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missi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arly clinical outcomes among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被引量:13
1
作者 Xin Gao Jintao Zhang +4 位作者 Ying Peng Huanqing Fan Mei Chen Tan Xu Yonghong Zhang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2012年第3期152-158,共7页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missi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at discharge among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 total of 2,673...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missi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at discharge among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 total of 2,673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 includ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t admission and other study variables were collected for all patients. The study outcome was defined as neurological deficiency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 ≥ 10) at discharge or in-hospital death. Compared with the subjects without neurological deficiency at discharge or in-hospital death, the subjects with neurological deficiency at discharge or in-hospital death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revalence of hyperglycemia or histor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t admission. Age ≥ 80 years, hyperglycemia, hypertension, and histor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neurological deficiency at discharge or in-hospital death after adjustment for other variables. It is concluded that old age ( ≥ 80 years), hyperglycemia, hypertension and histor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neurological deficiency at discharge or in-hospital death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ischemic strok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death neurological deficiency discharge outcome
下载PDF
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尿酸/血肌酐比值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的关系: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2
作者 任小乔 王盼 +2 位作者 吴昊 纪勇 石志鸿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2,192,共9页
背景脑卒中在世界各地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血尿酸(SUA)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已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尿酸/血肌酐比值(SUA/Scr)是代表肾功能标准化的SUA,目前有关SUA/Scr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仍有争议。目的探讨脑血管... 背景脑卒中在世界各地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血尿酸(SUA)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已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尿酸/血肌酐比值(SUA/Scr)是代表肾功能标准化的SUA,目前有关SUA/Scr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仍有争议。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和死亡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6年9月—2019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连续收治的首次发生脑血管事件的13313例患者为研究队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9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及电话相结合。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脑血管事件复发、心血管事件复发、其他血管事件发生(如下肢动静脉栓塞)。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与死亡的关系。结果根据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1组(SUA/Scr≤3.16,n=3520)、Q2组(3.16<SUA/Scr≤3.94,n=3280)、Q3组(3.94<SUA/Scr≤4.92,n=3270)、Q4组(SUA/Scr>4.92,n=3243)。截至随访结束,774例(5.8%)患者死亡,2064例(15.5%)患者复发脑血管事件。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位于Q1~Q4的患者中,男性复发脑血管病的例数依次为302、375、408、337例,女性依次为99、125、169、249例;男性复发脑梗死的例数依次为261、314、345、283例,女性依次为90、101、142、205例;男性复发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例数依次为154、191、214、183例,女性依次为58、52、45、31例;男性全因死亡的例数依次为165、128、131、88例,女性依次为57、63、62、80例;男性因脑梗死死亡的例数依次为93、72、70、46例,女性依次为31、33、36、44例;男性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死亡的例数依次为58、52、45、31例,女性依次为17、18、27、24例。调整多项混杂因素后,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急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HR=0.690,95%CI=0.500~0.953,P=0.026);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脑梗死亚组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HR=0.740,95%CI=0.578~0.947,P=0.017)。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全因死亡、因脑梗死死亡的影响因素(HR=0.575,95%CI=0.368~0.901,P=0.003;HR=0.610,95%CI=0.353~0.814,P=0.011)。SUA/Scr位于Q3、Q4相较于Q1是男性出院后死亡的影响因素(HR=0.656,95%CI=0.476~0.904,P=0.010;HR=0.582,95%CI=0.409~0.829,P=0.001)。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脑梗死亚组患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死亡的影响因素(HR=0.580,95%CI=0.386~0.873,P=0.007)。结论一定范围内,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升高对男性患者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低SUA/Scr与男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死亡和复发风险升高有关,但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和心源性卒中复发和死亡无关。在女性患者中没有观察到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脑卒中 血尿酸/血肌酐比值 动脉粥样硬化 男性 复发 死亡 队列研究 前瞻性研究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下载PDF
Neuroprotective mechanisms and translational potential of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被引量:19
3
作者 Jin Hwan Lee James Zhang Shan Ping Y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341-350,共10页
Stroke is a leading cause of disability and death,yet effective treatments for acute stroke has been very limited.Thus far,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has been the only FDA-approved drug for thrombolytic treatment of... Stroke is a leading cause of disability and death,yet effective treatments for acute stroke has been very limited.Thus far,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has been the only FDA-approved drug for thrombolytic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yet its application is only applicable to less than 4–5% of stroke patients due to the narrow therapeutic window(〈 4.5 hours after the onset of stroke) and the high risk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Emerging evidence from basic and clinical studies has shown that therapeutic hypothermia,also known as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can be a promising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troke.Moreover,the success in animal models using pharmacologically induced hypothermia(PIH) has gained increasing momentum for clinical translation of hypothermic therapy.This review provides an updated overview of the mechanisms and 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rapeutic hypothermia,as well as the recent development and findings behind PIH treatment.It is expected that a safe and effective hypothermic therapy has a high translational potential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other CNS inju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drug-induced hypothermia ISCHEMIA cell death inflammation
下载PDF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natural compounds from Chinese medicine in acute and subacute phases of ischemic stroke 被引量:22
4
作者 Bei Zhang Kathryn ESaatman Lei Che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3期416-424,共9页
Stroke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in adults worldwide,resulting in huge social and financial burdens.Extracts from herbs,especially those used in Chinese medicine,have emerged as new pharmace... Stroke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in adults worldwide,resulting in huge social and financial burdens.Extracts from herbs,especially those used in Chinese medicine,have emerged as new pharmaceuticals for stroke treatment.Here we review the evidence from preclinical studies investigating neuro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Chinese medicinal compounds through their application in acute and subacute phases of ischemic stroke,and highlight potenti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ir therapeutic effects.It is noteworthy that many herbal compounds have been shown to target multiple mechanisms and in combinations may exert synergistic effects on signaling pathways,thereby attenuating multiple aspects of ischemic pathology.We conclude the paper with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the prospects for novel natural compound-based regimens against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 death HERBAL compound immune response ISCHEMIC stroke therapy NEUROPLASTICITY NEUROPROTECTION oxidative dama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下载PDF
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2023—2027年闵行区脑卒中死亡趋势预测
5
作者 陈林利 轩水丽 +4 位作者 倪静宜 郭佳旗 刘薇 许慧琳 周毅彬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5-920,930,共7页
目的分析2012—2022年上海市闵行区脑卒中死亡变化趋势,预测2023—2027年脑卒中死亡情况。方法测算2012—2022年上海市闵行区脑卒中死亡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运用Joinpoint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以... 目的分析2012—2022年上海市闵行区脑卒中死亡变化趋势,预测2023—2027年脑卒中死亡情况。方法测算2012—2022年上海市闵行区脑卒中死亡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运用Joinpoint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以2012—2022年上海市闵行区脑卒中死亡率构建灰色GM(1,1)模型,运用相对误差和级比偏差评估模型拟合效果,对2023—2027年上海市闵行区脑卒中死亡率进行预测分析。结果2012—2022年上海市闵行区脑卒中全人群、男性和女性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全人群:APC=2.50%,P<0.001;男性:APC=3.41%,P<0.001;女性:APC=1.46%,P=0.008)。灰色GM(1,1)模型预测2023—2027年上海市闵行区脑卒中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27年全人群脑卒中粗死亡率为97.55/10万,男性为112.31/10万,女性为83.33/10万,检验评估模型拟合效果达到较高要求。结论近十年来上海市闵行区脑卒中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5年预测结果显示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死亡趋势 预测 灰色GM(1 1)模型
下载PDF
Responses of CDKs and p53 in Delayed Ischemic Neuronal Death
6
作者 王伏虎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02年第2期49-64,共16页
Stroke is a debilitating disease that affects millions each year. While in many cases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can be limited by effective resuscitation or thrombolytic treatment, the injured neurons wither in a proce... Stroke is a debilitating disease that affects millions each year. While in many cases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can be limited by effective resuscitation or thrombolytic treatment, the injured neurons wither in a process known as delayed neuronal death (DND). Mount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DND is not simply necrosis played out in slow motion but apoptosis is triggered. Of particular interest are two groups of signal proteins that participate in apoptosis cyclin dependent kinases (CDKs) and p53 among a myriad of signaling events after an ischemic insult. Recent investigations have shown that CDKs, a family of enzymes initially known for their role in cell cycle regulation, are activated in injured neurons in DND. As for p53, new reports suggest that its up regulation may represent a failed attempt to rescue injured neurons, although its up regulation was previously considered an indication of apoptosis. These observations thus rekindle an old quest to identify new neuroprotective targets to minimize the stroke damage. In this review, the author will examine the evidence that indicates the participation of CDKs and p53 in DND and then introduce pre clinical data to explore CDK inhibition as a potential neuroprotective target. Finally, using CDK inhibi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pertinent criteria for a viable neuroprotective strategy for ischemic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cerebral ischemia EXCITOTOXICITY cyclin dependent kinases neuronal death apoptosis water maze RETINOBLASTOMA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可心 肖雨倩 +4 位作者 万俊 陈淑颖 陈丽敏 王岩 白艳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71,共11页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对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但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解释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机制与PSCI有关,包...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对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但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解释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机制与PSCI有关,包括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泛凋亡、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和铁死亡等。因此,清楚了解各种PCD机制及其与PSCI的关系,阐明PCD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与PSCI相关的6种PCD途径,总结其在PSCI中的作用机制,并阐述了不同途径之间可能存在的串扰,以期为临床靶向PCD途径的调节因子来治疗PSCI提供资料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程序性细胞死亡 CASPASE-8 串扰
下载PDF
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估不同脑死亡原因的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的价值
8
作者 孙欣 刘偈 +6 位作者 廖中凯 徐魁 刘盛 黄洁 郑哲 王浩 朱振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4-489,共6页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估不同脑死亡原因的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评估的670例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的床旁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脑死亡原因将供体分为脑卒...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估不同脑死亡原因的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评估的670例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的床旁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脑死亡原因将供体分为脑卒中组(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n=398)和非脑卒中组(包括脑外伤、脑肿瘤、缺血缺氧性脑病,n=272),比较两组供体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特点。由中国人体器官分配系统分至我院且符合供体入选标准的供体350例,脑卒中组195例,非脑卒中组155例,我院外科行获取手术,比较两组心脏有效获取率。结果:(1)670例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中,与非脑卒中组比,脑卒中组供体的年龄更大、体重指数更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更大、室间隔厚度更厚、有高血压史比例更高、不符合超声心动图入选标准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670例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中,共检出不符合超声心动图入选标准供体117例(17.5%),主要原因为左心室壁增厚有59例(50.4%)、左心室射血分数<50%有27例(23.1%)、室壁运动异常有21例(17.9%)、左心扩大有14例(12.0%)。(2)由中国人体器官分配系统分至我院且符合供体入选标准的350例供体中,心脏成功获取并移植246例(70.3%),其中脑卒中供体110例(44.7%),非脑卒中供体136例(55.3%)。与非脑卒中组比,脑卒中组的心脏获取成功率低[87.7%(136/155) vs. 56.4%(110/195),P<0.001]。外科手术未能成功获取104例(29.7%),获取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为供心的冠状动脉任何一支主干发生堵塞,为91例(87.5%)。结论:应用床旁超声心动图筛查潜在移植供体的心脏,具有重要价值。脑死亡原因为脑卒中的潜在供体与非脑卒中供体的心脏结构有差异。即使初步供体评估合格,脑卒中供体的心脏获取成功率仍比非脑卒中供体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心脏移植 供体 脑死亡原因 脑卒中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严重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
9
作者 方婧涵 王鑫焱 +7 位作者 梁发 吴侑煊 张康大 贾白雪 张晓丽 王安心 缪中荣 韩如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0-1138,共9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严重预后不良(SDD)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SDD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关键技术及急救流程改进(ANGEL-ACT)登记研究数...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严重预后不良(SDD)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SDD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关键技术及急救流程改进(ANGEL-ACT)登记研究数据库中的患者1677例,男1111例,女566例,年龄≥18岁。根据是否发生SDD(术后90 d mRS 5~6分)为将患者分为两组:SDD组(n=478)和非SDD组(n=1199)。采用多因素分析、LASSO回归及RF-RFE方法筛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DD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性能检测及内部验证。结果训练集中有380例(28.1%)患者发生SDD,验证集中有98例(30.2%)患者发生SDD。综合三种变量筛选方法,最终选择10个SDD的危险因素纳入模型,分别为年龄、入院NIHSS评分、是否成功再通、入院血糖浓度、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发病到穿刺时间、入院收缩压、ASPECT评分和有无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模型1包含治疗前7个变量,模型2包含治疗前和治疗后共10个变量。训练集中模型1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5(95%CI 0.674~0.736),模型2的AUC为0.731(95%CI 0.701~0.760)。两个模型的校准斜率均为1.000,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显示两个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度。结论年龄、入院NIHSS评分、是否成功再通、入院血糖浓度、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发病到穿刺时间、入院收缩压、ASPECT评分和有无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SDD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两种风险预测模型可分别在血管内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以较好地预测SD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严重预后不良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卒中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9
10
作者 袁鹏 张晓婷 毕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2271-2273,共3页
目的分析导致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利于对临床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及降低其院内死亡率。方法收集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治疗的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778例。采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特征、既往史、影像学检查等资... 目的分析导致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利于对临床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及降低其院内死亡率。方法收集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治疗的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778例。采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特征、既往史、影像学检查等资料,以住院30 d内死亡为结局将患者分为死亡组(43例)和存活组(735例),并对影响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死亡组的年龄,卒中类型,既往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和脑卒中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Glasgow评分,鼻饲管、导尿管和中心静脉置管,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共15项危险因素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及性别因素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入院时NIHSS高、鼻饲管、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共11项危险因素OR值>1,为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Glasgow评分高为保护性因素〔OR=0.65,95%CI(-7.26,0.82)〕。进一步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入院时Glasgow评分高亦为保护性因素〔OR=0.32,95%CI(-6.43,0.53)〕。合并肺部感染〔OR=6.57,95%CI(2.16,26.79)〕、脑心综合征〔OR=3.18,95%CI(2.07,9.55)〕、消化道出血〔OR=3.42,95%CI(1.98,7.86)〕均为急性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死亡有多种危险因素。独立危险因素为入院时Glasgow评分低、合并肺部感染、脑心综合征和消化道出血,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急性脑卒中合并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卒中 死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八种量表对急性脑梗死近期死亡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6
11
作者 赵晓晶 李群喜 +2 位作者 张丽 安雅臣 王大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评价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Ⅲ)、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MES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伴... 目的评价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Ⅲ)、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MES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伴发疾病、既往史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于入院24 h内对39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APACHEⅡ、APACHEⅢ、MESSS、NIHSS、ADL、GCS和伴发疾病、既往史评分,以1个月为界根据存活状况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八种量表进行聚类分析,通过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真实性。结果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APACHEⅡ、APACHEⅢ、MESSS、NIHSS及伴发疾病评分显著升高,GCS及ADL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间既往史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和APACHEⅢ归为一类,MESSS和NIHSS归为一类,ADL、GCS和伴发疾病评分各自形成一类。APACHEⅡ、APACHEⅢ、MESSS和NIHSS的ROC曲线下的面积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Z<1.96)。APACHEⅡ预测急性脑梗死的最佳界值为12分,APACHEⅢ为29分,MESSS为25分,NIHSS为10分。结论APACHEⅡ、APACHEⅢ、MESSS、NIHS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近期死亡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近期死亡 预测价值
下载PDF
不同评分系统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比较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娜 李培兰 +1 位作者 刘芦姗 王丰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6-260,共5页
目的比较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评分(iScore),住院前并发症、意识水平、年龄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LAN),洛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登记评分(ASTRAL)和血管事件患者总体健康风险评分(THRIVE)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30 d、3个月和1年... 目的比较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评分(iScore),住院前并发症、意识水平、年龄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LAN),洛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登记评分(ASTRAL)和血管事件患者总体健康风险评分(THRIVE)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30 d、3个月和1年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2015年8月~2018年6月,连续纳入本院急诊病房AIS患者323例,以入组时间为起点,分别于30 d、3个月、1年后随访,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iScore、PLAN、ASTRAL和THRIVE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作用。结果AIS患者30 d、3个月、1年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2.4%(40/323)、17.3%(56/323)和25.7%(83/323)。4种评分系统曲线下面积(AUC)从大到小依次为iScore、PLAN、ASTRAL和THRIVE,其中iScore与THRIVE之间有显著性差异(Z>1.990,P<0.05),其他评分系统间无显著性差异(Z<1.943,P>0.05)。结论iScore、PLAN、ASTRAL和THRIVE均能有效预测急诊病房AIS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以iScore最优。但iScore计算程序相对复杂,PLAN和ASTRAL更适用于急诊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死亡 预后
下载PDF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大力 甄志刚 +1 位作者 彭延波 韩保志 《疑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08年12月确诊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90例,全面采集入院临床特征、既往史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并将所有病例按照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08年12月确诊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90例,全面采集入院临床特征、既往史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并将所有病例按照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亚型分类标准进行卒中分型,以住院30 d内死亡为结局,对影响死亡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死23例,病死率4.69%。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59,95%CI 1.046~1.516)、并发症(OR=65.073,95%CI 11.505~368.053)及入院NIHSS评分(OR=1.239,95%CI 1.114~1.378)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死亡独立相关。结论高龄、有并发症、入院NIHSS评分高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缺血性 死亡 老年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部分危险因素聚集对患者发生复合结局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龙振海 李双 +9 位作者 刘长江 周蓦 王萍 孙秀艳 张屏 齐萍 周硕 佟伟军 李红美 许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914-1917,1921,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部分危险因素聚集对患者发生复合结局的影响。方法连续性纳入2009年6月—2012年5月在辽宁省阜新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3 151例,收集其人口学、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部分危险因素聚集对患者发生复合结局的影响。方法连续性纳入2009年6月—2012年5月在辽宁省阜新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3 151例,收集其人口学、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相关资料。患者出院时采用Modified Rankin's scale(mRS)脑卒中量表进行评分,以0分≤mRS≤2分为对照组(2 640例),3分≤mRS≤5分为残疾组(407例),mRS=6分为死亡组(104例),3分≤mRS≤6分为残疾和死亡复合结局组(511例)。采用Cox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部分危险因素聚集对患者发生复合结局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残疾组、死亡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年龄,体温、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氮、纤维蛋白原水平,卒中复发、血脂异常、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升高、清蛋白降低、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增高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均显示,白细胞升高、清蛋白降低、高血糖及纤维蛋白原增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发生复合结局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升高、清蛋白降低、高血糖及纤维蛋白原增高4项危险因素的个数为1个、2个、3个、4个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发生复合结局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危险因素聚集个数的增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发生复合结局的危险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白细胞升高、清蛋白降低、高血糖及纤维蛋白原增高危险因素聚集个数的增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发生复合结局的危险性就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危险因素 死亡 残疾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胆红素与出院复合结局的关联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双 刘长江 +7 位作者 周蓦 龙振海 王萍 齐萍 张屏 孙秀艳 周硕 佟伟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入院时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复合结局(残疾或死亡)的关联。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2009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阜新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3151例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 目的探讨入院时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复合结局(残疾或死亡)的关联。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2009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阜新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3151例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资料。出院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分,mRS≥3分为残疾,mRS≥3或死亡为复合结局。根据人院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的四分位数水平分别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采用Cox回归分析人院时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残疾、死亡和复合结局的关联。结果发生残疾的病例为407例,残疾发生率为12.9%,死亡104例,病死率为3.3%。经多因素调整后,发现以总胆红素第1分位数组为参比,第4分位数组发生复合结局的aHR值(95%CI)为1.335(1.047~1.702);以间接胆红素第1分位数组为参比,第4分位数组发生复合结局的aHR值(95%CI)为1.355(1.062一1.728);以直接胆红素第1分位数组为参比,第3、4分位数组发生复合结局的aHR值(95%CI)分别为1.403(1.089~1.807)、1.431(1.118—1.833);并且随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的升高,出院复合结局的发生风险也在增加(P〈0.05)。结论入院时胆红索水平的升高可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复合结局的风险、并且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残疾 死亡 复合结局 预后
下载PDF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危险因素与D-二聚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姜霁纹 刘水平 毕齐 《中国医药》 2014年第7期995-999,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并研究D二聚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北京安贞医院神经科收治的88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入院...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并研究D二聚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北京安贞医院神经科收治的88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入院时血压、血糖、体温、血hsCRP、D-二聚体等实验室指标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Glasgow评分、既往病史、合并症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住院30 d内死亡为结局, 对影响死亡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8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死亡43例,病死率为4.8%。死亡患者与生存患者年龄、入院时血hsCRP、D-二聚体、尿素氮、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有合并症比例、NIHSS评分、Glasgow评分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5±10)岁比(70±10)岁,(8.8±2.0)mg/L 比(5.2±1.0)mg/L,(1.73±0.92)mg/L比(1.04±0.28)mg/L,(9.6±5.1)mmol/L比(6.2±2.2)mmol/L,(37±5)g/L比(42±5)g/L,(4.6±1.7)g/L 比(4.1±1.2)g/L,79.1%(34/43)比8.2%(69/843),(16.3±7.2)分比(7.1±5.3)分,(8.0±3.3)分比(12.0±2.6)分](P<0.05或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入院时Glasgow 评分高为保护性因素[比值比(OR)=0.642,95%置信区间(CI):-0.730~0.893]。入院时血hsCRP(OR=1.243,95% CI :1.012~1.523)、D-二聚体(OR=2.231,95%CI:1.426~4.117、NIHSS评分(OR=1.226,95% CI:1.112~1.412)及合并症(OR=65.03,95% CI:11.433~363.626)均为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大、入院时hsCRP升高、D-二聚体升高、NIHSS评分高、Glasgow评分低及入院时合并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死亡 危险因素 D-二聚体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180例急性中风病例死亡时间的圆形统计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何明丰 梁章荣 +7 位作者 张继平 高振和 莫少庸 张英俭 申放 陈子星 蔡丽云 香卫红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06-20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中风病例死亡时间的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和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急性中风死亡患者死亡时间,利用圆形分布的统计方法计算出死亡高峰时刻和24 h内95%的死亡时间集中时间段。结果:急性中风患者严格统计学意义上的死亡高峰... 目的:探讨急性中风病例死亡时间的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和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急性中风死亡患者死亡时间,利用圆形分布的统计方法计算出死亡高峰时刻和24 h内95%的死亡时间集中时间段。结果:急性中风患者严格统计学意义上的死亡高峰时间是不存在的(P>0.10),相对的死亡高峰时刻为清晨07:24;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死亡高峰时刻为清晨07:48;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高峰时刻为清晨05:43。结论: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分布特点,清晨通常为死亡的高峰时段,工作中应加强夜间和凌晨患者的管理和监测,对减少病死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医学 中风 急性 死亡时间 圆形统计分析
下载PDF
入院血糖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残疾、死亡和复合结局的关联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秀艳 周蓦 +8 位作者 刘长江 张屏 龙振海 齐萍 李双 周硕 贺莉 吴迎艳 佟伟军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5期333-337,共5页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残疾、死亡和复合结局的关联.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2009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阜新市中心医院3 15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入院...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残疾、死亡和复合结局的关联.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2009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阜新市中心医院3 15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入院时血糖水平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出院时脑卒中量表mRS≥3分为残疾,mRS≥3或死亡为复合结局.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6.1mmol/L,6.1 ~ 6.9 mmol/L,≥7.0 mmol/L)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入院时血糖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残疾、死亡和复合结局的关联.结果 残疾组和死亡组的入院血糖水平和血糖升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校正后,以第1组为参比,第3组增加了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发生残疾、死亡和复合结局的风险,HR值和95% CI分别为1.58(1.28~ 1.96)、4.13(2.54~6.70)和1.89(1.56~2.29)并且随着血糖水平的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发生残疾、死亡和复合结局的风险也增加(趋势性检验P<0.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升高增加了出院残疾、死亡和复合结局发生的风险,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缺血性脑卒中 残疾 死亡 复合结局 预后
下载PDF
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博宇 华琦 +2 位作者 李静 高英旭 汤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01-704,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情况及近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收治入院的女性患者共336例,根据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298例,非老年组38例。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发病特点和发病后30...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情况及近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收治入院的女性患者共336例,根据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298例,非老年组38例。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发病特点和发病后30d内死亡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对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死亡的影响。结果老年组患者年龄、血肌酐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老年组患者近期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25.8% vs5.3%,P<0.01)。年龄≥60岁的女性是急性心肌梗死后30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死亡危险较非老年组患者高6.6倍(OR=6.553,95% CI:1.183~36.294,P<0.01)。结论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更高的近期病死率。年龄≥6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空腹血糖、严重心律失常和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是预测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死亡 每搏输出量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房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和早期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吉军 谢礼 +1 位作者 桂培根 王德明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评估房颤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早期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将纳入的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成房颤组(40例)和非房颤组(46例),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健康卒中评分(NIHSS)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值,平均住院日,早期死亡率,... 目的评估房颤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早期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将纳入的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成房颤组(40例)和非房颤组(46例),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健康卒中评分(NIHSS)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值,平均住院日,早期死亡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早期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房颤组的NIHSS评分、平均住院日和早期死亡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高龄、房颤是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男性、高龄、糖尿病、房颤和高NIHSS分值是早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房颤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严重中风和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和干预房颤高危人群对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严重程度 早期死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