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企鹅版《浮生六记》的古代中国形象建构
1
作者 王树槐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10,共12页
由白伦和江素惠翻译、企鹅出版社出版的《浮生六记》,是四个英译本中在西方影响最大的一个。本文基于法国形象学理论,从正文本和副文本两个维度分析了企鹅版译本建构的中国形象。研究发现,译者基于“狂热”的态度,建构了辉煌灿烂的中国... 由白伦和江素惠翻译、企鹅出版社出版的《浮生六记》,是四个英译本中在西方影响最大的一个。本文基于法国形象学理论,从正文本和副文本两个维度分析了企鹅版译本建构的中国形象。研究发现,译者基于“狂热”的态度,建构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形象;基于“亲善”的态度,建构了古朴纯厚、异国风情的古代中国文化形象,和落拓豪爽、善良苦难的古代中国人形象。研究还发现,译者建构的中国形象包括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个部分,前者范围是清代,以消极形象为主;后者范围是明代及以上,以积极形象为主。译者建构中国形象的“动力线”在于,在拨乱反正背景下的译者,热爱中国、尊重中国、同情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生六记》 白伦和江素惠 古代中国形象
下载PDF
企鹅英文版《浮生六记》中的副文本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梁林歆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8-115,共8页
副文本作为文本的客观组分参与译介过程,为译本研究提供素材,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副文本理论,通过考察企鹅英文版《浮生六记》副文本如何建构作品的主题形象和中国文化形象,注释和深度翻译如何彰显译者风格,出版机构、... 副文本作为文本的客观组分参与译介过程,为译本研究提供素材,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副文本理论,通过考察企鹅英文版《浮生六记》副文本如何建构作品的主题形象和中国文化形象,注释和深度翻译如何彰显译者风格,出版机构、丛书系列和封面设计如何促进译作的传播和接受,揭示该译本的译介模式,以期为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翻译研究 企鹅版《浮生六记》 白伦 江素惠
下载PDF
“濊”、“粟”语义考释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士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0-133,共4页
"濊"字的本义是"大水",濊族所在的位置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第二松花江流域、鸭绿江流域,以及朝鲜半岛的江原道和咸镜南、北道。"濊"作为族称,含义是生活在水边的民族。"粟"字的本义也是"水&q... "濊"字的本义是"大水",濊族所在的位置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第二松花江流域、鸭绿江流域,以及朝鲜半岛的江原道和咸镜南、北道。"濊"作为族称,含义是生活在水边的民族。"粟"字的本义也是"水",粟末族所在的位置是第二松花江流域。"粟"作为族称,含义也是生活在水边的民族。喉牙音"濊"曾经发生了到舌尖前音"粟"的历史音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濊貊 粟末 历史音变
下载PDF
时间·物质·记忆——清代寿苏会之文化图景 被引量:7
4
作者 衣若芬 《长江学术》 2016年第4期57-69,共13页
纪念苏轼(1037—1101)生日的雅聚"寿苏会"大约倡始于清代的宋荦(1634—1713)。宋荦购得宋椠《苏东坡诗施顾注》残本,命邵长蘅(1637—1704)、顾嗣立(1669—1722)等人校补,名为《施注苏诗》。康熙三十九年(1700),校补完竣,正值... 纪念苏轼(1037—1101)生日的雅聚"寿苏会"大约倡始于清代的宋荦(1634—1713)。宋荦购得宋椠《苏东坡诗施顾注》残本,命邵长蘅(1637—1704)、顾嗣立(1669—1722)等人校补,名为《施注苏诗》。康熙三十九年(1700),校补完竣,正值农历12月19日苏轼生日,宋荦于苏州率众人拜祭,陈设苏轼生前喜爱的食物为供品,张挂苏轼画像,与会者写作诗文唱和,奠定了后世寿苏会的大致形式和规模。乾隆年间翁方纲辗转购得宋荦旧藏本宋椠《苏东坡诗施顾注》,遂在农历12月19日苏轼生日当天于京师举行寿苏会,此后终其一生至少主持了二十余次寿苏会,堪称独冠。比翁方纲稍晚,毕沅在西安也与僚属举行过几次寿苏会,并将与会者的诗文集结成书。此后,寿苏会成为岁暮消寒雅集的重要名目。有别于一般年节的诗酒聚会,寿苏会有明确的对象与目的,既是苏轼研究史之一环,也显示时代文风。寿苏会俨然清代中叶以降文艺创作和文物赏鉴的重要集体场域,呈现"绵延时间"、"展示物质"、"承传记忆"的文化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苏会 苏东坡 生日 文化图景 文人 清代
下载PDF
“洛蜀会同”与南宋理学书论 被引量:1
5
作者 邱世鸿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3-87,共5页
南宋是理学的成熟时期,“内圣之学”发展到极致已暗含道学向心学的转型。“洛蜀会同”促进了理学的普及,对书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奠定了书法批评中伦理批评模式,其影响波及元明清,意义尤为深远。
关键词 洛蜀会同 理学书论 伦理批评
下载PDF
《论语》“绘事后素”章释义考辨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远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27,共4页
"无所与杂"谓之素,"不亏其神"谓之纯,"素以为绚兮"是对庄姜纯素美的概括。"绘事后素",典出《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后素功"句,指绘画中最后施以素功(用白彩等去其渍污),修整... "无所与杂"谓之素,"不亏其神"谓之纯,"素以为绚兮"是对庄姜纯素美的概括。"绘事后素",典出《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后素功"句,指绘画中最后施以素功(用白彩等去其渍污),修整画迹。"礼以节人",礼的作用可比于"素功"。"礼后乎"指恭慎勇直等需要礼随其后节之,以避免过或不及。"起予"指"发明我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以为绚 绘事后素 礼后 起予
下载PDF
“绘事后素”的意义指向及其在画论中的表现 被引量:4
7
作者 雷恩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5-91,共7页
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一命题含有"后于素"与"达于素"的两种意义指向,并且在绘画理论中有着深刻的表现,产生了新的问题视阈并完成了新的阐释。
关键词 绘事后寨 意义指向 绘画理论
下载PDF
杨绘仕杭前与苏轼的交游考述——兼与马里扬先生商榷“眉山记忆” 被引量:1
8
作者 柯贞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1期92-96,共5页
杨绘和苏轼是北宋时期川籍名士,两人在眉州地区有多次时空上的交集。通过勾稽有关史乘、方志、文集等資料,对其在熙宁二年以前的经历进行系年考订,并对照同期苏轼的行踪,还原两人围绕眉州的真实交往情况,对马里扬先生提出的"眉山记... 杨绘和苏轼是北宋时期川籍名士,两人在眉州地区有多次时空上的交集。通过勾稽有关史乘、方志、文集等資料,对其在熙宁二年以前的经历进行系年考订,并对照同期苏轼的行踪,还原两人围绕眉州的真实交往情况,对马里扬先生提出的"眉山记忆"形成的文学小环境进行重新考述,以实证的方式对"眉山记忆"形成的内在动因进行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绘 苏轼 交游 眉山记忆
下载PDF
“绘事后素”之我见——读王文娟《论儒家的色彩观》之“绘事后素”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新龙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5-98,共4页
“绘事后素”是子夏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但从汉郑玄、宋朱熹至今,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孔子《论语.八佾第三》中“绘事后素”一文的理解上存在断章取义、肢解孔子原文精神指向的错误观点。本文通过对《论语.八佾第三》中“素以为绚兮”、“... “绘事后素”是子夏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但从汉郑玄、宋朱熹至今,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孔子《论语.八佾第三》中“绘事后素”一文的理解上存在断章取义、肢解孔子原文精神指向的错误观点。本文通过对《论语.八佾第三》中“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礼后乎”前后语境及其内在联系的客观、理性的分析,证明了孔子在此文中所表述的精神内涵是关于外表形式与内在美的关系,而不是在述说“礼”与绘画理念的错误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以为绚兮” “绘事后素” “礼后乎”
下载PDF
对晚清云南、甘肃回民起义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永福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245-247,共3页
云南杜文秀起义与甘肃回民起义是有别于农民起义的一种斗争类型 ,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内涵 ;近代以来后人对回民起义的反思并没有到位 ,回民起义事实上是当时当地社会矛盾综合作用的产物 ;因此 ,采取新的研究视角 ,拓展理论视野 ,突破原... 云南杜文秀起义与甘肃回民起义是有别于农民起义的一种斗争类型 ,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内涵 ;近代以来后人对回民起义的反思并没有到位 ,回民起义事实上是当时当地社会矛盾综合作用的产物 ;因此 ,采取新的研究视角 ,拓展理论视野 ,突破原有的研究理论框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文秀起义 甘肃回民起义 再认识
下载PDF
《诗经·蒹葭》“遡洄”“遡游”诂训
11
作者 田有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5-57,共3页
Jian Jia in Qin Customs of The Book of Songs contains reiterative sentences like "Going against the current" and "Going with the current", whose difference was before not clear. This article argues... Jian Jia in Qin Customs of The Book of Songs contains reiterative sentences like "Going against the current" and "Going with the current", whose difference was before not clear.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su" originally means "tending towards"; "hui", "going against the current"; and "you", "going with the current". So, "su hui" indicates that the poet goes in the direction against the current while "su you" is just the oppo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蒹葭》 通假 su
下载PDF
中古回文诗三题
12
作者 陈君 《北方论丛》 2022年第5期147-153,共7页
“回文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在南北分裂、动乱频繁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于南北各地,成为当时流行的诗体之一。中古时代回文诗的兴起和繁盛,很可能是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编纂十卷《回文... “回文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在南北分裂、动乱频繁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于南北各地,成为当时流行的诗体之一。中古时代回文诗的兴起和繁盛,很可能是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编纂十卷《回文集》的谢灵运,写《回文研铭》的沈约,以及创作回文诗的王融、梁元帝萧绎等,都与佛教有某种联系,甚至精通佛教或梵文,而前秦苏蕙的《织锦回文璇玑诗图》,也不能排除佛教和梵语文学影响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蕙 回文诗 璇玑诗图 文化交流
下载PDF
“绘事后素”中“后素”与“后于素”再辩
13
作者 王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1-226,共6页
对于《论语·八佾》中“绘事后素”一词有关“素”在绘事中前后的问题,以郑玄的“后素”说和朱熹的“后于素”说最具代表性。但综合考虑中国古代绘画技法的演变、有关考古发现、孔子和子夏的对话语境,以及孔子的人生观和艺术思想等... 对于《论语·八佾》中“绘事后素”一词有关“素”在绘事中前后的问题,以郑玄的“后素”说和朱熹的“后于素”说最具代表性。但综合考虑中国古代绘画技法的演变、有关考古发现、孔子和子夏的对话语境,以及孔子的人生观和艺术思想等因素,朱熹的“后于素”说疑点颇多。“绘事后素”之“素”解释为“粉地”不妥,应释为“本色”“素朴”。“后”,除有时间先后的承续关系外,还应将其理解为一种逻辑意义上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绘事后素”可解释为绘画等美化之事都要以自然、朴素为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绘事后素 “后素” “后于素”
下载PDF
反清割据与自我管理:杜文秀起义与甘肃回民起义的政治目标
14
作者 杨永福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109-112,共4页
杜文秀起义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大理政权 ,形成了统一的指挥中心和一支集中统一的军队 ,并对所辖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社会公共管理 ;甘肃回民起义则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和主张 ,四大军事政治中心各自为战 ,未形成统一的... 杜文秀起义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大理政权 ,形成了统一的指挥中心和一支集中统一的军队 ,并对所辖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社会公共管理 ;甘肃回民起义则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和主张 ,四大军事政治中心各自为战 ,未形成统一的指挥中心。因此 ,两次起义的政治目标不仅异于太平天国 ,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耐人寻味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文秀起义 甘肃回民起义 反清割据 自我管理
下载PDF
北宋诗僧惠洪研究
15
作者 成明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5-127,共3页
北宋著名的诗僧惠洪,诗歌创作体式多样,题材较广,情感丰富,有豪放之势,无寒俭之态,对传统意义上的僧诗有着某种程度的超越,同时也与文人士夫诗歌表现出一定的相近性。这种创作面貌缘于惠洪追求不同寻常,自觉地师法苏、黄,转益多师;惠洪... 北宋著名的诗僧惠洪,诗歌创作体式多样,题材较广,情感丰富,有豪放之势,无寒俭之态,对传统意义上的僧诗有着某种程度的超越,同时也与文人士夫诗歌表现出一定的相近性。这种创作面貌缘于惠洪追求不同寻常,自觉地师法苏、黄,转益多师;惠洪的学识、经历、性格、交游等因素都促使其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这位才华横溢,落拓不羁的诗僧,以其崎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洪 诗歌 苏黄
下载PDF
“绘事后素”辨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晓娟 杨贤宗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33-135,148,共4页
"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孔子与子夏的一段对话中。孔子借用"绘事后素"来解释庄姜"素以为绚"的美,子夏又将之引申到习礼的过程中。后人对"绘事后素"的解释,有绘事"后于素"... "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孔子与子夏的一段对话中。孔子借用"绘事后素"来解释庄姜"素以为绚"的美,子夏又将之引申到习礼的过程中。后人对"绘事后素"的解释,有绘事"后于素"和"达于素"两种,从商周时期衣帛彩绘的实际过程出发,认为将"绘事后素"释为绘事"达于素",更贴近孔子的原意,更切合当时的织绣工艺的实际,从训诂上讲,这一解释也不违背先秦时期"后"字的常见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事后素 画绩 后素功
下载PDF
从《论语》看孔子的艺术观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天红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149-152,共4页
孔子在《论语》中有一些散见的关于艺术的观点,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择取其中重要的观点进行分析阐释。这些观点包括:内容对于艺术的决定作用,即"绘事后素"提供的重要思想;对于美、善意义不同的提出以及... 孔子在《论语》中有一些散见的关于艺术的观点,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择取其中重要的观点进行分析阐释。这些观点包括:内容对于艺术的决定作用,即"绘事后素"提供的重要思想;对于美、善意义不同的提出以及对尽善尽美观念的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观点的重要意义以及塑造完整人格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事后素 尽善尽美 成于乐
下载PDF
流寓视野下惠洪对苏轼的接受——以海南为中心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艳贞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97-101,共5页
诗僧惠洪于北宋文士中极为推崇苏轼,在其流寓生涯中,不止一次地通过诗文称引苏轼。海南之行,面对巨大的生存危机与心理困境,惠洪曾亲自寻访东坡行迹,创作多首补苏轼之遗的诗歌,追随与效仿苏轼的诗歌风格与人格精神,对苏轼的接受表现出... 诗僧惠洪于北宋文士中极为推崇苏轼,在其流寓生涯中,不止一次地通过诗文称引苏轼。海南之行,面对巨大的生存危机与心理困境,惠洪曾亲自寻访东坡行迹,创作多首补苏轼之遗的诗歌,追随与效仿苏轼的诗歌风格与人格精神,对苏轼的接受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与深刻的内涵。在相似的人生经历下,以佛禅思想为接引,惠洪与苏轼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寓 惠洪 苏轼 海南
下载PDF
蘇軾前身故事的真相與改寫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剛 趙惠俊 《岭南学报》 2018年第1期123-141,2,共20页
北宋禪僧惠洪最早記録了蘇軾前身是雲門宗禪僧五祖師戒的故事。他不僅構建了這個故事,也一手記録了五祖師戒形象的所有元素。惠洪所爲可能與其祖師黄龍慧南叛出雲門宗這一事件相關,他通過建構蘇軾前身故事及五祖師戒形象,來維護黄龍慧... 北宋禪僧惠洪最早記録了蘇軾前身是雲門宗禪僧五祖師戒的故事。他不僅構建了這個故事,也一手記録了五祖師戒形象的所有元素。惠洪所爲可能與其祖師黄龍慧南叛出雲門宗這一事件相關,他通過建構蘇軾前身故事及五祖師戒形象,來維護黄龍慧南的聲名,表明其並非背叛雲門宗,而是真正傳承雲門法脈。後來蘇軾前身故事被世俗社會引入戲曲小説,並將其與紅蓮故事拼合,展現出與士大夫話語不一樣的面貌,成爲禪宗在世俗社會的傳法手段。五祖師戒在小説戲曲中被)變爲五戒禪師,這個新形象成爲流傳最廣的蘇軾前身樣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蘇軾前身 五祖師戒 五戒禪師 惠洪 黄龍慧南
下载PDF
惠贶诗初探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9-67,共9页
惠贶诗以写朋友交往中的赠物、受物为中心,是由魏晋以来诗歌赠答形式和赠物传统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的诗歌题材。"惠贶诗"初现于唐,至宋始盛。梅尧臣是宋代第一个大量创作"惠贶诗"的诗人,其惠贶诗表现了梅诗之"趣... 惠贶诗以写朋友交往中的赠物、受物为中心,是由魏晋以来诗歌赠答形式和赠物传统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的诗歌题材。"惠贶诗"初现于唐,至宋始盛。梅尧臣是宋代第一个大量创作"惠贶诗"的诗人,其惠贶诗表现了梅诗之"趣"。苏轼则在这类诗中注入寄托,进一步提升了其艺术表现力。惠贶诗在宋代的兴起表现了宋诗日常化的特征。宋人类编诗集立"惠贶"门类,说明了宋人对惠贶诗及其诗学特征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贶诗 梅尧臣 苏轼 题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