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肩周炎MRI征象与其临床分期的关系
1
作者 魏骥荣 唐维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13期52-55,59,共5页
目的:分析探讨肩周炎MRI征象(腋窝关节囊厚度、喙肱韧带厚度以及喙突下脂肪三角受累情况)与肩周炎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沙市第四医院2016年8月-2022年8月经临床诊断为肩周炎的72例患者(观察组)、同期12名正常健康人群(对照... 目的:分析探讨肩周炎MRI征象(腋窝关节囊厚度、喙肱韧带厚度以及喙突下脂肪三角受累情况)与肩周炎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沙市第四医院2016年8月-2022年8月经临床诊断为肩周炎的72例患者(观察组)、同期12名正常健康人群(对照组)的MRI影像表现,记录喙肱韧带厚度、腋窝关节囊厚度以及喙突下脂肪三角被瘢痕组织取代率。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腋窝关节囊厚度、喙肱韧带厚度以及喙突下脂肪三角受累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2)腋窝关节囊厚度在观察组第1、2、3期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喙肱韧带厚度、喙突下脂肪三角被瘢痕取代比率在观察组第1、2、3期之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4)腋窝关节囊厚度大于为4 mm时,诊断Ⅱ期肩周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和93.7%;腋窝关节囊厚度大于5.56 mm,诊断Ⅲ期肩周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8%和100.0%。结论:腋窝关节囊的厚度可以作为肩周炎临床分期的参考依据;喙肱韧带厚度以及喙突下脂肪三角受累情况不能作为肩周炎分期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MRI 喙肱韧带 腋窝关节囊 喙突下脂肪三角征
下载PDF
肩关节周围炎不同临床分期MRI特征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超 张洪春 +1 位作者 何爱咏 谭长连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72-377,共6页
目的探讨肩关节周围炎不同临床分期的MRI特征,为肩关节周围炎临床分期提供相关支持数据,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3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性别、年龄与观察组相匹配的8例健康志愿者为... 目的探讨肩关节周围炎不同临床分期的MRI特征,为肩关节周围炎临床分期提供相关支持数据,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3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性别、年龄与观察组相匹配的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利用MR成像观察并测量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及对照组肩关节周围结构,统计、分析不同临床分期的肩关节周围结构改变。结果观察组腋窝关节囊厚度、喙肱韧带厚度、喙突下脂肪三角被取代比率大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窝关节囊厚度在观察组第3期与第1、2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喙肱韧带厚度、喙突下脂肪三角被取代比率在肩关节周围炎组第1、2、3期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程时期的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结构改变不同,腋窝关节囊厚度可以作为诊断肩关节周围炎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可指导临床分期。喙肱韧带厚度、喙突下脂肪三角被取代比率可以作为肩关节周围炎诊断依据,但不能作为指导临床分期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周围炎 临床分期 MRI 腋窝关节囊 喙肱韧带 喙突下脂肪三角被取代比率
下载PDF
肩关节MRI喙-肱间距与喙突下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5
3
作者 顾晓清 董芹 +3 位作者 沈卫忠 李俊华 李梅 毛茅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0-523,共4页
目的:探讨MR图像上肩关节喙-肱间距(CHI)的测量方法及其在喙突下撞击综合征(CI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05例CI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患者年龄32~90岁,平均(57.63±10.83)岁。将CIS患者分为2组,青年组... 目的:探讨MR图像上肩关节喙-肱间距(CHI)的测量方法及其在喙突下撞击综合征(CI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05例CI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患者年龄32~90岁,平均(57.63±10.83)岁。将CIS患者分为2组,青年组(年龄≤55岁)45例共46个肩关节中老年组(年龄>55岁)59例59个肩关节。另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22~34岁,平均(26.80±3.62)岁。分别在横轴面抑脂质子加权像和斜矢状面T_(1)WI上测量CHI,分析CHI与CIS的相关性。结果:青年组中,横轴面图像上CHI为4.46~9.97 mm,平均(6.63±1.05)mm;斜矢状面图像上为4.27~12.07 mm,平均(7.62±1.17)mm。中老年组,横轴面图像上CHI为1.58~9.60,平均(6.23±1.79)mm;斜矢状面图像上为3.38~10.66 mm,平均(7.17±1.89)mm。对照组中,横轴面图像上CHI为7.30~12.28 mm,平均(9.63±1.45)mm;斜矢状面图像上CHI为7.43~13.67 mm,平均(10.17±1.82)mm。横轴面和斜矢状面图像上,患者组的CHI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老年组的CHI均小于青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中横轴面图像上测量的CHI小于斜矢状面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肩关节磁共振CHI的测量可以诊断C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喙突下撞击综合征 肩关节 喙-肱间距
下载PDF
改良法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肖奕君 张礼蔓 高云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9期40-44,共5页
目的通过对喙突下臂丛神经的解剖及测量,研究其神经集中点与体表标志的关系。方法利用改良法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在15具尸体上进行定位,垂直穿刺,以蓝色颜料标记神经阻滞点,解剖暴露标记点及神经集中部分,探查其与胸锁关节下缘、锁... 目的通过对喙突下臂丛神经的解剖及测量,研究其神经集中点与体表标志的关系。方法利用改良法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在15具尸体上进行定位,垂直穿刺,以蓝色颜料标记神经阻滞点,解剖暴露标记点及神经集中部分,探查其与胸锁关节下缘、锁骨下缘中点、喙突下缘、肩峰的解剖关系。结果左侧臂丛神经集中部位上缘至胸锁关节下缘的距离是(10.41±0.23)cm,至锁骨下缘中点的距离是(3.61±0.25)cm,至喙突下缘的距离是(2.82±0.17)cm,至肩峰的距离是(6.66±0.19)cm。右侧臂丛神经集中部位上缘至胸锁关节下缘的距离是(11.08±0.30)cm,至锁骨下缘中点的距离是(4.22±0.29)cm,至喙突下缘的距离是(3.02±0.14)cm,至肩峰的距离是(6.33±0.21)cm。结论改良法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可定位至神经集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喙突下 改良法 解剖
下载PDF
改良的臂丛阻滞麻醉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张玉 李映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解剖学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影响,为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具尸体,应用经改良的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法入路定位,进行垂直穿刺,神经阻滞点采用蓝色染料标记,同时对神经集中部位与标记点进行解剖暴露,探查神经集... 目的探讨解剖学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影响,为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具尸体,应用经改良的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法入路定位,进行垂直穿刺,神经阻滞点采用蓝色染料标记,同时对神经集中部位与标记点进行解剖暴露,探查神经集中点和体表标志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左侧集中部位上缘到锁骨下缘中点、胸锁关节下缘、肩峰及喙突下缘的距离分别为(3. 62±0. 24) cm、(10. 39±0. 25) cm、(6. 67±0. 18) cm及(2. 80±0. 19) cm;右侧集中部位上缘到锁骨下缘中点、胸锁关节下缘、肩峰及喙突下缘的距离分别为(4. 24±0. 27)cm、(11. 10±0. 28) cm、(6. 35±0. 19) cm及(3. 03±0. 15) cm。结论局部解剖学的应用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准确性,从而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为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改良法 喙突下 神经阻滞定位
下载PDF
两种方法整复合并Hill-Sacks损伤的难复性肩关节喙突下脱位
6
作者 张如意 云才 +5 位作者 杨涛 张易 朱建华 刘峰 张立超 苏鹏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1115-1120,共6页
目的:评价对抗牵引法整复合并Hill-Sacks损伤的难复性肩关节喙突下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6例合并Hill-Sacks损伤的难复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脱位类型均为喙突下脱位。在肩关节腔注射麻醉下分别采... 目的:评价对抗牵引法整复合并Hill-Sacks损伤的难复性肩关节喙突下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6例合并Hill-Sacks损伤的难复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脱位类型均为喙突下脱位。在肩关节腔注射麻醉下分别采用对抗牵引法(试验组)和传统Hippocrates法(对照组)进行复位,各28例。其中试验组男11例,女17例;年龄(61.95±19.32)岁;左侧9例,右侧19例。对照组男12例,女16例;年龄(63.13±12.75)岁;左侧11例,右侧17例。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包括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长、复位成功距离受伤时间、并发症和功能恢复情况(肩关节Constant评分)。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2.86%(26/28)和67.86%(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复位时长分别为(4.25±2.13)min和(6.31±1.6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成功距离受伤时间分别为(9.16±0.94)h和(8.94±1.31)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血管神经损伤和骨折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2例腋神经损伤,1例肱骨头骨折。试验组和对照组肩关节Constant评分分别为(92.34±5.62)分和(90.91±4.7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肩关节腔注射麻醉下对抗牵引法整复合并Hill-Sacks损伤的难复性肩关节喙突下脱位的成功率高,并发症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前脱位 喙突下脱位 Hill-Sacks损伤 对抗牵引法 Hippocrates法
下载PDF
关节镜下肩胛下肌腱修复联合喙突成形术治疗肩胛下肌腱损伤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郑翰林 刘雨龙 +4 位作者 陈光 宁仁德 刘明祥 江华 房传武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7期707-711,共5页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肩胛下肌腱修复联合喙突成形术与单纯肩胛下肌腱修复术治疗因喙突撞击导致肩胛下肌腱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3-01采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30例因喙突撞击导致的肩胛下肌腱损伤,其中15例(A组)采用...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肩胛下肌腱修复联合喙突成形术与单纯肩胛下肌腱修复术治疗因喙突撞击导致肩胛下肌腱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3-01采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30例因喙突撞击导致的肩胛下肌腱损伤,其中15例(A组)采用肩胛下肌腱修复联合喙突成形术治疗,15例(B组)单纯行肩胛下肌腱修复术治疗而喙突不作处理。比较组间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患肩体侧主动外旋活动度、喙肱距离、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肩关节功能ASES评分。结果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7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全身或肩关节局部感染、臂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A组随访期内未发生肩胛下肌腱再撕裂的情况,而B组1例术后10个月肩胛下肌腱再撕裂。A组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患肩体侧主动外旋活动度、喙肱距离、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肩关节功能ASES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喙突撞击是导致肩胛下肌腱损伤的重要原因,此类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肩胛下肌腱修复联合喙突成形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肩胛下肌腱修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下肌腱损伤 喙突下撞击征 关节镜 喙突成形 喙肱距离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联合喙突成形治疗肩袖撕裂合并喙突下囊肿
8
作者 龙珂 戴祝 刘全辉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198-203,共6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联合喙突成形治疗肩袖撕裂合并喙突下囊肿的临床特征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中心运动医学专科接受治疗肩袖撕裂合并喙突下囊肿的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肩袖...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联合喙突成形治疗肩袖撕裂合并喙突下囊肿的临床特征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中心运动医学专科接受治疗肩袖撕裂合并喙突下囊肿的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联合喙突成形术。于术前MRI测量喙肱间距,收集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被动外展、上举、外旋、摸背;术前及术后12个月肩关节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rating scale,UCLA)、上肢功能评定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结果术前喙肱间距为(6.5±1.0)mm。术后喙肱间距为(8.8±0.6)mm,喙突下囊肿消失。VAS评分及被动外展、上举、外旋、摸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间点之间比较,术后3个月,VAS评分及被动前屈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VAS评分及被动活动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VAS评分、被动外展及外旋活动度较术后3个月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VAS评分与被动活动度较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VAS评分及被动活动度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UCLA评分、DASH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喙突下囊肿可作为喙突成形术的参考指征,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联合喙突成形治疗合并喙突下囊肿的肩袖撕裂临床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喙突下囊肿 肩袖撕裂 撞击 核磁共振 关节镜
原文传递
小切口喙突成形术治疗喙突下撞击综合征
9
作者 谢美明 唐康来 +3 位作者 邓银栓 李辉 陶旭 许建中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96-1299,共4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喙突成形术治疗喙突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11年9月,收治喙突下撞击综合征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龄20~56岁,平均36岁。病程6~22个月,平均11.2个月。先天性喙突发育异常3例,盂肱关节前方不稳... 目的探讨小切口喙突成形术治疗喙突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11年9月,收治喙突下撞击综合征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龄20~56岁,平均36岁。病程6~22个月,平均11.2个月。先天性喙突发育异常3例,盂肱关节前方不稳1例。患者均有肩关节前方慢性疼痛和弹响史,内收、内旋和前屈时加重。Neer撞击征试验和Hawkins-Kennedy改良试验呈阳性。内收轴位CT示喙肱间距变小,喙突指数增大。术中截除喙突颈0.5~1.5 cm,游离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联合肌腱止点,重叠缝合于截骨面近端。术后支具固定肩关节6周。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5年。患者肩关节疼痛和弹响均消失。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定标准评分、Constant评分表评分及简单肩关节测试(SST)评分平均分别为0.25、34.25、91.25、0.25分,均较术前7.75、10.25、65.50、9.75分明显改善。内收轴位CT及三维重建和MRI显示,过长喙突已切除,喙肱间距从术前平均4.16 mm增至13.38 mm,喙突指数从术前平均13.08 mm降至0.28 mm。结论小切口喙突成形术是治疗喙突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良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喙突下撞击综合征 小切口喙突成形术 肩关节功能
原文传递
肩胛上神经联合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曹天彪 胡志明 +3 位作者 张晓勇 唐秀琴 张萍 赵晶晶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观察肩胛上神经联合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疼痛门诊肩周炎患者57例,阻滞药物均为1%利多卡因。于患侧阻滞肩胛上神经,无不良反应后即于同侧行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均隔日阻滞1次,3次为1疗程。观察记录治... 目的观察肩胛上神经联合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疼痛门诊肩周炎患者57例,阻滞药物均为1%利多卡因。于患侧阻滞肩胛上神经,无不良反应后即于同侧行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均隔日阻滞1次,3次为1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第1次至第3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第1次治疗后比较,第3次治疗后的VAS评分亦显著降低(P〈0.05);第1次和第2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治愈率82.5%(47/57例),总有效率94.7%(54/57例);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肩胛上神经联合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上神经 喙突下臂丛神经 肩周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