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d impact on patient management 被引量:1
1
作者 Ali H Elmokadem Basma Abdelmonaem Elged +3 位作者 Ahmed Abdel Razek Lamiaa Galal El-Serougy Mohamed Ali Kasem Mohamed Ali EL-Adalany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2023年第6期201-215,共15页
BACKGROUND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s an emergency that can lead to a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many severe complications.It is critical to make a rapid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of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 BACKGROUND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s an emergency that can lead to a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many severe complications.It is critical to make a rapid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of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RIAs)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surgical treatment.AIM To assess the reliability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in assessing different features of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d its impact on patient management.METHODS The final cohort of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146 patients with RIAs(75 male and 71 female)who underwent cerebral CTA.Their age ranged from 25 to 80,and the mean age±SD was 57±8.95 years.Two readers were asked to assess different features related to the aneurysm and perianeurysmal environment.Inter-observer agreement was measured using kappa statistics.Imaging data extracted from 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CTA were considered to categorize the study population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ecommended therapeutic approach.RESULTS The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of both reviewers was excellent for the detection of aneurysms(K=0.95,P=0.001),aneurysm location(K=0.98,P=0.001),and(K=0.98,P=0.001),morphology(K=0.92,P=0.001)and margins(K=0.95,P=0.001).There was an excellent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neurysm size(K=0.89,P=0.001),neck(K=0.85,P=0.001),and dome-to-neck ratio(K=0.98,P=0.001).There was an excellent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for the detection of other aneurysm-related features such as thrombosis(K=0.82,P=0.001),calcification(K=1.0,P=0.001),bony landmark(K=0.89,P=0.001)and branch incorporation(K=0.91,P=0.001)as well as perianeurysmal findings including vasospasm(K=0.91,P=0.001),perianeurysmal cyst(K=1.0,P=0.001)and associated vascular lesions(K=0.83,P=0.001).Based on imaging features,87 patients were recommended to have endovascular treatment,while surgery was recommended in 59 patients.71.2%of the study population underwent the recommended therapy.CONCLUSION CTA is a reproducible promising diagnostic imaging modality for detecting and characterizing cerebral aneury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tracranial 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bserver variation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响 李松柏 +2 位作者 李春志 卑贵光 蒋宝国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7-159,163,共4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实验组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包括延迟发生脑梗塞3例)和7例对照组病人进行CT灌注成像,比较各脑叶CT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中有10例病人在灌注图上发现肉眼...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实验组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包括延迟发生脑梗塞3例)和7例对照组病人进行CT灌注成像,比较各脑叶CT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中有10例病人在灌注图上发现肉眼可见的低灌注区,CT平扫未见低密度改变。在实验组中发生延迟脑梗塞组CBF值为21.35±3.42,不发生组为23.37±2.29,对照组为26.59±2.47,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延迟脑梗塞组TTS值为32.26±12.08,无延迟脑梗塞组为19.14±4.88,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灌注参数在各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临床诊断 被引量:13
3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6 位作者 鲍刚 陈景宇 张晓东 王拓 谢万福 王茂德 谢昌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病因学诊断方法,并客观评价其优缺点。方法对115例动脉瘤性SAH采用CT、CTA、MRI、MRA、DSA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早期临床诊断。结果115例SAH均在急性出血期内(7...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病因学诊断方法,并客观评价其优缺点。方法对115例动脉瘤性SAH采用CT、CTA、MRI、MRA、DSA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早期临床诊断。结果115例SAH均在急性出血期内(7天)被早期诊断,其中有96例患者在7天内被DSA检查诊断为动脉瘤,早期病因诊断率83.5%,另19例在7天后二次造影诊断。全组9例行MRA,6例发现动脉瘤;12例行CTA,9例发现动脉瘤。结论采用CT及DSA可以对动脉瘤性SAH进行早期病因学诊断;该方法安全、准确,对动脉瘤性SAH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诊断显像
下载PDF
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 被引量:12
4
作者 申敬顺 袁玉新 +6 位作者 杨志强 贾崇富 孙喜霞 张健 许友松 刘荣耀 王照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32-1035,共4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经外科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影像学特点分析。结果 115个破裂...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经外科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影像学特点分析。结果 115个破裂动脉瘤中,38个(33.0%)位于前交通动脉,16个(42.1%)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32个(27.8%)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最大直径2~17.5(6.72±3.32)mm。37个(32.2%)动脉瘤最大直径<5 mm,72个(62.6%)动脉瘤最大直径<7 mm。颅内破裂动脉瘤体积13~2651(369.65±187.74)mm^3。63个(54.8%)动脉瘤体积<200 mm^3。24个(20.9%)动脉瘤长宽比≤1.8,91个(79.1%)动脉瘤长宽比>1.8。67个(58.3%)动脉瘤伴有子瘤。单发动脉瘤96例(83.5%);多发动脉瘤19例(16.5%),每例有1个责任动脉瘤即破裂动脉瘤,共19个,未破裂动脉瘤23个。破裂动脉瘤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未破裂动脉瘤(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临床提供颅内破裂动脉瘤丰富的形态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孟 刘筱霜 +1 位作者 肖艳 吕发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8-691,共4页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VCTDSA及3D-DSA资料,观测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大小、颅内血管情况及减影后颅底骨质去除效果,计算VCT...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VCTDSA及3D-DSA资料,观测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大小、颅内血管情况及减影后颅底骨质去除效果,计算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析影响VCTDSA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 204例SAH患者中3D-DSA共检出178例246个颅内动脉瘤,VCTDSA共检出180例24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51例119个。以3D-DSA为金标准,VCTDSA因血管痉挛及载瘤动脉解剖变异漏诊2个动脉瘤,因头部运动、血管痉挛及部分容积效应误诊4个动脉瘤。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17%(244/246)、84.62%(22/26)、98.39%(244/248)、91.67%(22/24)。VCTDSA对最大径≤3mm的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72%(59/61);对>3 mm的颅内动脉瘤敏感度为100%(187/187)。结论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与3D-DSA相似;动脉瘤的大小、血管痉挛、载瘤动脉解剖变异及检查时的头部运动是影响VCTDSA诊断颅内动脉效能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徐睿 朱继 孙晓川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029-2031,共3页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79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79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79例患者,阴性2例,余77例患者共检出83个动脉瘤。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3D-CTA和3D-DSA各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CTA及动态血清S-100B蛋白检测对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韦英海 吴振宏 +1 位作者 欧阳强 李松柏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4-326,共3页
目的:分析讨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动态血清S‐100B蛋白检测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方法对166例SAH患者行CTA检查,抽取患者入院后1、2、3、7d时的肘静脉血检... 目的:分析讨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动态血清S‐100B蛋白检测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方法对166例SAH患者行CTA检查,抽取患者入院后1、2、3、7d时的肘静脉血检测血清S‐100B蛋白水平。结果166例SAH患者中,CTA共检出119处动脉瘤。Hunt‐HessⅠ~Ⅱ级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0.71±0.11)μg/L,7d为(0.62±0.09)μg/L,Hunt‐HessⅣ级的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2.12±0.23)μg/L,7d为(1.97±0.06)μg/L,S‐100B蛋白水平与Hunt‐Hess分级呈正比。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3~8分的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1.87±0.23)μg/L,7d为(1.87±0.23)μg/L。GCS评分13~15分的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0.63±0.17)μg/L,7d为(0.44±0.15)μg/L,GCS评分越低,S‐100B蛋白水平越高。结论CTA可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浓度能评估继发性脑损害的严重情况和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S100蛋白质类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延迟性脑缺血的CT灌注成像评价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高飞 杭春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97-301,共5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延迟性脑缺血(D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5年1至8月诊治的52例a SAH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发病6~8 d接受头部CT平扫、CT血管成像(CTA)及C...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延迟性脑缺血(D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5年1至8月诊治的52例a SAH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发病6~8 d接受头部CT平扫、CT血管成像(CTA)及CT灌注成像(CTP)一站式检查。采用CTA观察颅内大血管的形态。CTP检查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计算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各参数比值,获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根据有无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12例)及非DCI组(4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 MTT相对均值的差异。结果 CTA可以显示脑血管痉挛(CVS)。CTP显示DCI组低灌注区域或a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MTT分别为0.75±0.22、0.96±0.23及1.6±0.4;非DCI组的r CBF、rCBV及rMTT分别为0.93±0.21、1.01±0.32及1.1±0.3。与非DCI组相比,DCI组rCBF降低、rM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rCBF)=-3.038,P_(rCBF)=0.004;t_(rMTT)=4.679,P_(rMTT)〈0.01);两组间r 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CBF和rMTT值在a SAH后的DCI患者中分别显著降低和延长,对诊断DCI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CT脑灌注成像 迟发性脑缺血
下载PDF
25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破裂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继芳 姚以刚 +3 位作者 徐学权 李春林 任科研 庞博 《中国医学装备》 2013年第4期82-84,共3页
目的:研究25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在破裂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疑为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行256排脑CTA检查,评价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形态。结果:40例自发性SAH患者病例中发现动脉瘤38例,25... 目的:研究25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在破裂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疑为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行256排脑CTA检查,评价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形态。结果:40例自发性SAH患者病例中发现动脉瘤38例,256排脑CTA图像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形态,38例患者均依据256排脑CTA检查结果成功进行治疗。结论:256排脑CTA对破裂脑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脑血管造影 破裂脑动脉瘤 诊断价值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CTA 脑动脉瘤破裂 检查结果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CTA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手术夹闭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则君 孟宪平 +4 位作者 冯东侠 朱建新 骆柏清 周新民 叶富华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1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研究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血管内窥镜(VE)等方法进行图像重组,多角度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大小、瘤颈,... 目的:研究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血管内窥镜(VE)等方法进行图像重组,多角度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大小、瘤颈,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周边血管及骨质的关系,并在CT工作站上模拟手术入路,以指导手术的进行。结果:手术共证实38处动脉瘤,CTA检出37处,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100%,诊断符合率为97.4%。另外,CTA检出动脉瘤内血栓9例(9/9),穿支血管6例(6/8)。术前CTA清晰显示了动脉瘤载瘤动脉及与颅骨的空间关系,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结论:CTA对颅内动脉瘤急性期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应礼 徐益明 王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9期913-915,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动脉瘤疑似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优缺点,CTA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动脉瘤疑似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优缺点,CTA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覆盖法(SSD)。CTA重建采用0.75mm层厚、0.7mm层间隔,延迟扫描时间采用提前监控、静脉团注法。两位放射专家用盲法分析CTA、DSA资料,对颅内动脉瘤作出诊断。结果:36例SAH病例中,CTA发现32例37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15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后交通支9个、颈内动脉4个、大脑中动脉主干5个、基底动脉2个,其中1例CTA检查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直径<3mm,DSA检查为阴性,其余均经DSA证实。4例SAH病例CTA、DSA检查均为阴性。CTA能够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毗邻关系,其敏感性为94.5%。动脉瘤直径大于3.0mm者,CTA、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CTA以VRT重建效果最佳。结论:CTA对于动脉瘤疑似患者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技术,能够精确显示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16层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检出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连山 杨清 +4 位作者 杜涛明 蒋代彬 唐烨真 肖明亮 彭施浩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检出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颅常规扫描及CTA检查。血管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检出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颅常规扫描及CTA检查。血管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结果20例患者经CTA检出动脉瘤共计28个,其中4例患者系多发动脉瘤,其余16例患者为单发。瘤体直径最大40mm,最小的为1.5mm。结论16层螺旋CT的CTA对动脉瘤检出率高,快速、无创、经济,可以作为诊断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尤其适用于急诊短期内不能行DAS检查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320排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青峰 魏爱英 +1 位作者 崔发平 王国芳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 CT 血管造影(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8-12月收治的32例自发性SAH患者行320排 CTA检查及治疗情... 目的:探讨320排 CT 血管造影(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8-12月收治的32例自发性SAH患者行320排 CTA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均行320排 CTA 检查,未发现动脉瘤的11例治疗2周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仍未发现颅内动脉瘤。发现的21例颅内动脉瘤,术后1~2周行320排 CTA 及 CT 脑灌注检查均显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的异常,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320排 CTA 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的诊断手段,可为 aSAH的诊治及术后观察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氙-CT动态观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流量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跃峤 王宁 +5 位作者 陈文劲 李萌 焦力群 张鸿褀 陈赞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70-74,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氙(Xe)-CT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脑血流量变化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血流速度的关系。方法对7例在SAH后1~4d和7~14d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2次Xe-CT检查。用自动皮质6分区模式和手工画法测量大... 目的探讨应用氙(Xe)-CT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脑血流量变化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血流速度的关系。方法对7例在SAH后1~4d和7~14d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2次Xe-CT检查。用自动皮质6分区模式和手工画法测量大脑中动脉(MCA)等血管分布区(每例患者双侧大脑半球10个感兴趣区,7例患者共70个)的脑血流量。在Xe-CT检查后1h内,采用TCD检测MCA血流速度,比较MCA供血区脑血流量与TCD检测的血流速度的相关性。结果Xe-CT检测7例患者SAH后1~4d双侧MCA供血区平均脑血流量为(48±12)ml.100g-1.min-1,7~14d为(43±15)ml.100g-1.min-1,TCD检测SAH后1~4d双侧MCA平均流速为(165±73)cm/s,7~14d为(151±70)cm/s。Xe-CT检测的MCA供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与TCD检测的MCA血流速度比较,SAH后1~4d的左侧MCA的脑血流量与血流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9,P<0.05),SAH后1~4d的右侧MCA和7~14d的双侧MCA的脑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均呈负相关,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e-CT能获得脑血流量绝对值,可用于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脑血流量评价。TCD检测的MCA流速与Xe-CT测得的局部脑血流量可能无明显相关性,有待于扩大样本,继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局部血流 血管痉挛 颅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D-CTA及3D-DSA影像诊断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宗明 张宗军 +2 位作者 周长圣 贾传海 卢光明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97-1100,共4页
目的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双源CTA和DSA影像学资料,将其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诊断符合率以及动脉瘤... 目的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双源CTA和DSA影像学资料,将其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诊断符合率以及动脉瘤特征和载瘤血管的显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1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56个。双源CTA检出49例54个动脉瘤,灵敏度为96.1%,符合率为97.4%;DSA检出49例54个动脉瘤,灵敏度为96.1%,符合率为97.9%。直径在3.1~5mm和5.1~10mm之间的动脉瘤的检出上,3D-CTA和3D-DSA相等。结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上,3D-CTA和3D-DSA各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CT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3D-CTA结合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田飞 陈文荣 +3 位作者 郑伟武 李永生 杨少锋 张增良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7期4-6,共3页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09~2009-08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69例,行3D-CTA、DSA检查,研究比较CTA、DSA影像特点。结果69例患者,阴性3...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09~2009-08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69例,行3D-CTA、DSA检查,研究比较CTA、DSA影像特点。结果69例患者,阴性3例,余66例患者共检出72个动脉瘤。3D-CTA与DS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3D-CTA和DSA各有优势。DSA与CTA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全脑CT灌注同步CT血管成像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表现及预后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一平 张贺 +1 位作者 李松柏 徐克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4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同步CT血管成像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表现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SAH患者71例,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3天内)与延迟期(4~15天)。所有患者接受CT平扫、CTA及CT灌注成像(CTP),以动脉期数据重建VR脑动脉图像,生成全脑...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同步CT血管成像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表现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SAH患者71例,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3天内)与延迟期(4~15天)。所有患者接受CT平扫、CTA及CT灌注成像(CTP),以动脉期数据重建VR脑动脉图像,生成全脑灌注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图像,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分析不同预后患者CTP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71例SAH患者中,急性期SAH患者44例,预后差者占31.82%(14/44),延迟期SAH患者27例,其中预后差者占40.74%(11/27,χ2=0.584,P=0.445)。急性期和延迟期预后好与预后差患者的CTP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TP结合CTA同步检查有助于判断不同时期SAH继发脑血管痉挛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及时进行合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痉挛血管 颅内 微循环 预后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CT分布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的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志平 张义森 曲丽莹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21-627,共7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部位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分布差异,探讨其CT分布对提高CTA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的价值。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415例颅内动脉瘤致SAH患者行CT和CTA检查,比较不同部...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部位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分布差异,探讨其CT分布对提高CTA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的价值。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415例颅内动脉瘤致SAH患者行CT和CTA检查,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瘤致SAH的分布差异,对比分析高年资与低年资影像科医师对动脉瘤的检出率。结果共415例患者计463个动脉瘤,包括Ⅰ类动脉瘤324个、Ⅱ类动脉瘤139个;其中责任动脉瘤415个,包括Ⅰ类动脉瘤295个、Ⅱ类动脉瘤120个。Ⅰ类动脉瘤出血主要分布于鞍上池(95.93%,283/295)、环池(90.17%,266/295)、纵裂(86.44%,255/295)、侧裂池(81.02%,239/295)、四叠体池(61.69%,182/295)和桥前池(50.85%,150/295),Ⅱ类动脉瘤出血主要分布于侧裂池(85.83%,103/120)、纵裂(80.83%,97/120)、鞍上池(78.33%,94/120)、环池(77.50%,93/120)、桥前池(67.50%,81/120)和四叠体池(66.67%,80/120);Ⅰ类动脉瘤出血位于鞍上池[95.93%(283/295)对78.33%(94/120);χ^(2)=31.761,P=0.001]和环池[90.17%(266/295)对77.50%(93/120);χ^(2)=11.730,P=0.001]比例高于Ⅱ类动脉瘤,位于桥前池比例低于Ⅱ类动脉瘤[50.85%(150/295)对67.50%(81/120);χ^(2)=9.585,P=0.002)。低年资医师动脉瘤总体检出率(配对χ^(2)检验:P=0.000)和Ⅱ类动脉瘤检出率(配对χ^(2)检验:P=0.000)均低于高年资医师,经培训后Ⅱ类动脉瘤检出率接近高年资医师水平(配对χ^(2)检验:P=0.146)。结论颅内动脉瘤致SAH的CT分布具有规律性,有助于提高CTA颅内动脉瘤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MS-CTA容积重建技术评价兔脑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运俊 陈伟建 +5 位作者 段玉霞 许方洪 吴恩福 董丽卿 张勇 程敬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7期49-51,共3页
目的动态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容积重建技术(VR)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应用价值。方法22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脑基底动脉DCVS模型,分别在第1、4、7、14d行MS-CTA检查后,立即处死动物并在光镜下测... 目的动态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容积重建技术(VR)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应用价值。方法22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脑基底动脉DCVS模型,分别在第1、4、7、14d行MS-CTA检查后,立即处死动物并在光镜下测量基底动脉直径。MS-CTA使用GE Light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仪,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采用容积重建(VR)技术。结果MS-CTA VR图像上,DCVS在第1d出现,第7d达到高峰,第14d可见基底动脉痉挛有一定程度缓解,光镜下基底动脉直径的时相变化与MS-CTA相似。结论MS-CTA VR能快速准确地评价DCVS的血管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脑动脉瘤破裂手术前后的脑灌注成像探讨
20
作者 林怡 段玉霞 +4 位作者 李瑞 陈伟建 吴楠 童秋云 王殊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7期456-460,共5页
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观察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手术前后的脑血流变化,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相关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手术前、后临床资料44例。所选患者术前行CT血管成像(CTA)和CT灌注成像(CTP)检查,并于术后1周行CTP复查。... 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观察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手术前后的脑血流变化,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相关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手术前、后临床资料44例。所选患者术前行CT血管成像(CTA)和CT灌注成像(CTP)检查,并于术后1周行CTP复查。分别测量前后两次CTP的大脑前动脉区(ACA区)、大脑中动脉区(MCA区)、大脑后动脉区(PCA区)及基底节区灌注值。结果:44例入选患者中,34例伪彩图肉眼可见好转,患者的ACA区、MCA区、PCA区及基底节区脑血流量(CBF)与平均通过时间(MTT)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肉眼可见局部灌注减低区的MTT值均延长、CBF值减低;2例灌注值未见明显异常。所有患者的脑血容量(CBV)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手术前及手术后存在脑灌注调整,视个体和病情各异,脑灌注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灌注 血管痉挛 颅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