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苏轼书论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锦辉 刘永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5-19,共5页
作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苏轼不仅精通诗词、文赋,而且擅长书法、绘画。他重视书法创作理论,其书论集中在他的书画品评题跋文中。这类文章大都篇制短小,率性而发,兴会所至,不经意而为之,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苏轼崇尚"自然天成&q... 作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苏轼不仅精通诗词、文赋,而且擅长书法、绘画。他重视书法创作理论,其书论集中在他的书画品评题跋文中。这类文章大都篇制短小,率性而发,兴会所至,不经意而为之,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苏轼崇尚"自然天成",认为书家应注重作书的心态,而不能刻意去追求字的"形";他重视"师法"前人,认为书法创作的出新必须以"宗法"为基础,讲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并融入书者的人格品性,力求达到"书如其人"的境界;与之相应,书法鉴赏者也须具备卓越的见识、高深的造诣以及求实的精神,并坚持"书以人重"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书论 传统书论 传统文论 道家思想 自然之法
下载PDF
“风水相遭”说:三苏父子为文的家学精髓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启鹏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68-75,共8页
"风水相遭"说是三苏为文的家学精髓,其核心是"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的"不能不为文"的思想,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有为而作"的思想。"风水相遭"说强调作者的素质修养,强... "风水相遭"说是三苏为文的家学精髓,其核心是"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的"不能不为文"的思想,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有为而作"的思想。"风水相遭"说强调作者的素质修养,强调作者要受到外物的刺激才能写出自然流畅的好文章。三苏父子一直坚持这一理论和创作实践。苏轼兄弟还对"至文"标准、创作过程以及创作主体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作了发展,从而使这一家学思想在我国写作理论上具有超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苏父子 写作理论 “风水相遭”说 家学精髓
下载PDF
苏轼诗学思想和书论的互通 被引量:1
3
作者 戚荣金 《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89-93,共5页
苏轼的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在内在精神与创作观念上表现出互通性,"尚意"、"神似"、"无法"、"自然"是其文学艺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文艺作品的品评标准。这种互通性可以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和... 苏轼的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在内在精神与创作观念上表现出互通性,"尚意"、"神似"、"无法"、"自然"是其文学艺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文艺作品的品评标准。这种互通性可以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和苏轼人生经历两个方面得到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诗学思想 书法理论 互通
下载PDF
从顺应论看苏轼词意象的翻译
4
作者 姚俏梅 《钦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57-60,共4页
为拓展意象翻译研究,用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作为理论框架,结合陈植愕意象分类的方法,通过对几首苏轼词意象的不同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翻译自然意象、与社会生活和活动相关的意象及人类想象意象时,应分别采... 为拓展意象翻译研究,用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作为理论框架,结合陈植愕意象分类的方法,通过对几首苏轼词意象的不同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翻译自然意象、与社会生活和活动相关的意象及人类想象意象时,应分别采取在顺应原诗人心理状态基础上保留原意象,顺应译者的心理动机基础上添加注解保留原意象,在顺应目标读者认知的基础上替换原意象的翻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应论 苏轼词意象 翻译
下载PDF
苏轼书论文论“尚意”与书法书卷气
5
作者 陈作行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12期175-177,共3页
苏轼书法极具书卷气。在书法技艺上,苏轼提出自出新意的“尚意”书学理论;在文学上,苏轼亦提倡“吟哦出新意”的主张,通过人格的方式,把这两种“意”融于一体。在评论书法时,苏轼往往将书与诗文合论,诗文所蕴含的精神、人格,通感与书法... 苏轼书法极具书卷气。在书法技艺上,苏轼提出自出新意的“尚意”书学理论;在文学上,苏轼亦提倡“吟哦出新意”的主张,通过人格的方式,把这两种“意”融于一体。在评论书法时,苏轼往往将书与诗文合论,诗文所蕴含的精神、人格,通感与书法,表现在书法上就是一种郁勃的书卷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书论 文论 尚意 书卷气
下载PDF
“新道统”理念下的偏见——朱熹讨伐“苏学”的文化诉求 被引量:2
6
作者 沈松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6,共9页
在朱熹的心目中,风行于朝野的"苏学"既使广大士人"被其毒者沦肌浃髓而不自知",又严重地阻碍自己"新道统"的创构与张扬,因此展开全面深入地讨伐与清算。朱熹创构与张扬以"心性"为内核的"... 在朱熹的心目中,风行于朝野的"苏学"既使广大士人"被其毒者沦肌浃髓而不自知",又严重地阻碍自己"新道统"的创构与张扬,因此展开全面深入地讨伐与清算。朱熹创构与张扬以"心性"为内核的"新道统"是对高宗的"道统"传承权与掌控权的公然否定,目的在于以"道统"传承者的身份,劝君行道,以"新道统"的理念引领君王治天下,具有强烈的政治儒学化的文化诉求。"新道统"是朱熹处理文道关系的思想基础,形成道主宰文、"文便是道"的文道观,忽略文学独立存在的价值,与他对"苏学"的讨伐一样存在明显的偏见。对此须联系朱熹勇于挑战君权,张扬"新道统"的历史场域及其文化诉求加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讨伐苏学 新道统 文道观
原文传递
苏轼艺术理论的三重境界
7
作者 吴斌斌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3年第2期1-21,共21页
苏轼的画论、书论皆有着共同的境界模型。该模型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有法”,即对前人技法的熟悉与掌握,东坡画蟹能够刻画入微、纤细毕见;于书则由楷入行、草,临前人书帖,入妙得味,皆是此一境界的表征。第二层为“无法”,即绘画不仅能... 苏轼的画论、书论皆有着共同的境界模型。该模型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有法”,即对前人技法的熟悉与掌握,东坡画蟹能够刻画入微、纤细毕见;于书则由楷入行、草,临前人书帖,入妙得味,皆是此一境界的表征。第二层为“无法”,即绘画不仅能够描摹形体,还能够刻画出对象的神韵气势;于书法,则是能够融汇贯通,自出新意,虽看似不拘古法,其实笔墨挥洒,无不蕴有精微的法度。吴道子之画、张癫之书即此之流。第三层为“意境”,这一层境界,是士人书画所以区分于画工书匠之处。因为士人将更丰富的美学意蕴、哲学境界以及自己生命的厚度、深度、浓度皆融入了书画当中,从而形成了工匠之作无法方驾的深厚韵味。王维之画、逸少之书皆是其比。若苏轼,则后来居上,以其深厚的生命意蕴、伟大的人格及道德精神,寄意于书画,依仁游艺,成为了士人书画传统中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东坡 艺术理论 书法 绘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