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ylotranscriptomic discordance is best explained by 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 within Allium subgenus Cyathophora and thus hemiplasy accounts for interspecific trait transition
1
作者 Zengzhu Zhang Gang Liu Minjie Li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8-38,共11页
The transition of traits between genetically related lineages is a fascinating topic that provides clues to understanding the drivers of speci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Much can be learned about this process from phylo... The transition of traits between genetically related lineages is a fascinating topic that provides clues to understanding the drivers of speci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Much can be learned about this process from phylogeny-based trait evolution.However,such inference is often plagued by genome-wide gene-tree discordance(GTD),mostly due to 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ILS)and/or 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especially when the genes underlying the traits appear discordant.Here,by collecting transcriptomes,whole chloroplast genomes(cpDNA),and population genetic datasets,we used the coalescent model to turn GTD into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ILS and employed hemiplasy to explain specific cases of apparent“phylogenetic discordance”between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probable species phylogeny in the Allium subg.Cyathophora.Both concatenation and coalescence methods consistently showed the same phylogenetic topology for species tree inference based on single-copy genes(SCGs),as supported by the KS distribution.However,GTD was high across the genomes of subg.Cyathophora:~27%e38.9%of the SCG trees were in conflict with the species tree.Plasmid and nuclear incongruence was also present.Our coalescent simulations indicated that such GTD was mainly a product of ILS.Our hemiplasy risk factor calculations supported that random fixation of ancient polymorphisms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during successive speciation events along the subg.Cyathophora phylogeny may have caused the character transition,as well as the anomalous cpDNA tree.Our study exemplifies how phylogenetic noise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evolutionary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character state transitions along species phylogen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iplasy Multispecies coalescence Lineage sorting Gene tree discordance Phylotranscriptomics Allium subg.Cyathophora
下载PDF
不同林分下套种红菇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2
作者 谢裕红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49-55,60,共8页
于2021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对3种林分(马尾松套种红菇,简称YXA;米槠马尾松混交林套种红菇,简称YXB;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套种红菇,简称YXC)下套种红菇的根际土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并分析,探讨不同林地类型对红菇土壤微生物群落变... 于2021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对3种林分(马尾松套种红菇,简称YXA;米槠马尾松混交林套种红菇,简称YXB;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套种红菇,简称YXC)下套种红菇的根际土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并分析,探讨不同林地类型对红菇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林分下红菇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差异,多样性大小排序为YXB>YXC>YXA,YXB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更丰富且根际土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更高。根际土壤微生物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KEGG 3级通路功能预测显示,YXA组主要集中在蛋白激酶途径、转录机制途径、复制和修复途径、转录因子途径;YXB组有6条通路丰度比较高:伴侣和折叠催化剂、肽酶和抑制剂途径、糖基转移酶途径、谷胱甘肽代谢、细胞周期盲杆菌、脂多糖生物合成蛋白;YXC组有3条通路丰度比较高:卟啉和叶绿素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苯丙胺酸代谢。综合结果表明,红菇会根据生长需要特异性地选择对自己生长有益的土壤微生物,形成不同的微生物群落,以YXB模式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红菇的人工促繁,扩大林下食用菌规模提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 林下套种 根际微生物 宏基因组
下载PDF
中国灰肉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研究概况及展望
3
作者 张柳娣 郭孟配 +2 位作者 刘高磊 董红霞 马晓龙 《食药用菌》 2024年第5期305-315,共11页
灰肉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是一种营养美味的野生食药兼用型真菌,在福建及东南亚一带被视为名贵的滋补珍品。作为与壳斗科林木共生的菌根菌,至今未实现人工栽培。本文从灰肉红菇的分类学鉴定和组学分析、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驯... 灰肉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是一种营养美味的野生食药兼用型真菌,在福建及东南亚一带被视为名贵的滋补珍品。作为与壳斗科林木共生的菌根菌,至今未实现人工栽培。本文从灰肉红菇的分类学鉴定和组学分析、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驯化栽培、原位保护、人工促产、微生境菌群分析、共生菌根、营养成分与活性功能等方面,对当前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肉红菇 外生菌根菌 微生境 驯化栽培 生理活性
下载PDF
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娅 符阳山 +3 位作者 段红丹 刘林 徐军 郑粉双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9期685-689,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71例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横纹肌溶解分为横纹肌溶解组(n=33)和非横纹肌溶解组(n=38),对比分析两... 目的分析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71例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横纹肌溶解分为横纹肌溶解组(n=33)和非横纹肌溶解组(n=38),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结果①横纹肌溶解组年龄、住院时间大于非横纹肌溶解组(P<0.05)。两组性别、食用后就诊时间、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几乎所有的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患者均以胃肠道症状首发,随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状。③横纹肌溶解组入院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酸(UA)、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高于非横纹肌溶解组,淋巴细胞计数(LYM)低于非横纹肌溶解组(P<0.05)。④发生器官/系统功能损害的病例均源于横纹肌溶解组,其中肝、心肌、肾及循环系统受累最常见。⑤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死亡病例均源于横纹肌溶解组,其病死率为27.27%。结论亚稀褶红菇是横纹肌溶解型毒蕈,其中毒后潜伏期短,病死率高,应早期识别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稀褶红菇 蕈类中毒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下载PDF
亚稀褶红菇的中毒机制及治疗现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郭俊芝 谢媛 +8 位作者 刘涛 刘林 胡锐 李娅 李彩霞 杜兆伦 李海蛟 徐军 郑粉双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67-168,F0003,共3页
蘑菇中毒一直是我国甚至全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因无特效解毒剂,病死率高,社会危害大,每年有大量关于蘑菇中毒的报道,但对于导致横纹肌溶解的亚稀褶红菇报道较少。本文在阅读国内外关于亚稀褶红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亚稀褶红菇的中毒机... 蘑菇中毒一直是我国甚至全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因无特效解毒剂,病死率高,社会危害大,每年有大量关于蘑菇中毒的报道,但对于导致横纹肌溶解的亚稀褶红菇报道较少。本文在阅读国内外关于亚稀褶红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亚稀褶红菇的中毒机制及治疗现状做出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亚稀褶红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稀褶红菇 中毒机制 治疗现状
下载PDF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菇科真菌资源 被引量:1
6
作者 龚粤宁 林敏 +3 位作者 何淑娴 宋斌 刘志发 莫美华 《中国食用菌》 2023年第6期11-14,共4页
依据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的标本和查阅相关文献,鉴定和整理出红菇科(Russulaceae)真菌45种,其中乳菇属16种、多汁乳菇属3种、红菇属26种,保护区新记录种19种,并进行了经济价值评估。本次调查结果将为该保护区红菇科资源的开... 依据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的标本和查阅相关文献,鉴定和整理出红菇科(Russulaceae)真菌45种,其中乳菇属16种、多汁乳菇属3种、红菇属26种,保护区新记录种19种,并进行了经济价值评估。本次调查结果将为该保护区红菇科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平衡的维持等提供科学材料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属 多汁乳菇属 乳菇属 经济价值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新疆南疆某规模化绵羊养殖场腹泻羔羊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其分子鉴定
7
作者 张博文 司俊飞 +5 位作者 张振杰 郭嘉栋 陈荣 赫永强 余复昌 齐萌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3年第5期115-120,128,共7页
[目的]了解新疆南疆某规模化绵羊养殖场腹泻羔羊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和基因亚型分布特点。[方法]采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规模化绵羊养殖场4个品种1月龄以内腹泻羔羊新鲜粪便样本60份,使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进行种类初步... [目的]了解新疆南疆某规模化绵羊养殖场腹泻羔羊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和基因亚型分布特点。[方法]采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规模化绵羊养殖场4个品种1月龄以内腹泻羔羊新鲜粪便样本60份,使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进行种类初步鉴定;全部粪便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后,基于隐孢子虫SSU rRNA基因位点和微小隐孢子虫gp60基因位点,对其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鉴定隐孢子虫种属和基因亚型,构建遗传进化树解析其分子遗传特征。[结果]经显微镜观察,发现38份样本呈隐孢子虫卵囊阳性,形态学初步鉴定为微小隐孢子虫;基于SSU rRNA基因位点,采用PCR方法检测出52份样本呈隐孢子虫阳性,感染率为86.67%(52/60),经序列比对分析,均为微小隐孢子虫;基于微小隐孢子虫gp60基因位点,PCR扩增后成功获得49条序列,经比对分析均为ⅡdA19G1基因亚型。[结论]该养殖场腹泻羔羊普遍感染微小隐孢子虫,其基因亚型均为ⅡdA19G1。调查结果为新疆南疆绵羊隐孢子虫种属鉴定与遗传进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孢子虫 感染 鉴定 基因亚型 羔羊
下载PDF
红菇的营养功能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丽正 刘永奇 +6 位作者 隋卓男 彭洋洋 张焱 王小龙 周雨琪 鲁吉珂 伊娟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7-453,共7页
红菇(Russula)是一种常见的食用真菌,含有丰富的多糖、蛋白质、多酚、黄酮等营养物质及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降血糖、降血脂、抗癌、抑菌等生物活性。此外,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食用菌进行发酵加工可有效提高其营养物质含量或转化衍生出... 红菇(Russula)是一种常见的食用真菌,含有丰富的多糖、蛋白质、多酚、黄酮等营养物质及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降血糖、降血脂、抗癌、抑菌等生物活性。此外,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食用菌进行发酵加工可有效提高其营养物质含量或转化衍生出新的功能活性物质。目前,食用菌发酵加工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食用菌红菇中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及营养成分分析进行综述,并重点强调了红菇活性成分的功能特性,包括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癌等。同时,综述食用菌发酵加工应用和产品开发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红菇在功能食品领域的综合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 营养物质 生物活性 食用菌发酵 产品开发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红菇鲜味氨基酸
9
作者 王甄洁 谢春阳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5-128,共4页
采用酸解、超声波辅助提取红菇中的鲜味氨基酸。以红菇提取液的吸光度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49(g/mL)、超声功率416 W、超声时间10 min、超声温度50℃,在此条件下红... 采用酸解、超声波辅助提取红菇中的鲜味氨基酸。以红菇提取液的吸光度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49(g/mL)、超声功率416 W、超声时间10 min、超声温度50℃,在此条件下红菇鲜味氨基酸提取液的吸光度达到0.883±0.006,与理论值接近,表明提取工艺条件合理且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 酸解 鲜味氨基酸 超声波辅助提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正红菇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科鹏 冯玉会 +4 位作者 普开仙 李锐扬 戴应淑 师伟 李琛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19期11-15,共5页
以正红菇(Russula Vinosa Linolbl)为原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正红菇中所含多酚,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对正红菇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正红菇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6∶1,乙醇体积分数59%,超声时间62 min,超声温... 以正红菇(Russula Vinosa Linolbl)为原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正红菇中所含多酚,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对正红菇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正红菇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6∶1,乙醇体积分数59%,超声时间62 min,超声温度51℃。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正红菇多酚清除DPPH自由基半抑制率(IC_(50))值为0.2438μg/mL,表明正红菇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多酚 超声波辅助法 响应面 抗氧化
下载PDF
超声协同酶法提取红菇多糖工艺优化及不同产地红菇多糖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钟碧萍 吴晓青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8期84-87,共4页
以福建三明、云南、广东三省的野生干红菇为原料,采用超声波协同纤维素酶法提取红菇多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提取红菇多糖的主要因素包括液料比、超声时间、酶解时间、酶解温度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在液料比40 mL/g、超声... 以福建三明、云南、广东三省的野生干红菇为原料,采用超声波协同纤维素酶法提取红菇多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提取红菇多糖的主要因素包括液料比、超声时间、酶解时间、酶解温度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在液料比40 mL/g、超声时间50 min、酶解时间30 min、酶解温度35℃的条件下,红菇多糖提取率最高,福建三明产地红菇多糖提取率达8.753%、云南省红菇多糖提取率达7.953%、广东省红菇多糖提取率达8.8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多糖 超声波-酶法 正交试验 提取工艺
下载PDF
青头菌多酚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12
作者 赵红艳 张鸭关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2-37,共6页
为研究青头菌多酚的提取方法及抗氧化活性,以青头菌为原料,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青头菌多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青头菌多酚的最佳提取方法,并测定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多酚的最佳提取方案为乙醇体积分数30%、料液比1∶40... 为研究青头菌多酚的提取方法及抗氧化活性,以青头菌为原料,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青头菌多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青头菌多酚的最佳提取方法,并测定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多酚的最佳提取方案为乙醇体积分数30%、料液比1∶40、超声时间50 min,提取率可达到9.81mg/g.青头菌多酚对·OH、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与青头菌多酚的浓度呈正相关,浓度增加,清除率增加,青头菌多酚总还原能力与青头菌多酚的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好,说明青头菌多酚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头菌 多酚 提取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不同培育方式对红菇子实体质量的影响
13
作者 谢裕红 《江苏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21-27,共7页
为了探究如何提高红菇的营养价值,选择最佳生长条件,先以红菇本地种和驯化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本地种和驯化种之间的差异;其次选择了营养价值较高的红菇驯化种,比较在不同的共生树种(米槠、红锥、甜槠、栲树)和不同菌丝接种深度(0,0.2,0... 为了探究如何提高红菇的营养价值,选择最佳生长条件,先以红菇本地种和驯化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本地种和驯化种之间的差异;其次选择了营养价值较高的红菇驯化种,比较在不同的共生树种(米槠、红锥、甜槠、栲树)和不同菌丝接种深度(0,0.2,0.5,0.7 m)种植条件下以及是否杀菌浇水等人工管理措施下红菇含水率、干质量、红色饱和度、多糖含量、可溶性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1)驯化种和本地种差异显著,驯化种的红色饱和度、多糖含量和可溶性多糖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本地种(P值分别为0.0044、小于0.0001和0.0005);(2)驯化种接种在米槠和红锥周围的红菇红色饱和度均极显著高于接种在甜槠周围的红菇红色饱和度(P值分别为0.0024和0.0048);接种在红锥周围的红菇多糖、可溶性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接种在米槠、甜槠和栲树周围的红菇(P值均小于0.0001);(3)驯化种在接种深度0—0.7 m范围内,红色饱和度在0.5 m达到最大值,极显著高于深度0 m(P=0.0018);多糖含量、可溶性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接种深度为0,0.2,0.7 m的红菇(P值均小于0.0001);(4)驯化种进行杀菌和浇水处理极显著提高红菇的多糖含量、可溶性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P值分别为0.0069、小于0.0001、小于0.0001和0.0022)。综上所述,选择红菇驯化种接种在红锥周围,且深度为0.5 m,并对其进行杀菌和浇水处理可获得颜色较深且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红菇。该研究对红菇的野外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总结与推广、发展林下经济和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 干质量 红色饱和度 种植条件 管理措施
下载PDF
中国红菇属种类及其分布 被引量:45
14
作者 宋斌 李泰辉 +3 位作者 吴兴亮 黎静静 沈亚恒 林群英 《菌物研究》 CAS 2007年第1期20-42,共23页
通过系统的文献收集,汇总了中国红菇属(Russula Pers.)真菌的179个名称记录,并对其生境、用途及分布或分类进行了简述。文献调查表明,红菇属种类广泛分布于中国30个省区。在已报道的红菇属名称记录中,有效名称有159个,包括148种、9变种... 通过系统的文献收集,汇总了中国红菇属(Russula Pers.)真菌的179个名称记录,并对其生境、用途及分布或分类进行了简述。文献调查表明,红菇属种类广泛分布于中国30个省区。在已报道的红菇属名称记录中,有效名称有159个,包括148种、9变种和2变型,其中新名称1个、新拟汉名8个,无效或不合格名称10个,错拼名称8个,存疑种3个,中国特有种13种,一些种类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红菇属 名录 分布
下载PDF
正红菇的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42
15
作者 李惠珍 黄德鑫 +3 位作者 许旭萍 张东弛 施巧琴 吴松刚 《菌物系统》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8-74,共7页
采用GC、HPLC、GC/MS、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对正红菇(Russulavinosa)的某些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正红菇其色素由红紫色素和黄色素两个组分组成,其中红紫色素对酸稳定,对碱及高温不稳定,而黄色素对它们则表现一定的稳定性。其多糖... 采用GC、HPLC、GC/MS、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对正红菇(Russulavinosa)的某些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正红菇其色素由红紫色素和黄色素两个组分组成,其中红紫色素对酸稳定,对碱及高温不稳定,而黄色素对它们则表现一定的稳定性。其多糖含量为2.74%,含有五种多糖组分。在脂肪酸组成上.,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并有可能存在EPA和DHA。全氨基酸分析表明含有十六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54.4%,所含挥发性物质是α-雪松烯,α-古芸烯及十五到二十烷。正红菇的提取液对细菌、酵母菌、霉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细菌抑制作用优于酵母菌和霉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优于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化学成分 抗菌活性
下载PDF
野生红菇的分离纯化培养初探 被引量:12
16
作者 蔡小玲 葛刚 +1 位作者 郭勇 何宗智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EI CAS 2003年第2期30-31,共2页
对红菇进行分离纯化研究。经含有腐殖质液的培养基分离得到纯种 ,并发现分离中有黑盘孢科真菌的存在 。
关键词 野生红菇 分离纯化 培养基 黑盘孢科真菌 食用菌
下载PDF
新疆鹅喉羚的种群结构 被引量:30
17
作者 高行宜 许可芬 +1 位作者 姚军 贾泽信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4-18,共5页
1992年8~9月和1993年9月,作者在新疆北部鹅喉羚北疆亚种(GazellasubguttrosaSairensis)分布区(天山以北)设置19条样带,总长818km,观测点至动物的平均垂直距离248.3m,面积... 1992年8~9月和1993年9月,作者在新疆北部鹅喉羚北疆亚种(GazellasubguttrosaSairensis)分布区(天山以北)设置19条样带,总长818km,观测点至动物的平均垂直距离248.3m,面积405.8km2的调查统计,见鹅喉羚62群次,共221只。样带中动物的平均密度为0.71±0.17只/km2。对能判别性别和成幼的16条样带中的37群次113只统计,雌:雄=1:1.05,成:幼=2.4:1。对8条样带中的16群次50只统计,母:仔=1:1.4。1993年2月和10月,我们还在新疆南部鹅喉羚南疆亚种(G.s.yarkandensis)分布区(天山以南),设置8条样带,长230km,平均垂直距离299m,面积116km2的调查统计,见鹅喉羚17群次51只,平均密度0.57±0.26只/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喉羚 种群结构 密度 新疆
下载PDF
红菇蜡伞子实体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芝兰 张涪平 +4 位作者 钟国辉 熊伟 田发益 钟政昌 杨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6-159,共4页
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优化法确立红菇蜡伞多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红菇蜡伞干燥子实体萃取粗多糖较佳的条件为:粒度以粉碎60目筛,选用菌盖,提取剂为蒸馏水,选择料水比为1:10(W/V),沉淀剂达到80%的乙醇浓度,萃取时间为4h,萃取温度选择在90... 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优化法确立红菇蜡伞多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红菇蜡伞干燥子实体萃取粗多糖较佳的条件为:粒度以粉碎60目筛,选用菌盖,提取剂为蒸馏水,选择料水比为1:10(W/V),沉淀剂达到80%的乙醇浓度,萃取时间为4h,萃取温度选择在90℃,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可得到粗多糖3%~4%。正交试验表明影响红菇蜡伞多糖得率的主次因素为乙醇浓度>料水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各因素的最佳条件为:时间4h,温度80℃,料水比1:10,乙醇浓度85%。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6.52%,提取粗多糖含量在49.17%~69.86%,多糖提取量以A3B2C1D3组合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蜡伞 多糖 提取
下载PDF
亚稀褶黑菇和稀褶黑菇的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尹军华 张平 +1 位作者 龚庆芳 陈作红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7-242,共6页
对亚稀褶黑菇和稀褶黑菇的ITS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比较,首次报道了亚稀褶黑菇的ITS1和5.8S区域。在ITS区域中,不同采集地的亚稀褶黑菇与稀褶黑菇的5.8SrDNA具有100%的同源性,而两侧ITS之间表现出种内和种间的多态性,种内的差异均不超过5%... 对亚稀褶黑菇和稀褶黑菇的ITS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比较,首次报道了亚稀褶黑菇的ITS1和5.8S区域。在ITS区域中,不同采集地的亚稀褶黑菇与稀褶黑菇的5.8SrDNA具有100%的同源性,而两侧ITS之间表现出种内和种间的多态性,种内的差异均不超过5%,种间的差异达10%左右。ITS序列分析方法可以作为两者的鉴定方法。关键词:rDNA,多态性,红菇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NA 多态性 红菇属 鉴定方法
下载PDF
黄白红菇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36
20
作者 高锦明 沈杰 +1 位作者 杨雪 刘吉开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5-393,共9页
从野生真菌黄白红菇Russulaochroleuca (Pers .)Fr .子实体中首次分得 11个化合物 ,经光谱法和化学法分别鉴定为 2个脑苷脂 :1-O -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 (2S ,3R ,4E ,8E ,2′R) - 2 -N - (2′ -羟基棕榈酰 ) - 9-甲基 - 4 ,8-sphinga... 从野生真菌黄白红菇Russulaochroleuca (Pers .)Fr .子实体中首次分得 11个化合物 ,经光谱法和化学法分别鉴定为 2个脑苷脂 :1-O -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 (2S ,3R ,4E ,8E ,2′R) - 2 -N - (2′ -羟基棕榈酰 ) - 9-甲基 - 4 ,8-sphingadienine (cerebrosideB ,1)和 1-O-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 (2S ,3R ,4E ,8E ,2′R) - 2 -N - (2′ -羟基十八烷酰 ) - 9-甲基 - 4 ,8-sphingadienine (cerebrosideD ,2 ) ;3个麦角甾醇 :5α ,8α -epidioxy - (2 2E ,2 4R) -ergosta - 6 ,2 2 -dien - 3β -ol 3、 (2 2E ,2 4R) -ergosta - 7,2 2 -dien - 3β -ol 4、 (2 4S) -ergos ta - 7-en - 3β -ol 5 ;2个含氮杂环化合物 :尿嘧啶 (uracil 6 ) ,腺嘌呤 (adenine 7) ,1个含硫化合物 :硫代乙酸酐 (thioaceticanhydride 8) ,以及乙基 - β -D -吡喃匍萄糖苷 (ethyl- β -D -glucopyranoside 9) ,D -阿洛醇 (D -allitol 10 ) ,硬脂酸 (stearicacid 11)。化合物 1和 2为首次从红菇科真菌获得 ,8作为天然产物系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白红菇 红菇科 担子菌 硫代乙酸酐 脑苷脂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