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a Strong Cold Air Process in Spring
1
作者 Na RO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2年第4期25-30,36,共7页
Based on NCEP 1°×1°daily reanalysis data and conventional surface observation data,the potential vortex theory was used to analyze a strong cold air activity process of Karamay during May 15-16,2019.The... Based on NCEP 1°×1°daily reanalysis data and conventional surface observation data,the potential vortex theory was used to analyze a strong cold air activity process of Karamay during May 15-16,2019.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ather had obviously baroclinic characteristic.A strong cold tongue extended straight to Central Asia from the high latitude area,and the cold air was strong and deep.The driving effect of cold trough could accelerate it to move southward.The Aral Sea low vortex obstructed the warm air in the north in high latitude area,and the southwest air flow in the front of the vortex conducted to the transportation of water vapor to Central Asia.Compared with the climate average field of 1981-2010,the northwest flow at 500 hPa in May of 2019 was aggressive,which had frequently influenced Xinjiang by cold air from the north high latitude regions.The east flow of the bottom layer not only input cold air to Karamay,but also formed the windward slope effect with the terrain.Moreover,it increased the vertical wind shear and induced the upward movement.The center of high potential vorticity with high latitude fell southward,and the center of low potential vorticity in Central Asia moved eastward rapidly.They combined and then moved toward Xinjiang,which made the strong cold air erupt rapidly.When the right side of the moved axis of the high potential vorticity center and the strong west flow superposed over the Karamay area,the center of the strong rainfall area appeared 6 h l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cold air Potential vorticity Atmospheric baroclinicity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Dry Cold Air Intrusion in a Typical Strong Storm
2
作者 Yanjing Tang Bo Liao Tao Wei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9年第4期223-238,共16页
Taking a typical strong storm in Guizhou on April 5, 2017 for example, the diagnosis analysis used the water vapor cloud and the initial field of EC thin grid, including physical quantity, surface and upper air meteor... Taking a typical strong storm in Guizhou on April 5, 2017 for example, the diagnosis analysis used the water vapor cloud and the initial field of EC thin grid, including physical quantity, surface and upper ai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as well as radar observation data. For the environment parameter analysis, small CAPE value tended to underestimate storm intensity on potential forecast stage,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 revealed the strong dry cold air was the important intensity factors of the storm. The water vapor cloud map can be used to monitor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the dry zone, the wet zone and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m. When dry intrusion is found, it can be used as one of the bas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rain. Dry cold air intrusion on high-level was traced by water vapor images. And in this process, the analyses revealed the role of dry cold air’s influence on intensity of the st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STORM DRY cold air STORM INTENSITY
下载PDF
云南冬季强降温过程冷空气路径及大气环流差异
3
作者 姚愚 晏红明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5,共12页
基于云南125个测站日平均气温数据,判定了1961—2020年云南冬季95次强降温过程的4种冷空气路径,对比分析了不同路径冷空气对云南降温的影响及大气环流差异.结果表明,东北路径冷空气对云南降温幅度影响最剧烈、影响空间范围最广;偏东路... 基于云南125个测站日平均气温数据,判定了1961—2020年云南冬季95次强降温过程的4种冷空气路径,对比分析了不同路径冷空气对云南降温的影响及大气环流差异.结果表明,东北路径冷空气对云南降温幅度影响最剧烈、影响空间范围最广;偏东路径出现频率最高,偏东路径和偏北路径在降温幅度和影响范围上较为接近;东南路径降温幅度和影响范围最弱,出现频率最低.超前强降温日2 d时,东北路径欧亚大陆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正高度距平异常区域强度和面积、700 hPa反气旋距平环流强度和西伯利亚高压均为最强,东南路径最弱,偏东路径和偏北路径介于前二者之间.东北路径500 hPa上东亚槽横槽转竖特征最明显,偏东路径和偏北路径东亚槽槽底南压加深,但转竖特征不及东北路径明显;东南路径东亚槽底部较宽广;东北路径副高呈块状面积最小,其它3种路径副高则呈带状,偏东路径副高面积最大.700 hPa上东北路径和偏东路径在日本附近有较强海平面气压负距平发展,朝鲜半岛气旋距平环流较强,其西侧较强的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进入云南;东南路径和偏北路径在朝鲜半岛气旋距平环流及其西侧的偏北气流较弱.在200 hPa纬向风距平场上,东北路径急流轴附近正负距平区强度最强,偏东路径沿急流轴距平分布为西正东负;东南路径正负距平区强度最弱,负距平区主要分布在急流轴北侧,偏北路径负距平区分布在急流轴南北两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冬季 强降温过程 冷空气路径 环流差异
下载PDF
内蒙古强冷空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型分析
4
作者 高晶 石茹琳 +1 位作者 陈金琪 范灵悦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49-55,共7页
【目的】为探究1981—2022年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型。【方法】利用中国气象局逐日降水和日最低气温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对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进行判别,并采用REOF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强冷空气时空特征及... 【目的】为探究1981—2022年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型。【方法】利用中国气象局逐日降水和日最低气温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对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进行判别,并采用REOF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强冷空气时空特征及大气环流型进行分析。【结果】就强冷空气事件线性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来看,2月强冷空气次数增加的站点最多。分析各区冷干型、冷湿型强冷空气次数,1区、2区冷干型强冷空气过程多于冷湿型,3区冷湿型强冷空气过程多于冷干型。长期变化趋势只有3区冷干型、冷湿型强冷空气次数都为减少趋势,1区、2区冷湿型强冷空气次数为增加趋势,1区、2区冷干型强冷空气次数为减少趋势。【结论】各区域形成冷干型强冷空气过程的主要条件是需要有西北气流影响该区域,而形成冷湿型强冷空气过程的主要条件是东南的暖湿气流输送到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强冷空气 冷干 冷湿
下载PDF
“23·12”山东半岛特大海效应暴雪特征及成因
5
作者 杨成芳 戈瑶 +2 位作者 刘畅 周成 冯桂力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采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积雪深度人工加密观测资料、常规观测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对2023年12月15... 采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积雪深度人工加密观测资料、常规观测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对2023年12月15—22日山东半岛特大海效应暴雪过程的降雪特征及极端性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有4站积雪深度突破本站历史极值,有1站2 d的日降雪量为山东半岛海效应降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文登积雪深度达74 cm,超过山东所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纪录,是一次极端海效应暴雪事件。(2)欧亚中高纬度阻塞形势下两次异常强冷空气持续影响渤海和山东半岛地区,850 hPa温度最低降至-21~-20℃,冷空气强度明显强于往年12月海效应暴雪过程,造成降雪持续时间长、累计降雪量大。异常强冷空气是此次极端暴雪过程产生的关键因素,渤海海面温度(简称“海温”)异常偏高是有利的海温背景。(3)冷空气强、海温偏高造成海气温差偏大,700 hPa以下产生对流不稳定,使得降雪强度大;强降雪发生在海气温差快速增大阶段。(4)925 hPa以下存在来自渤海的北—东北风与内陆地区的西北风构成的切变线,产生强上升运动,切变线长时间维持形成“列车效应”。(5)主要降雪时段强垂直上升运动、高相对湿度层的温度为-20~-12℃,适宜树枝状冰晶形成和维持,有利于产生大的积雪和降雪含水比;2 m气温持续低于-5℃,0 cm地温在降雪开始时即降至0℃以下,且两次强降雪过程仅间隔1 d,均有利于降雪累积产生极端积雪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海效应暴雪 强冷空气 海温异常 积雪深度
下载PDF
1961—2020年新疆区域性强冷空气及寒潮时空分布特征
6
作者 王蕊 林纾 +2 位作者 卢国阳 刘丽伟 黄鹏程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850-860,共11页
选用1961—2020年新疆99个气象站气温、降水观测日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全年区域性强冷空气和寒潮的特征,并应用降水资料对新疆全年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的干湿状况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新疆区域性强冷... 选用1961—2020年新疆99个气象站气温、降水观测日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全年区域性强冷空气和寒潮的特征,并应用降水资料对新疆全年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的干湿状况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新疆区域性强冷空气和寒潮频次均有减少的趋势,在21世纪10年代更为显著,这种减少主要体现在秋季强冷空气与秋季寒潮频次的减少;(2)新疆寒潮在冬季3个月的发生频次较为接近;春季与秋季寒潮在11月最多,3月和4月次之;超强寒潮时间主要集中在冬季的12月和1月,强寒潮发生的频率则在2月最高;(3)新疆寒潮过程最低气温有所上升,降温幅度有所减小;过程平均降水量以及最大降水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较之前明显增加;新疆冬季区域性寒潮的降温幅度比春秋季区域性寒潮过程高1℃左右;(4)寒潮过程中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最大中心基本出现在阿尔泰山及天山山区。新疆春秋季寒潮多为正常或干过程;冬季寒潮过程有76.4%为正常偏干,较湿和湿过程有85.7%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寒潮过程干湿状况进行初步识别,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新疆寒潮的气候新特征,为防灾减灾服务;(5)冬季北疆及天山大多数站点是72 h达到寒潮标准,而南疆则更多是在24 h达到寒潮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区域性 强冷空气 寒潮 温湿特征
下载PDF
1961—2019年京津冀地区冬季强冷空气日数与海温异常年际变化关系研究
7
作者 张国宏 王晓琼 张亚琳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6期80-86,共7页
选用1961—2019年中国京津冀地区气象观测站点日最低气温、NOAA月海表温度和NCEP/NCAR月500 hPa高度场,统计分析该地区冬季强冷空气日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及Ni o3.4区海温影响强冷空气的太平洋—北美型(Pacific North Ameri... 选用1961—2019年中国京津冀地区气象观测站点日最低气温、NOAA月海表温度和NCEP/NCAR月500 hPa高度场,统计分析该地区冬季强冷空气日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及Ni o3.4区海温影响强冷空气的太平洋—北美型(Pacific North American pattern,PNA)遥相关机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冬季单站强冷空气年均发生日数为0.0~8.7 d,空间分布为西北向东南递减。京津冀地区冬季强冷空气日数同前期夏季、秋季和同期冬季海温的显著正相关区主要位于赤道中东太平洋,而西风漂流区和北大西洋东北部显著负相关区出现在前期秋季和同期冬季,赤道印度洋显著正相关仅在同期出现。京津冀地区冬季强冷空气日数异常受乌拉尔山高压脊、贝加尔湖低压、东亚中低纬度异常高压和东亚大槽等500 hPa高度场变化影响。同时,Nino3.4区海温异常通过PNA遥相关模式影响高度场变化,间接影响该地区的强冷空气日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 海表温度 PNA遥相关
下载PDF
贺州市一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及预报效果分析
8
作者 欧阳家萌 韦小雪 +1 位作者 廖志朗 黄远盼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4期91-95,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对2022年2月19—23日贺州市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及预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500hPa高空槽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地面冷空气南下,配合中低层切变线影响造成;欧洲中心数值预报模式(EC)和中...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对2022年2月19—23日贺州市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及预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500hPa高空槽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地面冷空气南下,配合中低层切变线影响造成;欧洲中心数值预报模式(EC)和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模式预报产品与实况相比均有一定的偏差,其中EC细网格模式对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温度和降雨预报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 低温 雨雪冰冻 数值预报
下载PDF
北京地区4月一次罕见暴雪的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杜佳 杨成芳 +2 位作者 戴翼 邢楠 于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63-1374,共12页
利用雨滴谱仪、多普勒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地面加密自动站、EC再分析资料及气候整编资料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4月4—5日,北京地区罕见暴雪过程的极端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北京地区4月首次出现纯雪日,降雪量... 利用雨滴谱仪、多普勒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地面加密自动站、EC再分析资料及气候整编资料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4月4—5日,北京地区罕见暴雪过程的极端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北京地区4月首次出现纯雪日,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均突破历史同期记录,1000~850 hPa温度标准化异常SD值均小于-3,日降雪量排在整个冷季的前5%,是一次极端天气过程。(2)低层强冷空气入侵形成冷垫,700 hPa强西南低空急流输送充沛水汽,使北京地区上空800~500 hPa产生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暖空气在锋区以上的强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产生高架对流,局地雷达回波具有夏季对流单体的倾斜结构特征,有利于暴雪增幅。(3)降雪过程先后受到两次冷空气叠加影响,前期强冷空气持续剧烈降温导致低层温度偏低,使得温度达到降雪阈值,是此次极端降雪过程产生的主要原因。(4)微波辐射计监测显示,降雪的起止时间与逆温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降水相态主要取决于1 km以下的温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月 极端性 强冷空气 高架雷暴
下载PDF
近55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及其准双周变化 被引量:19
10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5 位作者 梁健 李晓娟 谢炯光 杨亚正 温晶 陈敏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9-1010,共12页
利用1951~2005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广州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及NCEP/NCAR逐日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对近55年来冬半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变化特征及其与低频振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建立... 利用1951~2005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广州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及NCEP/NCAR逐日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对近55年来冬半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变化特征及其与低频振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结果表明,虽然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广州冬半年升温的趋势很明显,但90年代~2003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次数却偏多。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具有明显的准2~3年、9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广州冬半年逐日气温具有明显的准单周、准双周振荡,而30~60天的振荡较弱,且影响广州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受准双周振荡低频波控制,与我国北方的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受30~60天周期的低频波控制有明显的不同。El Ni^no(La Ni^na)事件发生的冬半年,准双周振荡的强度以偏强(弱)为主,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次数以正常至偏多(偏少)为主。所建立的广州强冷空气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广州强冷空气爆发前后准双周振荡不同演变阶段的大气环流及地面气压场的变化特征,可为中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 变化特征 准双周振荡 大气环流模型
下载PDF
2005年山东半岛特大暴风雪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孙兴池 王文毅 +2 位作者 闫丽凤 王业宏 隋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9-884,共6页
利用常规资料及MM5模拟结果,对2005年12月3-22日山东半岛特大暴风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前期异常偏暖,而在强冷空气导致寒潮爆发的形势下,强海气温差、日本海后部横槽持续气旋性弯曲和强冷平流是大尺度环流背景... 利用常规资料及MM5模拟结果,对2005年12月3-22日山东半岛特大暴风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前期异常偏暖,而在强冷空气导致寒潮爆发的形势下,强海气温差、日本海后部横槽持续气旋性弯曲和强冷平流是大尺度环流背景,半岛北部一带850hPa气温下降到-12℃是出现大雪或暴雪的重要指标;中尺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冷流降雪的散度、垂直速度、涡度垂直结构不同于一般暴雨过程,其上升运动、高空辐散等局限在500hPa以下的对流层中低层,使冷流降雪由低云引起,为更深入了解冷流降雪的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流降雪 海气温差 强冷空气
下载PDF
广东博贺近海海面的一次冷空气过程强风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黄继章 范绍佳 +4 位作者 宋丽莉 植石群 刘吉 邱军 刘爱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5-640,共6页
利用广东博贺离海岸6km的一个海上100m铁塔观测到的梯度资料,采用特征量分析方法,研究强冷空气过程海洋近地层强风的微观特征。结果表明:冷锋过境时,近地层的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响应:温度骤降、风速加大、气压上升,风向有明显的转变;风向... 利用广东博贺离海岸6km的一个海上100m铁塔观测到的梯度资料,采用特征量分析方法,研究强冷空气过程海洋近地层强风的微观特征。结果表明:冷锋过境时,近地层的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响应:温度骤降、风速加大、气压上升,风向有明显的转变;风向标准差和风速标准差在冷锋前、冷锋过境和冷锋后都有明显不同;冷锋过境大风湍流度为0.08,阵风系数为1.19;此次冷锋过境强风在时间上表现为周期0.5~1h的低频阵性;在空间上,60m附近存在近地层的最大风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近地层 强风特征 强冷空气过程 广东博贺
下载PDF
WRF与MM5对2007年3月初强冷空气数值预报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赵洪 杨学联 +1 位作者 邢建勇 周连翔 《海洋预报》 2007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应用MM5模式和WRF模式,对2007年3月3~4日发生在中国渤黄海海域的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发生过程的数值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该过程产生的大风引发了我国渤黄海沿岸部分地区38年不遇的特大温带风暴潮。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和MM5... 本文应用MM5模式和WRF模式,对2007年3月3~4日发生在中国渤黄海海域的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发生过程的数值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该过程产生的大风引发了我国渤黄海沿岸部分地区38年不遇的特大温带风暴潮。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和MM5模式都成功地预报了这次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共同作用产生的大风过程,与MM5模式对比,WRF模式更好地预报了引起这次大风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的位置和移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务化海面风场数值预报 强冷空气 黄海气旋
下载PDF
一次1月山东半岛东部极端海效应暴雪的发生机制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刚 刘畅 +1 位作者 曹玥瑶 孟宪贵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74-1088,共15页
利用海上浮标站、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雷达探空、NCEP/NCAR再分析逐6 h和降水等观测资料,结合EVAP雷达风场反演获得的水平风场资料,对2018年1月9—11日一次渤海海效应暴雪过程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效应暴雪... 利用海上浮标站、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雷达探空、NCEP/NCAR再分析逐6 h和降水等观测资料,结合EVAP雷达风场反演获得的水平风场资料,对2018年1月9—11日一次渤海海效应暴雪过程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效应暴雪过程是一次极端降雪事件,具有强降雪持续时间长、降雪量大、暴雪分布近γ中尺度等特征。暴雪发生前后受两次强冷空气影响,渤海和山东半岛地区持续降温,850 hPa温度降至-18^-16℃,是产生强海效应降雪的有利条件;此次冷空气明显强于12月渤海海效应暴雪,1月产生海效应暴雪的850 hPa温度中位数较12月低约5℃。受强冷空气影响时,海气温差明显增大,海洋向低层大气输送的最大感热通量可达226.8 W·m^-2,低层大气高湿饱和,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不稳定局限于850 hPa以下,为浅层对流。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造成窄带回波的原因在于出现了低层切变线,即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小范围区域内出现了东北风及西西南风,形成了西北风与东北风、西西南风与东北风的切变线,触发暴雪产生。而东北风达到的高度不超过1.2 km,多在0.6 km以下。通过此次极端暴雪过程的综合观测资料分析,揭示了较少出现的1月海效应暴雪的特征,其形成的环流形势、热力不稳定、动力条件等与常见的12月海效应暴雪基本类似,主要差异在于冷空气强度较12月偏强,这可成为1月海效应暴雪的首要预报着眼点;海上浮标站、雷达风场反演技术是定量揭示海效应暴雪中尺度特征的良好资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效应暴雪 产生机制 强冷空气 反演风场
下载PDF
广东省寒潮、强冷空气的气候特征及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50
15
作者 曾琮 谢炯光 《广东气象》 2003年第1期7-9,共3页
本文对影响广东的寒潮、强冷空气与ENSO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多的年份一般出现在中等或强的ElNina期间。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少的年份容易出现在LaNina期间 ,而较难出现在ElNina期间。
关键词 广东 强冷空气 寒潮 ENSO 厄尔尼诺
下载PDF
2006年7月19—20日苏中地区强降水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尹东屏 吴海英 +2 位作者 张冰 周鹏 刘梅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1-647,共7页
对2006年7月19日至20日由冷空气影响造成的不均匀性降水,通过对天气背景、细网格模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分析,揭示出:夏季冷空气从中低层影响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而高层冷空气南下进入辐合带,易产生强的辐合上升气流,从而引发... 对2006年7月19日至20日由冷空气影响造成的不均匀性降水,通过对天气背景、细网格模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分析,揭示出:夏季冷空气从中低层影响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而高层冷空气南下进入辐合带,易产生强的辐合上升气流,从而引发强对流天气。分析表明,在同一对流云团中,不同地点、不同时段的强降水的物理量特征会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冷空气 辐合 强对流
下载PDF
1949—2009年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频次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宗明 孙照渤 +1 位作者 李忠贤 倪东鸿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1年第1期16-23,共8页
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49—2009年sig995层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近60 a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频次年际变化的地区差异,并讨论了强冷空气活动的区域特征以及各区域强冷空气活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可分为34个变... 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49—2009年sig995层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近60 a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频次年际变化的地区差异,并讨论了强冷空气活动的区域特征以及各区域强冷空气活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可分为34个变化区,按照年代际变化及地理位置相邻可进一步归纳为9类地区。9类地区的强冷空气活动年频次存在共同变化特征,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普遍偏少;但也存在差异,例如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高纬度地区偏多,而较低纬度的中国以及周边地区偏少。值得注意的是,新地岛周边地区以及西伯利亚中、南部地区强冷空气活动频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下降趋势延续至今,近几年欧亚大陆多数地区强冷空气活动频次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强冷空气活动频次 变化趋势 分区
下载PDF
基于气流轨迹模式的西北地区强冷空气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照渤 王宗明 曾刚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2-138,共7页
冷空气的爆发路径及其变化是气象科学研究和业务预报关注的重点问题.使用1970—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基本基准825站地面气温均一化数据集,采用改进后的三维风速轨迹倒推方法,追踪了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入侵中国西北地区... 冷空气的爆发路径及其变化是气象科学研究和业务预报关注的重点问题.使用1970—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基本基准825站地面气温均一化数据集,采用改进后的三维风速轨迹倒推方法,追踪了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入侵中国西北地区的强冷空气路径.结果显示,有西北路径88次,偏西路径143次,奇异路径20次.临近爆发前的环流演变导致西北路径和偏西路径冷气团不同程度增温,削弱了源地差异对冷气团强度的影响.西北路径年频次增加幅度为0.37次/10 a,而偏西路径年频次有所减少.相比之下,西北路径强冷空气易于在我国北方地区、东部地区引发极寒事件.偏西路径强冷空气易于在西北、华北地区造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冷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路径 中国西北地区 冬半年 气温异常
下载PDF
2009年11月中旬广东省强冷空气的特点及成因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珍珠 胡娅敏 李春梅 《广东气象》 2010年第1期9-11,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11月中旬广东省强冷空气的特点和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强冷空气的特点是出现时间早、日平均气温低、气温回升缓慢、降水偏多;发生的可能气候成因是大气环流从纬向型调整为经向型,...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11月中旬广东省强冷空气的特点和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强冷空气的特点是出现时间早、日平均气温低、气温回升缓慢、降水偏多;发生的可能气候成因是大气环流从纬向型调整为经向型,以及厄尔尼诺事件的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强冷空气特点 强冷空气成因 广东
下载PDF
“7·18”济南突发性大暴雨特征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瑾 蒋建莹 江吉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5-302,共8页
运用FY-2号气象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这次大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十分不稳定和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有利大尺度环流... 运用FY-2号气象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这次大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十分不稳定和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强烈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直接造成,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低层冷空气南侵,触发了具有高不稳定能量的对流发展;低空强劲的西南急流直抵黄河下游一带,不仅与南下的冷空气形成强烈辐合,还将大量水汽和能量输送到该地区,使降水得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大暴雨 强对流云团 急流 冷空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