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苏氏文学家庭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6,共4页
以苏轼为代表的苏氏文学家庭,在宋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首先梳理苏氏一家的文学人才,然后着重从家庭影响、“诗穷而后工”与区域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苏氏文学家庭兴盛的原因。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苏洵 文学家庭 诗穷而后工 家庭教育
下载PDF
君子和而不同——析苏轼兄弟的异质异貌 被引量:1
2
作者 杨胜宽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59-64,共6页
苏轼兄弟手足情深,成为千古称美的文学佳话。然而,这种深厚的情谊并不是以二人的种种相同特质为表现形式的,在他们性情气质、文学个性、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等方面,实际存在着最重要的异质异貌特征,恰是这些“和而不同”的独特风貌,使他... 苏轼兄弟手足情深,成为千古称美的文学佳话。然而,这种深厚的情谊并不是以二人的种种相同特质为表现形式的,在他们性情气质、文学个性、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等方面,实际存在着最重要的异质异貌特征,恰是这些“和而不同”的独特风貌,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与文学生涯中,取得了适合自身个性发展与他人无法取代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人格风貌 艺术风格 生活方式 异质异貌
下载PDF
论苏辙的佛家思想
3
作者 王煜 《韶关学院学报》 2001年第8期33-39,共7页
苏辙融合老庄和禅学 ,尤其是惠能及其法裔的思想 ,形成了他的佛家思想的特色。他的特殊兴趣是梦。
关键词 苏辙 先秦道家哲学 禅学 佛家思想 惠能 兴趣
下载PDF
苏轼、苏辙的“性命之学” 被引量:4
4
作者 叶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6-92,共7页
先秦至汉唐的儒学以论证和实现社会政治制度为主,对于道德性命讲得不多。北宋初期的儒学复兴,主要集中于政治理想层面,也并没有将道德性命之学当做最重要的问题加以研讨。这个问题最初由王安石开启,后来由二程等理学家进行开拓与发挥,... 先秦至汉唐的儒学以论证和实现社会政治制度为主,对于道德性命讲得不多。北宋初期的儒学复兴,主要集中于政治理想层面,也并没有将道德性命之学当做最重要的问题加以研讨。这个问题最初由王安石开启,后来由二程等理学家进行开拓与发挥,使之成为理论焦点。古文运动中的欧阳修一派对于性命之学采取了回避或反对的态度,苏轼、苏辙的观点在这一派中比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孔子罕言性命,性命之学皆后起,不是圣人的遗旨。性命不可见、不易讲,也无益于人事,因此主张不谈性命。但为了反对世人谈性命的风气,他们对这个问题还是多有论述,这就是二苏所谓的"性命之学",其实质是一种反对侈言性命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儒 苏轼 苏辙 性命之学
原文传递
党争与苏辙使辽诗文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昌懋 《理论界》 2021年第10期96-102,共7页
在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国的过程中,从其使辽诗歌《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看,他与后来被归入洛党的副使赵君锡唱和不已,托付心思,证明至少此时洛蜀朔党争尚未完全展开。这组诗歌以及《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五道》中所展现的苏辙“契丹认识”,... 在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国的过程中,从其使辽诗歌《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看,他与后来被归入洛党的副使赵君锡唱和不已,托付心思,证明至少此时洛蜀朔党争尚未完全展开。这组诗歌以及《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五道》中所展现的苏辙“契丹认识”,有本质主义倾向与优越感,认为宋方在宋辽关系中处于优越地位;这就有区别于新党主将王安石认为宋在双方实际关系中更被动,并较少本质主义的契丹观。故在元祐中期前,所谓旧党内争在对外认识上的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还远远没有新旧党争所造成的裂痕明显和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辙 党争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五道 契丹认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