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李仁老汉诗与中国文人之关联 被引量:1
1
作者 姜夏 尹允镇 《东疆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40-45,共6页
李仁老是朝鲜高丽朝中期的重要诗人,其汉诗数量高达1500余首,遗憾的是大部分都已失传,只留有《破闲集》、《补闲集》和《东文选》中的部分诗作。通过研究现存的110多首汉诗发现,李仁老不仅积极学习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中国文学家,从题... 李仁老是朝鲜高丽朝中期的重要诗人,其汉诗数量高达1500余首,遗憾的是大部分都已失传,只留有《破闲集》、《补闲集》和《东文选》中的部分诗作。通过研究现存的110多首汉诗发现,李仁老不仅积极学习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中国文学家,从题材、人物、辞藻等方面创造性地运用中国文学,表达了自身的志趣和思想感情,同时,也有身处武臣执政下文人"欲归不甘、欲仕不能"的矛盾心境,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仁老 汉诗 苏轼 陶渊明 矛盾心理
下载PDF
苏轼的“枯淡”论研究——兼论“东坡和陶诗”的文化史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高云鹏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74-82,共9页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枯淡” “和陶诗”
下载PDF
苏轼的“平生功业”与“忧困书写”--兼论苏轼“和陶”之缘起及其晚年心境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强 Liu Huawen 《孔学堂》 CSSCI 2021年第3期71-79,I0087-I0095,共18页
本文通过对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经学三书”、“和陶诗”之缘起及其晚年心境的深入探析,认为苏轼在贬谪之地开始并最终完成的经学及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一种致敬圣贤、砥砺人格、征服厄运、超越体制的“忧困书写”,其最终的指向是“... 本文通过对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经学三书”、“和陶诗”之缘起及其晚年心境的深入探析,认为苏轼在贬谪之地开始并最终完成的经学及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一种致敬圣贤、砥砺人格、征服厄运、超越体制的“忧困书写”,其最终的指向是“文格”与“人格”上的自我救赎和最终完成。苏轼一生最大的人格偶像,一是孔子,一是陶渊明。“经学三书”的撰写是为了向“圣人”孔子致敬,而历时近十年才完成的“和陶诗”一百数十首,则是向“贤人”陶渊明看齐。故苏轼所谓“平生功业”,绝非仕途功名之功业,而是人格生命之功业。这种对“世俗功业”和“体制荣宠”的排拒和否定,与其生平一以贯之的圣贤志向密不可分,尤其在他晚年的颠沛困顿中,苏轼更为自觉地表现出对“势统”的疏离与对“道统”的皈依,也即从“外王”走向“内圣”。苏轼临终前的种种表现,足可见其一生虽出入佛、老二氏,但其思想之源头和人格之根柢,依旧与儒家圣贤之道未曾须臾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忧困书写 平生功业 和陶诗 晚年心境
下载PDF
陶诗接受视野下的苏轼“崇陶”与“和陶” 被引量:1
4
作者 伏蒙蒙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31-34,共4页
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追慕在陶学接受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评价比苏轼之前任何人对陶渊明的评价都要高,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超过了他对其他任何一位诗人的推崇,除了屡发赞陶之声,苏轼还创作了一百多首"和陶... 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追慕在陶学接受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评价比苏轼之前任何人对陶渊明的评价都要高,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超过了他对其他任何一位诗人的推崇,除了屡发赞陶之声,苏轼还创作了一百多首"和陶诗",显示出对陶渊明诗歌成就的高度认同和师法追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学 苏轼 推崇 陶渊明 “和陶诗”
下载PDF
简论明代的苏诗选评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友胜 《惠州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4-50,共7页
明代的苏诗选评本较苏文选评本要少得多 ,见于载籍者仅十种 ,主要出现于明中后期。旧题刘弘选录的《苏诗摘律》侧重于苏诗思想内涵的阐释而少作艺术分析 ;阎士选等评释的《苏文忠公胶西集》考评结合 ,尤推重苏诗关心民瘼与语言丰富生动... 明代的苏诗选评本较苏文选评本要少得多 ,见于载籍者仅十种 ,主要出现于明中后期。旧题刘弘选录的《苏诗摘律》侧重于苏诗思想内涵的阐释而少作艺术分析 ;阎士选等评释的《苏文忠公胶西集》考评结合 ,尤推重苏诗关心民瘼与语言丰富生动两方面 ;张岱选评的《和陶集》措意于苏诗的缺乏情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诗 选评 《苏诗摘律》 《苏文忠公胶西集》 《和陶集》
下载PDF
苏轼和陶诗浅论 被引量:1
6
作者 文迪义 《凯里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0-64,共5页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我们研究苏轼晚年思想、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史资料,是苏诗艺术风格转变的标志,它建立了一种异代对话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和陶诗 不屈 旷达 自然平淡
下载PDF
“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诗歌经典化中的“苏轼效应”
7
作者 周晓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44-49,共6页
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轼效应"首先在诗学批评领域和校勘学领域迅速体现出来,同时,呈现出由文学领域向建筑领域渗透的倾向,受苏轼解读的影响,以"悠然见南... 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轼效应"首先在诗学批评领域和校勘学领域迅速体现出来,同时,呈现出由文学领域向建筑领域渗透的倾向,受苏轼解读的影响,以"悠然见南山"意境命名的建筑景观相继出现。更为重要的是,经苏轼阐释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陶渊明形象的独特标志而演示着一种潇洒、自由的生活状态,继而表征一种独立、高洁的人格范式,得到后世文人的普遍认可与积极效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 经典化 苏轼效应
下载PDF
论苏轼《和陶诗》仕与隐的思想
8
作者 刘秀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84-86,共3页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和陶诗 平淡
下载PDF
论苏轼和陶诗、词、文之异同
9
作者 段梦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9-22,30,共5页
苏轼有百余篇和陶诗传世,此外还有不少和陶词与和陶文。这些作品记载着两位"萧条异代"伟大诗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相近的创作缘由、类似的风格特征和相同的写作目的,使苏轼的三种和陶之作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但由于文体... 苏轼有百余篇和陶诗传世,此外还有不少和陶词与和陶文。这些作品记载着两位"萧条异代"伟大诗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相近的创作缘由、类似的风格特征和相同的写作目的,使苏轼的三种和陶之作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但由于文体特征、作者创作态度等方面的不同,三种和陶之作各有特色:诗庄整、词素丽、文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和陶诗 和陶词 和陶文 比较
下载PDF
苏轼《和陶诗》分类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小利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93-98,共6页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和陶诗》 分类研究
下载PDF
苏轼和陶诗系年考辨
11
作者 杨岚 焦远东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70-74,共5页
苏轼晚年,独好渊明,并立言要尽和陶诗。在考证苏轼和陶诗具体数目的基础上,兼采苏诗各注家之心得,对苏轼和陶诗加以系年考辨,旨在更加具体、系统地还原苏轼和陶诗的历史原貌。
关键词 苏轼 和陶诗 系年
下载PDF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陶渊明《咏二疏》及历代追和诗平议 被引量:3
12
作者 魏伯河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在中国历史上,疏广、疏受功遂身退的事迹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别树一帜、影响深远的杰出诗人,学陶是一种延续千年的文学现象,由苏轼开创的追和陶诗的风气,又一直延续到清代。文章以陶渊明《咏二疏》和历代追和的部分诗作为... 在中国历史上,疏广、疏受功遂身退的事迹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别树一帜、影响深远的杰出诗人,学陶是一种延续千年的文学现象,由苏轼开创的追和陶诗的风气,又一直延续到清代。文章以陶渊明《咏二疏》和历代追和的部分诗作为例,探讨历史人物影响和文学作品传播之间的某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广 疏受 陶渊明 苏轼 追和诗
下载PDF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从苏辙评价看苏轼和陶诗
13
作者 杨岚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15-17,49,共4页
苏轼在文艺创作上追求达心、适意,主张文章自一家,然而晚年却对和陶这一违反作家创作个性的作诗方法情有独钟。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从苏辙对苏轼和陶诗的评价中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文章围绕《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苏轼在文艺创作上追求达心、适意,主张文章自一家,然而晚年却对和陶这一违反作家创作个性的作诗方法情有独钟。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从苏辙对苏轼和陶诗的评价中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文章围绕《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和子瞻归去来词并引》《栾城遗言》等文章,将苏辙之评价与苏轼之创作相互观照,相互印证,表明苏轼和陶之作其实暗合其创作个性与艺术主张,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是一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创作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辙 苏轼 和陶诗
下载PDF
试论苏轼的“和陶诗”
14
作者 崔怡 《惠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6-10,共5页
和陶诗是苏轼后期的经典诗作,根据时间以及苏轼对"和陶"认识过程,可以将和陶诗分为扬州阶段、惠州阶段和儋州阶段。这三个阶段由开始的偶然为之,到后来的真正"和陶",到最后的"尽和"过程,是苏轼由对陶诗... 和陶诗是苏轼后期的经典诗作,根据时间以及苏轼对"和陶"认识过程,可以将和陶诗分为扬州阶段、惠州阶段和儋州阶段。这三个阶段由开始的偶然为之,到后来的真正"和陶",到最后的"尽和"过程,是苏轼由对陶诗的欣赏上升到学习,再到后来从中感悟生活、品味人生,并且发表与陶渊明不同的见解。从中也反映了苏轼晚年随缘自适、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和陶诗 陶渊明
下载PDF
论陶渊明在韩国的创作接受--以“和陶诗”“和陶辞”为例
15
作者 李雅婷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72-76,96,共6页
韩国诗人对陶渊明的创作接受主要体现在对其诗风的仿拟与扬举,主要形式是以“和陶诗”与“和陶辞”来显现的。韩人的和陶动机多受“亦隐亦朝”的传统文化影响,加之派系党争不断,又因苏轼和陶作品的助推,“和陶诗”与“和陶辞”的声名愈... 韩国诗人对陶渊明的创作接受主要体现在对其诗风的仿拟与扬举,主要形式是以“和陶诗”与“和陶辞”来显现的。韩人的和陶动机多受“亦隐亦朝”的传统文化影响,加之派系党争不断,又因苏轼和陶作品的助推,“和陶诗”与“和陶辞”的声名愈发稳固。在此际遇下,文人多倾向于借由山水文学来宣泄情绪,旨在传达类陶的隐逸旨趣或复杂形势下的个人情感。此外,韩人的和陶作逐渐摆脱了形式主义,自成一体,具有高度的自主创新意识;鸣诗兴感于时势,针砭时弊,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可见,韩国文人的和陶创作在不断发展中趋向成熟,具有关切时局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接受 和陶诗 和陶辞 苏轼和陶
下载PDF
《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与苏轼和陶诗的宋代注本 被引量:1
16
作者 卞东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39,共9页
在宋人注宋诗中,宋人所作的苏轼和陶诗注本现存可见的多达四种,其中保存在韩国由南宋遗民蔡正孙所编的《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中就有三种。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和陶诗宋注是施顾注苏诗卷四十一、卷四十二两卷,施注采取了李善注《文选》... 在宋人注宋诗中,宋人所作的苏轼和陶诗注本现存可见的多达四种,其中保存在韩国由南宋遗民蔡正孙所编的《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中就有三种。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和陶诗宋注是施顾注苏诗卷四十一、卷四十二两卷,施注采取了李善注《文选》的方式,注重典故的勾稽,但亦能结合当时的时事笺释坡诗。其最大的价值在于题下注,对和陶诗的背景及涉及的人物进行详细介绍。傅共著《东坡和陶诗解》是目前可知最早的苏轼和陶诗注本。傅注不但进行校勘,解释典故,而且还能结合注者本人亲自踏访东坡生前遗迹之经历来注诗。蔡梦弼的《东坡和陶诗集注》以解意见胜,其阐释受到了朱子学的影响。蔡正孙《和陶诗话》是现存最早的苏轼和陶诗研究专书,其注释主要集中在和陶诗创作背景的介绍、和陶诗典故的补注,以及和陶诗诗意的阐发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与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陶诗宋注施 顾注苏诗 《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 《东坡和陶诗解》 《东坡和陶诗集注》 蔡正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