种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的部分序列(1 054 bp)和控制区的部分序列(860 bp)... 为了检测黑线姬鼠两亚种(来自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北亚种和朝鲜半岛的朝鲜亚种)线粒体DNA的变异水平并确定朝鲜亚种的分类地位,我们测序分析了两亚种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的部分序列(1 054 bp)和控制区的部分序列(860 bp),并与基因库中黑线姬鼠相应的单倍型序列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东北亚种的序列显示出某些分异,可以被分为2或3个亚群,所以我们提出需要更多标本的DNA分析来确定东北亚种的分类地位。另外,来自韩国的朝鲜亚种的序列,与来自中国东北地区龙江和哈尔滨的东北亚种的两个亚群相似(1个亚群是细胞色素b的两个单倍型,另1个是控制区的两个单倍型),表明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遗传多样性与现今基于形态特征对这些姬鼠的分类所得结果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认为来自韩国的朝鲜亚种是一个只在形态特异上不同于东北亚种的地方亚种,我们建议通过其他DNA标记来进一步验证其亚种地位。我们还认为朝鲜半岛不是最近的冰川期黑线姬鼠残遗种的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系统学 细胞色b基因 控制区 黑线姬鼠 韩国 中国东北
下载PDF
贵州地区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再学 郭永旺 +6 位作者 王登 雷邦海 郑元利 潘世昌 周朝霞 龙贵兴 李恩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9-948,共10页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贵州地区分布广泛的主要农田害鼠之一,掌握其种群繁殖特征可为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基础资料。1984-2014年间,采用夹夜法逐月调查了贵州省余庆县8个县(市)监测点黑线姬鼠种群动态数据,分析了其种群...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贵州地区分布广泛的主要农田害鼠之一,掌握其种群繁殖特征可为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基础资料。1984-2014年间,采用夹夜法逐月调查了贵州省余庆县8个县(市)监测点黑线姬鼠种群动态数据,分析了其种群性比、雌鼠怀孕率和平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等主要繁殖生物学指标及其地理差异和季节性变动规律,明确了贵州地区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特征。共捕获黑线姬鼠20 113只,不同地区种群间,除平均胎仔数有显著差异外(χ^2=36.503,df=7,P〈0.01),其他繁殖特征值均没有差异。从时间序列看,种群中雌鼠怀孕率和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性变化均表现为春季(4-5月)及夏末秋初(8-9月)达到高峰的双峰型。雌鼠产仔数一般2-10只,4-7只最为常见(占93.87%)。不同季节平均胎仔数差异不大。贵州地区黑线姬鼠繁殖的总体特点为全年繁殖,春秋两季为繁殖的高峰期,冬季(12月份和翌年1、2月份)繁殖强度明显低于其他季节(F11,84=61.92,P〈0.01),但种群密度表现为6月达到最高点的单峰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种群 繁殖参数 季节性特征 贵州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