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心肌群穴位埋线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徐可欣 李敏 石建爽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 观察核心肌群穴位埋线配合内科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 目的 观察核心肌群穴位埋线配合内科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核心肌群穴位埋线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患侧下肢肌力及静息状态下腹直肌厚度。结果 两组治疗后患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上升,患侧下肢肌力显著改善,静息状态下腹直肌厚度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治疗后患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患侧下肢肌力及静息状态下腹直肌厚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内科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核心肌群穴位埋线能显著改善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疗法 埋线 中风后遗症 偏瘫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 肌骨超声
下载PDF
头针久留针配合分期电针治疗卒中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贾湘芸 陈蕾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 观察头针久留针配合分期电针治疗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步行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8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头针久留针配合分期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 目的 观察头针久留针配合分期电针治疗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步行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8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头针久留针配合分期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头针久留针配合常规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eurological functional deficit scores,NFDS)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Holden 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Holden-FAC)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NFDS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下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NF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及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olden-FAC分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olden-FAC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基础治疗上,头针久留针配合分期电针治疗卒中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步行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头针 电针 留针 中风后遗症 偏瘫 神经功能 肢体运动功能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应用减重步行训练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翔 张雪艳 +2 位作者 孙全义 杨春艳 井爱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7期659-661,共3页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在1年以上,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级≥Ⅲ级的脑卒中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除采...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在1年以上,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级≥Ⅲ级的脑卒中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除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AS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独立功能评定(FIM)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FIM、FMA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FAC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A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应用减重步行训练,能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后遗症 偏瘫 减重步行训练
下载PDF
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下肢偏瘫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玲 严会荣 +3 位作者 陈祢 邓晓雪 田冲 王宝兰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483-1486,共4页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除均接受常规药物治外,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措施,试验组采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评定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及步速进行评价及临床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各项运动指标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及步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患者康复训练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9 1,P=0.034 2)。结论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偏瘫下肢康复治疗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期 偏瘫 任务导向 下肢
下载PDF
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秀娟 刘强 +2 位作者 林翠茹 王立存 郭家奎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第8期630-632,共3页
目的观察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疗法外,采用《针灸学》中选穴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头体针结合治疗,6 d为1个疗... 目的观察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疗法外,采用《针灸学》中选穴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头体针结合治疗,6 d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完成4个疗程治疗。采用Ashworth评级法,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上肢痉挛状态评级,观察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Ashworth评级改善情况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并发上肢痉挛较传统体针疗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针刺 中风后遗症 偏瘫 肌痉挛
下载PDF
头电针配合卒中单元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未艾 吴清明 +4 位作者 李向荣 李丹丹 付磊 易宣超 张鹏 《上海针灸杂志》 2010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观察头电针配合卒中单元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都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头电针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和比较。结果两组... 目的观察头电针配合卒中单元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都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头电针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I和NIHSS评分都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优(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明显效果,加用头电针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脑卒中 偏瘫 卒中单元 头针 电针
下载PDF
早期针刺督脉穴、夹脊穴干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被引量:36
7
作者 林飞燕 郑武熙 +3 位作者 张文琪 吴有玲 刘志华 滕春光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6期614-618,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的发生及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分为观察组(针刺督脉穴、夹脊穴)、针刺组(常规针刺)及康复组(单纯康复训练),每组30例。观察组针刺百会、...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的发生及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分为观察组(针刺督脉穴、夹脊穴)、针刺组(常规针刺)及康复组(单纯康复训练),每组30例。观察组针刺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命门穴及C1-7、T1-3、Ll-5、S1夹脊穴(双侧);针刺组针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康复组单纯进行康复训练。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改良的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得到显著改善(P<0.01),在缓解肌痉挛方面,观察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及康复组(P<0.01)。结论早期针刺督脉穴、夹脊穴干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比常规针刺和单纯康复治疗疗效显著提高,同时更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中风后遗症 偏瘫 肌痉挛 督脉 夹脊 Ashworth评分 FUGL-MEYER评分 BARTHEL指数
下载PDF
艾灸配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7
8
作者 霍新慧 赵百孝 +1 位作者 周钰 王宝兰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艾灸结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康复治疗)。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艾灸结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康复治疗)。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以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arthel指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较单纯康复疗法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中风后遗症 偏瘫 肌痉挛 CSI评分 FUGL-MEYER评分
下载PDF
温针联合中药薰洗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27
9
作者 刘铭 马晖 +1 位作者 富晓旭 谢春光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12期1174-1177,共4页
目的观察温针联合中药薰洗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温针联合中药薰洗及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每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 目的观察温针联合中药薰洗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温针联合中药薰洗及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每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疼痛强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0 d后,治疗组患者肩部疼痛强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温针联合中药薰洗及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安全缓解脑卒中患者肩部疼痛强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疗法 薰洗 康复训练 中风后遗症 偏瘫 肩痛
下载PDF
电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中医症征疗效评价 被引量:18
10
作者 傅勤慧 裴建 +4 位作者 惠建荣 尤晓欣 顾悦华 宋毅 陈宇杰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8期863-868,共6页
目的通过中风中医症征量表评价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两组疗... 目的通过中风中医症征量表评价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主要结局指标为简化Fugl-Meyer评分、中医症征积分量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征积分量表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有改善,但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仅治疗组"精力"维度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可改善中风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中医症征量表中"精力"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中风后遗症 偏瘫 运动功能障碍 针刺疗法 中风病中医症征量表
下载PDF
扶阳火艾灸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池响峰 聂斌 +2 位作者 钟旭敏 黄云声 袁智先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第10期808-810,共3页
目的观察扶阳火艾灸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扶阳组(扶阳火艾灸)、单纯组(单纯火艾灸)、常规组(常规治疗),每组30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肢... 目的观察扶阳火艾灸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扶阳组(扶阳火艾灸)、单纯组(单纯火艾灸)、常规组(常规治疗),每组30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3组治疗方案在对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候、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效,扶阳组优于单纯组及常规组(P<0.01,P<0.05),单纯组优于常规组(P<0.01,P<0.05)。结论扶阳火艾灸可有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可全面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扶阳火艾灸 中风后遗症 偏瘫 气虚血瘀
下载PDF
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颖 韩为 +1 位作者 郭铁 张道宗 《上海针灸杂志》 2010年第10期638-640,共3页
目的观察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功能综合评定(FCA)量表的变化。方法收集80例合格受试患者,平均入选靳三针组和康复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4d及28d评定NDS、ADL、FCA评分。结果靳... 目的观察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功能综合评定(FCA)量表的变化。方法收集80例合格受试患者,平均入选靳三针组和康复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4d及28d评定NDS、ADL、FCA评分。结果靳三针组治疗后14d及28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效果良好,远期疗效较近期疗效增加;靳三针治疗效果优于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中风后遗症 偏瘫 靳三针
下载PDF
颅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国书 李昌生 +1 位作者 赖秀娟 俞昌德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第4期258-259,共2页
目的观察颅骨缝针刺(颅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颅针配合康复训练)、康复组(康复训练),每组30例,每日治疗1次。治疗1个疗程(4星期)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和日... 目的观察颅骨缝针刺(颅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颅针配合康复训练)、康复组(康复训练),每组30例,每日治疗1次。治疗1个疗程(4星期)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改变。结果针康组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颅针配合康复训练是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较佳治疗方案,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头针 颅针 康复训练 中风后遗症 偏瘫
下载PDF
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现民 陈煦 胡兴旺 《中医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547-548,共2页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组和中药组,每组38例,治疗组以针刺结合穴位注射,对照组以中药内服。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7.31%和89.4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组和中药组,每组38例,治疗组以针刺结合穴位注射,对照组以中药内服。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7.31%和89.4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疗效好,起效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偏瘫 电针 穴位注射
下载PDF
申时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贲定严 李铁浪 +3 位作者 宁炯杰 李洪亮 吴宗蔚 粟艳梅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4期303-305,共3页
目的观察申时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申时针刺)和对照组(非申时针刺),每组25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和申时(下午3~5时)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 目的观察申时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申时针刺)和对照组(非申时针刺),每组25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和申时(下午3~5时)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和非申时针刺治疗。观察两组CSS评分、BI指数评分及FMA评分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CSS评分均下降(P〈0.01),BI指数评分、FMA评分均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申时和非申时针刺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偏瘫 针刺 时间治疗学 申时
下载PDF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被引量:32
16
作者 金泽 王琳晶 《上海针灸杂志》 2010年第6期362-363,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颈、腰部夹脊穴治疗中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颈、腰部夹脊穴针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4星期。结果治疗组对痉... 目的观察针刺颈、腰部夹脊穴治疗中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颈、腰部夹脊穴针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4星期。结果治疗组对痉挛状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水平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针刺颈、腰部夹脊穴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脊 针刺 中风后遗症 偏瘫 痉挛状态
下载PDF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作伟 李平 +2 位作者 姚璐璐 李英艳 麻微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7期615-617,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巨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配合巨刺治疗,B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巨刺治疗,C组采用单纯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巨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配合巨刺治疗,B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巨刺治疗,C组采用单纯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D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结果 4组治疗后CSI各项评分(腱反射评分、肌张力评分、阵挛评分及总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治疗后腱反射评分、肌张力评分及总分与B组、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治疗后阵挛评分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后腱反射评分、肌张力评分及总分与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治疗后总分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泻阴补阳针刺法配合巨刺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治疗 巨刺 针法 肌张力障碍 临床痉挛指数 中风后遗症 偏瘫
下载PDF
运动灸配合反射抑制模式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价 被引量:15
18
作者 周莉 施伟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6期533-535,共3页
目的评价运动灸配合反射抑制模式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改善作用。方法纳入合格受试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试验组(A组,30例)采用运动灸配合反射抑制模式治疗;对照组(B组,30例)采用运动灸治疗;对照组(C组,30例... 目的评价运动灸配合反射抑制模式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改善作用。方法纳入合格受试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试验组(A组,30例)采用运动灸配合反射抑制模式治疗;对照组(B组,30例)采用运动灸治疗;对照组(C组,30例)采用反射抑制模式治疗。观察指标为改良Ashworth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结果 3组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期间,组间NDS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各关节均有所改善,但是A组肘关节、膝关节改善均优于B组和C组。各组急性期总有效例数最高,其次为恢复期,后遗症期;A组急性期总有效例数远高于B组、C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例数差别不大。结论运动灸配合反射抑制模式对改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单一疗法,而且对急性期患者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康复 中风并发症 偏瘫 瘫痪 痉挛性
下载PDF
针刺结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19
作者 谢晶军 李金霞 +1 位作者 孙琦 马妍洁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5期494-498,共5页
目的评价针刺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对照组采用镜像疗法。... 目的评价针刺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对照组采用镜像疗法。每星期5次,4星期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上肢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MBI、STEF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STEF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FMA评分、STEF评分及MBI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68.9%,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和镜像疗法均有助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针刺结合镜像疗法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头针 康复训练 镜像疗法 中风并发症 针药并用 偏瘫
下载PDF
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被引量:31
20
作者 孙萍萍 齐瑞 +1 位作者 马玉玺 施婕妤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10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比较两...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10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估法(FMA)、Barthel指数(B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和肌电图F波波幅、阈值及时限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7%(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MA、BI及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肌电图F波波幅、阈值及时限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确切,对于改善机体痉挛状态,促进肌力及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 电针 灸法 药饼灸疗法 针药并用 中风后遗症 肌痉挛 偏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