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血管造影阴性患者诊治进展
1
作者 黄钦江 李锐 +2 位作者 李文勇 万纯友 洪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368,共5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目前仍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针对该类患者,尽快完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目前仍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针对该类患者,尽快完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及部位,并根据确定的原因尽快采取手术治疗,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有部分患者首次血管造影存在假阴性,其原因包括多方面,如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微小动脉瘤、血栓性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以及阅片者经验等。首次造影阴性的患者必须复查,尤其是针对那些发病后头颅CT平扫高度怀疑动脉瘤患者,复查建议在早期(<2周)及中期(2~8周)进行,同时需提高对微小血管病变的警惕性及识别能力,借助于最新影像学技术,提高对病因的首次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头颈部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何镇 覃飞 蒙印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标准,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特征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标准,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特征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发病在5天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行CTA检查并行DSA检查的患者6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这两种方法测量破裂的动脉瘤部位、形态参数,分析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颅内动脉瘤的直径、瘤颈宽度,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结果CTA和DSA检查破裂动脉瘤部位、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比较、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检查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4 mm的破裂颅内动脉瘤,CTA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71.43%,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71.43%,而对于≥4 mm的破裂颅内动脉瘤,CTA的灵敏度为96.29%,特异度为85.71%,阳性预测值为96.29%,阴性预测值为85.71%。结论CTA与DSA发现动脉瘤部位大小、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比、图像质量优良率相近。CTA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安全性较高,CTA显示动脉瘤,大于4 mm的要比小于4 mm的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肿瘤体形态学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5
3
作者 游梦星 虞希祥 +2 位作者 林永胜 郝伟远 吴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76-68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同时行3D-CTA及平板DSA(包括2D-DSA、3D-DSA)检查,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效能、3D-CTA容积再现(VR)与3...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同时行3D-CTA及平板DSA(包括2D-DSA、3D-DSA)检查,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效能、3D-CTA容积再现(VR)与3D-DSA容积再现(VR)对共同检出的动脉瘤之瘤体长径差异、瘤颈及载瘤动脉清晰度。结果 44例自发性SAH患者经外科手术或血管内介入证实36例为动脉瘤患者,共46个动脉瘤(其中26例单发,10例多发)。3D-CTA共检出40例48个动脉瘤(灵敏度83.33%,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75%,阴性预测值66.67%)。2D-DSA检出38例患者中44个动脉瘤(灵敏度77.78%,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73.68%,阴性预测值75%)。3D-DSA最大密度投影(MIP)检出34例动脉瘤患者共44个动脉瘤(灵敏度94.44%,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100%)。3D-DSA(VR)检出36例动脉瘤患者共46个动脉瘤,无漏诊及误诊。就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与2D-DSA、3D-DSA(MIP)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TA(VR)与3D-DSA(VR)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3 mm的动脉瘤还是<3 mm的动脉瘤,3D-CTA(VR)与3D-DSA(VR)对瘤体长径的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在瘤颈及载瘤动脉清晰度显示方面,3D-CTA(VR)与2D-DSA和3D-DSA(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TA(VR)与3D-DSA(M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对瘤体长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一种微创的常规筛查方法,但对长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漏诊及误诊率,对其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SSAH患者应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DSA和TCD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评价 被引量:7
4
作者 黄德章 王志刚 +3 位作者 丁璇 潘顺 冀勇 许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97-401,共5页
目的探讨在小动物如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模型上经股动脉入路行选择性椎-基底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探讨TCD对兔SAH后CVS状况的评价效度。方法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兔迟发性CVS的动物模型。术前1d和术后3、5d行选择性... 目的探讨在小动物如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模型上经股动脉入路行选择性椎-基底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探讨TCD对兔SAH后CVS状况的评价效度。方法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兔迟发性CVS的动物模型。术前1d和术后3、5d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判断CVS的程度;术前1d及术后1、3、5、7d行TCD连续检测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从而判断CVS的变化及程度。结果在家兔CVS动物模型上成功完成左侧椎动脉选择性插管和造影,可有效地判断CVS的严重程度;采用TCD连续监测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可获得稳定图谱,能观察到制模后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论经兔股动脉入路行选择性椎-基底动脉造影是完全可行的,TCD可连续监测兔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兔SAH后CVS状况的评价稳定可靠,TCD与脑血管造影在检测SAH后CVS方面具有良好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多普勒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临床诊断 被引量:13
5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6 位作者 鲍刚 陈景宇 张晓东 王拓 谢万福 王茂德 谢昌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病因学诊断方法,并客观评价其优缺点。方法对115例动脉瘤性SAH采用CT、CTA、MRI、MRA、DSA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早期临床诊断。结果115例SAH均在急性出血期内(7...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病因学诊断方法,并客观评价其优缺点。方法对115例动脉瘤性SAH采用CT、CTA、MRI、MRA、DSA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早期临床诊断。结果115例SAH均在急性出血期内(7天)被早期诊断,其中有96例患者在7天内被DSA检查诊断为动脉瘤,早期病因诊断率83.5%,另19例在7天后二次造影诊断。全组9例行MRA,6例发现动脉瘤;12例行CTA,9例发现动脉瘤。结论采用CT及DSA可以对动脉瘤性SAH进行早期病因学诊断;该方法安全、准确,对动脉瘤性SAH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诊断显像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出血分布特征与指向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冯文峰 张龙 +5 位作者 张国忠 李伟光 何小艳 邱晓瑜 王刚 漆松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4-230,共7页
目的研究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分布特征及它与动脉瘤指向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目的研究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分布特征及它与动脉瘤指向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资料。总结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出血的分布特征。前交通动脉瘤依瘤体指向分为前下指向、前上指向、后上指向及后下指向型。结果前交通动脉瘤指向:上指向前交通动脉瘤61例(61.0%),其中前上指向型59例(59.0%),后上指向型2例(2.0%);下指向动脉瘤39例(39.0%),其中前下指向型31例(31.0%),后下指向型8例(8.0%)。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分布特征:头部CT均有前纵裂出血,各脑池出血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显著(χ2=75.01,P<0.01),鞍上池、侧裂池、脚间池、环池和四叠体池积血发生率递减。发生颅内血肿及三脑室铸型上指向动脉瘤较下指向动脉瘤多[25例(41.0%)比7例(17.9%),χ2=5.801,P<0.05;11例(18.0%)比1例(2.6%),χ2=4.025,P<0.05]。结论了解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分布特征及它与动脉瘤指向的关系,可提高预判的准确率且有助于确定动脉瘤指向与破口方向并指导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计算机断层扫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指向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附1550例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宋剑平 冷冰 +3 位作者 宋冬雷 田彦龙 王启弘 毛颖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10-413,共4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和诊断方法。方法对1550例SAH病人的病因进行总结分析,重点对近3年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颅内动脉瘤(1106例,71.35%)为SAH的主要病因,其次为颅内动静脉畸形(63例,4.06%)、硬脑膜动静脉瘘(5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和诊断方法。方法对1550例SAH病人的病因进行总结分析,重点对近3年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颅内动脉瘤(1106例,71.35%)为SAH的主要病因,其次为颅内动静脉畸形(63例,4.06%)、硬脑膜动静脉瘘(56例,3.61%)和Moyamoya病(包括烟雾样综合征,41例,2.65%),其他病因25例(1.61%)。首次DSA检查阴性259例(16.71%)。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病人的2次造影阳性率为0。DSA检查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SAH后不同时期造影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的符合率为84.13%。结论SAH病因复杂,需根据不同病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DSA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首次DSA不能明确病因者,再次造影仍有价值。与DSA相比,CTA对SAH的病因诊断仍有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发性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诊断
下载PDF
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 被引量:12
8
作者 申敬顺 袁玉新 +6 位作者 杨志强 贾崇富 孙喜霞 张健 许友松 刘荣耀 王照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32-1035,共4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经外科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影像学特点分析。结果 115个破裂...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经外科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影像学特点分析。结果 115个破裂动脉瘤中,38个(33.0%)位于前交通动脉,16个(42.1%)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32个(27.8%)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最大直径2~17.5(6.72±3.32)mm。37个(32.2%)动脉瘤最大直径<5 mm,72个(62.6%)动脉瘤最大直径<7 mm。颅内破裂动脉瘤体积13~2651(369.65±187.74)mm^3。63个(54.8%)动脉瘤体积<200 mm^3。24个(20.9%)动脉瘤长宽比≤1.8,91个(79.1%)动脉瘤长宽比>1.8。67个(58.3%)动脉瘤伴有子瘤。单发动脉瘤96例(83.5%);多发动脉瘤19例(16.5%),每例有1个责任动脉瘤即破裂动脉瘤,共19个,未破裂动脉瘤23个。破裂动脉瘤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未破裂动脉瘤(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临床提供颅内破裂动脉瘤丰富的形态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薛哲 孙正辉 +4 位作者 许百男 武琛 步啸 彭定伟 香耀先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7期715-718,共4页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我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间192名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我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间192名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价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可靠性。结果 192例中,CTA检查出动脉瘤162例,脑血管畸形12例;另有假阴性1例,假阳性1例,均通过DSA及手术证实,3D-CTA在aSAH诊断的灵敏性为96.17%,特异性为94.11%。结论3D-CTA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下载PDF
3D-TOF-MRA对破裂、未破裂脑动脉瘤检出效能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贞魁 李永东 +1 位作者 王武 李梅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5-450,共6页
目的:探讨3.0T 3D-TOF-MRA对破裂、未破裂脑动脉瘤检出效能。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12年2月,183例经头颅CT平扫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和228例疑似患有脑动脉瘤或其他脑血管疾病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分别行3.0T 3D-TOF-MRA检查和DSA... 目的:探讨3.0T 3D-TOF-MRA对破裂、未破裂脑动脉瘤检出效能。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12年2月,183例经头颅CT平扫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和228例疑似患有脑动脉瘤或其他脑血管疾病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分别行3.0T 3D-TOF-MRA检查和DSA检查,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检测以患者、动脉瘤、动脉瘤大小为基础的动脉瘤检出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51例患者,共计185枚脑动脉瘤,32例患者无动脉瘤;非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93例患者,共计234枚脑动脉瘤,35例患者无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组4枚动脉瘤假阴性,2枚假阳性。非蛛网膜下腔出血组6枚假阳性。除了基于患者、动脉瘤为基础评价动脉瘤的敏感性有统计学差异外(P=0.037),基于患者、动脉瘤、动脉瘤大小为基础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者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3.0T 3D-TOF-MRA对破裂动脉瘤、非破裂脑动脉瘤检出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3D-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伟 郭庆东 +3 位作者 付洛安 张磊 胡世颉 费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再次造影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至2012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造影结果呈阴性的63例患者,其中62例遵医嘱第二次行3D-DSA...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再次造影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至2012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造影结果呈阴性的63例患者,其中62例遵医嘱第二次行3D-DSA检查,1例等待复查期间再出血死亡。结果其中5例复查发现颅内动脉瘤,4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因动脉瘤微小观察随访治疗。结论血管痉挛、微小动脉瘤是SAH首次造影阴性的重要原因,SAH的患者首次造影阴性应重复血管造影检查,3D-DSA在复查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血管痉挛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徐睿 朱继 孙晓川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029-2031,共3页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79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79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79例患者,阴性2例,余77例患者共检出83个动脉瘤。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3D-CTA和3D-DSA各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君 李宝民 +6 位作者 李生 曹向宇 刘新峰 马玉栋 孙正辉 姜金利 许百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04-506,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制定治疗策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3例,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的基础上行3D-DSA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制定相关治疗策略。结果5...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制定治疗策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3例,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的基础上行3D-DSA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制定相关治疗策略。结果53例患者中经3D-DSA证实共检出45例57个动脉瘤,3D-DSA较2D-DSA能更好地显示动脉瘤立体形态、载瘤动脉与毗邻血管的关系、瘤颈及其与载瘤血管关系,准确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和外科手术夹闭的可行性,并为栓塞或支架置入提供最佳工作角度。结论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瘤特别是<2mm动脉瘤的检出率,为制定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和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CTA及动态血清S-100B蛋白检测对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韦英海 吴振宏 +1 位作者 欧阳强 李松柏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4-326,共3页
目的:分析讨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动态血清S‐100B蛋白检测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方法对166例SAH患者行CTA检查,抽取患者入院后1、2、3、7d时的肘静脉血检... 目的:分析讨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动态血清S‐100B蛋白检测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方法对166例SAH患者行CTA检查,抽取患者入院后1、2、3、7d时的肘静脉血检测血清S‐100B蛋白水平。结果166例SAH患者中,CTA共检出119处动脉瘤。Hunt‐HessⅠ~Ⅱ级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0.71±0.11)μg/L,7d为(0.62±0.09)μg/L,Hunt‐HessⅣ级的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2.12±0.23)μg/L,7d为(1.97±0.06)μg/L,S‐100B蛋白水平与Hunt‐Hess分级呈正比。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3~8分的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1.87±0.23)μg/L,7d为(1.87±0.23)μg/L。GCS评分13~15分的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0.63±0.17)μg/L,7d为(0.44±0.15)μg/L,GCS评分越低,S‐100B蛋白水平越高。结论CTA可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浓度能评估继发性脑损害的严重情况和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S100蛋白质类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5
作者 周孟 刘筱霜 +1 位作者 肖艳 吕发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8-691,共4页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VCTDSA及3D-DSA资料,观测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大小、颅内血管情况及减影后颅底骨质去除效果,计算VCT...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VCTDSA及3D-DSA资料,观测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大小、颅内血管情况及减影后颅底骨质去除效果,计算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析影响VCTDSA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 204例SAH患者中3D-DSA共检出178例246个颅内动脉瘤,VCTDSA共检出180例24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51例119个。以3D-DSA为金标准,VCTDSA因血管痉挛及载瘤动脉解剖变异漏诊2个动脉瘤,因头部运动、血管痉挛及部分容积效应误诊4个动脉瘤。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17%(244/246)、84.62%(22/26)、98.39%(244/248)、91.67%(22/24)。VCTDSA对最大径≤3mm的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72%(59/61);对>3 mm的颅内动脉瘤敏感度为100%(187/187)。结论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与3D-DSA相似;动脉瘤的大小、血管痉挛、载瘤动脉解剖变异及检查时的头部运动是影响VCTDSA诊断颅内动脉效能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CTA、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诊断中的评价 被引量:4
16
作者 畅涛 赵晓平 +2 位作者 周振国 王茂德 于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745-747,共3页
目的:对比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诊断中的价值与优势。方法:对我科2006年7月~2008年6月收治的36例s-SAH患者均进行脑CTA及DSA配对检查。结果:36例中,CTA检查阳性率为72.2%(26/36)... 目的:对比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诊断中的价值与优势。方法:对我科2006年7月~2008年6月收治的36例s-SAH患者均进行脑CTA及DSA配对检查。结果:36例中,CTA检查阳性率为72.2%(26/36);DSA检查阳性率为75.0%(27/36),两者无明显差别。其中2例多发性动脉瘤患者中,CTA扫描只检出1例,而DSA检查2例均被检出。结论:CTA扫描具有三维重建图像特征,安全、准确、快捷、经济,可作为s-SAH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必要时可根据平扫结果进一步选择扫描基线降至枕骨大孔或上移扫描范围,进而提高阳性率,为外科手术定位切除范围提供了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造影 早期
下载PDF
DSA减影与非减影容积重建对颅内动脉瘤显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显存 葛彦彦 +2 位作者 孙有伟 于斌超 刘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06-509,共4页
目的比较DSA减影与非减影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两种重建技术的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重建方式。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及19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随访患者,均行旋转脑血... 目的比较DSA减影与非减影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两种重建技术的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重建方式。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及19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随访患者,均行旋转脑血管造影检查,分别采用非减影、DSA减影两种方式进行三维容积重建,比较两种重建技术对动脉瘤检出情况、图像质量及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27例采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A)的SAH患者检出动脉瘤33枚,假阳性2例;3D-DSA检出动脉瘤33枚,无假阳性病例,两者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43,P>0.05),三维重建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45,P>0.05)。19例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3D-DA检出瘤体残留3例,3D-DSA检出瘤体残留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9,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的介入诊疗中,3D-DA、3D-DSA均可以很好地检出动脉瘤并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在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及介入术后随访中,3D-DSA能显示更多细小的血管信息,对术后残留动脉瘤的检测具有更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塞 治疗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龙 陈谦学 +4 位作者 田道锋 晏炳元 徐海涛 吴立权 陈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8期449-452,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SAH患者资料,其中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由一位神经外科医师和一位放射或介入科医师按双盲原则分... 目的探讨64排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SAH患者资料,其中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由一位神经外科医师和一位放射或介入科医师按双盲原则分析。最终以DSA及手术资料对3D-CTA在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181例SAH患者,3D-CTA共发现143例共166个动脉瘤,DSA及手术证实动脉瘤144例共170个。3D-CTA对SAH患者中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7.6%,对直径小于2 mm的动脉瘤检出率为66.7%,对直径大于2 mm的动脉瘤检出率接近100%。此外,3D-CTA还可清晰确切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64排3D-CTA对SAH患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敏感、快捷、无创、经济等优点,与DSA有机结合有助于指导ICAs的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卢军 孙丕通 杨光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 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模型上 ,尝试建立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及血管造影 ,监测椎基动脉脑血管痉挛 (CVS)的新方法。方法 兔枕大池一次性注血 ,同时行逆行颈总动脉插管椎基动脉造影及开骨窗TCD监测。结果 逆行性脑血管造影... 目的 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模型上 ,尝试建立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及血管造影 ,监测椎基动脉脑血管痉挛 (CVS)的新方法。方法 兔枕大池一次性注血 ,同时行逆行颈总动脉插管椎基动脉造影及开骨窗TCD监测。结果 逆行性脑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 ,注血前后血管直径差异明显 (P <0 .0 5 ) ,平均血流速度注血后明显增快 ,但中、重度痉挛之间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 一侧颈总动脉逆行插管椎基动脉造影 ,操作简便 ,结果可靠。采取开骨窗以提高TCD超声频率的方法 ,可获得兔基底动脉稳定的频谱图并易于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15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彬 陈节 崔明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784-787,共4页
目的研究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特点。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15例病人按年龄分为两组,即老年组(年龄≥60岁)与非老年组(年龄<60岁),收集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人... 目的研究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特点。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15例病人按年龄分为两组,即老年组(年龄≥60岁)与非老年组(年龄<60岁),收集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人动脉瘤的一般发病特点。结果 115例病人中,载瘤动脉集中分布于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别为19例(16.5%)、38例(33.0%)、41例(35.7%)。老年组后交通动脉瘤占比(51%)高于非老年组(23.4%),大脑中动脉瘤占比(7.8%)低于非老年组(23.4%),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前交通动脉瘤占比(27.5%)与非老年组(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以女性发病为主(72.5%,P<0.05)。两组病人动脉瘤直径、入院时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H-H)分级、病死率、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OS为因变量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只有H-H分级为评估病人预后的预测因子,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H-H分级应该可以成为评估动脉瘤病人预后的可靠指标。老年人动脉瘤病人以女性多见,载瘤动脉主要多见于后交通动脉。老年人起病及预后较非老年病人无明显区别,当其H-H分级Ⅳ级及以下时,均应积极进行治疗,年龄不应为临床医师首要考虑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老年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