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对不同病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黄佳彬 杨少敏 +5 位作者 孙武平 蒋昌宇 周洁华 李迪森 熊东林 肖礼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49-757,共9页
目的:观察短时程脊髓电刺激(temporary spinal cCord sStimulation,tSCS)对不同病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的长期疗效。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99例ZRN病人,包括42例急性疱疹性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 目的:观察短时程脊髓电刺激(temporary spinal cCord sStimulation,tSCS)对不同病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的长期疗效。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99例ZRN病人,包括42例急性疱疹性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病人,34例亚急性疱疹性神经痛(subacute herpetic neuralgia,SHN)病人以及23例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病人在保守治疗无效后接受1~2周t SCS治疗,对术前及术后1、3、6和12月等各时间段病人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在t SCS治疗后VAS和PSQI均有明显下降(P<0.001)。然而AHN组和SHN组的两项评分比PHN组下降得更明显(P<0.001)。其中AHN组下降最明显。SHN和PHN组的VAS和PSQI在术后1个月有评分反弹现象。t SCS治疗后三组病人的镇痛药物使用人数均下降。AHN组的下降趋势最明显,随访3、6及12个月后AHN组中仍遗留疼痛的人数比例最少。本研究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tSCS是一种治疗早期顽固性ZRN非常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与PHN相比,tSCS治疗AHN和SHN时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 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下载PDF
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云琴 高鸿 +1 位作者 贺纯静 康新国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73-279,共7页
目的:评价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SHN)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疼痛科住院并确诊为胸腰段SHN患者80例,年龄45~75岁,性别不限,持续疼痛1~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 目的:评价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SHN)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疼痛科住院并确诊为胸腰段SHN患者80例,年龄45~75岁,性别不限,持续疼痛1~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按照随机数据表法将其分为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组(N组)和利多卡因输注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组(L组),各组40例。两组均常规给予药物(甲钴胺片+普瑞巴林胶囊)治疗,同时两组患者每日均在B超引导下行椎旁神经阻滞治疗1次,根据皮损及疼痛部位确定阻滞的椎旁脊神经根,在B超引导下将神经阻滞液(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5 mg+维生素B_(12)注射液0.5 mg+0.9%氯化钠注射液,共5 ml)注射至椎旁间隙,其中L组在药物及神经阻滞治疗的基础上,每日给予利多卡因(3 mg/kg)静脉输注治疗,输注速率为25 ml/h,连续5 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T0)及治疗后1、3、5、30、60、90 d(T1~T6)的VAS评分、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SRSS)、局部皮温、镇痛药物使用剂量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T3~T6时VAS评分、SRSS评分及镇痛药物使用量较治疗前均降低( P均<0.05);与N组比较,L组治疗T3~T6的VAS评分、SRSS评分及镇痛药物使用量均较低( P均<0.05);与T0患侧相比,T3时两组患者患侧皮温均降低,( P均<0.05);T3时,L组患侧皮温较N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N组比较,L组PHN发生率较低( 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优化椎旁神经阻滞治疗SHN的疗效,减少镇痛药物使用量并降低PHN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输注 静脉内 神经传导阻滞 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原文传递
三叉神经节电刺激治疗顽固性亚急性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性神经痛:1例报道与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乔保光 张雁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2年第1期116-119,共4页
本文报道菏泽市立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例顽固性亚急性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例,经短时程三叉神经节电刺激治疗,获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总结其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供临床医生参考。
关键词 三叉神经节 电刺激 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原文传递
皮肤电流感觉阈值评定亚急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临时脊髓电刺激疗效的可行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闫栋 杨少敏 +3 位作者 冯芳丽 熊东林 肖礼祖 蒋劲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88-193,共6页
目的评估皮肤电流感觉阈值(CPT)对亚急性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临时脊髓电刺激(SCS)治疗效果及疗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7月10日至2017年2月1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疼痛科住院的亚急性期PHN患者20例,年龄40~80岁,无... 目的评估皮肤电流感觉阈值(CPT)对亚急性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临时脊髓电刺激(SCS)治疗效果及疗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7月10日至2017年2月1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疼痛科住院的亚急性期PHN患者20例,年龄40~80岁,无其他严重合并病。接受临时SCS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10 d、14 d、2个月时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在PHN患侧及对应健侧皮肤行CPT测定,采用患侧与健侧皮肤CPT比值作为客观疗效评判指标。结果SCS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点VAS及患侧与健侧皮肤CPT比值均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治疗后14 d时VAS降到3分以下,且患侧与健侧皮肤CPT比值接近1;患侧与健侧皮肤CPT比值和VAS正相关(r均>0.4,P=0.001);治疗后2个月随访和治疗后14 d时相比,VAS评分及皮肤CPT比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疗效稳定。结论皮肤CPT客观测定和VAS主观评分相结合,可以评估临时SCS对亚急性期PHN的疗效和临床治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疗法 带状疱疹 电流感觉阈值 脊髓电刺激 亚急性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