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ration Strategies for Complex Fault Block Reservoirs in the Subei Basin 被引量:2
1
作者 Liu Xiaoping Yang Xiaolan Liu Yuru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30-35,共6页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Subei basin is that of small relief subsidence, low geothermal gradient, multi-sedimentary hiatuses, intens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asin, frequent magmatic activity, and a unique combi...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Subei basin is that of small relief subsidence, low geothermal gradient, multi-sedimentary hiatuses, intens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asin, frequent magmatic activity, and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This geological background resulted i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any small fault blocks, multiple oil-bearing formations, scattered oil distribution, mini- to small-sized reservoirs, and difficulties in exploration. Aimed at such characteristics, an effective exploration strategy was adopted, and the oil reserves,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Jiangsu oilfield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is exploration strategy included understanding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source rocks, progressive evaluation of oi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faulted systems,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reservoirs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The techniques used included integration of acquisition,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with 3-D seismics as the core technology, trap 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directional drilling and cluster drilling, integration of cuttings logging, gas chromatographic logging and geochemical logging, and integration of early reservoir description and progressiv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strategy could be guidance for other complex fault 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fault block petroleum exploration technical strategy subei Basin
下载PDF
加权断层泥比率法(WSGR)定量判别断层封闭性——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永安地区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储华 于雯泉 丁建荣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5,共8页
断层封闭性评价是断块圈闭成藏条件分析的重要内容,在改进断层泥比率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加权断层泥比率法(WSGR)。首先,通过不同的地质模型开展断层泥比率法计算参数及影响因素分析,明确了断层断距、泥质含... 断层封闭性评价是断块圈闭成藏条件分析的重要内容,在改进断层泥比率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加权断层泥比率法(WSGR)。首先,通过不同的地质模型开展断层泥比率法计算参数及影响因素分析,明确了断层断距、泥质含量及泥岩分布特征是泥岩涂抹的重要影响因素;并认为断层断距范围内,滑过目标位置的对置盘所有泥质含量都具有涂抹贡献,但不同点的涂抹贡献不同,距离目标位置越近泥质含量越高的对置盘泥岩点,其涂抹贡献越大。为此引入了一个新的表征参数——距离系数,定义为断层断距与各泥岩点到目标位置距离的差与断层断距的比值,来表征泥岩分布对泥岩涂抹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加权断层泥比率计算方法,定义为各点的泥质含量与距离系数的乘积之和再与距离系数之和的比值。利用加权断层泥比率法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上含油气系统已知的油水层进行封闭性验证,认为当加权断层泥比率值大于0.6时,断层具有较好的封闭性,从而确定了该方法的封闭性判别标准。在高邮凹陷永安等地区始新统戴南组断层封闭性评价中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权断层泥比率法 距离系数 断层封闭性 永安地区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对阜二段页岩油富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初探
3
作者 孙雅雄 邱旭明 +1 位作者 段宏亮 巩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3-284,共2页
苏北盆地几大主力凹陷阜二段页岩油勘探接连取得重大突破,但不同凹陷、不同井区页岩油产量差异较大,在大面积连续分布的页岩油层中科学高效地寻找甜点区,构造的影响及控制作用不可忽视。因此从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入手,通过对比不同凹陷... 苏北盆地几大主力凹陷阜二段页岩油勘探接连取得重大突破,但不同凹陷、不同井区页岩油产量差异较大,在大面积连续分布的页岩油层中科学高效地寻找甜点区,构造的影响及控制作用不可忽视。因此从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入手,通过对比不同凹陷地层、构造、沉积演化和地层压力等特征,来综合研究构造演化对页岩油富集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阜二段 构造演化 断层活动 保存条件 地层压力
下载PDF
苏北盆地刘庄储气库密封性评价研究
4
作者 朱子恒 任众鑫 +5 位作者 王照周 郭尚涛 王朝国 柳誉剑 杨涛 魏兵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5-813,共9页
对储气库密闭性进行评价是其建设与运行的重要任务,苏北盆地刘庄储气库属于断层控制的断鼻构造边水储气库,通过岩石力学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盖层和断层2个方面综合评价刘庄储气库的密封性;从宏观、微观和力学方面评价盖层密... 对储气库密闭性进行评价是其建设与运行的重要任务,苏北盆地刘庄储气库属于断层控制的断鼻构造边水储气库,通过岩石力学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盖层和断层2个方面综合评价刘庄储气库的密封性;从宏观、微观和力学方面评价盖层密封强度;从侧向和垂向评价断层密封能力。研究表明:阜宁组二段一砂组与阜宁组三段二砂组泥岩为研究区内的巨厚盖层,该盖层全区分布且区域分布稳定,岩性组合优越,其黏土矿物含量在30%以上,储气库盖层杨氏模量和脆性指数整体相对较低,杨氏模量普遍小于20 GPa,脆性指数普遍小于45%,黏土矿物组成以伊蒙混层矿物为主,遇水易膨胀,盖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封堵性。刘①断层断距和倾角均较大,结合研究区内断层面正压力法和上覆地层埋深的经验得出控藏断层垂向密封;砂泥对接定性方法和泥岩涂抹因子定量方法均证明刘庄控藏断层具有较强的侧向封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刘庄储气库 阜宁组 断层密封性 盖层密封性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断层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克鑫 漆家福 +2 位作者 任红民 孙永河 王涛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24,共4页
依据断层所切层位,将高邮凹陷内断层分为3种类型:I型至少切割中、下构造层;II型切割中、上构造层;III型切割下构造层。凹陷不同部位断层组合形式具有明显差异,凹陷边界断层主要以铲式扇为特征,内部以次级地堑、地垒式低幅度凸起和箕状... 依据断层所切层位,将高邮凹陷内断层分为3种类型:I型至少切割中、下构造层;II型切割中、上构造层;III型切割下构造层。凹陷不同部位断层组合形式具有明显差异,凹陷边界断层主要以铲式扇为特征,内部以次级地堑、地垒式低幅度凸起和箕状半地堑等为特征。不同时期断层的活动性和构造样式是凹陷构造演化的反映:泰州组—阜一段沉积时期,凹陷向NNW方向坳陷伸展,断层规模和数量较小;阜二段—阜四段沉积时期继承前期伸展方向断陷伸展,凹陷南部边界断层开始强烈活动;戴南组—三垛组沉积时期,逐渐转化为NNW—SSE方向双向伸展断陷活动阶段;盐城组沉积以来,进入整体坳陷阶段,大规模断裂活动基本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高邮凹陷 断层活动性 生长指数 伸展方式
下载PDF
野马河—大雪山断裂肃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明 何文贵 +2 位作者 张波 王朋涛 刘兴旺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5-293,共9页
前人对野马河—大雪山断裂肃北段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相对薄弱,缺少有关断层最新活动的证据。本文在高分辨率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对肃北断裂开展全段1∶5 000的地质地貌填图,通过探槽开挖、放射性碳(^(14)C)测年以及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 前人对野马河—大雪山断裂肃北段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相对薄弱,缺少有关断层最新活动的证据。本文在高分辨率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对肃北断裂开展全段1∶5 000的地质地貌填图,通过探槽开挖、放射性碳(^(14)C)测年以及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smal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简称sUAV)等工作,对该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系统研究。发现肃北断裂为一条全新世的逆冲活动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具有多期活动,西水沟探槽剖面揭示出2次古地震事件,古地震离逝时间为(4 192.5±97.5)a B.P.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肃北断裂 野马河-大雪山断裂 活动构造 古地震 无人机摄影测量
下载PDF
结构阻尼识别中的目标函数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文龙 郑敏 +1 位作者 夏瑞良 赵鹏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20-126,共7页
本文用震源力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徐淮地区从1970年以来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和强度的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以唐山地震为分界线,本区的应力场P轴取向由震前平均61.8°变为震后平均77.7°.如果将本区以宿北断裂为... 本文用震源力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徐淮地区从1970年以来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和强度的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以唐山地震为分界线,本区的应力场P轴取向由震前平均61.8°变为震后平均77.7°.如果将本区以宿北断裂为界分为南区和北区两个部分,则北区的P轴取向从68.1°变到71.2°,而南区的P轴取向由62.5°变到83.6°,南区的变化明显大于北区.对于水平剪切应力值来说,76年前后应力值较高且变化剧烈,从77年至87年应力值缓慢下降,而从87年开始应力值迅速上升并伴有起伏.上述应力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解释为什么井筒破裂主要发生在宿北断裂以南地区,并且主要发生在幼年以后.因而我们认为,徐淮地区煤矿井筒破裂与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识别 目标函数 结构力学 框架结构 弹性动力
下载PDF
中国东部深部层系反向断层遮挡聚油原理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7
8
作者 谯汉生 牛嘉玉 王明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0-13,共4页
我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深部储盖组合具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储集层下方再无分布稳定的大套封堵性地层存在。这就决定了对于正断层发育区的深部储盖层系来说 ,只有当断层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时才能形成断层遮挡圈闭。通过对松辽盆地梨树地... 我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深部储盖组合具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储集层下方再无分布稳定的大套封堵性地层存在。这就决定了对于正断层发育区的深部储盖层系来说 ,只有当断层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时才能形成断层遮挡圈闭。通过对松辽盆地梨树地区、渤海湾盆地苏桥及板桥地区等深层富油气区带已发现油气藏及钻探成效的详细分析 ,这一地质规律得到了证实。鉴于此 ,在深部层系寻找断块油气藏的勘探部署中 ,必须打破在中、浅层勘探中建立起来的常规评价原则 ,应把握住反向断层有利于油气富集这一关键要素。图 5(谯汉生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油气聚集 深部层系 反向断层遮挡 中国
下载PDF
苏北盆地盐城组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泄漏风险的全局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郑菲 施小清 +2 位作者 吴吉春 赵良 汪传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2-238,共7页
基于对苏北盆地盐城组下段沉积旋回地层概化,建立了一个含有断层的二维剖面模型,采用TOUGH2/ECO2N程序对注入到深部咸水层中CO2的运移分布特征及沿断层的泄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尽管盐城组下段地层具有3层旋回结构且砂岩层... 基于对苏北盆地盐城组下段沉积旋回地层概化,建立了一个含有断层的二维剖面模型,采用TOUGH2/ECO2N程序对注入到深部咸水层中CO2的运移分布特征及沿断层的泄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尽管盐城组下段地层具有3层旋回结构且砂岩层属高孔高渗储层,但由于泥层厚度较小且渗透率相对较高,多层封盖效果不佳。在存在导通断层时,CO2泄露风险较大。应用Morris法以断层中气相CO2总量作为输出变量,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全局敏感性分析。研究显示,当仅改变断层参数时,与毛细压力相关的参数对气相CO2沿断层泄漏影响程度最高;当考虑系统参数整体变化时则以砂岩含水层和泥岩的渗透率敏感性最高,其次为与毛细压力相关的参数(进气压力、残余液体饱和度及孔隙分布指数)。两种情形下孔隙度与盐度的敏感性均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CO2地质封存 断层泄露 全局敏感性分析 Morris法
下载PDF
2019年黄海ML4.6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迎春 李锋 +2 位作者 王俊菲 许田 王金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3-551,I0001,共10页
2019年黄海ML4.6地震序列发生在NW向苏北—滨海断裂带附近,历史上该断裂带附近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为了判断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是否与苏北—滨海断裂带活动有关,本文基于黄海ML4.6地震震中附近400 km范围内的测震台站记录,采用CAP方... 2019年黄海ML4.6地震序列发生在NW向苏北—滨海断裂带附近,历史上该断裂带附近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为了判断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是否与苏北—滨海断裂带活动有关,本文基于黄海ML4.6地震震中附近400 km范围内的测震台站记录,采用CAP方法计算了此次黄海地震序列中ML4.6和ML4.1地震的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参数,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该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12月8日黄海ML4.6和12日黄海ML4.1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别为20 km和21 km,位于发震区域的脆韧转换带内;黄海ML4.6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23°,74°和61°,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6°,33°和149°;黄海ML4.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35°,77°和32°,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37°,59°和165°。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苏北—滨海断裂带的几何参数并不一致,表明此次黄海地震序列的发生与苏北—滨海断裂带的主断裂活动没有直接关系。黄海地震序列震中的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呈NW向分布。由上述反演所获的两次黄海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地震序列的重新定位结果推测,黄海ML4.6和ML4.1地震的破裂方向可能为NW向,黄海ML4.6地震序列可能是发生在区域壳内脆韧转换带的左旋走滑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年黄海ML4.6地震 震源机制 苏北—滨海断裂带 脆韧转换带
下载PDF
苏北盆地油藏类型与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玉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111,共4页
苏北盆地存在大量断层和复杂局部构造。断层作为圈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形成断鼻、断块圈闭油藏。按圈闭中油水分布特点,该区可归结为2大类6种油藏类型;研究了层状砂岩油藏的4种油水分布样式及其成因机制... 苏北盆地存在大量断层和复杂局部构造。断层作为圈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形成断鼻、断块圈闭油藏。按圈闭中油水分布特点,该区可归结为2大类6种油藏类型;研究了层状砂岩油藏的4种油水分布样式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层状砂岩油藏4种不同样式的油水分布,主要是由圈闭生储盖组合性质、断层侧向遮挡质量和封通双重作用、油气运移路径、充注方式和断层调节油气等因素决定的。明确上述认识,有助于加深该区对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以及勘探挖潜和开发部署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类型 层状砂岩 油藏流体 分布特征 成因机制 苏北盆地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田CO_2驱油动态监测技术应用与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志良 张勇 唐人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2-546,共5页
CO2驱油是3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手段,其驱油前后油藏动态监测评价工作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CO2驱油动态监测评价技术系列。苏北盆地溱潼凹陷CS油田Et组油藏开展了CO2混相驱先导试验工作,通过运用井间示踪、试... CO2驱油是3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手段,其驱油前后油藏动态监测评价工作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CO2驱油动态监测评价技术系列。苏北盆地溱潼凹陷CS油田Et组油藏开展了CO2混相驱先导试验工作,通过运用井间示踪、试井、吸水吸气剖面、产液剖面、剩余油饱和度及油气水性质等动态监测技术及相应监测技术的组合,满足了复杂断块低渗透油藏开展CO2混相驱试验方案的编制、试验参数的优化调整及效果评价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相驱 监测 复杂断块 溱潼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茫崖-肃北段阿尔金断裂右旋走滑运动的确定 被引量:41
13
作者 周勇 潘裕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16,T001,共9页
在茫崖至肃北段阿尔金断裂内,奥陶纪地层中产出的塑性变形构造形态完整而清楚,室内的岩组分析和镜下所见发育良好的显微构造,为进一步确定阿尔金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提供了有力证据。右旋走滑发生时间可能介于奥陶纪晚期至泥盆纪之间。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塑性变形 右旋运动 断裂 走滑运动
下载PDF
苏北箕状断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76
14
作者 陈安定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08-418,共11页
苏北盆地由多个小型箕状盆地组成 ,过去一直用“拉张作用”和“裂谷盆地”理论解释其成因。但大量地震资料显示 ,新生界地层“楔状实体”的形成除沉积因素外 ,更主要的是因为多次不均衡抬升削蚀所造成 ,实际是一个早第三纪残留盆地。新... 苏北盆地由多个小型箕状盆地组成 ,过去一直用“拉张作用”和“裂谷盆地”理论解释其成因。但大量地震资料显示 ,新生界地层“楔状实体”的形成除沉积因素外 ,更主要的是因为多次不均衡抬升削蚀所造成 ,实际是一个早第三纪残留盆地。新生代构造现象既是中生代时期构造作用的延续 ,也是始新世以来复杂应力环境作用的结果。印支—燕山中期 ,中国东部只受到太平洋—库拉板块一种力源作用 ,地层形变强烈 ,受力方向单一 ,以NW、NWW向挤压或左行剪切为主 ,发育了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始新世 ,由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冲撞引发的NE向挤压力加入到本区 ,使苏北盆地从此处在因两大板块非匀速推进而产生的二元交变动力环境中 :印度板块力源占主导时 ,产生“右旋扭动”力偶 ,使燕山早 -中期逆断层复活反转的同时 ,由于中国西部大陆的不断抬升 ,本区总的以沉积作用为主 ;而太平洋板块力源占主导时又产生“左行剪切挤压” ,在整体抬升基础上 ,斜坡 -凸起处的过多削蚀进一步加强了箕状盆地结构。两种力源的时空交替实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断 -坳 -隆”沉积 -抬升构造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箕状断陷 成因 形成机制 构造动力学 裂变径迹资料
下载PDF
裂陷盆地伸展方位与构造作用及对构造样式的控制——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林 陈清华 +4 位作者 刘寅 王玺 张晓丹 孙珂 陈传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38,共10页
南部断阶带为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边界构造带,由吴堡断阶带和真武断阶带两个部分组成,具有复杂的构造作用过程和构造样式。在南部断阶带几何学特征研究基础上,以应力-应变分析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法反演所得的伸展率进行横向对比,明确... 南部断阶带为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边界构造带,由吴堡断阶带和真武断阶带两个部分组成,具有复杂的构造作用过程和构造样式。在南部断阶带几何学特征研究基础上,以应力-应变分析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法反演所得的伸展率进行横向对比,明确高邮凹陷各时期的优势伸展方位,从而分析南部断阶带的构造作用及其对构造样式的控制。结果表明,高邮凹陷优势伸展方位经历了NW向(K_2t^2—E_2d),NS向(E_2s)和NW向(Ny—Qd)的变化过程,首次从定量角度深入认识了高邮凹陷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应力场方向。由于不同时期优势伸展方位与断阶带呈不同角度斜交,吴堡断阶带经历了纯伸展、右行走滑-伸展与纯伸展3期构造作用,形成了平面斜交式和剖面马尾状的简单断层组合样式;真武断阶带经历了左行走滑-伸展、右行走滑-伸展和左行走滑-伸展3期构造作用,形成了平面网格式与剖面复式马尾状的复杂断层组合样式。伸展速率与走滑速率研究表明,断阶带伸展与走滑作用主要发生在阜宁组、戴南组和三垛组,多期次的走滑-伸展作用是南部断阶带构造样式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 走滑 伸展方位 构造样式 断阶带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苏北复杂断块油藏二氧化碳驱油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认识 被引量:15
16
作者 唐人选 梁珀 +2 位作者 吴公益 陈菊 梁翠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8-103,共6页
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CO2驱油效果差异较大,为制定提高CO2驱油效果的有效措施,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对苏北9个CO2驱区块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井型、压裂情况、注气前油井产油量、注采比和注气方式等对CO2驱油效果的影响。分析... 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CO2驱油效果差异较大,为制定提高CO2驱油效果的有效措施,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对苏北9个CO2驱区块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井型、压裂情况、注气前油井产油量、注采比和注气方式等对CO2驱油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为:直井的开发效果好于水平井,非压裂井的效果好于压裂井,油井初产量越高则CO2驱油效果越好,最佳注采比为2.5左右,而注CO2方式对开发效果影响不大。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采用的井型、油井是否压裂、注气前油井产油量是影响CO2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在研究制定提高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CO2驱油效果的技术措施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 井型 含油饱和度 注采比 断块油藏 苏北盆地
下载PDF
下扬子区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断裂构造特征与活动规律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曦 孙连浦 +3 位作者 肖梦楚 李筱 朱晓颖 高顺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3-733,共11页
下扬子海陆域新生代沉积盆地是中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成盆断裂特征与活动规律是该区油气勘探研究的基础。文章基于高覆盖率的地震勘探测线,以构造断裂解析为突破口,探究盆地断裂的变形特征与活动规律。依据断裂组合样式与构造活... 下扬子海陆域新生代沉积盆地是中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成盆断裂特征与活动规律是该区油气勘探研究的基础。文章基于高覆盖率的地震勘探测线,以构造断裂解析为突破口,探究盆地断裂的变形特征与活动规律。依据断裂组合样式与构造活动特征,断裂可分为伸展、走滑、挤压—反转三种样式,构造活动分为伸展断裂与伸展—走滑断裂两种构造体系。成盆断裂显著受控于郯庐断裂右行走滑变形,主要与郯庐断裂带不同构造走向的区段位置和与郯庐断裂带的距离这两个因素或变量有关,盆地断裂呈现了"东西有别,中部不同"的特点。下扬子区新生代多变应力场,控制着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断裂的开闭状态,是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 苏北-南黄海盆地 断裂构造 断裂活动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断层-岩性油藏断层封闭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董才源 刘震 +1 位作者 李储华 刘启东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6期686-689,共4页
基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油藏断层现今与成藏期垂向正应力研究,分析了断层垂向封闭性演化规律。高邮凹陷主要断层-岩性复合油藏现今断层正应力分布在13.8~25.0 MPa,断层垂向封闭性正应力临界值为13.8 MPa,成藏期正应力分布... 基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油藏断层现今与成藏期垂向正应力研究,分析了断层垂向封闭性演化规律。高邮凹陷主要断层-岩性复合油藏现今断层正应力分布在13.8~25.0 MPa,断层垂向封闭性正应力临界值为13.8 MPa,成藏期正应力分布于8.9~20.2 MPa,多数控藏断层成藏期开启作为输导通道,现今封闭成为遮挡条件,但偶有例外,邵深1油藏控藏断层成藏期与现今皆封闭,此类油藏极有可能自生自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岩性油藏 正应力 断层封闭性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许庄构造断层特征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贾京坤 陈书平 +1 位作者 陈平原 杨红彩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51,8,共6页
根据地震及钻井、测井资料,编制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许庄构造断裂平面及剖面图,分析江苏油田苏北盆地许庄构造的断层特征、构造演化及其断层活动特点.结果表明:许庄构造为平行式阶梯状和"y"型断层组合,真①断层与真②断层间所夹... 根据地震及钻井、测井资料,编制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许庄构造断裂平面及剖面图,分析江苏油田苏北盆地许庄构造的断层特征、构造演化及其断层活动特点.结果表明:许庄构造为平行式阶梯状和"y"型断层组合,真①断层与真②断层间所夹持的断块发育多米诺式正断层.断层演化顺序为真①断层在泰州组—阜宁组沉积时,沿先期存在的逆断层回滑首先发育,并伴生次级断层,戴南组—三垛组沉积时停止活动,盐城组又有所活动;真②断层在戴南组沉积时开始发育,部分延续了真①断层伴生的次级断层,其活动持续到盐城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高邮凹陷 许庄构造 断层特征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苏北盆地断块圈闭分类及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64
20
作者 邱旭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由于拉张和扭动作用 ,苏北盆地构造圈闭主要为断鼻断块。依其成因可将构造圈闭划分为 4类 :Ⅰ类 ,凹陷及斜坡地区的断鼻断块群 ;Ⅱ类 ,主控断裂两侧的断块 ;Ⅲ类 ,主控断层扭动转换部位的断鼻断块 ;Ⅳ类 ,断阶带之间的复杂断块。根据构... 由于拉张和扭动作用 ,苏北盆地构造圈闭主要为断鼻断块。依其成因可将构造圈闭划分为 4类 :Ⅰ类 ,凹陷及斜坡地区的断鼻断块群 ;Ⅱ类 ,主控断裂两侧的断块 ;Ⅲ类 ,主控断层扭动转换部位的断鼻断块 ;Ⅳ类 ,断阶带之间的复杂断块。根据构造圈闭成因类型、油气源及油气聚集途径等组合特征的分析 ,将成藏样式总结为 3大类 6亚类 :由Ⅰ类圈闭形成的原生油藏及次生油藏 (a ,b型 ) ,由Ⅱ ,Ⅲ类圈闭形成的断层输导型及储层输导型油气藏 (c ,d ,e型 ) ,由Ⅳ类圈闭形成的f型油气藏。目前在苏北盆地两个主力凹陷———高邮凹陷和金湖凹陷 ,所发现的油气藏类型以a ,b类占主导地位 ,分布在凹陷斜坡地区 ,其次为主控断裂两侧的c型油气藏。另外在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内部发育一些f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圈闭 成藏模式 断鼻断块 苏北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