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氏经验穴结合肩关节运动干预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临床研究
1
作者 张琳 罗婧婷 +1 位作者 刘剑伟 唐浩琛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6期846-849,854,共5页
目的:探究郑氏经验穴结合肩关节运动干预对肩峰撞击综合征(SI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S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肩关节运动治疗,观察组采用郑氏经验穴结合肩关节运动治疗,1个治疗周期为3周。评估两组治疗... 目的:探究郑氏经验穴结合肩关节运动干预对肩峰撞击综合征(SI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S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肩关节运动治疗,观察组采用郑氏经验穴结合肩关节运动治疗,1个治疗周期为3周。评估两组治疗后治疗效果、肩关节活动度、肩部肌力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治疗1、3周后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各关节活动度,肩部各部位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结论:郑氏经验穴结合肩关节运动干预对SIS可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疼痛,有效提高肩关节活动度和肩部肌力,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撞击综合征 郑氏经验穴 肩关节运动 肩关节活动度 肩部肌力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疗法用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观察
2
作者 薛宇豪 杨成规 +2 位作者 陆杨燕 徐丹红 龚福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疗法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80例临床期SI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疗法)40例及对照组(行常规针刺)40例,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疗法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80例临床期SI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疗法)40例及对照组(行常规针刺)40例,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超声实时引导下针刀松解疗法。记录2组总体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nstant肩关节评分,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心电图检查结果等安全性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34/40)(P<0.05);观察组VAS评分、Constant肩关节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经临床对比,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疗法用于SIS在总体临床疗效、VAS评分、Constant肩关节评分方面较常规针刺疗法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痹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针刀松解疗法 超声引导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磁共振测量肩峰相关角度对SAIS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孙坡 张瀚元 +2 位作者 郭瑞鹏 李博 徐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61-1165,共5页
目的量化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程度并探究其对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接受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术前肩关节核磁共振成像(MRI)(实验组)和40例健康肩关节MRI(对照组)进行量化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程度分... 目的量化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程度并探究其对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接受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术前肩关节核磁共振成像(MRI)(实验组)和40例健康肩关节MRI(对照组)进行量化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程度分析(包括角α、β、γ、Δ、ε、ζ)。并对比各个量化指标在各组及组中的相关性及差异性,讨论其对于SAIS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相关角α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肩峰下垂及倾斜相关角β、γ、Δ、ε、ζ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β、γ、Δ、ε、ζ单个指标ROC结果曲线下方的区域分别为0.677、0.864、0.707、0.848、0.886,角β和角ζ联合ROC曲线下方的区域为0.906,诊断性能优异。结论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相关角度对SAIS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对于确定的量化指标角γ、ε、ζ对于SAIS具有显著性的诊断意义,而角β与ζ两者的联合诊断性能表现更加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垂状改变 肩峰倾斜 磁共振
下载PDF
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 for Small and Medium Size Tears of Rotator Cuff without Tendon Repair
4
作者 Suhail Karkabi Nahum Rosenberg 《Open Journal of Clinical Diagnostics》 2014年第4期243-246,共4页
According to our previous clinical impress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patients who had symptomatic rotator cuff tendon tear in a diamemter below 3 cm would benefit from 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 only, witho... According to our previous clinical impress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patients who had symptomatic rotator cuff tendon tear in a diamemter below 3 cm would benefit from 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 only, without the need for the repair of the thorn tendon. From 1998 to 2003, 160 patients (168 shoulders) had 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 for impingement syndrome with a torn rotator cuff without repairing the tear of the cuffs (120 males and 40 females). The average patient age was 64 years and the average follow up was 30 months. At follow up, 96 patients (60%) had full recovery;55 patients (35%) had residual low grade shoulder pain on effort and 7 patients (5%) had poor outcome. In the last group of patients with unsatisfactory outcome, the postoperative Constant score was only 64 points. In 95% of patients, the average Constant score values raised from average preoperative value of 62 to postoperative average score of 82.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there is an indication that in patients in the seventh decade of life or older with symptomatic rotator cuff tear, pain relief and good shoulder function can be achieved by more conservative approach of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 alone, providing a clear diagnosis that the diameter of the tear in the supraspinatus and infraspinatus tendons is below 3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ingement syndrome 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 ROTATOR CUFF Tear
下载PDF
PBL结合“同伴教学”法在进修医师肩关节超声教学中的应用
5
作者 朱媛 荀利如 +3 位作者 赵颖 贾玄慧 王珍芳 张雪梅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18期66-71,共6页
目的比较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联合“同伴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这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在肩部超声检查培训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超声科进修医师40名,随机分为联合教学组和... 目的比较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联合“同伴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这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在肩部超声检查培训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超声科进修医师40名,随机分为联合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每组20名,联合教学组采用PBL联合“同伴教学”法,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组均培训教学3个月,培训前后对学习者们均采用理论考核、上机操作及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培训前,联合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在理论考核、上机操作及问卷调查满意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教学结束后联合教学组在理论考核、上机操作成绩及问卷调查满意度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BL联合“同伴教学”法在促进进修医师更好地掌握肩关节超声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疾病诊断方面,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法 同伴教学 肩关节超声 肌肉骨骼超声 肩峰撞击综合征 肩袖损伤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I和MSCT对比研究
6
作者 张祥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 对比分析同时行磁共振和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的表现来评估二者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同时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SIS患者40例,测量两组图像的肩峰下间隙最小距离,分析肩峰的形态、肩袖... 目的 对比分析同时行磁共振和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的表现来评估二者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同时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SIS患者40例,测量两组图像的肩峰下间隙最小距离,分析肩峰的形态、肩袖和(或)韧带的损伤情况、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情况以及肩峰和肱骨头的骨质异常情况等,配对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异性。结果 MRI组肩峰下间隙的最小距离(5.76±0.87)mm,相较于MSCT组[(5.93±1.13)mm]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组钩型肩峰(28例)、弧形(11例)、平直型(1例),相较于MSCT组(30例、9例、1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组对喙肱韧带损伤、冈上肌损伤和(或)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的显示优于MSCT组(P<0.05);MRI组可发现肩峰下-三角肌下间隙内积液的比率为95.00%(38/40)相较于MSCT组(25.00%,10/40)更高(P<0.05);MRI组可显示骨质异常的比率为(92.50%,37/40),明显高于MSCT组的37.50%(15/4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MRI和MSCT对诊断SIS均有重要价值,但是MRI在评价韧带损伤、肌腱损伤、肩峰下间隙积液、骨髓水肿和(或)囊变信号方面明显优于MS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
下载PDF
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I及CT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郑春红 胡剑波 +1 位作者 谭敬安 陈淮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 分析MRI及CT在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经关节镜下诊断为肩袖损伤同时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共78例,对其术前CT及MRI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MRI对肩袖损伤诊断准确... 目的 分析MRI及CT在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经关节镜下诊断为肩袖损伤同时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共78例,对其术前CT及MRI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MRI对肩袖损伤诊断准确性74例(94.87%),CT诊断准确性57例(73.0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及CT检查对平直型、弧型与钩型的肩峰形态显示结果显示,MRI显示平直型6例(7.69%),弧型13例(16.67%),钩型59例(75.64%),CT显示平直型8例(10.26%),弧型18例(23.08%),钩型52例(66.67%),其中MRI检查漏诊1例(1.28%)以及误诊率3例(3.85%);两种检查方法对肩峰形态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查对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准确性方面高于CT检查。MRI检查及CT检查对肩峰形态诊断效能基本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形态 肩袖损伤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复方黄连液湿敷促进肩峰成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文雅 谢辉 +4 位作者 李亨 汪卫然 钟静 何富平 蒋顺琬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1115-1119,共5页
【目的】观察复方黄连液湿敷对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观... 【目的】观察复方黄连液湿敷对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复方黄连液外敷治疗,每日2次,疗程为2周,于术后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周、术后4周的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量表(UCLA)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疗效方面:术后4周,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00%(23/25),对照组为80.00%(20/25);组间比较(秩和检验),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疼痛程度评估方面:术后2周和4周,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在术后2周和4周对VAS评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肩关节功能评估方面:术后2周和4周,2组患者的UCL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在术后2周和4周对UCLA评分的升高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峰成形术后辅以复方黄连液湿敷,能加速肩关节肿胀的消退,有效缓解术后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撞击综合征 肩峰成形术 复方黄连液 湿敷 术后疼痛 肩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丁氏推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峰下间隙的影响及其疗效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艾买提·依米尔 杨林浩 +2 位作者 张桁 严隽陶 严振 《天津中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973-977,共5页
[目的]探究丁氏推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肩峰下间隙(AHI)的影响,观察AHI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SIS患者使用丁氏推拿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观察SIS患者治疗前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Constant-... [目的]探究丁氏推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肩峰下间隙(AHI)的影响,观察AHI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SIS患者使用丁氏推拿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观察SIS患者治疗前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简化McGill疼痛评分、AHI、肩峰指数值(AI)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30例患者UCLA肩关节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简化McGill疼痛评分、AHI和AI均较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氏推拿能有效缓解SIS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等临床症状,其改善作用主要与增加AHI及AI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氏推拿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从筋论治 肩峰下间隙
下载PDF
“筋骨平衡,以筋为先”理论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晓翔 郑卫丛 +2 位作者 常乾震 叶斌 吕强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5期442-447,共6页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目前临床常见的骨伤疾病。文章旨在从“筋骨平衡,以筋为先”理论出发,探讨肩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基础、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突出肩部“筋骨失衡”及“筋与筋失衡”的问题,以此强调“以筋为先”在推拿治疗...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目前临床常见的骨伤疾病。文章旨在从“筋骨平衡,以筋为先”理论出发,探讨肩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基础、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突出肩部“筋骨失衡”及“筋与筋失衡”的问题,以此强调“以筋为先”在推拿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应当结合整体观念,对机体整体的“筋骨失衡”进行评估与纠正,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筋骨平衡 筋与筋失衡 以筋为先 推拿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措施提高老年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病人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后效果
11
作者 范宇栋 陈兵乾 +1 位作者 邵云潮 夏庆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管理措施对老年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病人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至2021年11月在我院接受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的38例老年SAIS病人的资料,按围手术期管理方式分为传... 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管理措施对老年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病人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至2021年11月在我院接受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的38例老年SAIS病人的资料,按围手术期管理方式分为传统组(18例)与ERAS组(20例)。记录并比较2组术前、出院时及出院后1、2、3个月时改良版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与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术后UCLA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ERAS组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时UCLA评分均高于传统组,出院后1个月时VAS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ERAS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管理措施应用于老年SAIS病人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可减轻术后疼痛、促进关节功能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加速病人的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加速康复外科 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康复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华建 李广全 项洁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20期4202-4206,4211,共6页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是临床常见的肩部疾患,以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肩胛骨作为肩关节复合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肩关节的运动链中起到近端稳定的作用,并与盂肱关节进行协调运动。肩...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是临床常见的肩部疾患,以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肩胛骨作为肩关节复合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肩关节的运动链中起到近端稳定的作用,并与盂肱关节进行协调运动。肩袖肌群能够保证肱骨头在肩关节运动时的动态稳定性。康复治疗是SIS的保守治疗方法之一,其通过肩袖肌群的强化训练、肩胛骨稳定性训练、手法治疗及物理因子治疗等,能够减轻SIS患者的肩部疼痛,并改善肩关节的运动功能。目前,针对SIS的研究采用的治疗方案各不相同,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未来需对SIS的康复时机、手段及强度进行深入研究,以为SIS的早期干预和术后康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康复治疗 肩胛骨 肩袖肌群
下载PDF
肩关节镜下采用改良前肩峰成形术对Ⅱ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13
作者 杜振兴 杜江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2281-2284,共4页
目的:分析Ⅱ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患者治疗中,肩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Ⅱ型SAI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分别实施常规肩峰成形... 目的:分析Ⅱ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患者治疗中,肩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Ⅱ型SAI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分别实施常规肩峰成形术、肩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后3M采用专业测量尺对患者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角度进行测量;采用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Form,ASES)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患者术后3 m生活质量;同时记录术后1 w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相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m,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Ⅱ型SAIS采用肩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可快速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加快术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改良前肩峰成形术 肩关节镜
下载PDF
肌肉内效贴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14
作者 丁志清 丁勤能 +2 位作者 刘蓓蓓 谢财忠 汤江帆 《当代医学》 2023年第24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肌肉内效贴疗法联合运动康复锻炼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S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肌肉内效贴疗法联合运动康复锻炼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S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肌肉内效贴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程度与肩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活动度外展、前屈、外旋、内旋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内效贴疗法联合运动康复锻炼能改善SAIS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内效贴疗法 康复训练 肩关节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下载PDF
新身痛逐瘀汤与针刺在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
15
作者 阳景峰 邹钟平 +2 位作者 龙海艳 徐建江 陈代友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11期57-59,共3页
目的:分析新身痛逐瘀汤联合针刺在肩锋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万载县中医院2021月6月至2022年6月期间诊治的8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且开展肩峰成形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组方式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 目的:分析新身痛逐瘀汤联合针刺在肩锋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万载县中医院2021月6月至2022年6月期间诊治的8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且开展肩峰成形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组方式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新身痛逐瘀汤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新身痛逐瘀汤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量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开展肩锋成形术治疗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采取新身痛逐瘀汤联合针刺方案,能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同时改善其临床症状,加快肩关节功能恢复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新身痛逐瘀汤 针刺 肩峰成形术
下载PDF
肩峰肱骨头相对位置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瞿玉兴 郑冲 +1 位作者 范文潮 高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62-364,共3页
[目的]探讨肩峰肱骨头相对位置对肩峰下间隙的影响,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科2006年10月-2007年3月就诊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31肩(平均年龄54.3岁,男13肩,女18肩)的Grashey位片,计算肩... [目的]探讨肩峰肱骨头相对位置对肩峰下间隙的影响,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科2006年10月-2007年3月就诊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31肩(平均年龄54.3岁,男13肩,女18肩)的Grashey位片,计算肩峰指数即肩峰最外侧缘至肩关节盂平面的距离与肱骨近端最外侧缘至肩关节盂平面的距离的比值,通过肩峰指数对肩峰肱骨头相对位置进行定量评估,与正常人群40肩(平均年龄52.8岁;男18肩,女22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平均肩峰指数及标准差为(0.72±0.05),正常组平均肩峰指数及标准差为(0.61±0.04),2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001)。[结论]肩峰指数可准确的反映肩峰与肱骨头在冠状位上的位置关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与较大的肩峰指数有关。在较大的肩峰指数所反映的肩峰肱骨头位置关系中,外展时三角肌对肱骨头向上的分力大,肩峰下间隙内压力高,易引发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 肩峰指数
下载PDF
物理查体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成帷 潘哲尔 +2 位作者 张超 刘彩龙 陈雷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5期434-438,共5页
目的 :评价5种常用临床物理查体及联合查体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盲法队列设计共纳入105例肩关节疼痛患者,所有患者接受5种物理查体(包括Neer征,Hawkins-Kenn... 目的 :评价5种常用临床物理查体及联合查体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盲法队列设计共纳入105例肩关节疼痛患者,所有患者接受5种物理查体(包括Neer征,Hawkins-Kennedy征,疼痛弧,空罐试验,外旋抗阻试验)及肩关节镜检查,记录结果 ,依据Nikolaus的诊断标准为SAIS诊断的金标准。对各种查体进行诊断试验相关评价,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ROC曲线分析。采用逐步前进法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Kappa分析及符合率评估联合查体的最佳组合、效力、查体的可靠性。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除Hawkins-Kennedy征外,其他查体AUC均有统计学意义(AUC=0.62~0.73,P〈0.05),阳性似然比≥2.0的查体为疼痛弧、空罐试验和外旋抗阻试验,阴性似然比≤0.5的查体为Neer征、疼痛弧和外旋抗阻试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疼痛弧、空罐试验、外旋抗阻试验的组合为诊断SAIS的最佳组合,疼痛弧、外旋抗阻试验的组合为排除SAIS的最佳组合。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查体的AUC有统计学意义(AUC=0.85,P=0.000),高于所有单独查体,最佳截断值为出现任意3项阳性查体。5种物理查体的Kappa值范围为0.42~0.71,符合率范围70.50%~87.60%。结论:3项独立查体(疼痛弧、空罐试验、外旋抗阻试验)阳性及5项查体中出现3个或以上阳性查体有助于SAIS的确诊,3项独立查体(Neer征、疼痛弧、外旋抗阻试验)阴性有助于SAIS的排除。5项查体均具备中到高度的可靠性。疼痛弧、空罐试验、外旋抗阻试验的组合(出现2项或以上阳性查体)为诊断SAIS的最佳组合,疼痛弧、外旋抗阻试验的组合(均为阴性)为排除SAIS的最佳组合。任意3项阳性查体为使用5种物理查体联合诊断和排除SAIS的最佳截断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诊断 敏感性 特异性
下载PDF
运动训练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8
作者 元帅霄 俞瑾 刘晓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32-837,共6页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6例肩袖损伤为1度或2度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试验组)和不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脉冲超短波、...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6例肩袖损伤为1度或2度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试验组)和不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脉冲超短波、温热疗、冷疗等物理治疗,试验组同时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运动训练计划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12周治疗,并于开始治疗前以及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进行评估。采用Constant评分表和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评分表评估其疗效。结果:从入组到第3个月,从入组到第6个月,从入组到第12个月的三个阶段随访时,每个阶段的Constant总分和各分项的分数增加值,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随访时,Constant总分分数,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UCLA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随访时,Constant总分分数,两组与各自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中,除对照组第3个月,第6个月随访时力量得分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项评分两组与各自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系统的、以运动生物力学及运动生理学为理论指导的运动训练同时结合其他物理治疗手段能更有效地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运动训练 物理治疗
下载PDF
肱骨头的相对高度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潘昭勋 崔岩 +2 位作者 孙超 马海盟 张洪鑫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4-356,共3页
目的通过测量肱骨头的相对高度,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肱骨侧致病因素。方法应用MSCT及计算机软件测量2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实验组)的肱骨头相对高度,与随机选取的26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肱骨头相对高度进行对比,比较肩峰下撞击综... 目的通过测量肱骨头的相对高度,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肱骨侧致病因素。方法应用MSCT及计算机软件测量2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实验组)的肱骨头相对高度,与随机选取的26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肱骨头相对高度进行对比,比较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肱骨头相对高度数值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实验组肱骨头相对高度为(0.88±0.18)cm,对照组肱骨头相对高度为(1.07±0.20)cm,经配对资料的t检验示P<0.01,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组与健康成人组肱骨头相对高度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肱骨头相对高度明显小于健康成人,肱骨头相对高度可以作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头 肱骨大结节 相对高度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下载PDF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丹 赵其纯 +3 位作者 尚希福 贺瑞 干子阳 吴星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间在肩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41例,其中男12例,女29例,年龄46-71岁,患者术前均有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所有病例行肩关...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间在肩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41例,其中男12例,女29例,年龄46-71岁,患者术前均有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所有病例行肩关节镜下清理和肩峰成形术,患者术前及术后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7个月。观察术后肩关节功能,术前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44.61±5.05)分,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是(78.33±6.44)分(t=22.70,P〈0.01)。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肩关节清理和肩峰下成形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可取得良好的早期手术效果,同时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成形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