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苏轼诗歌创作与佛禅关系的三次转折 被引量:8
1
作者 木斋 李明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58-63,共6页
苏轼接受的是中国禅宗,而摈弃的是印度佛教的外形。他对禅宗的接受有三个时期最为重要,分别是倅杭时期、黄州时期和惠儋时期。苏轼人生经历的这些变化,恰恰与中国佛教禅宗史以及中国文化史的历史沿革,有着某种内在的吻合和联系。这些吻... 苏轼接受的是中国禅宗,而摈弃的是印度佛教的外形。他对禅宗的接受有三个时期最为重要,分别是倅杭时期、黄州时期和惠儋时期。苏轼人生经历的这些变化,恰恰与中国佛教禅宗史以及中国文化史的历史沿革,有着某种内在的吻合和联系。这些吻合与联系,从宏观背景上促进了苏轼对佛禅的基本态度的形成。苏轼凤翔时期主要接受佛教艺术史,倅杭之后开始渐次深入到中国禅宗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这种转变既有苏轼个人人生经历的必然性,也有与苏轼贬谪所在地域佛禅情况的吻合,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苏轼由佛向禅的发展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诗歌 佛禅思想
下载PDF
《九家集注杜诗》与“伪苏注” 被引量:1
2
作者 彭燕 徐希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0-156,共7页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在杜诗学史上,以删除"伪苏注"为功劳最大,宋人对此早有定论。近代学界对此亦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对《九家集注杜诗》是否还存有"伪苏注"的观点,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郭氏《九家集注杜诗...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在杜诗学史上,以删除"伪苏注"为功劳最大,宋人对此早有定论。近代学界对此亦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对《九家集注杜诗》是否还存有"伪苏注"的观点,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郭氏《九家集注杜诗》还存在有少量"伪苏注";二是认为郭氏已经把"伪苏注"删除干净。笔者带着对这个问题的困惑,对《九家集注杜诗》中所有的东坡条目作了全面系统的检索和考查,认为《九家集注杜诗》中确实还有少量的"伪苏注"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知达 《九家集注杜诗》 伪苏注
下载PDF
苏轼思想与宋词关系发微 被引量:4
3
作者 祁光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2-66,共5页
苏轼对词的历史性的锻炼和完善 ,除了他具有超常的智慧和渊博的才学外 ,还与他独特的思想意识密切相关。儒家的执著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 ,均奇妙地统一在苏轼的生命实践中 。
关键词 苏轼思想 宋词 艺术网格 逻辑关系
下载PDF
佛教文学研究五题 被引量:3
4
作者 普慧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15,共11页
"佛教文学"的研究非常早,但其概念内涵却长期存在争议。文学抒写的世界不仅有世俗的,还涉及世俗以外的诸多因素;文学作品的语义所指,也不限于世俗社会本身,更有超越世俗社会者,而佛教就是超越世俗的。所以说,"佛教文学&q... "佛教文学"的研究非常早,但其概念内涵却长期存在争议。文学抒写的世界不仅有世俗的,还涉及世俗以外的诸多因素;文学作品的语义所指,也不限于世俗社会本身,更有超越世俗社会者,而佛教就是超越世俗的。所以说,"佛教文学"作为学术命题,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佛教文学的研究虽历时悠久,但整体状况还处于拓荒阶段,不宜过早对其定性。汉文佛教文学是佛教文学之一部分,其所包涵者约四:汉译佛典之文学、中国僧尼创作之文学、世俗文人崇佛之文学、华夏民间佛教信仰之文学。此四方面,汉译佛典文学一直为研究之荒漠地带。欲精研于此者,当于方法论上用功,方能致胜。佛教地狱的观念非常突出,地狱佛典文学是汉文佛典文学最突出的一部分。佛经对地狱的描绘,不仅极尽渲染其阴森恐怖的氛围和场面,还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地狱佛典文学以其特有的内容和方式强烈地渗透到了中国本土民众的内心深处,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这一课题却少有问津者。苏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世俗文人崇佛之代表,其文学理趣与他熟稔佛教"空观"似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验世界中,苏轼能处处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佛教"空观"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和文学创作;当面对人生的沉浮时,他又非常坦然地以佛教的"梦空"来理悟。《心经》是流传最广的大乘佛教空宗经典,也是阐扬"空观"的最重要的佛教经典之一。其要义在于通过般若智慧透悟此岸生死苦海,放下执著我有而度达涅槃解脱彼岸。般若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和解悟佛教的终极目的——"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学 汉译佛典文学 地狱文学 苏诗禅心 《心经》
下载PDF
王阳明诗赋创作师法渊源——以新发现的王阳明三篇佚赋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贺忠 涂显镜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92-96,共5页
文章以新发现的王阳明三篇散佚赋为中心,通过对这三篇作品创作手法的探讨,基于王阳明这三篇佚赋与其他诗文的比对研究,探讨这三篇作品的创作时间、艺术特色,探寻王阳明前期诗赋创作有意追步杜牧、苏轼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 王阳明诗赋 创作 杜牧 苏轼
下载PDF
宋词中的佛禅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孔德洁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8年第4期101-105,共5页
宋代是理学思想和文字禅兴起鼎盛的时期,文人名士学佛参禅成了一种风气,对宋代的文学带来了深刻影响,他们的作品中不难看出理学思想和佛学思想的并存。词作为文学形式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鼎盛,在大量的词作中也有着佛教的印记。纵观宋朝的... 宋代是理学思想和文字禅兴起鼎盛的时期,文人名士学佛参禅成了一种风气,对宋代的文学带来了深刻影响,他们的作品中不难看出理学思想和佛学思想的并存。词作为文学形式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鼎盛,在大量的词作中也有着佛教的印记。纵观宋朝的历史、文化发展及文人名士诗歌创作的环境,可清晰地看到佛禅思想对宋词的影响。以苏轼与辛弃疾两位词作大家的词为例,禅宗思想渗透在词作中,展示出宋词的禅趣、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禅宗 苏轼 辛弃疾
下载PDF
历时视域中的苏黄比较论 被引量:1
7
作者 邱美琼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85-88,共4页
苏黄比较论在历史流程中起伏较大,具体体现为:宋代,尊苏扬黄,各执一端;金元,苏学北行,扬苏抑黄的呼声较高;明代,诗学思潮扬唐抑宋,典型地体现宋诗特征的黄诗被认为远逊于苏诗;清代,祖苏尊黄,取径不一。历时视域中的苏黄比较论,一定程度... 苏黄比较论在历史流程中起伏较大,具体体现为:宋代,尊苏扬黄,各执一端;金元,苏学北行,扬苏抑黄的呼声较高;明代,诗学思潮扬唐抑宋,典型地体现宋诗特征的黄诗被认为远逊于苏诗;清代,祖苏尊黄,取径不一。历时视域中的苏黄比较论,一定程度上已超出了争论本身的意义,它在多向度的比较中突出和确定了诗人的个体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黄优劣 历时视域 起伏抑扬 诗作特征 个体风格
下载PDF
从清净心到平常心:论唐宋文化转型中的禅宗与文人心态
8
作者 程小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1-157,共7页
唐宋文人心态的转化是唐宋文化转型的重要一环,它由一系列复杂的内外因素合力驱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禅宗思想对文人心态的影响与重构。为追求心灵彻底的自由解脱,王维皈依佛教禅宗;北宗禅清净心体悟使他的心灵摆脱世俗各种烦恼的干... 唐宋文人心态的转化是唐宋文化转型的重要一环,它由一系列复杂的内外因素合力驱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禅宗思想对文人心态的影响与重构。为追求心灵彻底的自由解脱,王维皈依佛教禅宗;北宗禅清净心体悟使他的心灵摆脱世俗各种烦恼的干扰,这实质上是对陶潜所追求的自由心的重构。清净心固然能使人摆脱世俗烦恼的困扰,但这种理想境界终究脱离日常生活太远。白居易、苏轼等人意识到清净心的困窘,他们从解脱日常烦恼的初衷出发,接受了南宗禅的平常心,将目光从理想的清静世界拉回平庸的日常生活,这实质上也是对理想清净心的重构。从自由心到清净心,再到平常心,禅宗在不断追求转化中重构了唐宋文人心态。这种转化体现在诗文中,就是从王维诗歌对理想清静之境的抒写衍变为白居易、苏轼诗文中闲适畅达心态的展露。文人心态从清净心到平常心的转化,显示了唐宋文化转型复杂形态中理想情怀被务实理性所取代的那一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清净心 平常心 王维 白居易 苏轼
下载PDF
苏轼佛禅诗的审美意蕴
9
作者 刘伟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73-78,共6页
苏轼的学术思想灵活通脱,博采众家,其中禅宗美学观念对他的思想与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将佛禅的清灵之气注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从而使其诗歌具备了心无滞碍的色空观念、平淡自然的艺术追求、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三个方面的审... 苏轼的学术思想灵活通脱,博采众家,其中禅宗美学观念对他的思想与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将佛禅的清灵之气注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从而使其诗歌具备了心无滞碍的色空观念、平淡自然的艺术追求、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三个方面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佛禅诗 禅宗观念 审美
下载PDF
清初注释学视野下的《苏诗补注》
10
作者 何泽棠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9期79-83,共5页
查慎行的《苏诗补注》,秉承了清初重视考证的学风,注重对苏轼诗中"今典"的考证,详细地解释了地理、职官、名物等历史名词,尤其是历史地理的考证。在此基础上,查慎行还运用"以史证诗"的方法,对苏轼诗中的句意、篇意... 查慎行的《苏诗补注》,秉承了清初重视考证的学风,注重对苏轼诗中"今典"的考证,详细地解释了地理、职官、名物等历史名词,尤其是历史地理的考证。在此基础上,查慎行还运用"以史证诗"的方法,对苏轼诗中的句意、篇意进行了可靠的解释。《苏诗补注》是对宋代苏轼诗注本的有力补充,是清代诗歌注释的典型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慎行 苏轼诗 补注 今典 地理 以史证诗
下载PDF
圆活与尚趣——佛禅与苏轼诗歌的美学风格刍议
11
作者 王渭清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12-17,共6页
佛禅文化对苏轼诗歌美学风格有两大影响:一是佛家对"活法"的追求,促成了苏轼诗歌创作爽利灵动、圆熟通俗的圆活流转之美;二是禅门宗风的反常合道、游戏三昧、禅悟机峰促成了苏轼诗歌富含奇趣、谐趣和理趣的审美风貌。
关键词 苏轼诗歌 佛禅 圆活 尚趣
下载PDF
《苏轼诗词选》英译的美学损失与补偿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志慧 李崇月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96-99,共4页
苏轼诗词寓意丰富,用词精炼,有些诗词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重现诗歌的美学价值是翻译苏轼诗词所必须考虑的。但由于中英文语言结构以及文化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管是语言形式还是审美价值难免有所损失。针对苏... 苏轼诗词寓意丰富,用词精炼,有些诗词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重现诗歌的美学价值是翻译苏轼诗词所必须考虑的。但由于中英文语言结构以及文化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管是语言形式还是审美价值难免有所损失。针对苏轼诗词的美学特点,以等功能补偿原则为基础,对诗词语言美和意境美两个层面的美学损失进行补偿研究,揭示了苏轼诗词翻译过程中不同层面的补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美学损失 翻译 补偿策略
下载PDF
苏轼诗词禅学思想及人生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希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51-253,共3页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奇才,又是经历磨难最多、生活起伏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受禅学思想的影响,其创作充满了禅思哲理。他的许多诗词中融入了"随缘""超脱"的禅学思想,阐述了顺应自然、傲视苦难、通达乐观...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奇才,又是经历磨难最多、生活起伏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受禅学思想的影响,其创作充满了禅思哲理。他的许多诗词中融入了"随缘""超脱"的禅学思想,阐述了顺应自然、傲视苦难、通达乐观的人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诗词 禅学思想 人生观 宋词
下载PDF
论苏轼对柳永词的态度与“柳七郎风味” 被引量:1
14
作者 邹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05-109,共5页
苏轼对柳词的态度是复杂并且微妙的,有批评,甚至轻视;然更主要的,却是赞美和推崇,并提出了"柳七郎风味"来概括柳词的主要艺术风格,即雅俗共赏:以铺叙之功化俗为雅;用典、下字以雅融俗;以入神的白描,或以深情的剖白之真化俗为雅。
关键词 苏轼 柳永词 柳七郎风味 雅俗共赏
下载PDF
庐山清赏与东坡禅悟
15
作者 张爱东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22-26,共5页
元丰三年(1080)到元丰七年(1084),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又由黄州贬所"量移"汝州。经过一番痛苦的历练,对苏轼身心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而痛定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对仕宦之途的反思和对人生、对生命的多方思考。本文以... 元丰三年(1080)到元丰七年(1084),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又由黄州贬所"量移"汝州。经过一番痛苦的历练,对苏轼身心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而痛定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对仕宦之途的反思和对人生、对生命的多方思考。本文以苏轼游历庐山的诗作为主轴,对其具有禅悟特点的几首诗歌进行分析,概括苏轼禅悟的历程,梳理其禅悟的时代与个人因素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苏轼正是通过多方禅悟消解困境,养性安心,他"奇崛"的人生经历最终玉成了他"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了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庐山 人生求索 禅悟 此心安处
下载PDF
苏轼词英译中词汇特点的传达
16
作者 王丹凤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5-98,共4页
苏轼的词风格多样,在英译过程中再现原作的语言特点,是传达原作风格的根本。本文从苏轼词的词汇层面出发,分析了苏轼词中词汇层面的语言特色,包括语域和修辞手段两个方面,通过比较不同译本的优劣论证了要准确传达原文的词汇特点就是要... 苏轼的词风格多样,在英译过程中再现原作的语言特点,是传达原作风格的根本。本文从苏轼词的词汇层面出发,分析了苏轼词中词汇层面的语言特色,包括语域和修辞手段两个方面,通过比较不同译本的优劣论证了要准确传达原文的词汇特点就是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传达出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词 风格 词汇特点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
17
作者 朱付利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63-75,共13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苏轼诗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渐趋多元化、细致化。总的来看,将苏诗与党争、地域、佛禅及接受传播等结合的文化型研究占了主要部分。对苏诗叙事性的探讨及饮食题材的关注,对苏轼唱和诗、和陶诗以及其贬谪状态下思想心... 进入新世纪以来,苏轼诗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渐趋多元化、细致化。总的来看,将苏诗与党争、地域、佛禅及接受传播等结合的文化型研究占了主要部分。对苏诗叙事性的探讨及饮食题材的关注,对苏轼唱和诗、和陶诗以及其贬谪状态下思想心态的再认识,与佛禅关系研究的深入细致化,以及包括域外传播在内的苏诗接受史研究是本时期值得注意的方面。与苏诗所创造的巨大的文化世界相比,苏诗诗学理论的建构,对作为文学家、诗人的苏轼及其日常家居、行迹细节等“小环境”的研究仍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唱和诗 和陶诗 佛禅关系 苏诗研究
下载PDF
苏轼诗词作品中的影意象
18
作者 严琪琪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29-134,共6页
影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中,影意象也频繁出现。苏轼运用影的附属性、朦胧性和空无性的特点,创造丰富多样的影意象,表现清幽宁静的审美特征和孤独寂寞的情感意蕴。他对于影的充分... 影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中,影意象也频繁出现。苏轼运用影的附属性、朦胧性和空无性的特点,创造丰富多样的影意象,表现清幽宁静的审美特征和孤独寂寞的情感意蕴。他对于影的充分运用是时代与个人共同造就的结果。这与他自身坎坷的仕途经历,对陶渊明、李白和张先三人作品的接受,“诗画一律”的审美追求,禅学风气的浸染以及宋人整体的文化心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意象 苏轼 诗画一律 禅学
下载PDF
王维、苏轼诗画观在禅学思想上的异同——以《使至塞上》及历代评论为中心
19
作者 王廷法 《闽江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34-40,共7页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体现了诗、画一体的意境,这与其中所融入的禅学思想有关。苏轼言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王维在诗画创作中遵循“不一不异”的大乘中道观。王维受南北二宗禅观的影响,诗画创...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体现了诗、画一体的意境,这与其中所融入的禅学思想有关。苏轼言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王维在诗画创作中遵循“不一不异”的大乘中道观。王维受南北二宗禅观的影响,诗画创作以悟为主,尤其画作受北宗“渐以成顿”说的影响;苏轼评王维诗画则站在南宗“顿不废渐”说的立场而言,二者皆统归于禅宗“悟入”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使至塞上》 苏轼 《山中》 诗画观 禅学思想
下载PDF
苏轼禅意诗审美内涵抉要 被引量:3
20
作者 肖占鹏 刘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7-93,共7页
苏轼生活在一个禅悦之风盛行的时代,他广泛涉猎佛禅典籍并从中吸取养分。苏轼援引佛禅义理观念创作了大量的禅意诗,不仅拓宽了其诗歌的境界,更使其作品充溢了浓郁的禅趣和深沉、复杂的人生思考。要而言之,主要体现在心外无物的色空思想... 苏轼生活在一个禅悦之风盛行的时代,他广泛涉猎佛禅典籍并从中吸取养分。苏轼援引佛禅义理观念创作了大量的禅意诗,不仅拓宽了其诗歌的境界,更使其作品充溢了浓郁的禅趣和深沉、复杂的人生思考。要而言之,主要体现在心外无物的色空思想、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随缘自适的生存智慧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禅意诗 美学风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